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得《艺术人生》有一次访谈,朱军问一直单身的演员王志文:40了怎么还不结婚?王志文说:没遇到合适的,朱军问“你到底想找个什么样的女孩?”王志文想了想,很认真地说:“就想找个能随时随地聊天的。”
“这还不容易?”朱军笑。
“不容易。”王志文说,“比如你半夜里想到什么了,你叫她,她就会说:几点了?多困啊,明天再说吧。你立刻就没有兴趣了。有些话,有些时候,对有些人,你想一想,就不想说了。找到一个你想跟她说,能跟她说的人,不容易。”
是的,我常常体会到这句话里那种深深的难以言说的滋味,找一个能随时随地和你聊天的人真的很难。
或许你人缘不错,和你认识的人很多,和你关系不错的人也很多,但即使是你朝夕相处的家人,甚或是亲密无间的爱人,你也未必见得想什么时候说就能和他说,想说什么就说什么,什么时候都不必担心失礼,不必自责,不必畏惧被冷淡和被斥责。
茫茫人海,阡陌红尘,通讯录上的名字几十上百,熟悉的容颜更是成百上千,有时候,打开手机,一个一个名字的翻过去,又有几个人能让你安心和坦然,可以去打扰,可以去随时随地地畅所欲言?
有些时候,我们宁可在心里一千遍一万遍的对自己诉说,也不愿跟身边的人透露一丝半语,一些苦恼和烦闷,一些心情和境遇,别人不曾身临其境,自然不能感同身受,理解的也许能说些中肯宽慰的言语,敷衍的人就只说几句套话,会让你立刻后悔坦露了心迹。
白天我们将自己重重地包裹在铠甲之下,将真实的自己深深地隐匿起来,再亲密的人也会有顾忌,再相知的人也会有猜度。我们就象那一群浑身长满了刺的豪猪,为了御寒,挤在一起,为了自保,维持距离。想找个什么时候都可以说话的人,是难的。想找个什么时候都说真话的人,更难。
偶尔我们心中也会有汩汩的清泉流出,我们毫无做作的流露出真诚和热情,在眼与眼中交流,在心与心中温热,但很快地会连我们自己也笑起自己的幼稚,心和心,远远的总是隔着那么一段距离,甚至于永远走不到同一条轨迹。
我们已经越来越不会真实,越来越找不到真实,越来越不敢表达真实。我们的心,我们的,那颗曾经透明如琉璃的,最真实的心,如今,还能到哪里去找寻呢?
另一个是电视连续剧《康熙王朝》里的康熙。后宫粉黛三千,他最爱的人是容妃。他到容妃那里,最爱说的话就是:“朕想和你说说话。”然后,把一些国事家事倾诉一番。到后来,他不得已废了容妃,每每郁闷时,总要走到容妃宫前。但是,人去宫空,贵为千古大帝,连一个说话的人也没有。
这两个“成功人士”,对爱人的要求同样简单——能够说说话而已。细细想来,也就如此:你干的事情再伟大,再轰轰烈烈,你也是一个人,一个有七情六欲的平凡人,也希望有一个贴心贴肺、知冷知热、能深刻理解你的思想与情感的人在身边,跟你交流、沟通。这样,你就不至于孤单、寂寞。
我曾经看过这样一段话:“找一个你爱与之聊天的人结婚,当你年龄大了以后,就会发现喜欢聊天是一个人最大的优点。”当时,我还以为这是小女人情怀。现在看来,不仅是女人,男人也有这样的要求啊。
那就找个你爱与她(他)聊天的人结婚吧。世界太大、太复杂,变化太快,拉住一个时时刻刻、随时随地能与之聊天的人的手,你就拥有了连康熙都没有的幸福。
读到这一篇文章的时候,突然觉得自己对爱情有了一个明确的定义。跟王志文一样,我似乎也一直都在寻找一位能够随时可以说话的人,也会有如上那种,翻遍手机通讯录也找不到一个能够随意交谈的人。
爱情应该是无所不言,是相依为命;是身处寂寥却不感寂寞,是明知路漫漫、雪茫茫,却仍感激能与你一同走过……
也不知道是不是自己长大了,开始遵从“低调做人”的处事原则,凡事都要一声不响。
生活在我们面前就像一个巨大的漏斗,年轻的时候,遇到的人多,想说的话也很多,无所顾忌,可能今天会跟这个朋友无所不谈,明天和另外一个人聊得忘记时间,即使是自己编造的故事,两个人也能谈得津津有味。但是,随着年龄的增大,我们会慢慢地发现,能听你说话、和你说话的人越来越少,有时候这些居然都成了自己一种奢侈欲望。这个时候,我们可能只有一个固定的密友,能够在你孤寂的时候听你倾诉,也可能一个也没有。
这样的苦衷其实古往今来一直都存在着,就连鲁迅在碰到瞿秋白的时候也感慨“人生得一知己足矣,斯世当以同怀视之”。
背后的原因到底如何呢?请接着看下文:幸福指数,大家会希望说,往往听到了这个说法就是说:“我们不必过这么好的生活,我们也不必这么有钱,我们只要感到幸福就好了!”也有许多知名的杂志曾经做过一些所谓的“幸福指数”的调查,包含说:哪一个城市住起来比较幸福,或是哪一个国家比较幸福等等。在这中间最常被提到的一个所谓的“幸福指数”很高的一个国家叫作不丹。不丹这个小国家,大家往往都以为说,不丹人每一个人看起来都是很幸福快乐的;如果说,我们都能够效法不丹人的话,按理说我们应该也能够不会觉得压力这么大,不需要忙得彻头彻尾,而能够在日常生活中感到幸福,是吧?我们来看看这个所谓的不丹人所呈现的幸福指数,当然它的调查有它调查的方式,我们这里不必去深究它。不过我们想想看好了,我们说,大家应该都能够同意,不丹人之所以能够呈现出来比较高的幸福指数,是不是因为他们比较“知足常乐”呢?也就是说,所谓的“知足常乐”就是说,当他们面对目前生活,哪怕是这个生活不是很丰裕的生活,但是他们愿意满足于现状,不去刻意去追求怎么样特别的去改善目前的状况的话,那自然而然的,好像这就是会带来幸福感、带来快乐。
虽然“心”是造业的根本因素,但是如果没有言语还有行为的执行,单单只有我们的心中的意念呈现,这样所产生的一个业,它的一个现行是非常的微弱的。譬如,我们对一个人是非常非常的怨恨,这样的一个怨恨的念头,是在我们的心中,乃至于说,我们对这样的一个怨恨,我们产生了恨不得要把他给杀了!但是我们没有说出口,我们也没有去做,所以这样的一个失控的念头,它并没有造作出很大的恶业,因为没有造成这样的事实,所以这只是一个心念的一个流转,只是自己心中的一个负担;但是如果脱口而出的话,就会造下了很重的口业,乃至和对方产生了一个敌对的状态,增加了一个敌人。所以,如果我们又常常不护守自己的一个口业,我们会因为我们的口业,而造下了很多的负担。所以有一句俗话是这样说的,它说:人与人之间的相待,对话之间是“利刀割肉痕易合,恶口伤人恨难消。”这个意思就是说,我们用刀把肉给割开了,那这个伤口它经过了一段时间,这个伤口它很容易就合起来;但是如果我们用非常恶劣的话、尖酸刻薄的话去说人家,这样的一个话语印在对方的心中,他所产生的恨意,却不是你接下来用各种方法,能够很轻易地弥补出来的。所以一个菩萨更要非常摄护自己的口业,如果一个修行人,他一天到晚说三道四、东家长西家短的,那这样的话,不但自己的律仪没有办法守护好,然后也会因为自己这样的一个行为,会造成了许许多多的烦恼。
同样相对于,对于这样的口业的呈现,我们虽然不作,但是我们也要避免别人口业造作的成就。也有一句话“是非天天有,不听自然无。”我们既然修学菩萨道,我们当然不会造口业,但是我们也要注意到如何摄护他人,不让别人的口业成就。所以,当有人在评论别人的是非的时候,如果我们对于这样的事情并没有非常明确知道它的前后因果的关系,我们千万不要轻易地随之而下判断语。例如说:董事长、老板在骂下属的时候、在说下属的时候,父母在骂子女的时候,我们旁边的人如果也傻傻地跟著董事长去骂那个下属,跟著父母去骂那个子女,我们其实就是非常不顺彼此之间的因缘关系。我们只看到被责骂的错,却没有办法看到这个董事长、这个老板他在责备下属的时候,他心中有一分护念下属的心;这个父母在骂他的子女的时候,他的心中有一分护念这个子女的心。我们只看到被责备的表相的情形,也跟著骂,但是我们并没有那样的一个前因后果的护念因缘,所以就变成造成了一个非常不好的口业。所以菩萨行者要能够善观因缘,要能够不听是非、不说是非、不传是非。
在《阿含经》当中,佛陀教诫声闻弟子祂是这样说,祂说:“圣弟子唯作二事,哪两件事呢?就是法谈以及圣默然。”也就是说,佛弟子当他要说话的时候,他所说的言语一定是与修行有关的,只要与修行无关的言语,他不会去说;但是如果现在没有什么好说的时候呢?他也不会去找一些无关紧要的话来说,他会宁可自己在自己的禅定当中、在自己的寂静当中去安住,而不会去造作一些没有必要的言语。所以百丈禅师他说:“劝人一定要减少言语,说话能够直接了当,不要去揭人的隐私,也不要恶意的去对个人或团体去作恶意的攻击,除非你这样的行为是在护念对方。”在我们正觉同修会 平实导师,他在各种的书中他有著评论的各个宗门、教派的法义上是、非与对、错,这是一个护念的行为,而这是一个善行的口业呈现;这样的一个善行的呈现,他是为了要救护众生,所以这样的一个因缘业果,反而是非常的积极的承担以及积极的付出。
在《杂阿含经》当中是这样说的:“如果所说的话是不如实的,所说的话是:没有看到当作看到了,看到当作没看到;没有听到说听到了,听到了说没有听到;知道了说不知道,不知道的说知道。这些的行为,都是属于妄语的口业。”有关于口业的一个呈现,在妄语当中,最大的一个妄语就是“未证言证”,就是自己并没有证得殊胜的果德,但是为了要笼罩世人,然后对别人说,自己有种种果德的呈现。例如说:说自己证得了初果、二果,乃至于说自己已经有明心见道、破牢关。但是实际上的一个检视,并没有这样的一个实质,所以这就是大妄语。这样的一个大妄语,在经典里面说:妄语之罪,它不但是会害到自己,因为自己的迷骗众生,让众生因为一时的不察而跟著他,这些众生这一世会因为他而耗损了许多无益的时光;然后,他也因为自己的大妄语,让自己和众生都堕到了不好的业道之中。所以 佛陀说我们应该要离开妄语的这个戒。如果离开妄语,会有什么样的好处呢?佛陀说:如果我们不作妄语,嘴巴所说的都是非常如实的语言,那会产生:第一个、我们的口业会非常的清净;第二个、我们所作的事情、所说出来的话,能够让世间人能够信服,然后我们所说的话,也能够得到人天的爱敬。也因为我们的不妄语,所以当我们用我们的爱语安慰众生的时候,众生都能够很受用;也因为我们的不妄语,所以我们能够三业清净,我们的言语不会有误失;更因为我们的不妄语,所以我们心中常常有欢喜的心,我们讲的话能够受到人家的尊重,智慧殊胜!所以因为不妄语,佛陀说:“如果我们因为持守不妄语这样的一个戒行,并且把这样的一个功德回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我们以后成佛的时候,就可以得到如来真实语的功德。”这是口业当中的妄语。
接著我们来看,我们要在口业当中还有一种情形是绮语。绮语是什么样意思呢?绮语,它这个“绮”这个字,本来就是一个丝绸品,上面有非常美丽的花纹。所以引发出来,凡是一切邪僻不正的,或者会涉及男女私情的、会增长世间贪爱的这样的一个话语,都叫作绮语。在《瑜伽师地论》当中,它对于绮语有作了十种的分类,它是这样的分类:第一种的绮语情形就是“非时语”;所谓的非时语,就是这个话不应该是在这个时间说的,但是我们不会看时机,然后我们去说它;例如说:大家正在很伤心的时候,你却在那边讲笑话,那就是时机不对了。第二种也是“非实语”;这个“实”是老实、是真实的;也就是说,讲这个话是不如实的话,这个话与事实不相符的话,这也是绮语。另外一种叫作“非义语”,就是讲这个话是没有意义的,对自己、对对方都没有帮助,这叫非义语。还有就是讲这个话是非常粗狂的、是非常不如法的,这叫作“非法语”。还有一种就是这个话讲出来,会让人家心里产生了瞋恚的;也就是说,讲这个话是故意要引起人家心行起伏、不平静的,这叫作“非静语”。还有就是在邪说法的时候,不经过审虑慎思就说出来,这叫作“不思量语”。或者是我们在说的时候,是为了要能够战胜对方而说的话,所以这个部分是依于诤胜心而产生的语言,这叫作“不静语”。或者,我们前面有讲非时而说,这个非时而说还有一种情形,就是前后义趣不相属,也就是说这个事情应该在前面那个时机说,你不说,事情过了以后你才说,这就是有些杂乱了,所以叫“杂乱语”。或者这种语言是不合于正理的,叫作“非有教语”。或者这种语言能够引起不好的杂染的心行,这叫作“非有法语”。
我们讲了这十种语,其实总而言之也就是绮语的内涵。你讲的这个话不合于这个时间、不是事实、不合于这个身分,不该讲的时候你去讲它、该讲的时候你又不讲,或者随著自己的兴致而讲,或者是喜欢讲一些玩笑话,喜欢讲一些逗人家起种种的不当心行——例如贪行的话、例如瞋行的话、例如邪行的话,这样的一个语言呈现,都叫作绮语。所以在绮语当中,如果一个人他常常在讲绮语的话,我们最常看到人家会说这个人“不正经!”那就说这个人不正经,他讲的话,那人家以后就会觉得说:他一定都是在开玩笑的!所以就会不相信他所说的话。所以,今天我们如果在讲话的当中,我们应该要让自己能够有一个心念:看到自己所讲的是不是属于绮语。如果我们常常作这样的一个守护,这样子我们就能够产生言语上的一个定性,所以我们讲话的时候,会让人家能够爱戴、能够信受,人家也知道我们讲的是如实的、是不虚妄的。所以 佛说:“如果我们能够摄守这一个绮语戒,我们讲话能够不随随便便、不会前后颠倒,这样子好好地守护它,并且把守护绮语的这样的一个功德,回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佛说:“这样成佛以后,我们就一定可以得到如来诸佛祂们的授记,绝对能够功不唐捐。”
再来讲我们要守护的口业,就是指两舌。两舌,就是在两者之间搬弄是非。搬弄是非,把这边的话传给那边,那边的话传给这边,让两者之间产生嫌隙,产生了嫌隙,彼此就不会再互相和合,产生乖离,这就是两舌。《阿含经》里面有说:“我应该要离开两舌,我应该要断两舌,行不两舌,不去破坏他们,不去听到两舌之间的言语,不在彼此之间去造成彼此之间的破坏;如果他们有不合的话,我们应该要让他们设法能够和合,能够让他们欢喜,然后让他们不要变成了一个群党的一个作为,然后我们也不称赞群党的作为,所以我们应该在两舌上面要净除其心。”这是《中阿含经》当中所说的。如果我们常常作拨弄是非、造作两舌的行为,来世的一个果报一定会堕落三恶道。因为我们如果让别人不和合,我们自己的一个内心,我们自己的一个业报,也不可能会有很好的和合呈现。那如果说,两舌的三恶道业报圆满,生到人中的话,那他一个就是会得到多病的眷属,第二个就会得到不合的眷属。所以两舌的果报,还是自己会承受。佛陀有告诉我们:“我们如果能够善护两舌的这个戒行,这样子呢,因为善护的结果,我们又把这样的行为回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那成佛的时候,我们能够得到非常好的、正向的、和合的眷属,然后诸魔外道也都不能破坏我们,因为我们过去世没有去破坏人家。”
在守护口业的第四种,就是不要恶口。恶,就是我们不要讲粗暴、恶劣的语言来诋毁他人,不要用粗暴的语言去跟人家对话。所以《法华经》里面有讲到常不轻菩萨,常不轻菩萨他就说——对很多人说:“我不敢轻汝,汝等必当作佛。”而且他对每一个人都把他当成是未来佛这样的一个看待,不论别人对他是怎么样的用打的、用丢石头的、用骂的,他都不去用恶口来对待别人,反而对别人起了护念的心。所以在《法华经》当中,常不轻菩萨他的一个示现,就是告诉我们:这个恶口的守护,应该要怎么样的一个心念转折,不但自己不要恶口,乃至于对别人恶口的时候,也应该设法让他离开恶口的这样的一个业行;然后能够摄受他,因为他的一个恶口结下的这一个缘,也是依著佛菩提道以后的相应与成就。所以 佛陀有说:“如果说我们能够守护我们的口业不去作恶口的造作,并且把守护口业的这样的一个行为,回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都不造作恶口,那以后成佛的时候,会成就具足如来梵音相的这样的功德。”所以,如何让自己不要口出恶言,让自己都口出善言,这也是我们守护口业很重要的一件事情。
我深敬汝等,不敢輕慢。所以者何?汝等皆行菩薩道,當得作佛。 眾生無邊誓願度,煩惱無盡誓願斷,法門無量誓願學,佛道無上誓願成。 復興佛教正法,就靠大家一起努力囉!
想咨询问题、提供建议怎么办?那就请发邮件到:1527971570@qq.com
天津爱心实名义工团
咱们是一个实名制的爱心公益平台,不分任何的宗教,种族和国籍。只要您想付出爱心都可以加入。善有善报,因果不空,好人一生平安。感恩大家!团长:王鑫手机号:13682003091随喜善款收款账户:开户名:王鑫开户行:中国农业银行天津分行卡号:6228 4800 2814 0677 676
微信号:aixinyigtuan
扫描二维码,即可关注我们
天津爱心实名义工团公益群QQ群群号:497185229天津爱心实名义工团念佛群QQ群群号:497394237
与佛结缘,共沐佛恩
按压下方二维码,选择“识别图中二维码”即可↓↓↓
欢迎光临 法华论坛 (http://www.fahua1234.com/) | Powered by Discuz! X3.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