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华论坛
标题:
毛泽东诗词 四言诗 《明耻篇》题志
[打印本页]
作者:
白莲123
时间:
2018-11-22 16:18
标题:
毛泽东诗词 四言诗 《明耻篇》题志
本帖最后由 白莲123 于 2018-11-22 16:30 编辑
《明耻篇》题志
(九一五年五月)
五月七日,
民国奇耻。
何以报仇?
在我学子!
【注释】
这首诗见于李锐《毛泽东早年读书生活》,高菊村等著《青年毛泽东
等书。收录入邢崇智等主编的《毛泽东研究事典》(河北人民出版社19
年9月版)、何平主编的《毛泽东大辞典》中国国际广播出版社1992年8
月版)。
①四言诗:即每句四个字的诗,《诗经》里的各篇基本上是四言诗,这
种诗体有较大的局限性,到汉代,它的生命力就已衰微。东汉末,曹操写了
些四言诗,如《观沧海》等,又复兴了这种诗体。
②明耻篇》:是1915年夏湖南省立第一师范学校学生集资刊印的揭露
日本侵华和世凯卖国罪行的书刊。刊印后,毛泽东同志奋笔疾书短诗一
首(略)。毛泽东在该刊各有关部位的批语,可使我们了解其大概内容。其
批语有“此文作得好!“说得痛快!”“以上灭亡之原于社会”、“以上灭亡之
一原自我”“以上灭亡之原于宫廷”等语。毛泽东还在该刊末篇(中日贸易
出人额之比较》一文后写道:“此文为第一师范教习石润山先生作。先生名
广权,宝庆人。当中目交涉解决之顷,举校愤激,先生尤痛慨,至辍寝忘食,
同学等爰集资刊印此篇,先生则为序其端而编次之,云云。《救国刍言》亦先
生作。”
《明耻篇》刊印后,毛泽东广为寄赠、推荐。他在1915年6月25日致湘生的信中写道:“又《明耻篇》一本,本校辑发于中日交涉,颇得其慨,阅
之终篇,亦可得新知于万一也。”
③五月七日:即1915年5月7日,日本帝国主义向中国政府提出最
后通牒,限48小时内答复签订“二十一条“(日本帝国主义向袁世凯政府
提出的旨在独占中国的秘密条款)。袁世凯为了换取日本对其复辟帝制的
支持,于5月9日接受了除个别条款外的全部要求,不久,又逐条签字。日
本帝国主义的侵略野心和袁世凯的卖国罪行,激起了全国人民强烈的愤
慨和反抗,掀起了轰轰烈烈的反日爱国斗争,使《二十一条》未能付诸实
行,宣告无效。此诗以具体日期指代中日有关交涉。
④学子:学生。宋林景熙《酬谢皋父》诗:“风雅一手提,学子屦满户。”面对
国难国仇,毛泽东在诗中发出了“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呼声。
【赏读】
毛泽东的这首四言诗写于他获得的一本《明耻篇)的封面上,
时年仅22岁,正值“天不怕地不怕”的年龄,但却预示着他10年之
后写出《沁园春·长沙》中“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粪土当年万户侯
这样的诗句。
1915年5月7日,袁世凯为了当皇帝,宁肯卖国求荣,竟然答
应了丧权辱国的“二十一条”,这一日是整个中华民族的耻辱。对于
这一个生死存亡的历史事件,诗人忧国忧民,心焦如焚。
该诗首句既写出国耻事件发生的时间,接用“奇耻”二字说明
事件的性质。何谓“民国”,民国名存实亡,孙中山先生等革命先行
者所创建的中华民国已经被北洋军阀、被袁世凯窃为己有,这对于
“民国”来说不仅是耻辱,而且也是嘲讽。
第二句:“何以报仇?在我学子”,这与他四年后写的“天下者,
我们的天下;国家者,我们的国家;社会者,我们的社会。我们不说,
谁说?我们不干,谁干”,以及他后来诗词中写的“指点江山,激扬文
字”,"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等在情感上和气魄上是一致的。
,全诗语言明快,感情激愤,表达了作为时代学子强烈的爱国之心与
报国之志。
微信图片_20181105125633.jpg
(12.43 KB, 下载次数: 21)
下载附件
保存到相册
2018-11-22 16:30 上传
作者:
当恒心净若莲华
时间:
2018-11-22 16:20
感恩师兄分享
作者:
南无不动如来
时间:
2018-11-22 17:24
《七律•有所思》——毛泽东写于1966年文革中的一有诗
正是神都有事时,又来南国踏芳枝。
青松怒向苍天发,败叶纷随碧水驰。
一阵风雷惊世界,满街红绿走旌旗。
凭阑静听潇潇雨,故国人民有所思。
这是毛泽东写的最后一首关于现实题材和惟一一首直接描写“文化大革命”的作品。直到1996年,才被正式收入《毛泽东诗词集》公开发表。
在毛泽东生前,很少有人知道这首诗,如今保存下来的是经他审定过的抄件。这首诗当时没有以任何形式流传出来,可能有许多原因,但与作者在诗中表达的复杂心境不能没有关系。
细细品味,“文化大革命”狂飙在北京突起之时,作者“又来南国踏芳枝”,语句虽然轻松,心情却未必如遥远的空间距离所显示的那样作壁上观。接下来“青松怒发”、“败叶纷落”、“风雷惊世”、“旌旗满街”各种意象的描述,依然是剑拔弩张的气氛,依然是因激情投入而显得十分自信的心理状态。
诗人想象着“文化大革命”这场运动能改变寰宇。恰如他在战争年代行非常之事,以求非常之功一样。
然而,诗人晚年的想象有了些滞涩。
诗人晚年的歌唱也有了些错杂。
在表层风暴的下面,是深层的思绪碰撞,深潜的忧患不安。于是,便有了让人惊讶揣测的最后两句——
“凭阑静听潇潇雨,故国人民有所思。”
字面上是人民“有所思”,字底下无疑是诗人“有所思”。
毛泽东在思考着什么呢?
或许在写完这首诗不久的7月8日给江青的信中,透露了一些消息。
他说:“我总感觉不安。我历来不相信,我那几本小书,有那样大的神通。”
他说:“同志们往往不信。我是自信而又有些不自信。我少年时曾经说过:自信人生二百年,会当击水三千里。可见神气十足了。但又不很自信,总觉得山中无老虎,猴子称大王,我就变成这样的大王了。”
他说:“阳春白雪,和者盖寡。盛名之下,其实难副。这后两句,正是指我。”
他甚至还说:“事物总是要走向反面的,吹得越高,跌得越重,我是准备跌得粉碎的。”
这是一些什么样的消息啊!
对发动“文化大革命”,毛泽东虽然总体自信,但其隐忧,却又是那般浓烈。
给江青的这封信,只有两三个人看过,很快就烧掉了。
不好公开示人的隐忧,在毛泽东的胸中积累成了孤独的感受。
20世纪70年代见过毛泽东的尼克松,曾经说过这样一句话: 世界上最伟大的人往往是最孤独的人。
毛泽东则对来访的基辛格说: “我是为来访者准备的一件陈列品。”
晚年毛泽东,被人抬到了神的位置,几乎没有人能够和敢于在平等的位置上同他交流。那份寂寞,那份苦涩,该是多么深沉。
《七律•有所思》在“有所思”三字之后,陡然打住,没有了下文,但留下的不是句号,而是一个大大的问号。
10年以后,他用政治家而非诗人的方式对此作了解答——
发动“文化大革命”,这件事拥护的人不多,反对的人不少。
几多失落,几多悲患。
一位在民主革命时期带领人民天才地、创造性地解决所有中国革命复杂、艰难、严峻、危急问题的历史巨人,却在晚年对新制度模式的无畏探索中,在令人回肠荡气的一搏中,深深地意识到了自身的局限。
1972年,当尼克松对毛泽东说,主席的著作推动了一个民族,改变了整个世界时,他却绝非谦逊地回答说:“我没有能够改变世界,只是改变了北京郊区的几个地方。”
这时的毛泽东,或许已清醒而痛苦地意识到,自己倾尽心血发动的这场“革命”,并没有扫除积弊,创造一个他始终关注的真正实现人民群众主体地位的“新世界”,没有真正出现一派“莺歌燕舞”的光明气象。
这时的毛泽东,或许已清醒而痛苦地意识到,被自己珍视为平生所为两件大事之一的“文化大革命”,没有普遍得到跟随自己几十年的高层干部的理解和拥护; 自己以巨大的激情写作的这部“史无前例”的“文化大革命”作品,没有获得绝大多数“读者”的赞赏。
毛泽东开始对中国的前途表现出极大的忧虑。生命终点的临近,更使他对现实的困境感到无奈。
正像当时误传为毛泽东所作的一首词里说的那样: “业未竟,鬓已秋。江山靠谁守?”
心有余而力不足的诗人晚年,面对“一墙古籍半床书”,吟哦陈亮的“古今几人能会”,感叹庾信的“树犹如此,人何以堪”?虽“独有豪情,天际悬明月”,但难免是“廉颇老矣,尚能饭否”?
他的女儿李敏曾这样回忆——
“爸爸晚年的生活是孤苦的。爸爸的内心是孤独、寂寞的; 爸爸的内心也是很矛盾很复杂的。”“文化大革命”中期的一次见面,“我们俩人是长时间地相对无语。”
回肠荡气的一搏,带来的是回肠荡气的悲剧。
“风雷惊世”的反潮流,带来的是“风雷惊世”的大孤独。
晚年毛泽东孤独,或许是因为他站得太高太虚。
高处不胜寒,虚处脚不稳。谁站得最高最虚,谁就最孤独。
纵然是“无限风光在险峰”,但有多少人会义不容辞地去跟着他攀登那缥缈的绝顶险峰呢?
晚年毛泽东孤独,或许是因为他走得太快太远。
他嫌“一万年太久”,要“只争朝夕”。
结果呢?就像鲁迅先生说的那样,“吾行太远”,回头一看,“就只我一个人”。也像毛泽东自己在诗里说的那样,“国有疑难可问谁”?
这样的孤独,便有了些悲剧。
为了即将的胜利作出巨大的奉献和牺牲,不是悲剧,而是历史的正剧。
悲剧的要旨在于,一个向往崇高并且去争取胜利的人或群体,把不可能的东西当做可能的东西来推行,把错误的东西当做最有价值的东西来实践,并且为了捍卫它而作出巨大的牺牲。
结果呢?结果就像列宁说的:历史走错了房间。
毛泽东试图从根本上解决红色江山的社会根基,这种目的的神圣性和崇高性使他在决策时具有一种卓绝意志。然而,“天下大乱”的结果,却没有像预期那样出现“天下大治”。现实的困顿和多数人的不理解、不拥护。
作者:
当香妙如
时间:
2018-11-23 08:16
感恩师兄分享
作者:
本净妙如
时间:
2018-11-23 12:24
"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
欢迎光临 法华论坛 (http://www.fahua1234.com/)
Powered by Discuz! X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