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华论坛
标题:
佛的十种智力,四种无所畏
[打印本页]
作者:
63361940
时间:
2016-1-6 09:25
标题:
佛的十种智力,四种无所畏
640?wx_fmt=jpeg&wxfrom=5&wx_lazy=1.jpg
(30.27 KB, 下载次数: 2)
下载附件
保存到相册
2016-1-6 09:25 上传
佛的十种智力:
一、知觉处非处智力,即能知真空(非处)妙有(处)的智力;
二、知三世业报智力,即能知一切众生三世因果业报的智力;
三、知诸禅解脱三昧智力,即能知各种禅定及解脱三昧等的智力;
四、知诸根胜劣智力,即能知众生根性的胜劣与得果大小的智力;
五、知种种解智力,即能知一切众生种种知解的智力;
六、知种种界智力,即能普知众生种种境界不同的智力;
七、知一切至所道智力,即能知一切众生行道因果的智力;
八、知天眼无碍智力,即能以天眼见众生生死及善恶业缘而无障碍的智力;
九、知宿命无漏智力,即知众生宿命及知无漏涅槃的智力;
十、知永断习气智力,于一切妄惑余气,永断不生,能如实知之的智力。
佛对众生说法的「无所畏」,概说为四种。具体说来:
一者,一切智无所畏。一切智是「从有入空智」,知道万法都是我一个念而已。知道一切的万法都是一种幻相、假名而已。真正来讲,就是一个念,这叫「一切智无所畏」。这个「一切智」,也叫「见性」。所以以此法来教化众生,佛没有胆怯。因为他证到了这种真实境界。
二者,漏尽无所畏。也就是「永断习气」。佛把走过来的路告诉别人,有没有什么困难呢?所以叫「漏尽无所畏」。
三者,说障道无所畏。障道,作双重观照:行恶业,行迷惑业,障碍我们证菩提,障碍证「涅槃」;而行菩萨道,障碍我们六道轮回,障碍身心尘劳之苦。因为佛是障道过来之人,故说法无所畏。
四者,说尽苦道无所畏。众生具无量之苦,三界苦、界外苦、菩萨无明微细烦恼之苦等等。佛证金身,永离诸苦,故说尽苦道无所畏。
十力也好,四无畏也好,实际上都是「智慧门」。佛曾经由此门而入,成就以后,由此门而出,教化众生。
作者:
一心三藏-yxsz
时间:
2016-6-7 06:28
随喜赞叹师兄分享
作者:
wx_c6THtGvt
时间:
2016-6-7 15:47
随喜赞叹师兄分享
作者:
wx_c6THtGvt
时间:
2016-6-7 15:47
阿弥陀佛。。。。
作者:
一心三藏-yxsz
时间:
2016-6-25 10:19
南无大乘妙法莲华经
作者:
2378845529
时间:
2016-6-25 10:24
南无大乘妙法莲华经
作者:
如意果
时间:
2016-6-25 10:25
南无观世音菩萨
作者:
如意果
时间:
2016-6-25 10:25
南无阿弥陀佛
作者:
如意果
时间:
2016-6-25 10:26
南无阿弥陀佛南无观世音菩萨
作者:
如意果
时间:
2016-6-25 10:26
南无观世音菩萨
作者:
如意果
时间:
2016-6-25 10:27
南无阿弥陀佛
作者:
如意果
时间:
2016-6-25 10:27
南无阿弥陀佛
作者:
如意果
时间:
2016-6-25 10:27
南无观世音菩萨
作者:
如意果
时间:
2016-6-25 10:28
南无阿弥陀佛
作者:
如意果
时间:
2016-6-25 10:28
南无观世音菩萨
作者:
如意果
时间:
2016-6-25 10:28
南无阿弥陀佛
作者:
如意果
时间:
2016-6-25 10:29
南无观世音菩萨
作者:
如意果
时间:
2016-6-25 10:29
南无阿弥陀佛
作者:
如意果
时间:
2016-6-25 10:29
南无观世音菩萨
作者:
如意果
时间:
2016-6-25 10:30
南无阿弥陀佛
作者:
如意果
时间:
2016-6-25 10:30
南无观世音菩萨
作者:
rpx841116
时间:
2016-6-25 11:39
阿弥陀佛阿弥陀佛
作者:
rpx841116
时间:
2016-6-25 11:39
阿弥陀佛随喜赞叹
作者:
rpx841116
时间:
2016-6-25 11:40
南无大乘妙法莲华经
作者:
宇宙万法一念心
时间:
2016-6-25 12:43
南无大乘妙法莲华经
作者:
宇宙万法一念心
时间:
2016-6-25 12:43
南无大佛顶首楞严经
作者:
上善若水zcr
时间:
2016-6-25 12:48
南无阿弥陀佛感恩
作者:
13643634688
时间:
2016-6-25 13:04
南无阿弥陀佛
作者:
白菜
时间:
2016-6-25 15:32
南无大乘妙法莲华经
作者:
悟(当祥)
时间:
2016-6-25 19:08
南无大乘妙法礼华经
欢迎光临 法华论坛 (http://www.fahua1234.com/)
Powered by Discuz! X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