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华论坛

标题: 八万四千修行路,为什么只有一个门? [打印本页]

作者: 静莲    时间: 2017-10-13 17:05
标题: 八万四千修行路,为什么只有一个门?
八万四千修行路,为什么只有一个门?2017-09-14 印广门清法师 开心般若
佛法之真谛

佛法非迷信,非宗教信仰,乃是宇宙万法之真理真相!它是讲真,讲实,讲宇宙万物的起源以及所有事物之间的相互关系——万法本如来藏妙真如性!


八万四千修行路,为什么只有一个门?
因为八万四千法共一颗心。八万四千是圆满之数,表无量,无量人,无量事,无量时....如梦中境,一颗心则是做梦人。
修行迷悟之关键在于明白这颗心当下就是无量境,无量境中任何一个人,一件事都是这颗心在变现。
圆顿修行就是时时、事事、处处观照,这就是无漏行。佛是我,拜垫是我,香炉是我,念头是我,善是我,恶是我,你是我,他亦是我,既可以说无处不我,也可以说无处不你,也可以说无处不他,不漏一人,一时,一事,心能转境,即同如来;心被境转,生死凡夫。经常历事练心,就会养成佛、菩萨的习气。
我们说,恶习难转,佛习是不是更难转?修行的过程,就是生处转熟,熟处转生。我们过去习惯于儿女情长,那是熟处;生处呢,就是只以道处,不以情交。那么我们当下转过来,当下即解脱。不管是在梦中,还是在中阴身期间,都已解脱。圆顿大教在见道位所见到的真如,与在证道位证到的真如,无二无别。别看我们现在的肉团身,有时走路还气喘吁吁的,但只要你明白此理,等这个肉团身无明壳一解体,中阴身一到,六根也就没有了,六识也没有了,当家做主的就是灵体。活着的时候你明白的「如来藏」道理,当下现量现前,不可思议啊!不是十地等觉,也是八地、九地。但是一般叫大家来对号入座的时候,把这个标准定得很低——你能见道,即永远不落三恶道,等于成佛(分真即佛)了。所以在下面经文中,摩诃迦叶等这些大弟子说,「今得无漏,无上大果」,他没有说「当得」,也没有说下一辈子得。
佛亦如是,知我乐小,未曾说言,汝等作佛。而说我等,得诸无漏,
成就小乘,声闻弟子。佛敕我等,说最上道,修习此者,当得成佛。
我承佛教,为大菩萨,以诸因缘,种种譬喻,若干言辞,说无上道。
诸佛子等,从我闻法,日夜思惟,精勤修习,是时诸佛,即授其记。
汝于来世,当得作佛。一切诸佛,秘藏之法。但为菩萨,演其实事。
而不为我,说斯真要。如彼穷子,得近其父,虽知诸物,心不希取。
我等虽说,佛法宝藏,自无志愿,亦复如是。我等内灭,自谓为足,
唯了此事,更无余事。我等若闻,净佛国土,教化众生,都无欣乐。
所以者何。一切诸法,皆悉空寂,无生无灭,无大无小,无漏无为。
如是思惟,不生喜乐。我等长夜,于佛智慧,无贪无着,无复志愿。
而自于法,谓是究竟。我等长夜,修习空法,得脱三界,苦恼之患。
住最后身,有余涅槃。佛所教化,得道不虚,则为已得,报佛之恩。
我等虽为,诸佛子等,说菩萨法,以求佛道。而于是法,永无愿乐,
导师见舍,观我心故,初不劝进,说有实利。
《法华经》信解品
“佛敕我等”:因为佛出世之时,这个国土上盛行外道,当时的修行人已经被外道的邪见迷惑了。这些二乘人并不是他们自己怎么样,是社会历史的环境而使然。所以教化二乘人非常难,如果我们当时是二乘人的话,也会出现这种局面。先入为主,这是众生的习气。往往你入佛门之前什么也没有读过,是最好最好,这样你更容易接受「如来藏」。所以这些人能够「回小向大」非常稀有。
“我承佛教,为大菩萨,以诸因缘,种种譬喻,若干言辞,说无上道”:这个「为大菩萨」双重观照:一者,在当时他并没有讲我自己就是大菩萨,他是为别人讲菩萨法,说无上道;二者,讲话的当下我就是大菩萨。那么这里方便说为,当初依照佛的教导,打比方,说因缘法,代佛传法,故而小乘人可以传无上道,纵讲口头禅也能种下金刚种子,而且也有帮助自己开悟之时。
“诸佛子等,从我闻法”:方便说为来修菩萨道的人听我这小乘人讲大法,我是打口头禅,他却信。讲法的人还没有得到授记,而学生就已经得到授记了。有时候弟子不一定不如师,但你还要恭敬老师。要明白,没有老师来给你引导,也许你永远是门外汉。各人修各人的功德。所以同样一个人,同样一句话,同样一种行为,仁者见仁智者见智。讲到底,修行人只看自己,不看别人。有些人自以为是,遇到事情按捺不住,要搞得惊天动地;有些人则笑笑而已。这两者都要互相学习。前者有前者的好处,他到哪里能很快地打开局面,他责任心很强;后者有后者的长处,他能修清净心,能修忍辱心,这两种功德都是不可思议。而前者可能由于你过于急躁,适得其反;后者过于沉稳,过于阴沉,形不成气氛,不容易把人很快地聚集起来。任何一个事情它都有双重性,往往优点的同时就是缺点,缺点的同时就是优点。那些对自己要求很严格,什么事情能吃苦耐劳,冲锋在前的人不能修忍辱,他几百年的功德会因一念瞋恨心而毁于一旦;那些马马虎虎的人能修忍辱心,你指着他鼻子破口大骂,他还是阿弥陀佛,笑一笑,修行人贵在互相取长补短。
“汝于来世,当得作佛。一切诸佛,秘藏之法,但为菩萨,演其实事,而不为我,说斯真要”:这里是对自己的一个讽刺。佛当着小乘人的面,给他的学生授记来世当得作佛。而且还告诉他一切诸佛的秘密之法。「但为菩萨,演其实事」就是为菩萨说菩萨法,说菩萨法就是说我们的真心本来面目。「演其实事」实际上在这里就是说给小乘人听。会用心的人,当下就成就了;不会用心的人,他当耳旁风,认为说给别人听的,与我无关。佛到最后开《法华经》,是不是还在讲这个「实事」啊?[而不为我,说斯真要]:佛当着他的面没有讲他,实际上就是讲他,他自己不往心里想。不管他承认不承认,在他心里是不是种下金刚种子了?
“我等内灭,自谓为足,唯了此事,更无余事。我等若闻,净佛国土,教化众生,都无欣乐”:「内灭」是指断除了「见思烦恼」,证到四果罗汉,但是肉身定业还没有转,这个身叫「最后身」,此身结束以后,再也不到六道里来受生;除非他发愿再来,但那时就叫愿身再来,不叫「业报身」。
“一切诸法,皆悉空寂,无生无灭,无大无小,无漏无为。如是思惟,不生喜乐”:这就是讲阿罗汉的「偏真涅槃」。他不懂得像菩萨那样从空出有,修无量的菩萨行,成就「道种智、差别智」,再加上他已经成就的「一切智」,就是「一切种智」,这就是明心见性的菩萨。[不生喜乐]:成这种佛有什么用啊?跟木头一样,我们才不干呢!我们就是要生喜乐,要快乐。但这种快乐是法喜,是转识成智。
“我等长夜,修习空法,得脱三界苦恼之患,住最后身,有余涅槃”:这里「有余涅槃」,就是前面讲的「内灭」。
“佛所教化,得道不虚。则为已得,报佛之恩”:他们认为证到阿罗汉就已经是报了佛恩。毕竟少一个人受苦,佛心里就减轻一份烦恼。
“我等虽为,诸佛子等,说菩萨法,以求佛道。而于是法,永无愿乐”:这里仍然是在忏悔。
“导师见舍,观我心故,初不劝进,说有实利”:这是讲老师在权衡利弊,暂时地停止这个教法,不教大法了,讲小法也有具体的利益。有些老师传法竟然说吃肉吃鱼都没有关系,或者说初一十五吃吃斋就行了,这些法都不究竟。一个人刚来皈依佛门,你这样讲可以。皈依两个月以后,你就不能传这个法了,既然入了佛门,就要吃长斋呀。
如富长者,知子志劣,以方便力,柔伏其心。然后乃付,一切财物。
佛亦如是,现希有事。知乐小者,以方便力,调伏其心,乃教大智。
我等今日,得未曾有。非先所望,而今自得。如彼穷子,得无量宝。
世尊我今,得道得果。于无漏法,得清净眼。我等长夜,持佛净戒,
始于今日,得其果报。法王法中,久修梵行。今得无漏,无上大果。
我等今者,真是声闻,以佛道声,令一切闻。我等今者,真阿罗汉。
于诸世间,天人魔梵,普于其中,应受供养。
怎么「柔伏其心」?你做我的干儿子怎么样?我们不要见外。所以佛在这里也讲种种方法,能得到什么什么果位。比如说:哎呀,我前世,前多少世,就是你们的老师,这都是安定修行人的心。
“然后乃付一切财物,佛亦如是,现希有事。知乐小者,以方便力调伏其心,乃教大智。我等今日得未曾有,非先所望,而今自得”。这段经文也是一目了然。
“世尊,我今得道得果”:「道」就是法华三昧。「得果」就是蒙佛授记,明心见性。
“于无漏法,得清净眼”:这里的「无漏法」特指「一心三藏」。「无漏」通大通小:阿罗汉的无漏只是不再漏到六道轮回;明心见性的菩萨无漏,就是不再漏到尘沙烦恼;究竟圆满佛之无漏,他证得一切万法当下即是自己!过去、现在、未来、十方,都是一念当下。「清净眼」就是「明心见性」。
你回家以后看到小孙子,「哎呀,我的宝贝儿」,举到头上给个巧克力,这是不是清净眼呐?这不是。「宝贝儿好好学佛,不学佛不得了啊」,这还差不多,我们学会用自己的心。心能转境,即同如来;心被境转,生死凡夫。你经常历事练心,就会养成佛、菩萨的习气。恶习难转,佛习是不是更难转?修行的过程,就是生处转熟,熟处转生。我们过去习惯于儿女情长,那是熟处;生处呢,就是只以道处,不以情交。那么我们当下转过来,当下即解脱。不管是在梦中,还是在中阴身期间,都已解脱。
“我等长夜,持佛净戒,始于今日,得其果报”:「净戒」为「三聚净戒」,三聚净戒包括「心戒」。“始于今日,得其果报”:我现在才明白了——现在六种意识心得到自在妙用了,是这个果报。但其实里面第七识早已得果报。
“法王法中,久修梵行,今得无漏,无上大果”:「梵行」在大乘佛法里说为清净行,印度外道把修梵行仅仅限于就是不过男女生活,叫「离欲行」。「今得无漏,无上大果」,话讲得这么硬。圆顿大教在见道位所见到的真如,与在证道位证到的真如,无二无别。别看我们现在的肉团身,有时走路还气喘吁吁的,但只要你明白了这个道理,等这个肉团身无明壳一解体,中阴身一到,六根也就没有了,六识也没有了,当家做主的就是灵体。这个时候你明白的「如来藏」道理,当下现量现前,不可思议啊!不是十地等觉,也搞个八九地差不多,这可是真的。但是我们一般地叫大家来对号入座的时候,把这个标准定得很低——你能见道,即永远不落三恶道。就等于成佛(分真即佛)了,所以「今得无漏」,当时他没有说「当得」,也没有说下一辈子得。
虽然是摩诃迦叶在说,但是有佛在场印证,可视同佛说。「经」为佛说,「论」为菩萨说;菩萨说「论」,有佛在场印证就是「经」,就是视同佛说。当我们明白了「一心三藏」的时候,敢不敢讲「今得无漏,无上大果」啊?都是一样的。《妙法莲华经》妙就妙在,把这个标准答案教给我们了。你能得,凭什么我就不能得?所以佛讲在末法时代,能够受持《法华经》的,是阿惟越致菩萨,是如来使,就这个道理。我们有更充足的理由,来说我们已得「无上大果」。
“我等今者,真是声闻,以佛道声,令一切闻“:我们过去那个声闻还是假的,虽然假的,他也了脱了分段生死。就跟持戒一样,你以个人个体户的心来持菩萨戒,你是声闻戒小乘戒;我要成佛,你以利他、利一切众生的心来持菩萨戒,你就是大乘菩萨戒。你以个体户的心来修声闻法,来求涅槃,证得那个涅槃,你就是「小乘涅槃」;你明白了「如来藏」的道理证这种涅槃,那你就是「大涅槃」。
这是感慨万分。怎么个「真」呢?[以佛道声,令一切闻]:这才叫真声闻,一闻一切闻。过去的声闻是自了汉,现在的声闻是菩萨大士。
“我等今者,真阿罗汉。于诸世间,天人魔梵,普于其中,应受供养”:这里「真阿罗汉」就是讲明心见性的大菩萨。过去以为我证到阿罗汉,你就要供养我。现在懂得,我供养别人就是别人供养我,我明白一切万法都是我,我就供养了万法。这样我供养了万法,我心得解脱了,是不是万法供养了我?是不是当下因果报应——「即因即果」?这个心法非常重要啊!修行人全靠用好这个心,起心动念怎样把持。这才是如来的十号「应供」。
世尊大恩,以希有事,怜愍教化,利益我等。无量亿劫,谁能报者。
手足供给,头顶礼敬,一切供养,皆不能报。若以顶戴,两肩荷负,
于恒沙劫,尽心恭敬,又以美饍,无量宝衣,及诸卧具,种种汤药,
牛头栴檀,及诸珍宝,以起塔庙,宝衣布地。如斯等事,以用供养,
于恒沙劫,亦不能报。诸佛希有,无量无边,不可思议,大神通力。
无漏无为,诸法之王。能为下劣,忍于斯事。取相凡夫,随宜为说。
诸佛于法,得最自在,知诸众生,种种欲乐,及其志力,随所堪任。
以无量喻,而为说法。随诸众生,宿世善根,又知成熟,未成熟者,
种种筹量,分别知已。于一乘道,随宜说三。
佛恩是无论如何都报不了。你把佛一天到晚顶到头上顶无量亿劫,再怎么样给佛吃好的、穿好的,你报不了佛恩,永远都报不了;但是佛把这个道理告诉我们,石破天惊,使我们当下转凡为圣,我们现在报法恩,是不是就是报佛恩呐?你一念心明白了万法皆是我,你就已经报了佛恩。所以佛恩说难报,就很难报,说好报就太好报了
“无漏无为,诸法之王。能为下劣,忍于斯事”:佛已得解脱,硬是为了教化众生,自寻烦恼,没事找事干。“取相凡夫,随宜为说”:根据凡夫的种种相来决定教化的次第。“种种欲乐,及其志力,随所堪任”:显示出这个慈心父母啊,他要怎么样就怎么样,随顺他,始终没有忘记来引导。以无量喻而为说法。“随诸众生,宿世善根,又知成熟,未成熟者,种种筹量,分别知已”:「筹量」就是考察、分析、选择。
“ 于一乘道,随宜说三”:「一乘」佛法说为三乘佛法。
自古以来,成佛的法华,开悟的楞严!不读《楞严》,不知修心迷悟之关键;不读《法华》,不知如来救世之苦心。







欢迎光临 法华论坛 (http://www.fahua1234.com/) Powered by Discuz! X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