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质布施是为结缘,法布施才是真正的饶益。借此因缘发愿:愿我未来能够圆满布施波罗蜜,普施法财,究竟饶益众生。 “若著心布施,有不称意事,则生恚怒;若受者不感其恩,即成怨嫌。若著心供养善人,有少凶衰,则嫌布施不应,悔惜所施。” |
供养、布施,要随力随分,重在内心的敬信而非外在的钱物。孝敬父母、供养三宝、布施贫困,凡事包容大度、发心广大,就是修福;刻薄吝啬、恣意浪费、怨天尤人、轻狂浮躁,就是损福。 |
供养、布施,要随力随分,重在内心的敬信而非外在的钱物。孝敬父母、供养三宝、布施贫困,凡事包容大度、发心广大,就是修福;刻薄吝啬、恣意浪费、怨天尤人、轻狂浮躁,就是损福。 |
有三类对象,对他们造业后果很重,称为三种福田:恩田、悲田、敬田。父母师长称恩田,贫穷困苦之人为悲田,佛法僧三宝为敬田。 |
有三类对象,对他们造业后果很重,称为三种福田:恩田、悲田、敬田。父母师长称恩田,贫穷困苦之人为悲田,佛法僧三宝为敬田。 |
布施的对象也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因素,犹如田地,同样一颗种子种在不同的土地中收成不同。 |
即使自己的行为是正确的、善良的,也不一定会得到所有人的认可,乃至可能有人误解、排斥,因为每个人都是不一样的,这是正常的。 |
大智度论》中说:“若著心布施,有不称意事,则生恚怒;若受者不感其恩,即成怨嫌。”那该怎么做呢?要有心理准备:即使自己的行为是正确的、善良的,也不一定会得到所有人的认可,乃至可能有人误解、排斥,因为每个人都是不一样的,这是正常的。 |
大智度论》中说:“若著心布施,有不称意事,则生恚怒;若受者不感其恩,即成怨嫌。”那该怎么做呢?要有心理准备:即使自己的行为是正确的、善良的,也不一定会得到所有人的认可,乃至可能有人误解、排斥,因为每个人都是不一样的,这是正常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