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华论坛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128|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禅林规范与典故

[复制链接]
  • TA的每日心情
    闭嘴
    2017-9-5 09:41
  • 3万

    主题

    4万

    帖子

    26万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8Rank: 8

    积分
    261376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7-7-25 13:25:23 | 只看该作者 |只看大图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禅林规范与典故

      一、禅林规范
      
      禅林的规范,源自以出家僧众为主的印度僧团。从当代发掘出来的印度佛教遗址观察:有的僧团遗窟仅容一人,有的则能容百人,乃至千人。佛教于东汉时代传入中国,在新疆地区所发现的佛教遗址,有的禅窟只有一、二平方米,有的则上百平方米。由此可考证出僧团群居生活、共同修行的历史。从原始佛教到佛教传入中国的初期,僧团大众皆是恪遵佛制的戒律、制度生活。后来因天候环境、民情风俗的不同,以及乞食托钵的困难等,遂逐渐修正改变。逮至唐朝中期,禅僧为了解决居于岩穴与寄居律寺对「修禅」的诸多不便,始进行开创性的改革:「别立禅居」、「另创丛林」,制订适合中国僧侣生活的戒律、制度--丛林清规。
      
      (一)唐宋禅门规范的基本内容--百丈清规
      
      中国禅林中,具有组织、规模的禅林规范,始于马祖道一(公元七○九-七八八年)。他的弟子百丈怀海,更秉承师志,以超然见地与恢宏器度,背负「破戒僧」的辱骂、毁谤,大刀阔斧的改制,始有中国佛教丛林制度、清规的产生,故称「百丈清规」。
      
      「百丈清规」的制订,对后世中国佛教的影响非常深远,且具划时代意义。一者,直接推动禅宗的发展;二者,间接的影响其它宗派制度;三者,为中国文化注入新内涵--礼仪、社会法规等。今日,「百丈清规」原文早已散佚,唯有从现存的《宋高僧传》、《景德传灯录》、《禅苑清规》及《敕修百丈清规》,还可略知大要。兹略述其精神、内容如下:
      
      1.精神方面:「马祖创丛林,百丈立清规」时,皆以「不立佛殿,唯树法堂」为施设原则,彻底的将禅行者直接引向内心的修证。
      
      2.领导方面:尊「长老」为一寺之主,相当于「住持」,必须道高腊(戒龄)长,具道眼者,方堪担任。「长老」以下,设十寮舍,以安置全寺僧众,并各请「首领」一人,及「职事」数人,纲维僧众生活,领导大众修行。后世「丛林四十八单」的形成,即源于此。
      
      3.行持方面:「合院大众,朝参夕聚」,由「长老」上堂说法,「宾主问答,激扬宗要」。每逢此时,徒众必须「雁立侧聆」。
      
      4.生活方面:全寺唯「长老」一人可居住单间「方丈室」,其它「学众」尽入「僧堂」。僧堂内设「长连床」,供学众坐禅、寝息。睡眠时「卧必斜枕床褥,右胁吉祥而睡」。日常饮食,以粥为主,人人有份。若有犯「清规」者,由「维那」检举,「摈令出院」。
      
      5.行普请法:即集体从事生产劳动,自给自足。当时百丈怀海禅师以身作则,下田耕作,直到年老,仍然持作不辍,遂有「一日不作,一日不食」之铭言传播寰宇,成为后世佛教典范。
      
      总之,「百丈清规」的制订,为禅门创造一个秩序井然的良好修持环境,同时也为禅宗取得独立地位,并逐渐发展成为中国第一大宗派。特别是「普请法」的制订,使僧团完全摆脱印度佛教的生活模式,得以在中国文化的肥沃土地上生根发芽,茁壮成长,而流传千古。
      
      (二)晚唐以后的禅林规范--五宗七派与五山十刹
      
      百丈怀海禅师之后,于晚唐五代间,江南、江北,长江上游与下游,又有无数丛林寺院产生。禅宗派下本身即有沩仰宗、临济宗、曹洞宗、云门宗、法眼宗,至宋朝又有黄龙、杨岐二派的创立,于是「五宗七派」的门庭、家风于焉形成。各家在禅法的教授与生活仪礼上,因人、事、时、地、物的不同,而有若干出入,故名为「家风」。
      
      此外,于南宋之时,政府为了便于扶植、管理,特将丛林划分等级,而有「五山十刹」的确立。如:杭州的径山万寿寺、北山景德灵隐寺、南山净慈报恩光孝寺、宁波的太白山天童景德寺、阿育王山雪峰广利寺等,即所谓「五山」。「十刹」即:杭州的永祚寺、胡州的万寿寺、建康的兴国寺、苏州的光孝寺、宁波的资圣寺等……。
      
      循行无常理则,时过千年的演变,禅林规范同样无法维持旧观不变,然大体还是依于《百丈丛林清规》的精神,如此一直流传到清末。如清末民初的江南四大禅宗丛林--金山、高旻、天宁、天童,皆是当时禅和子往来参学的必到之处。
      
      「五宗七派」的门庭设立,与「五山十刹」的丛林等级划分,对于中国佛教后世的流传,乃至世界佛教的影响都很深远,如:日本、韩国、越南禅林的产生,以及近代台湾佛教的蓬勃发展,大多数是来自中国禅宗的传承。
      
      (三)当代中国的禅林规范
      
      论及当代中国的禅林典范,在中国大陆方面,古来即有「上有文殊、宝光,下有金山、高旻」之言。文革之后,在政府的支持下,各地残破寺院逐渐恢复,归还僧团。若以禅宗道场的规范而言,则以高旻寺与云居山尚具形式、规模,日常有禅和子在坐香,每年逢冬打禅七(七七或十七不定),并订为常年规制。香港有大屿山宝莲禅寺,台湾则有佛光山、法鼓山、中台山、千佛山等。
      
      佛光山原本是中国禅门「临济宗」的法脉传承。三十年来,依于佛陀菩萨道的思想,秉持人间佛教的理念、精神、目标,持续致力于八大宗派的弘扬,又以佛教教育、文化、慈善、共修等具体实践,作为利生事业的发展。
      
      近年来,为了提倡禅修风气,推动心灵环保,接引习禅者体会人间佛教禅风,令发菩提心,行菩萨道,再创禅门黄金时代,更具体提出一种能治疗现代「社会疾病」--功利、野心、奢侈、价值观混淆……,以及适合现代人都市生活修持,又能照顾到人性生理与内在需求的禅法,取名为「人间生活禅」。其基本理念如下:
      
      人间生活禅的禅风:
      
      禅修目的,在于般若、自在、菩提的圆满果证--般若生活,自在人生。
      
      禅修思想,在于平常、平实、平衡的意境涵养--但尽凡心,别无圣解。
      
      禅修内涵,在于信心、道心、悲心的长养增进--不变随缘,慈悲喜舍。
      
      禅修行持,在于规律、简朴、惜福的用心实践--依戒生活,知足澹泊。
      
      禅修精神,在于承担、无畏、精进的落实行履--自心是佛,直下承担。
      
      禅修运用,在于生活、生趣、生机的权变妙用--触处皆道,机趣无限。
      
      佛光山丛林道场,兼具有传统与现代风格,并非专属弘扬「禅宗」的道场,然禅堂、禅风、行事规矩等,却可媲美于千年前的禅林风光。不但总本山与国内外别分院皆设有提供在家信众禅修的禅堂,更有专属于出家僧众长期参修的禅学堂,并且每年于期头、期尾时,受理僧众讨单参修。传统的禅林规范,是因应僧尼日常修行生活所须而制订的,而佛光山的禅堂规约,则因提供僧信二众以及社会大众共同禅修,而制定不同的守则。但基本理念,如前所述,则以思想的开导为前提。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 转播转播 分享分享 分享淘帖 顶 踩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

    本版积分规则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