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华论坛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438|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植物术语知识之四(1)(清净杂色品)

[复制链接]
  • TA的每日心情
    开心
    2016-9-5 11:30
  • 9

    主题

    124

    帖子

    3122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8Rank: 8

    积分
    3122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5-2-17 13:51:00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庵摩罗果
      (譬喻中最常见的果实)
      庵摩罗果,一般说即是芒果,也有说是余甘子。
      庵摩罗果是经典中常见的植物,尤其是在比喻所见到事物非常清晰时,常说:“如观掌中庵摩罗果。”
      庵摩罗果是指什么水果呢?有许多种不同的说法。而除了庵摩罗果(anlra)之外,还有“阿摩勒果”(a^malaka),由于两者发音极为相近,所以也有说此二者为相同的水果。
      而现在通常音译为阿摩勒,(梵名-amalaka或grnalaki),指其树木或果实。在印度是使用发音很像的amra,又译为阿摩落迦、阿摩落果、阿摩落,我们所熟悉的“芒果”和阿摩落迦常出现在文献中,汉译佛典中常会混淆,甚至有时虽然音译作阿摩勒、阿摩落迦、阿末罗等,但不一定指固定的一种植物。
      在《大唐西域记》及佛教律典《茶拉迦》等医学书中认为庵摩罗果是有酸味的东西,具有多方面效能的药用果实,非常受到重视。
      庵摩罗树,庵摩罗(梵名a^mra、amra、amlaphala、amarapuspa,amarapuspaka,巴利名amba),又作庵摩罗树、庵婆罗树、庵罗树,意译为奈树。学名Mangiferaindica通称Mango。由于在梵文中尚有与庵摩罗梵名类似的植物,因此,音译成中文后,常混淆不清。最常见如称为庵摩洛迦(阿摩勒)的余甘子。
      庵摩罗树产于印度各地,尤以孟买所产的果实特佳。此树的花多却少结果。果实形状似梨而底钩曲,叶子形似柳叶,长可一余,宽约三指。冬季开小花,至五六月时果实成熟。然此树种类甚多,其果子有生熟皆为绿色,或熟时呈黄、橙黄,未熟呈黄、既熟呈绿等分别。味道亦有佳劣,劣者味酸而多纤维,佳者纤维少而味甘。
      阿摩勒其音近“庵摩罗”,在汉译经论中的对音而言,很难辨别。有的认为此二者是不同的植物,如《大楼炭经》卷一《阎浮品》、《起世经》卷一《阎浮洲品》,并举阿摩勒与庵婆罗,《大唐西域记》卷二别记阿末罗与庵没罗,《有部毗奈耶杂事》卷二的注,则明记庵摩洛迦与庵没罗完全不同。
      在佛教中,与庵摩罗相关的记载颇多,如《维摩经?佛国品》鸠摩罗什注为:“庵罗树,其果似桃非桃也。”同晶僧肇注曰:“先言柰。”《玄应音义》八记载:“庵罗或言庵婆罗,果名也。案此花多,而结子甚少矣。果形似梨。旧译云禁,应误也,正言庵没罗。”
     玄奘大师在《大唐西城记》卷四说:“庵没罗果,虽同一名,而有两种:小者生青熟黄,大者始终青色。”
      《翻译名义集》三则说:“庵罗,正言庵没罗,或庵罗(波利)。”
      《起世经》中则记叙有“郁多罗究留洲,有一大树,名庵婆罗。其木纵广七由旬,下入于地,二十一由旬,出高百由旬,枝叶垂覆五十由旬。”
      此外,在佛典中,也常以庵摩罗树为喻,如在《大智度论》卷四及《往生要集》中以庵树华多果少及鱼子的难长,来比喻信法及菩萨发心成熟之难。其中,智论:“帝释以偈答曰:菩萨发大心,鱼子庵树华,三事因时多,成果时甚少。”踪生要集》上本云:“鱼子难长,庵罗少熟。”
      或说庵摩罗果为芒果
      庵摩罗果最常见的说法,有说是指余甘子之外,也有说是指芒果。
      芒果(学名Mangitera indica Linn),为漆树科的常绿乔木,原产地是印度到缅甸的丘陵地带。在印度是春天二至三月,会开出有香味的小花成圆锥花序,果实在五至六月成熟。光是在印度,就有超过一千多种的栽培品种,除了生吃以外,未成熟的果实可做成酱菜,或是磨成粉末,作为调味料的原料,或晒干做成芒果干。
      芒果栽培的历史非常久远,据说有四千年或六千年历史,在古老的印度叙事诗中也曾记有芒果园的记载。
      印度教将芒果树视为圣树,有祭典或结婚典礼等喜事,人们会将芒果树叶挂在门上,是重要仪式中不可缺少之物。据说芒果传人欧洲,是因为亚历山大大帝在纪元前三二七年远征时,将其带回欧洲。
      由于芒果的种子萌芽时,必须要突破表皮,所以用芒果的芽譬喻佛性,用表皮譬喻包围的烦恼,如果没有突破烦恼的表皮,佛性就不能开显出来。
      庵摩罗果又称余甘子
      此外,也有说庵摩罗果就是阿摩勒果,是指余甘子。
      阿摩勒的果实是构成印度自古以来的三果混合药托里波罗之一,其余二种自古即和诃梨勒与毗醯勒同时作为缓泻剂或胃肠及肝脏药使用。
      据说阿摩勒的果实内含维生素C,高达柠檬的二十倍左右。因为太涩不适合直接食用,通常是切成薄片沾上盐晒干之后食用。此种果实吃的时候有涩味,但吃完后会在嘴里留下甜味,据说因此有余甘子的名称。有帮助消化的作用,饭后吃更可口。
      余甘子的果实含有很多丹宁,用于鞣皮,同时丹宁遇到铁酸盐会变黑,也用于制造墨汁。
      余甘子属落叶性的小树,小叶排列在细枝的两侧互生,所以看起来像羽状复叶,而实际上每一个小叶都是独立的一叶。冬天长成直径一点五至三厘米,而六条纹的绿黄色美丽果实。印度、斯里兰卡、马来半岛、中国南部皆出产余甘子。
      根据玄应《一切经音义》卷十一说:阿末罗,旧译为庵摩勒,也作阿摩勒,其叶似小枣,花呈白色而小巧,其果实如胡桃,果味酸而甜,可人药。《大唐西域记》卷八说:阿摩洛迦,为印度药果之名也。
      如《善见论》卷十七说:阿摩勒果,就是余甘子也。余甘子,也称油柑,属大戟科,是落叶灌木或小乔木,其叶五生,叶呈线状长椭圆形,在小枝上排成两排,春季汗花,花甚小,且雌雄同株。果实肉质,呈扁球形,成熟付为红色。余甘子产于热带亚洲,于中国南部也常见。余甘子可供食用,初食酸涩,然后转甜,故得名余甘子。
      又据《一切有部毗奈耶杂事》卷一上说:余甘子,出产于广州,能用以沐发,西域称之为摩洛迦果也。另据僧肇《维摩诘经注?弟子晶》中说,庵摩勒果,形似核桃,食之可祛除风寒,可见余甘子具有药用价值,可以治疗风湿。
      《善见律毗婆沙》卷一中说:“有雪山鬼神献药果,名阿摩勒呵罗勒。此果色如黄金,香味稀有。”《玄应音义》卷二十一中说:“阿末罗、旧言庵磨罗果,亦作阿摩勒果。其叶似小枣,花亦白小,果如胡桃,其味酸而且甜,可人药分,经中言如观掌中者也。”
      庵罗树是佛经里经常出现的一种植物。庵罗在佛经里亦称作庵摩罗、庵没罗等,其梵语为Anva,玄奘新译为阿末罗,阿摩洛迦等。亦有称为阿摩勒、庵摩勒,意为无垢清净,或称天果。
      在《维摩诘经 佛国品》鸠摩罗什译注中说:庵罗树之果,似桃而非桃。又根据《大唐西域记》卷四说:庵罗果和庵没罗果,虽同一名而有二种:小的一种,生青熟黄;大的一种则始终为青色。玄应的《一切经音义》卷八说:庵罗果或庵婆果,果名,花多而结果甚少,其果形似梨。另外,根据《起世经》卷一说:在郁多究留洲有一大树,名为庵婆罗,其树纵广七由旬。人于地二十一由旬,树高百由旬,枝叶垂覆五十由旬。
      佛典中的记载
      比喻明白可见之物
      庵摩罗果在经典中经常作为“明白之物”的譬喻,常在佛典中引用有“掌中阿摩勒果”情形。在“教行信证”的“诸佛世尊眼睛看到佛性,有如在掌心中看到阿摩勒果”或在《维摩经》中说“吾见释迦牟尼佛土的三千大干世界,如观掌中之庵摩勒果”等,有时会解释做“芒果”,但梵语原典的叙事诗《拉马耶拿》中有“这位圣者进入暝思,将那里曾发生的一切经过,如观手中的阿摩勒果的果实亲眼看到”等,故应该认为是“阿摩勒果”而不是“芒果”。
      在《大方等如来藏经》卷一中,如来举九种譬喻来解说如来藏清净自性。其中第六喻即举庵罗果为喻:“善男子,譬如庵罗果,内实不坏,种之于地,成大树王。如是,善男子,我以佛眼观诸众生,如来宝藏在无明壳,犹如果种在于核内。善男子,彼如来藏清凉无热,大智慧聚妙寂洹,名为如来应供等正觉。善男子,如来如是观众生已。为菩萨摩诃萨净佛智故显现此义。”
      当时世尊并以偈颂来说摄比喻之义:“譬如庵罗果,内实不毁坏,种之于大地,必成大树王。如来无漏眼,观一切众生,身内如来藏,如花果中实。无明覆佛藏,汝等应信知,三昧智具足,一切无能坏。是故我说法,开如来藏,疾成无上道,如果成树王。”
      比喻比丘内在德行与外在威仪
      庵摩罗果同时也被用来比喻四种比丘的内在德行与外在威仪。在《贤愚经》卷五《沙弥守戒自杀晶》中说:“沙门四种好恶难明,如庵罗果生熟难知,或有比丘,威仪庠序,徐行谛视,而内具足贪欲恚痴破戒非法,如庵罗果外熟内生,或有比丘。造恶,内亦具有贪欲恚痴悭贪嫉妒,如庵罗果内外俱生。或有比丘,威仪庠审,持戒自守,而内具足沙门德行戒定慧解,如庵罗果内外俱熟。”
      这是以庵摩罗果的四种样态来比喻四种比丘:外其威仪,内行非法者,如同庵摩罗果外熟内生;外表虽粗恶,而内实具沙门禅定智慧者,如同庵摩罗果外生而内熟;如果有比丘,外行粗恶,内又具足贪瞠痴等恶业,则如同庵摩罗果内外皆生;若有比丘,外具威仪,内具足沙门德行,持戒、禅定、智慧、解脱,则如同庵摩罗果,内外皆熟。
      佛教中的故事
      在《摩诃僧只律》卷三十三中记载:
      佛陀与弟子大众安止于舍卫城时,当时,僧团中有施主种庵婆罗树,有一个比丘就砍了树,为另外一个居士做房子。房子做好之后,那位居士就布施床褥及供僧。当时树木的主人也在场,就问比丘:“尊者为什么取我的树为他盖房子呢?这房子应该是我的。”树主说完之后,心里很不高兴的来到世尊处禀明此事。佛陀为其说法,使其欢喜之后离去。
      于是佛陀将比丘叫来,问他:“实有此事吗?”
      比丘回答:“是的,世尊。”
      于是佛陀就说:“从今以后,不准砍折花果树来建房子。所谓的花果树是指庵婆罗树、阎浮提树、阿提目多树等。如果树已年老,已不能再生花果者,也应向檀越询问:‘长寿的施主啊!此树已经年老,现今又必须作房舍安置比丘,愿您布施此树,得受用福德。’如此说后,如果施主同意,才可取用,不同意就不能取用。”
      这就是戒律中的“树法”。
      在《大唐西域记》中记载着以下的故事。
      落迦是印度的药用果实的名称。阿育王晚年病重的知道自己的寿命已不长久,就想布施于鸡头摩等。可是有权力的大臣都劝阿育王不要那样做。有一次,阿育王在吃阿摩落果,吃到一半时,将其拿在手里玩弄时,将果子握在手里长叹,对大臣们问:“现在,赡部洲的主人是谁?”
      大臣们回答说:“惟有大王。”
      国王说:“不是。我现在不是主人,现在惟有这个果实的一半能听从我的意思。
      这世间的富贵比风前的灯火更不可靠,地位居天下之最高,名称也是最高的大王,在临终时无实权,受到有力大臣的控制。天下已不属于我,我现在拥有的,惟有这个果实的一半而已。”
      于是阿育王命令大臣将一半的阿摩落果的果实,送至鸡头摩者布施僧众,作为最后的供养。
      僧众接受了阿育王的供养之后,并将果核埋于土中,建宰堵波。
      据佛典中记载,在佛陀住世时,有一位女子是由庵罗树所生,称为庵罗女。庵罗女,又译作庵婆女、庵树女、庵罗卫女、柰女等。
      《俱舍光记》八中记载:“庵罗卫者,有庵罗卫女,从庵罗树湿气而生。或从子生,或从枝生。”
      《慧琳音义》二十六日:“庵罗女,亦云庵树女。此依传云依树花中而生。”同卷曰:“温室经云柰女者,即其人也。即频婆娑罗王之贵妃,良医耆婆之母也。”
      为摩揭陀国频婆娑罗王之妃,良医耆婆之母。曾供养佛陀一座庵没罗园。释尊曾在此园中宣讲《维摩经》。据《佛说柰女只域因缘经》中记载,柰女于佛法会时,自说过去世,于迦叶佛住世时,曾为一贫女,因听闻迦叶说法,心生欢喜,想要供养迦叶佛,却因家贫而没有资具可布施,只好到一园圃,向人乞求瓜果来供佛。后得一柰,大而香好。于是便拿枚此柰瓜及一盂水,前去供养迦叶佛及众僧。佛知其意,便受其供。此女以此福德因缘,寿尽生天为天后,投生至世间时,不经由胞胎,在九十一劫中,恒生柰华中,端正鲜洁,常识宿命。这就是柰女过去世及今世从柰华生的因缘。

      空    花
      (虚妄幻化之花)
      空花,梵名khapuspa,全称虚空花,又称作空花、眼华、眼花。意为空中之花。乃指虚空原实无花,然而患有眼病者,因眼中有翳,所以常在空中妄见幻化之花;用以比喻诸法本无实体,却因妄见而起错,执以为实有。
      在经论中,常可见空花之喻。如:《圆觉经》记载:“妄认四大为自身,六尘缘影为自心相,譬如彼病目空中花,及第二月。”《传灯录》十《归宗语》说:“一翳在眼,空花乱坠。”
      《大般若波罗蜜多经》卷四一七第二会第二分《出住晶》第十九之一中说:“善现,如幻事、阳焰、想像、光影、空花、变化非住非不住,所以者何?以幻事乃至变化,自性无住无不住,何以故?幻事乃至变化,自性幻事屋变化自性空故,大乘亦尔非住非不住。”
      《金刚三昧经》卷一《金刚三昧经总持品》第八,佛陀则应地藏菩萨所请,解说法义:“尔时地藏菩萨言:‘法若无生云何说法法从心生?’于是尊者,而说偈言:‘是心所生法,是法能所取,如醉眼空花,是法然非彼。”’
      《大毗卢遮那佛神变加持经》卷一《人真言门住心晶》第一中,佛陀将空花列为十缘生句之一,说真言行者,若深切修习观察十缘生句,可于真言行通达作证:“秘密主,若真言门修菩萨行诸菩萨,深修观察十缘生句,当于真言行通达作证。云何为十?谓如幻、阳焰、梦、影、乾闼婆城、响、水月、浮泡、虚空花及旋火轮。秘密主,彼真言门修菩萨行诸菩萨,当如是观察。”
      《佛说大乘随转宣说诸法经》卷上中记载,佛在王舍城鹫峰山中,曾告诉师子游戏菩萨摩诃萨:“善男子,世间——切众生妙明元心,本来清净无诸垢染,圆满十方湛然寂静,犹如空本无尘翳寂然清净,众生眼病空花发生,花生花灭病眼所见,眼翳既消空花亦灭,清净虚空本来不动,妙明元心亦复如是,本来清净无诸垢染,众生颠倒背觉合尘,于诸尘境分别心生。”即以眼病生空花来说明白性本来清净无垢。
      而在《大乘理趣六波罗蜜多经》卷八《静波罗蜜多晶》第九之一中,世尊则告诉慈氏菩萨定慧治眼翳空花之病:“众生妄心起,如翳见空花,惟定慧能治,诸佛说如是。”
      此外,据《大慈恩寺三藏法师传》卷四载,中印度乌茶国僧众多修习小乘学,以为大乘学非佛陀之教法,乃贬称大乘学人为空花外道。

      恶叉聚
      (比喻惑、业、苦三者的关联)
      学名:Elaeocarpus sphaericue (Gae.)K. Schum
      分类:胆八树科乔木
      用途:果实可榨油,做染料,果
      核可作念珠
      恶叉聚,梵名Rudra-aksa,Aksa,又称作呜噜哕叉(梵名rudra^ksa)。意译为綖贯珠或金刚子。树名,同时也是果实名。乃高大乔木,叶厚,开白绿色花,果实呈色,印度人多取来作染料或榨油。果核为木质,多突起,可作念珠,称之为金刚子或金刚珠。
      由于此树的果实都是三粒同一蒂,且果实落地后多聚集在—处,所以作恶叉聚,在经论中多用以譬喻惑、业、苦三者间的互相关联,或引用来譬喻多数或众多的意思。《成唯识论》卷二中记载:“一切有情,无始时来,有种种界,如恶叉聚,法尔而有。”同卷又说:“恶叉形,如无食子,落在地时,多为聚故,以为喻也。”同演秘曰:“恶叉聚者,于一聚中,法尔而有多品类也。西域有之,人以为染,并取其油。”《玄应音义》卷二十三:“恶叉树名。其子形如无食子,彼国多聚以卖之,如此间杏人,故喻也。”
      《瑜伽师地论》卷九十六:“譬如世间大恶叉聚,于此聚中有多品类。”
      《一切经音义》卷第四十八中说:“恶叉聚:恶叉,树名,其形如无食子,彼国多聚以卖之,如此间杏人,故以喻之。”《翻译名义集》卷三《林木篇》第三十一中说:“恶叉聚,资中曰:‘此云蜒贯珠,无始无明熏习成种,种必有果,子子相生,熏习不断。’真际云:‘恶叉,树名。其子似没石子,生必三颗同带,喻惑业苦三,同时具足。’言惑业苦者,惑乃烦恼道,业即业道,苦谓苦道。而此三道,通于三土,故辅行云:‘分段三道:谓见思惑为烦恼道;烦恼润业,为业道,感界内生,为苦道。方便三道:谓尘沙惑,为烦恼道;以无漏业,名为业道;变易生死,名为苦道。实报三道:谓无明惑,为烦恼道;非漏非无漏业为业道;彼土变易名为苦道。”
      《佛说如来不思议秘密大乘经》卷九《如来语密不思议品》第八之一中,即以恶叉聚来形容大水的腾涌:“当佛如来称赞金刚手菩萨大秘密主善说法时,十方无量阿僧只世界六种震动,有大光明普遍照曜,(中略),时彼大众会中佛世尊前,六万八千由旬之内,地界忽然而悉破裂,大水腾涌如恶叉聚,高起空中彻于梵界。”而在《大佛顶如来密因修证了义诸菩萨万行首楞严经》卷一中,用之以形容众生业种的积聚:“佛告阿难:‘一切众生,从无始来种种颠倒,业种自然如恶叉聚。”同经卷七则用来形容功德无量:“无量功德如恶叉聚。”

      伊兰树
      (有恶臭的树比喻众生无明恼烦)
      学名:Ricinus communis,Linn
      分类:大戟科
      伊兰,梵名Eranda Era^vana,音译作伊那拔罗、伊罗婆拿、伊罗跋罗、伊罗钵多罗、伊罗钵那、堙罗那、嘌那婆、嘌罗婆那、伊罗或二点五罗。意译作极臭木。有恶臭与旃檀的香气相反,属蓖麻类,种子可提炼蓖麻油。
      蓖麻原产于非洲的依索比亚地区。在温带,冬天会枯死,至多只能长到二至二点五米左右,但在热带会年年成长为高树状,能达十三米高。初秋开花,长成有柔刺的蒴果,果中有黑底白斑的种子三粒。种子含有蓖麻硷等生物硷,如果食用有毒,但榨过的油里没有毒素,毒素留在残余的渣内。
      蓖麻自古作为泻药使用,据说在埃及的公元前四千年的遗迹中就发现这种种子。
      佛典中的记载
      由于伊兰花虽可爱却有恶臭,其恶臭可远达数十里。因此,在经论中,常以伊兰比喻,众生的无明烦恼,而以香味上妙的旃檀喻为无上菩提。
      据《观佛三昧海经》中记载,伊兰与旃檀都生长在末罗山中,香妙无比的牛头旃檀就生长在有恶臭的伊兰丛中。
      由于牛头旃檀尚未长大时,乃埋藏在地下,芽茎枝叶犹如阎浮提竹简一样不知,都说山中全都是伊兰,没有旃檀香树。伊兰树极臭,臭味犹如死尸,远熏数四十由旬,它的花呈红色,甚是可爱;若有人不慎食用伊兰之花,则会发狂而死。
      而牛头旃檀虽然生长于伊兰丛中,但由于未成熟,所以不能发香。到了中秋月圆之时,牛头旃檀终从地上长成旃檀树,这时众人都闻到牛头旃檀上妙香气,不再有伊兰的恶臭气味。
      佛教中的故事——头上生伊罗树的龙王
      据佛典中记载,有一龙王名伊罗钵罗龙王,与伊兰有很深因缘。
      《翻译名义集》卷二中说:“伊罗钵,阐义妙云:亦云伊罗跋罗,伊罗树名,此云臭气。跋罗此云极,谓此龙往昔由损此极臭树叶故,致头上生此臭树,因即迦梨迦。又名加罗加,此云黑龙。”《慧琳音义》卷三十八日:“毉罗叶者,龙王名也。此龙头上有毉罗树,故名。”
      在《福盖正行所集经》卷十一中记载着伊兰叶龙王头上生伊罗树的因缘:
      有一次,佛陀在啭哕拿城施鹿林中为大众说法时,有伊罗叶龙王发起清净道心,想要到法会中亲近供养佛陀。但念及自己是龙身,多诸怨敌,怕在途中遇仇怨,心性损害,因此就化作转轮圣王的模样,具足种种威仪庄严前来佛所。
      佛陀见龙王到来,便呵责龙王,告诉龙王应立即离开这里到别处去,舍去轮王的身形,回复原来龙王的面目才可来此。龙王于是将其怕遇到仇怨,不得已才化作轮王身形的原委禀告佛陀。
      佛陀便遣金刚手大药叉神守护龙王到别处去回复本形。龙王依佛训诲,果真到别处,回复了原貌,回复原貌的龙王身形高大,外表粗涩干裂,又由于往昔业缘,使他有七个头,一一头上生出伊罗树,由于生有伊罗树的缘故,头上脓血交流,动摇苦楚,十分臭秽,有无数蛆虫啖食血肉。
      他回到佛所时,龙首在嚩啰拿城,龙尾却延伸至伹叉尸罗国。法会中的大众,见到龙王本形如此臭秽不堪,莫不惊怖地想,龙王以何因缘而感得此报?而龙王此时悲泣地祈请世尊告诉他何时能脱此苦秽不堪的龙身。
      佛陀于是告诉龙王:在弥勒佛出世时,弥勒佛将会’预记他何时脱此龙身。龙王听闻佛说,一时举声号哭,泪若河流。最后在佛陀慈悲的善言诲喻下,深自忏悔在佛前发愿,尽未来世心不邪思、不生放逸,乃至微小如蝼蚁也不生杀害之心,祈佛慈悲护覆,早日脱离此苦。龙王在佛教发愿祈请后便隐身不见了。
      这时,阿难上前祈问佛陀,请佛陀开示,龙王往昔作何罪业而堕入龙趣,又作何业而有七头,一一头上有伊罗树受苦如此。
      佛陀应阿难所请,便为大众宣说伊罗叶龙王往昔因缘。原来在过去贤劫中,当人寿两万岁时,有迦摄波如来出世。当时伊罗龙王在彼佛处出家修道为三藏比丘。一日比丘从定出时,已过中午时分,一时生起种种烦恼,当他出了村落回到修行处时,在伊罗树下时,便来回游走,顺手摘取伊罗树叶,再将叶子揉碎丢弃,如是,反复了几次。这时迦摄波如来知道了,就呵责比丘,并为他宣说戒相,令他悔过。可是比丘并不信受佛陀的教诲,认为树叶是无情的东西,他摘取揉碎又有何过咎?
      由于比丘以过时乞食,又不听佛所教,此二种因缘,而投生至龙趣,头上生伊罗树,受此苦报。
      宣说了伊罗龙王的因缘,佛陀并告诉诸比丘,此龙王作少恶因,今生受多苦报,自作苦因自受苦果,并非外力召感,都是自己内心所造出来的业力所感。

      拘毗陀罗
      (能显现善及不善业相的奇树)
      学名:Bauhinia variegata
      分类:苏木科
      产地:喜马拉雅山西麓、中
      国、缅甸
      拘毗陀罗,梵名Kovidfira,kudara,又作俱毗陀罗、拘鞟陀罗树、拘鞸罗树,意译为地破树。
      拘毗陀罗,有说其为洋蹄甲,为单叶,前端分裂,花为白色或桃红色。
      佛典中的记载
      《翻译名义集》卷三说:“拘聛陀罗,此云大游戏地,树香也。”
      据《立世毗昙论》卷三所载,在善见大城东北角门之外,二十由旬,诸忉利天有大园林,名波利夜多,此园中有树,名波利夜多,亦名拘毗陀罗。文中并形容拘毗陀罗树,树身高大,形状可爱,枝叶繁茂相覆而久住不凋,一切风雨不能侵害。犹如装华鬘师,装饰鬘,及以耳挡,其树形象,可爱如是。
      上如伞盖,次第相覆,高百由旬,树干竖直,全无瘤节。到树高五十由旬处,才长有枝条。
      树身径刺,广五由旬,树围十五由旬。其一一枝条,向外横出五十由旬,间中度一百由旬,周回三百由旬。
      又据《华严经探玄记》卷二十记载,认为波利质多树即拘毗陀罗树。然一般认为此二树实为两种不同的植物。
      在《正法念处经》卷二十七《观天品》第六之一四天王初中又记载,若有众生净信行布施、不杀、护命善业白利利人,命终之后,得投生三十三天的波利耶多树园,波利耶多树,第一最胜。此树能示现阎浮提人行善及不善相。如果阎浮提人随顺法行,其树的花果,则便具足。以阎浮提人顺法行故,其花光明,照百由旬。三十三天天众,心怀欢喜,围绕而住。如果波利耶多树华果茂盛,就如同如阎浮提人,孝养父母供养沙门婆罗门耆旧长宿,所以此树花果敷荣。
      在夏天四月时,天众就会围绕此树,受用各种娱乐。如果波利耶多树,花朵只有半开,天众则少欢喜,因为这代表阎浮提人少分持戒,因此天树,单生半花。如果一切人,尽行非法,那么此天树上所开花就会皆悉堕落,颜色憔悴,无有光明,也会失去香气。就像冬天,云雾障蔽日光,如此波利耶多拘毗陀罗树,就会光明微少,香气减损,相貌貌憔。
      天众看到此事,就会去禀白帝释天。帝释天知道后,就会取宝像给诸天众,恭敬供养,尊重赞叹如来之像,以念佛的功德,告诉诸天众:“波利耶多拘毗陀罗树的花叶堕落,我现今当前往至彼树下,持如来塔,造世尊形象,至于树下,以天涂香末香,供养世尊。”于是无量百千的诸天大众齐集于帝释所,而天帝释即以如来像,置于天冠之上,顶戴而行,前往波利耶多树园。
      帝释就取如来宝像,率诸天众至波利耶多树下,以,敬重心种种庄严、种种天华供养如来,又以香水澡浴如来形象等,并以偈赞佛令诸天众,心生信敬,离于悭嫉、放逸,生大信根,以净善心,增长正法,供养佛像。
      这时波利耶多树,就开始生出新叶,诸天见了之后,都生起大欢喜。不久之后,此树的花叶,就如同原来一样繁盛,其光遍照一百由旬,香气也是如此,树叶如云之色,众多蜜蜂围绕。
      到了第二天,只见此树光明威德,其香普熏一百由旬,枝叶遍覆一百由旬,根也如是如此。一切天众皆大欢喜其天树王。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 转播转播 分享分享 分享淘帖 顶 踩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

    本版积分规则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