法华论坛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84|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皇帝与和尚的故事(二)

[复制链接]
  • TA的每日心情
    闭嘴
    2017-9-5 09:41
  • 3万

    主题

    4万

    帖子

    26万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8Rank: 8

    积分
    261376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6-12-14 15:23:09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皇帝与和尚的故事(二)

    • 发布时间:2006-04-16 文章来源:[标签:出处] 作者:管理员 点击次数:359   字号:[url=]放大[/url] [url=]普通[/url]
    • 梁皇忏法,度脱郗氏

      天监二年,武帝作皇忏度皇后郡氏。郡氏初生进,也是红光照室,
      神奇异瑞。及长,其性明惠,形貌秀丽,且善于隶书,寻于史传
      女工之事,靡不闲习。当时,宋、齐诸王皆慕名而来求婚,均被
      她父亲郗晔所拒,后来嫁给武帝,生了三个女儿;当武帝为雍州
      剌史时,郗氏就不寿而死,郗氏生前貌虽美丽性却善妒,不信佛
      法,毁谤三宝,残杀生灵,因此死后堕为巨蟒。一日,托梦给武
      帝,请求他看在夫妇之情,设法为她超度,离苦得乐。

      郗氏死后堕为蟒蛇,要求超度,因武帝夫妻情深,念于旧情,便
      参阅佛经而撰慈悲道场忏法十卷,请僧礼忏,超度夫人。郗氏遂
      仗佛力而脱离蟒身,化为天人,现身空中,谢帝而去。此忏因为
      是武帝亲笔撰著,俗称〈梁皇宝忏〉。直到一千几百年后的今天,
      仍然盛行不衰。

      水陆大斋,恩泽今古

      天监三年四月八日,武帝率贪领僧俗升 坐云殿,披露忏悔,亲
      撰原文。将住宅改为寺院,名为光宅寺。因其住宅曾放光七日,
      故有此名。供奉一尊金铜铸的大佛像,敕法云法师为住持。一天,
      武帝梦见一僧人对他说:“六道四生,受大苦恼,何不以水陆大
      斋而救拔之?”第二天,武帝诏诸沙门说明梦中之事,徵询他们
      的意见,志公说:“寻经必有因缘。”于是武帝亲自披览三藏佛
      典,撰著仪文;经过三年,水陆大斋的仪文撰成了。一天晚上,
      武帝跪在佛前,灭去灯烛,手捧仪文,极尽虔诚地对佛禀白道:
      “如果弟子亲撰的仪文,合乎圣理,则祈求佛陀慈光加被,当弟
      子拜起时,这烛光自然明亮;假若这仪文未尽 详明,不合乎圣
      理,则此灯烛依旧暗黑。”说罢投身一拜,蒙佛感应,灯烛皆明,
      于二月十五日在镇江金山寺,依照仪文修设水陆道场,武帝亲临
      为席,并诏僧佑律师宣读仪文,冥阳两利,大彰灵验,关于水陆
      道场的佛事,自从武帝去世以后无人提倡。到唐朝初年,竟失傅
      了。在唐咸享二年三月间,长安法海寺的英禅师,一天见一异人
      来谒见,对禅师说:“弟子知有水陆法会,能够利益幽冥,自武
      帝殁后,因循不行。今有大觉寺义济法师藏有此文,师前往求之,
      来月十五日在山北寺依法修设,台能释出狴牢,敢不知报。”英
      禅师依言寻找义济法师:果然他存有仪文,依其所期之日,在山
      北寺如法修设。第二天傍晚,那位异人,率同十多个人来,向法
      师致谢道:“弟子是秦襄王。”说后,又指著同来之人一一介绍
      道:“此是范睢,这是攘侯,此是白起,那王剪,这是张仪,此
      是陈轸,皆是秦国的大臣,他们皆负罪障,幽囚阴府,长夜冥冥,
      无法脱苦。昔梁武帝在金山寺设此水陆盛会,那时有很多人因此
      离苦得乐,弟子也暂为息苦,后因狱情未决,不得出离。今蒙吾
      师救度,使弟子与此徒辈及列国诸侯们都能乘此善力,将生人间,
      因虑世异国殊,所以在未生人间之前来此致谢。”言讫不见。从
      此水陆仪文盛行天下,恩泽今古。

      天监六年,武帝假志公的神力,见地狱诸苦相,武帝惊怪不已,
      问志公道:“如何能救他们出苦?”志公道:“唯闻钟声,其苦
      暂息。”于是武帝下诏天下所有佛寺,大击钟鼓,悠扬的钟鼓声,
      响彻云霄,在地狱里受苦众生,因而暂息其苦。

      佛前宣誓,断食酒肉

      同年,武帝誓断酒肉,撰一文如下:“弟子萧衍,从今以后,决
      心断除酒肉,假若再饮酒食荤,杀害生灵,原受一切鬼神制裁,
      将堕阿鼻地狱。”

      天监十一年,武帝下诏道:“凡宗庙祭祀,皆须依止佛戒,青蔬
      豆腐,断用荤肉,去除贪欲,天地生灵,不能杀损,岂能为满自
      己口福,而牺牲任一有佛性的众生;再则,为祭祀而杀生,非旦
      无补于事,且更加罪其身,永远沉沦,何苦而为?今后祭祀,宜
      皆以面粉为之,以大饼代替大脯,其馀尽用素果”。现今信佛者
      以面粉代生物为祀者,说是当时梁武帝所提倡的。

      作净业赋坚其道心

      武帝自信佛以后,道念日坚。曾作一篇”净业赋“在佛前宣读,
      表明内净其心外净其行;在他所作的”净业赋“的序中,有这几
      句话道:“朕不啖鱼肉,不与嫔妃同处;四十馀年来,既不食荤,
      更无杀害障、既不御内 也无欲恶障,除去此二障,意识稍明,
      乃作净业赋。”这是梁武帝撰净业赋的因缘,现略录其辞如下:
      “观人生之天性,抱妙气而清净,感物外以动欲;心攀缘而成眷,
      过常发于外尘,累由于前境;怀贪心而不厌,纵内意而自骋,耳
      流连于丝竹,眼转移的五色,香气酵起,触鼻发识,舌之受味,
      甘口啖食;耳之受触,以自安怡。细腰从手,弱骨丰肌,附身芳
      洁,触体如脂,狂心迷惑………如是六尘同障善道,方紫夺朱,
      如风靡草,抱惑而生,与之偕老;随逐无明,莫非烦恼。由是外
      清眼境,风净心尘,与德相随,与道为邻,见净业之可爱,以不
      杀为因;离欲恶而自修,故无障于精神;患累已除,障碍亦净,
      如久澄水,如新磨镜,外照内像,内见众疾;既除客尘,反还自
      性,心清若冰,志洁如雪;结缚既除,忧畏亦灭,与恩爱而常违,
      顾生死而永别。”

      这篇净业赋不但文理通顺,且能作为修道人的借镜,我们应以此
      警惕自励。

      武帝受菩萨戒于惠约国师

      普通元年,梁武帝在宫中筑坛,欲禀受菩萨戒,朝延大臣们一致
      推焉德高望重的惠约禅师,因此武帝下诏道:“道资人弘,理无
      虚授,事藉躬亲,民信乃立,惠约禅师,德重人世,道被幽冥,
      四月八日,延师于等觉 ,受菩萨戒法。”当佛事行羯磨忏法时,
      甘露天降,有两只孔雀  阶驯伏不去,武帝大悦,复设无遮大
      会。

      武帝自从受戒以后,日唯一食,食只素菜,寝居 所,净如沙门。
      梁武帝依惠约禅师受菩萨戒还有一段有趣的插曲,事情是这样的:
      “武帝延请禅师在正觉殿举行授戒大典参加观礼的细素大德,有
      十几万人,法会之盛,可说是空前未有的。武帝在受戒时顶礼禅
      师后对他说:“弟子顶礼,请勿为外人知之”。这时禅师便合掌
      入于净瓶中,结跏趺坐,须叟间又化为五彩云朵而出,他也细声
      地对武帝说:“贫僧化身入瓶之事,也请陛下勿为外人知之。”
      武帝自恃万乘之尊的身份,只应受人顶礼朝拜,他是不肯向人顶
      礼的;可是今天既然依师受戒,不能不向禅师顶礼但又怕为外人
      知道而失面子,因此有此请求。禅师显神通,化身入瓶,让他能
      心悦诚服的顶礼。可是,佛法是不许随便现示禅通的。禅师不原
      让外人知道,所以有此一段对白。

      普通四年,武帝下令中外人士,不得称呼惠约禅师之名而以别号
      (智者)代替。现今沙门之有别就是从禅师开始的。

      大同元年九月六日,惠约禅师入灭,世寿八十四岁。武帝素服临
      丧,执弟子之礼,哀恸出声,为之辍朝七日。六月廿九日诏葬于
      独眼山,志公禅师的墓左。从师得戒的弟子有四万八千多人,都
      服缌麻,痛心欲绝地送到墓地。这种哀荣在出家人中实属鲜见

      三次舍身同泰寺

      大通元年,京城大疫,武帝于重云殿,为万民设救苦斋,以身为
      祷;复于同泰寺设四部无遮大会,披法衣行清净大舍,素床瓦器
      (就是吃钵饭),乘小车不用车驾,亲升法座,为大众开讲涅 
      经,群臣以一万亿奉赎回宫。武帝又设道俗大斋,参加者约五万
      人,这是武帝的第一次舍身。

      大同元年,武帝于同泰寺讲(金字三慧般若经),举行清净大舍,
      皇太子与群臣再以一万亿钱,奉赎回宫。是晚,同泰寺里浮图发
      生火灾,武帝以为天魔所为,于是下诏道:“道高魔盛 ,行善
      障生。”因此再起十二层高的浮图,这是武帝第二次的舍身。

      太清元年,武帝第三次的舍身是在同泰寺,设元遮大会,行清净
      大舍,升妙严殿讲(金字三慧般若经),群臣仍以钱一万亿为赎
      身回宫。

      刚直的智藏法师

      武帝笃信佛教,恭敬三宝,因此对出家释子多所从容,僧团中不
      时发生事件,主僧懦不能制。武帝对此很为重视,他想自己来律
      行僧正的事,诏下京城大德们,无人敢异议,独有智藏法师,他
      以为佛法渊博,非一人能尽之,因此他执不奉诏,武帝对他不肯
      奉诏,大为惊异,便召入光华殿问状,智师面陈大旨,秉执有据,
      使武帝不能夺,逐从其言,不作自任僧正之议。

      智藏法师对众僧说:“皇上以佛法为已任,诚当推顺,然而衣冠
      家子弟十辈,犹不能俱称父意。现今糅杂五方之众,而欲以一已
      好恶绳之,戒律将废矣,诸君不虑及此何也?”

      法云法师叹道:“教理深致,未能多此,今日之事,良可愧服。”
      因为法云法师在,很得武帝信任,又是极负众望的大法师,对此
      事利害蔽端末虑及此,若非智师反对推翻此举,几乎铸成大错,
      所以他要对智师有“良可愧服”之语。  武帝自从受了菩萨戒
      后,他的寝室与沙门略同,虽宫禁之内,亦恣僧众们游览,独禁
      止御座而巳。智师一日升殿,登上宝座,左右大声呵止,智师也
      大声答道:“贫道定光金轮之斋。宁愧此座,倘欲见杀,不虑无
      受生处。”左右以此奏闻,武帝特令不问。

      武帝与达摩祖师

      普通元年,禅宗二十八祖菩提达摩尊者,泛海来华,九月廿一日
      到达南海,广州刺史萧昂迎礼,表奏京师,武帝遣使往迎。次年
      十月一日到达建康,武帝见后问道:“朕即位以来,造寺、写经、
      度僧不可胜数,有何功德?”尊者答道:“并无功德”武帝惊问
      道:“何以并无功德?”尊者道:“净此是人天小果,有漏之因,
      虽有非实。”武帝又问:“如何是真实功德?”尊者道:“净智
      妙圆,体自空寂,如是功德,不于世求。”武帝再问道:“何为
      圣谛第一义?”武帝与照明太子等都是持论二谛的;立真谛以明
      非有,立欲谛以明非无,所以尊者用“廓然无圣”一句回答武帝,
      武帝错会祖意,对于“廓然无圣”却作人我见解,再问,“对朕
      者谁?”尊者道:“不识。”武帝不省玄旨,不知落处,因他们
      彼此说话不投机,达摩尊者便离开江南,一苇度江之魏。这就是
      达摩一苇度江的故事。

      侯景叛乱,定业受报

      梁太清三年,侯景叛乱,至建康陷台城,入城见武帝于太极殿,
      以甲士五百人自卫,带剑上殿拜谒,皇上神色自若,对侯景说:
      “卿在戎日久,无乃为劳。”使人引他就三公榻。侯景惶惧不能
      对,便向左右道:“吾踞鞍临敌,矢石交下,未曾怖畏,今见萧
      公,使人畏惧不已!”

      侯景自称丞相,武帝尤愤成疾:可是他仍斋戒不衰,口苦索密未
      至,举手曰:“荷荷!”就崩驾于净居殿,世寿八十六岁,在位
      四十八年。

      江陵地方有一居士陆法和,隐居奉佛;侯景遣将任约,进攻湘东
      王于江陵,陆法和与他的弟子八百多人,役使神祗阴兵,把侯景
      击败了;复于江夏聚兵,欲协助武帝讨伐侯景,可惜武帝恐怕他
      为乱,不听他的话,法和对武帝愤然的说:“贫道学佛者,尚不
      希释梵坐处,况人王之位乎?但以空王佛所,与你有香火缘,今
      知王遭受宿报,故欲救之,既然见疑,当是定业,不可转移也。”
      可见武帝与侯景,并非今生之事,而是宿世定业,偿还前债罢了。
      不然为什么不接受陆居士的协助,来消灭敌人呢?因陆居士知道
      他要遭宿报,特地来救他,他还不肯领情,这就是佛说定业不可
      转的道理。

      梁武帝的著作

      武帝最大的著述是通史六百卷,金海三十卷,五经义注讲疏等共
      有二百卷,赞、序、诏、诰、铭、诔、箴、颂、笺,奏等文共一
      百二十卷,关于佛教的著述有涅 、大品、净名、三慧等诸经解
      义共数百卷。

      持戒精严解行并进

      武帝自受菩萨戒后,就严守戒律,一个万乘之尊的帝王,他的日
      常生活,清苦得如同一个苦行头陀,他日中一食,而且只吃点豆
      羹粝饭而已。有时遇事繁忙不能在午前就食,一过午,就不吃了,
      穿的是布衣木棉,盖布被,垫莞席,足登草履,头戴葛布;一冠
      三年,一被二载。从五十岁起,便断绝房室,不饮酒,,不取乐,
      除宗庙祭祀大会,或其他法事外,他从不举乐。日理万机,勤于
      政事。在冬天须过四更方才就寝,夜深天寒执笔撰写,手皮为之
      破裂。他不但勤政而且爱民,亲近侍从,犯过者每多纵舍,每判
      一死刑,常常矜哀流涕。居小暗室殿,亦常理衣冠,暑夏炎热,
      而不褰袒,虽见内宫小臣,仍然如遇严宾,虽古之贤君,又有几
      人及此呢。

      史官笔下评语

      史官魏徵,他给梁武帝的评语中赞道:“布泽施仁,悦近来远,
      开荡荡王道,革靡靡商欲,大修文学,盛饰礼容,鼓扇玄风,阐
      扬儒业,介胃仁义,折冲樽俎,声振寰区,泽周遐裔,干戈载戢,
      凡数十年,济济焉,洋洋焉,魏晋以来,未有若斯之盛也。”不
      过武帝并非没有缺点,魏徵亦曾不客气的批评道:“慕名好事,
      崇尚浮华,抑扬孔墨,流连释老,或终夜不寐,日旰不食,非弘
      道以利物,唯饰智以惊愚,且心未遣荣,虚厕苍头之位。高谈脱
      屣,终恋黄屋之尊。”

      魏郑公批评梁武帝,持论最为公正:新唐史上对武帝的评语也不
      偏执,他说:“梁萧氏兴于江左,实有功在民,厥终无大恶。”
      当然他没有魏徵说的详细了。然而不信佛教的韩退之,他硬说梁
      武帝饿死台城。后人不去鉴察,只是人云亦云罢了。要知道武帝
      日中一食,一个八十六岁的老人,布认素食,到了临终之前,仍
      然斋 戒不衰。武帝如此简单的生活,在那些恣情丰美,嗜欲享
      受者看来,就近乎是饿死了。

      笔者亦曾目睹耳闻有佛教人士为文对梁武帝恶意的批评,因为他
      们未曾看过武帝平生的事迹:如果看过了本文以后,那将要大生
      惭愧心,不该再道听途说的加以批评了。希望现今诸山长老大德
      们能免以此自愧自勉,以求上进。(本文参改释氏稽古略,佛祖
      历氏通载,南史,辩正录、梁武本纪、佛祖统纪、僧镜录等书)


      〖陈武帝与佛教〗

      陈霸先是陈国之开国君主,自己姓陈,国号也是陈;以姓为国号
      的,在史书上很少见到。陈主仕梁因灭侯景纂乱有功,进位相国
      总百揆,封陈公备九锡,陈国置百司不久进爵为王受梁国之禅位
      了。

      我们读史书,读到某大臣加官进爵到了备九锡总百揆时,就顸知
      他不久将要废旧主而自立为王了。

      愚者不信佛教因果,更不知一部二十五史就是因果的写照。当初
      梁武帝在齐国任大司马晋位相国总百揆备九锡,不久便受禅即皇
      帝位。

      梁武帝得齐位是如此,陈主得梁位也是如此,其他如隋文帝等亦
      是如此。

      堂堂一表,帝王之相

      陈霸先号兴国,小字法生,吴兴长城下里人,出身微贱,自称是
      汉太丘长陈宝的后裔,英雄不论出身低,别看他不是什么王公大
      臣贵族的子弟;可是,却生就一副帝王之相,身高九尺二寸,一
      把长须有三尺多长,两手垂下来过了膝盖,神明高放,志略超群,
      堂堂一表九五之君的仪容。当魏贼侯景作乱时,台城沦陷后,武
      帝所修建的寺庙也被摧毁殆尽,侯景杀晋安王后自立为王,改年
      为太始,这时陈霸先帅甲骑十万大兵,舟舰二千,会舍僧辩于白
      茅湾,筑坛歃血为盟,退杀叛贼侯景,景兵大溃,侯景逃回家中,
      被他的小舅子羊杀死,用盐纳入腹中,把尸道送到建康,僧辩傅
      首江陵,枭之于市三日,然后再把其首,煮而漆之,存于武库。
      这就是催残佛教的果报。

      建寺弘法,不让前朝

      陈武帝登位后,第一件事便是恢复梁朝的旧政。在金陵地方,有
      七百多所佛寺,被侯景焚荡几尽;武帝崇拜佛教,是个虔庄的佛
      教弟子,便将那些毁壤的寺宇一一修建,翻经讲道,不让前朝。
      梁朝有译经师四十二人,所译经论共七百八十卷,建有佛寺二千
      八百四十六所,度僧尼八万三千馀人。

      大庄严寺,二次舍身

      永定元年,恭迎佛牙于杜姥宅,并设四部无遮大会以志庆祝,凡
      是佛教出家、在家的信众,都可以参加受供(无遮大会者,就是
      没有遮止,来者不拒的意思)。

      永定二年五月,武帝大庄严寺行清净大舍。第二天群臣表请回宫。
      十一月又至大庄严寺,发金光明经题,十二月再至大庄严寺,设
      无遮大会,供僧布施,放生宥罪,行第二次清净大舍。第二天,
      又被群臣表请回宫,同年在扬州建东安寺等四所。

      永定三年,敕令在宫内设仁王大斋,诏请宝琼玉法师于重云殿,
      讲大品般若经。同年,武帝写佛经十二藏,造铸金钢佛像百万尊,
      修建故寺三十二所,度僧尼七千馀人,可惜武帝在位只有三年就
      驾崩了,世寿五十七岁。

      重云殿飞升入海

      永定三年,曾发生一件不可思议的事,就是重云殿飞升入海,重
      云殿为梁武帝所建,殿中安置佛像,所陈设皆是珍宝,据说陈武
      帝驾崩后,群臣须要葬具,欲取殿中佛像前宝幔珍珠王珩佩,作
      为送葬造车舆之用,当众人齐集动手时,忽然云气围绕,大雨滂
      沱,雷电震击,百工奔走,又见火列空中,布焰冲天,重云殿与
      其殿佛像一齐上腾,烟火相映,当然向东海而逝。全城的人都仰
      首上望,一直到看不见为止。一个月后,有人从东州来,他说:
      “那一天曾看重云殿乘空入海。”后来望海者,还时常看到元魏
      时,洛阳永宁寺的宝塔,天震而飞东去,与此事略同。

      陈文宣二帝与佛教

      陈文帝名茜字子华,是昭烈王始兴的长子,当初陈霸先与其兄,
      同营帝王之业,因此陈武帝在世时立有遗诏。武帝驾崩后,皇太
      后以遗诏立川王。即皇帝位,号为文帝,改国号为天嘉。
      文帝在位只有七年,修建佛寺六十所,写经五十藏,度僧尼两万
      余人。

      为皇太后,大舍宝位

      文帝在天嘉四年,为皇太后大舍宝位,设无遮大法会,行清净舍
      身大法,并召集群僧,举行方等陀罗尼法华忏,金光明忏等,在
      每一忏法中,文帝都亲笔撰发原文,自称菩萨戒弟子皇帝,如他
      所御撰的忏文有妙法莲华经忏文,金光明忏文,大通方度忏文、
      虚空藏菩萨忏文、方等陀罗尼斋忏文、药师忏文、娑罗斋忏文等。
      他在无遮大会舍身忏原文中这样说:“……圣人扬罪已之说,故
      亡身济物,仁者之恒心,克已利人,君子之常德。况复菩萨大士,
      法本行处……运无量之四心,修平等之六度……奉为天龙鬼神幽
      冥,空有三界四生,五道六趣,若色若想,若怨若亲,若非怨亲,
      遍虚空法界,穷过去尽未来无量名识,一切种类,平等大舍。”
      舍弟子自身,以及乘舆法服……珠交璎珞,宝饰壮严,给用自资,
      生平所好,咸施三宝,今谨于殿前设无遮大会,奉行所愿,并诸
      功德,愿诸佛菩萨以及冥空幽显,都来为他证明,开智慧日,映
      慈悲云,树宝幢于大千,击法鼓于百亿,最后要使一切沉沦的痛
      苦众生,出生死轮回,到无生彼岸。文帝在位七年,四十五岁崩
      于有觉殿。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 转播转播 分享分享 分享淘帖 顶 踩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

    本版积分规则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