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华论坛

标题: 为什么天下的事都难不倒你 [打印本页]

作者: 静莲    时间: 2016-11-30 14:58
标题: 为什么天下的事都难不倒你
为什么天下的事都难不倒你原创 2016-11-26 如瑞法师 [url=]如瑞法师法语[/url]


为什么天下的事都难不倒你?
不管我们以前做了什么样的错事,既然发生了,就泰然去面对吧!我们造作的,我们要勇敢地来承受。我们祈求佛菩萨,奇迹不是不能发生,只是看我们的虔诚心有多少。

佛法给人的是信心,给人的是力量。让我们学会来认识自己,把自己的人生变成智慧的人生,这样才能够享受人生。
就像你有孩子一样,孩子不听话,你觉得很烦恼,但是从他不听话当中,是不是也磨练了你?你应当转念想:既然我和你是冤家对头来的,那我好好地跟你了了吧!
儿女,不是讨债的,就是还债来的;不是报恩,就是抱怨来的。好的孩子,结了那种好的缘,所以你要感恩自己,那是你自己修的,这叫善缘聚会。如果是不好的缘,来气你的,整你的,那就求佛菩萨让你们转变这种不好的缘吧!
实际上,一切人事都可以修行,都可以练我们的这个心。因此,你还有什么不敢面对的?你还有什么事要怕的?当你有了智慧,你内在的力量就能提高。所以,天下没有能难倒你的事,你可以去试试看看。








作者: 一心三藏-_B0F1s    时间: 2016-12-23 19:49
不管我们以前做了什么样的错事,既然发生了,就泰然去面对吧!我们造作的,我们要勇敢地来承受。
作者: 上善若水zcr    时间: 2016-12-23 19:49
遇到什么样的人,是业力的感召;如何去面对,是当下的心态。前者我们改变不了,主要是把握后者。内心如果是烦恼,别人的烦恼就会把它点燃;内心如果是智慧,别人的问题就引发不了自己的心头火这个火发出来,首先烧到的是自己。要修炼“不为别人的烦恼买单”的定力。
作者: 上善若水zcr    时间: 2016-12-23 19:50
【开示悟入】1         如来藏天地万法唯一念真心所现,我们真心本来面目无所不能,无量百千万亿年可以容于当下一念。无量的空间可以包含于一个微尘;过去、现在、未来百千万千万万劫,可以融入当下一念。         这就是一个妙法:时间、空间、黑夜白天、大小多少、轻重、长短,都是我们的妄想。可是我们都在当真,所以就不得解脱。包括我们这个肉团身,它是肉团吗?它什么都不是,什么也都是,看你怎样用心。《法华经》《楞严经》就是在破除迷信,解放思想,开发智慧。        万变不离其宗,讲来讲去还是『开示悟入』。      『开』佛知见,顿超九界,到了佛界。一『开』就见佛,「开门见山」,见涅槃山。      『示』佛知见。心地法门,全性起修——一行一切行,一戒一切戒,一见一切见,一证一切证。无量法门唯有《法华经》《楞严经》圆顿大教,不立阶梯,一步登天,见道成佛。一个念就是『无边行』,十方虚空一念而即,不动而至。它当下就遍及虚空法界!一起念就是超光速,没有速度,没有距离可言。这个一念,没有过去现在未来,没有十方虚空空间,一念就到。这就是不可思议的本来面目。              
作者: 上善若水zcr    时间: 2016-12-23 19:50
(开示悟入)   2             『悟』佛知见。一『开』,开门就见涅槃山;一『示』,我这个一念十方虚空三世古今,一念而已。『无边行』,行一切行」,你见道了,然后呢?再一悟,有三个『如来藏』,有十法界森罗万相。那么这么一『开』一『示』,知道了万法就是一个念呐,理事圆融,性相不二。果真明白,你感慨万分不已啊!这个世界这么奇妙啊!你再看看一个泥巴疙瘩、一片树叶、一根草,它是一片树叶,是一根草吗?你悟到了自己,当下悟到了我们周边的环境,耳闻目睹身受都是谁啊?世界上谁不是谁啊!当我们的心态得到了这种解放,那种自在的法味不可言喻。你没有办法表述。      『入佛知见』,再进一步地来表述见道即是证道。怎么『安立行』呢?心安身安,自安他安。这个『开示悟入』分述有四,其实是一。『开』的当下即是『示』,即是『悟』,即是『入』。它没有先后次第,但是用世间法来表达必须有先后次序。其实他是一念而成就。这就是圆顿大法一步登天。虽然你是一步登天,你在表达的时候要一步一步地来表达,这是佛法表达的一种困难。        
作者: 上善若水zcr    时间: 2016-12-23 19:50
【莲心.妙法华】(开示悟入)   3           菩萨五十五位菩提路也好,四十二位法身大士也好,六十个圣位也好,讲了这么多,给我们造这个印象:噢!要一步一步地修,一步一步地证。这是误导自己。别看那么多位置,修行人可以一念成就,一时成就!这是心法。你可不能把它当成次第。诸佛菩萨怎么样讲都很难讲清楚,唯有智慧者能够悟到。为什么劝大家来听经闻法呀?你别看这一本经书写的多少多少次第,你一念就能成就。这就是不可思议的圆顿大法「次第圆融」,通达无碍。
作者: 法华弟子当来    时间: 2016-12-23 19:52
阿弥陀佛!
作者: 般若智慧☆    时间: 2016-12-23 20:11
皈依大乘妙法莲花经,顶礼如来藏妙法!
作者: 般若智慧☆    时间: 2016-12-23 20:11
皈依大乘妙法莲花经,顶礼如来藏妙法!
作者: 般若智慧☆    时间: 2016-12-23 20:12
皈依大乘妙法莲花经,顶礼如来藏妙法!
作者: 妙法莲华王    时间: 2016-12-23 21:21
南无大乘妙法莲华经
作者: 缘华_淑艳    时间: 2016-12-23 21:48
正法像法灭尽之后,于此国土,复有佛出,亦号威音王如来、应供、正徧知、明行足、善逝、世间解、无上士、调御丈夫、天人师、佛、世尊,如是次第有二万亿佛,皆同一号。最初威音王如来,既已灭度,正法灭后,于像法中,増上慢比丘有大势力。
作者: 厚德载物英    时间: 2016-12-23 22:11
你读一句《法华经》,写一句《法华经》,讲一句《法华经》,哪怕问一句《法华经》,你的功德比虚空级的大法师——不是世界级、不是地球级、也不是国家级,是虚空级的大法师——面对整个太阳系、银河系无量的众生,讲无量的经典,把这无量的众生培养成无量的阿罗汉和辟支佛,而你的功德还要大无量倍!想一想,我们是怎样看待「法师」?古今中外有没有这样的法师啊?就算有,他都不如你受持一句《法华经》,写一句《法华经》,抄一句《法华经》,问一句《法华经》。能不能体会这种法?这个法可重要!然后我们知道谁是师父啊?《法华经》就是师父!佛讲「依法为师」。
作者: 兹心非心    时间: 2016-12-24 11:19
明白道理,都是自心取自心
作者: benben665    时间: 2017-2-22 10:18
顶礼如来藏妙法!顶礼如来藏妙法!顶礼如来藏妙法!
作者: zhangliming    时间: 2017-2-22 13:01
积善之家,必有余庆;  积不善之家,必有余殃。
作者: zhangliming    时间: 2017-2-22 13:01
我们应该承认“善有善报,恶有恶报”,或者说“种瓜得瓜,种豆得豆”“种善得善,种恶得恶”。这是一个非常奇妙的事情。为什么这么讲呢?因为每个人所造的业不相同的缘故,即使是一家人,长相会各有不同,快乐和痛苦也不相同,即使是亲兄弟、亲姐妹,甚至双胞胎,在成长过程中,父母给予他们同样的照料关爱,但是长大之后,每个人的乐受和苦受也完全不相同。再比如,同一位老师的学生,他们的成绩和将来的去向也完全不相同。
作者: zhangliming    时间: 2017-2-22 13:02
       1、从说法历程看,《法华经》《楞严经》为世尊“久后、真实”之说、堪为临终遗嘱。当年,释迦牟尼佛讲经说法49年,共分五个阶段,即华严时、阿含时、方等时、般若时、法华涅槃时。前四个阶段,都是【于一乘道,随宜说三】,最后8年才【世尊法久后,要当说真实】。佛陀明确开示,诸佛出世唯以一大事因缘,即开示众生悟入佛知佛见,【十方佛土中,唯有一乘法,无二亦无三】【唯此一事实,余二则非真】。在临终遗嘱中,特别嘱咐弟子“依法不依人,依了义法不依不了义法”。由此可见,诸佛出世本怀,就是要众生依《法华经》《楞严经》究竟了义之法,明达宇宙人生真理。          2、从法理法义看,《法华经》《楞严经》开权显实、彻法源底。《法华经》《楞严经》形式上是两部,实质是一部。《法华经》高度概括《楞严经》,《楞严经》详细解释《法华经》。从哲学与科学的角度,开示宇宙人生、天地万法的起源及其相互关系:宇宙万物的基本构成是什么?——四大假合;既然都是四大假合,为什么表现形式森罗万相?——非同非异;什么原因导致“非同非异”?——随心应量;“四大”究竟从何而来?——心现识变;谁的心所变现?——既是你心、也是我心、也是他心;大家的心是什么关系?一切万法是什么关系?——千佛一如,万法一念,一心三藏。把这个道理搞明白,即为明心见性。          3、从文字表相看,《法华经》《楞严经》最具思辨性、逻辑性。《法华经》《楞严经》之前佛所说诸经,多以平实的铺陈、描述、讲故事为主,告诉我们修学的基本常识、理论和方法。通教禅宗《金刚经》等般若系列经典之时,思辨色彩渐浓;至别教华严宗之时辩证思想虽很丰富,但是佛陀对见道菩萨所说,多为铺排宣示,无需推理论证;到《法华经》《楞严经》之时,则极尽思辨之能事,辩证思想的丰富性、阐述论证的系统性、逻辑推理的严密性,均达到顶峰。从七处征心、十番显见,到会通四科、圆彰七大,到三如来藏、三种相续,通过假设、推理、边破边立、边立边破、环环相扣、层层递进,透过现象看本质,虚妄之中悟实处,把宇宙人生真理一步步开示出来。尔后二十五位菩萨略说圆通、文殊菩萨拣择圆通,由此入乾慧地、五十五位妙菩提路,再谈七趣、辨五魔,形成一个完整的体系,结构之严整、逻辑之严密,在世法和佛法经典中无与伦比。可以说,佛法辩证思想,在这里最成熟、最完善,也最能代表佛之正法。因此世人常说,“自从一读楞严后,不看世间糟糠书”。




欢迎光临 法华论坛 (http://www.fahua1234.com/) Powered by Discuz! X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