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华论坛

标题: 阿赖耶识”和“如来藏”杂说 [打印本页]

作者: 平顶山妙开    时间: 2016-11-9 20:34
标题: 阿赖耶识”和“如来藏”杂说
一、“阿赖耶识”和“如来藏”的异同:

  首先来谈谈“阿赖耶识”的概念。在唯识学说中,人的心识分成八个部分,前五个分别为人的五种明显识别功能,即眼、耳、鼻、舌、身“五识”,但于思维了别功能时,根据意识的不同层面和各自担当的职能,唯识家们将意识分成了三个部分,一是“意识”,即第六识;二为“末拿识”,即第七识;三为“阿赖耶识”,也就是所谓的第八识。(在《中观》中,对意识不作这样的区分,所以不说第七识和八识)

  凡学过“唯识”的都一定知道,“阿赖耶识”又叫“藏识”,意思是说它具有“能藏、所藏、执藏”三种功能,能够象仓库一样,可以含藏无始以来无量无边的善恶无无记种子,并且执持不失。所以我们无论想什么做什么,“阿赖耶识”就会将其含藏而成为“因”,而后种子爆发就成了“果”。由于它具备让“因”异时异地而成熟为“果”,所以又被称为“异熟识”。

  “阿赖耶识”有一性能叫“无覆无记”,“覆”是遮盖的意思,“无覆”就是不会遮盖,“无记”是说“阿赖耶识”没有“苦”、“乐”二受,只有“舍”受,所以无论什么种子,“阿赖耶识”都一概接受下来,不做善恶分别,因为它“无记”嘛。

  说它“无记”,可不是说它“如石头一样无知无觉”。不然它不会被称为“识”,它也有五个相应的心所,即“触、作意、受、想、思”,五个“遍行心所”,既然有这个五个“心所”,说明它一定有知有觉,只是非常微细,而且没有善恶的分别而已。“心所”就是心的现象,比如贪、嗔等。

    所谓“阿赖耶识”并不是离开“见闻觉知”,它不离见闻觉知,只是不象“第六意识”那样有“极强分别”的“见闻觉知”,和第七意识那样“极为执着”的“见闻觉知”。

    禅宗中许多大师说求道于“见闻觉知”是“不离不即,不即不离”,“渠(见闻觉知)今正是我(真如),我今不是渠”。

  “阿赖耶识”还被分为“见分”和“相分”。所谓的“见分”,就是阿赖耶识中能够“了别”的那一部分功能,这部分功能被“第七识(末拿识)”执着为“我”,就是所谓的“人我执”;“相分”就是能够“变现山河大地”的那一部分功能,这部分不被证知其“空性”,就是所谓的“法我执”。

  再来说说“如来藏”,就是“自性”、“本体”、“真如”、“无上正等正觉”,也就是我们修行要追求的那个“东西”。它和“阿赖耶识”是什么关系呢?所谓的“如来藏”,其实就是“清净”了的“阿赖耶识”。

  怎么是“清净”呢,“阿赖耶识”中的种子无边无量,如果要一个一个地排除来清净,那可能是了了无期。其实最根本的“清净”,就是在修道的过程中能够认知“阿赖耶识”及其含藏的各种善恶种子也都是“空性”的,用“什么”去认知呢?就是所谓的“明觉”,也就是藏传佛教说的“光明”,这个“光明”就是“如来藏”,它本身也是“空性”的,但却“了了常知”,当证得这个“明觉”后,会知道一切显现(“阿赖耶识”的“见”、“相”二分就是显现)都是它的变异和外延,于“相分”这时候就会出现“郁郁黄花无非般若、青青翠竹皆是菩提”的觉受;于“见分”就是“烦恼即菩提”。这时候,可以说“阿赖耶识”就是“如来藏”,就象我们平常说“众生都是佛”一样。但如果在没有证得“如来藏”以前,简单地说“阿赖耶识就是如来藏”,是一种非常含混地说法,说“众生是佛”,是说众生的“本性”是佛,在这个本性没有被认知前,烦恼就是烦恼,众生就是众生,和佛有很大的区别,佛学中分出“胜义谛”和“世俗谛”,就是要将弄清楚这个问题。



作者: 非凡(_y30in    时间: 2016-12-23 22:39
佛法非迷信,非宗教信仰,乃是宇宙万法之真理真相!它是讲真,讲实,讲宇宙万物的起源以及所有事物之间的相互关系。  
作者: 一心三藏-_B0F1s    时间: 2016-12-23 22:40
圆瑛大师讲:“如是之法,按本经(楞严经),如来藏妙真如性为如,如者不动之义,藏性遍满虚空,充塞法界,湛然凝然,如如不动。一切事究竟坚固为是,是者无非之称,将一切事相之法,悉心穷究,究到毕竟之处,即所谓彻法流之源底,全事即理,全相皆性,坚固不坏,无一物不是我心,无一法不是我体。”

作者: 猫咪    时间: 2016-12-23 22:40
人在做天在看,阿弥陀佛!
作者: 宇宙万法一念心    时间: 2016-12-23 23:50
南无大乘妙法莲华经
作者: zhangliming    时间: 2016-12-24 06:05
           圆瑛大师讲:实相有三,即三如来藏:                 一、无相之实相:无一切妄法差别之相,只有一真平等实相,即空如来藏,空诸一切,虚妄染法之相,并非本体而全无也,乃藏性不变之体。  二、无不相之实相:并非无相,而能随缘现一切相,即不空如来藏,具足十界诸法,非无诸相也,乃藏性随缘之用。  三、无相无不相之实相:若言其无,则不舍一法;若言其有,则不立一尘,即空不空如来藏,真空不碍妙有,妙有不碍真空,乃藏性体用双彰。
作者: zhangliming    时间: 2016-12-24 06:06
         10句人生忠告                                                        1.敦伦尽分,闲邪存诚,诸恶莫作,众善奉行,真为生死,发菩提心,以深信愿,持佛名号,求生净土。  2.一旦无常到,方知梦中人,万般带不去,唯有业随身。  3.爱河千尺浪,苦海万重波,欲免轮回苦,急早念弥陀。  4.西方故国(西方极乐世界)早日还,人命无常呼吸间,有限光阴当爱惜,今生错过出头难。  5.三界无安轮回险,一失人身万劫难,劝君急急早回头,信愿念佛生极乐。  6.烦恼即菩提。通过烦恼,生惭愧心,从而死尽偷心,靠倒阿弥陀佛,烦恼就可转成菩提。觉了念佛忆佛的心才是真心,其他一切杂念妄想均是虚妄,毫不可信。念佛是真正的安心、除八万四千种烦恼。除了一句佛号,贪恋任何人、执著任何事都是自寻烦恼。  7.人这一辈子,功名利禄,富贵荣华,儿女情长,都是过眼烟云。什么都可以放下!都应该放下!  8.信受弥陀救度,专称弥陀佛名,愿生弥陀净土,广度十方众生。  9.只要深信切愿一心专念弥陀名号求生净土,不管行住坐卧,不管时间长短,也不管出家、在家,根器高、根器低,都能够依靠阿弥陀佛的愿力往生极乐世界。  10.人身难得今已得,佛法难闻今已闻,此身不向今生度,更向何生度此身?三界无安,众苦充满,一失人身,万劫难复,何不痛念生死,抓紧修行,修持五戒,信愿念佛,求生净土,一旦往生净土,永远脱离生死轮回的苦难。
作者: zhangliming    时间: 2016-12-24 06:06
    自在不在心外,解脱不是他人带来,只在于修好这颗心,修行只有一件事,心!不要心外求法,不要心外用功,时时提起观照,在自己的心地上用功。
作者: zhangliming    时间: 2016-12-24 06:07
    《法华经》中佛言:一念信解如来藏,蒙佛授记。你知道万法就是「你」一个念。没有哪一法不是一个念,没有哪一法不是哪一法,没有哪几个法不是哪几个法,凡所有相,皆是实相。时时、事事、处处,耳闻目睹身受,都是一个自己。要常常提起这个念,常作如是观照即是修心。          一心三藏就是告诉您,身心是不二的,真心是借助我们的无明之缘变现万法之相,当您知道万法都是一个自己的时候,肉身也是自己。我们的心是离一切相的当下即一切法,即一切法的当下无处不在。
作者: zhangliming    时间: 2016-12-24 06:07
    《法华经》中佛言:一念信解如来藏,蒙佛授记。你知道万法就是「你」一个念。没有哪一法不是一个念,没有哪一法不是哪一法,没有哪几个法不是哪几个法,凡所有相,皆是实相。时时、事事、处处,耳闻目睹身受,都是一个自己。要常常提起这个念,常作如是观照即是修心。          一心三藏就是告诉您,身心是不二的,真心是借助我们的无明之缘变现万法之相,当您知道万法都是一个自己的时候,肉身也是自己。我们的心是离一切相的当下即一切法,即一切法的当下无处不在。
作者: zhangliming    时间: 2016-12-24 06:07
      天地万法都是一心变现, 这个心就是自己,您自己就是如来藏妙真如性,就是明妙真心,十法界都是您所变现。
作者: zhangliming    时间: 2016-12-24 06:08
       一心三藏,三藏一心,三藏是一心性具功德的妙用,三藏归于一心,万法归于一心,这才是圆顿大法的一心三藏。
作者: zhangliming    时间: 2016-12-24 06:08
要放下一切幻想,必须把《法华经》《楞严经》学明白。这是文殊菩萨讲的,十方薄伽梵,一路涅槃门。一定要珍惜。《法华经》也讲了,唯此一事实,余二则非真。《法华经》是明讲、总讲、肯定讲;《楞严经》是明讲、正讲、细讲、反讲;《阿弥陀经》就是暗讲,把《法华》《楞严》的精华秘密地含藏在经文之中,就是「唯此一事实」。
作者: zhangliming    时间: 2016-12-24 06:09
修行就是:个人吃饭个人饱,个人生死个人了,个人修行个人好,这是佛法的真谛,谁也救不了谁。告诉大家一句真话不要伤心哦,那就是‘’佛也不度人,唯人自渡‘’!所以我们要好好深思啊,生活中许许多多的法,能救你吗?这世上谁都救不了谁!不要指望有老天爷,也不要指望有救世主,不要指望有神仙,要好好明白这个道理,佛都不救人,佛连他的父母都救不了,要救其母还得到忉利天为母说法,所以我们听经闻法多么重要啊!我们千万不要把幻想和希望寄托在那些五花八门的法门上,要放下一切幻想,必须把《法华经》《楞严经》学明白。这是文殊菩萨讲的,十方薄伽梵,一路涅槃门。一定要珍惜。《法华经》也讲了,「唯此一事实,余二则非真」。《法华经》是明讲、总讲、肯定讲;《楞严经》是明讲、细讲、正讲、反讲;《阿弥陀经》就是暗讲,把《法华经》《楞严经》的精华秘密地含藏在经文之中,就是「唯此一事实」。重要的话讲三遍,在重复一次:生死路上谁也救不了你,唯有听经闻法,自己明白了道理,自己救自己!听经闻法重要啊!所以释迦牟尼佛证道后不遗余力讲了四十九年三百余会!
作者: zhangliming    时间: 2016-12-24 06:09
          往往在梦中梦到过去的事情,不足为奇,梦到未来的事情一开始没有把它当回事,怎么会梦到这个事情?过了几天、几个月、几年以后,竟然成真,就是几年以后出现这个事情的时候他就想起来,这在几天、几个月、几年前就梦到过。
作者: zhangliming    时间: 2016-12-24 06:12
             阿赖耶识”和“如来藏”的异同:            首先来谈谈“阿赖耶识”的概念。在唯识学说中,人的心识分成八个部分,前五个分别为人的五种明显识别功能,即眼、耳、鼻、舌、身“五识”,但于思维了别功能时,根据意识的不同层面和各自担当的职能,唯识家们将意识分成了三个部分,一是“意识”,即第六识;二为“末拿识”,即第七识;三为“阿赖耶识”,也就是所谓的第八识。(在《中观》中,对意识不作这样的区分,所以不说第七识和八识)
作者: zhangliming    时间: 2016-12-24 06:13
  凡学过“唯识”的都一定知道,“阿赖耶识”又叫“藏识”,意思是说它具有“能藏、所藏、执藏”三种功能,能够象仓库一样,可以含藏无始以来无量无边的善恶无无记种子,并且执持不失。所以我们无论想什么做什么,“阿赖耶识”就会将其含藏而成为“因”,而后种子爆发就成了“果”。由于它具备让“因”异时异地而成熟为“果”,所以又被称为“异熟识”。
作者: zhangliming    时间: 2016-12-24 06:17
  “阿赖耶识”有一性能叫“无覆无记”,“覆”是遮盖的意思,“无覆”就是不会遮盖,“无记”是说“阿赖耶识”没有“苦”、“乐”二受,只有“舍”受,所以无论什么种子,“阿赖耶识”都一概接受下来,不做善恶分别,因为它“无记”嘛。
作者: zhangliming    时间: 2016-12-24 06:17
  说它“无记”,可不是说它“如石头一样无知无觉”。不然它不会被称为“识”,它也有五个相应的心所,即“触、作意、受、想、思”,五个“遍行心所”,既然有这个五个“心所”,说明它一定有知有觉,只是非常微细,而且没有善恶的分别而已。“心所”就是心的现象,比如贪、嗔等。
作者: zhangliming    时间: 2016-12-24 06:18
    所谓“阿赖耶识”并不是离开“见闻觉知”,它不离见闻觉知,只是不象“第六意识”那样有“极强分别”的“见闻觉知”,和第七意识那样“极为执着”的“见闻觉知”。
作者: zhangliming    时间: 2016-12-24 06:18
  “阿赖耶识”还被分为“见分”和“相分”。所谓的“见分”,就是阿赖耶识中能够“了别”的那一部分功能,这部分功能被“第七识(末拿识)”执着为“我”,就是所谓的“人我执”;“相分”就是能够“变现山河大地”的那一部分功能,这部分不被证知其“空性”,就是所谓的“法我执”。
作者: zhangliming    时间: 2016-12-24 06:18
  再来说说“如来藏”,就是“自性”、“本体”、“真如”、“无上正等正觉”,也就是我们修行要追求的那个“东西”。它和“阿赖耶识”是什么关系呢?所谓的“如来藏”,其实就是“清净”了的“阿赖耶识”。
作者: zhangliming    时间: 2016-12-24 06:19
  怎么是“清净”呢,“阿赖耶识”中的种子无边无量,如果要一个一个地排除来清净,那可能是了了无期。其实最根本的“清净”,就是在修道的过程中能够认知“阿赖耶识”及其含藏的各种善恶种子也都是“空性”的,用“什么”去认知呢?就是所谓的“明觉”,也就是藏传佛教说的“光明”,这个“光明”就是“如来藏”,它本身也是“空性”的,但却“了了常知”,当证得这个“明觉”后,会知道一切显现(“阿赖耶识”的“见”、“相”二分就是显现)都是它的变异和外延,于“相分”这时候就会出现“郁郁黄花无非般若、青青翠竹皆是菩提”的觉受;于“见分”就是“烦恼即菩提”。这时候,可以说“阿赖耶识”就是“如来藏”,就象我们平常说“众生都是佛”一样。但如果在没有证得“如来藏”以前,简单地说“阿赖耶识就是如来藏”,是一种非常含混地说法,说“众生是佛”,是说众生的“本性”是佛,在这个本性没有被认知前,烦恼就是烦恼,众生就是众生,和佛有很大的区别,佛学中分出“胜义谛”和“世俗谛”,就是要将弄清楚这个问题。
作者: 上善若水zcr    时间: 2016-12-24 10:45
你把『如来藏』的道理搞明白了没有。天主教、耶稣教、旁门左道,乃至没有文字的天花地板、风雨寒暑、一粒泥巴瓦块都是《妙法莲华经》,没有哪一法不是真经。当明白我不是我的时候,你真明白我不是我的时候,当下就是我,是不是知妄即真?佛讲无量法往往还对那些歪门邪道,还讲的咬牙切齿是不是?叫大家远恶人,近善知识。可是在《法华经》呢,对那些鬼说法赞叹善哉善哉。在菩萨出场的时候,把婆罗门外道还排在四众弟子前面,你们注意看《法华经》是不是在圆融呢?好人坏人谁啊?都是我们一个心而已。你如果搞妄加分别和执着,你出不了六道。但是我们在起步修行,可以以行善断恶,远恶人近善知识作为方便引导,一定要明白这个方便引导。
作者: 上善若水zcr    时间: 2016-12-24 10:46
「如来藏」的道理就是讲一念三谛、一念十法界,「一修一切修」,所以这个「一切色身三昧」,非圆顿菩萨不可。他想现什么就什么,有什么就能现什么。现什么也是什么,也不是什么。比如现了个茶杯来,当下是这茶杯,茶杯是不是当下还是药王菩萨啊?所以现茶杯叫「色身」,当下还是药王菩萨叫「三昧」,叫「色身三昧」。现茶杯、现瓦块、现暖瓶、现苹果、现香蕉、现泥巴,都叫「色身」。  就跟做梦一样,梦中那么多境界当下是不是做梦的一个人啊?做梦的那个人就叫「三昧」,梦中的境界就叫「一切色身」。当然那是梦中的三昧,是我们醒了以后知道,没有醒的时候知道不知道啊?众生在迷中,是迷惑中的「色身三昧」。他只看「色身」,不懂「三昧」。其实这个「三昧」从来有没有离开过我们,也叫「和光同尘」。「色身」就是「同尘」,「三昧」就是「和光」。我始终在大光明藏中。
作者: 上善若水zcr    时间: 2016-12-24 10:46
佛佛道同,都是先以善巧方便之法来开导引导众生,最后归于《法华经》《楞严经》「一心三藏」。既是表自己的这个证悟的经历,也是在以此影响法会大众。 世尊说实道,波旬无此事:佛讲的这个真实法,波旬讲不出来。波旬魔王如果能讲出「一心三藏」,他就不是波旬魔王。以是我定知,非是魔作佛,我堕疑网故,谓是魔所为:「谓是魔所为」也是我的一种迷惑颠倒,现在已经破除了。 闻佛柔软音,深远甚微妙。演畅清净法,我心大欢喜。疑悔永已尽,安住实智中:这里的「实智」就是指明白「一心三藏」的道理,在明白之前,这个智慧就在,这叫「本智、根本智」;我现在明白了,叫「实智」;当这个智慧起用,反过来观照世间一切的万法,这个时候叫「方便智」。所以「方便智、真实智、根本智」是不是一个智慧?当下就是。通过这种分别,把我们的心由粗转细,这叫开智慧。
作者: 上善若水zcr    时间: 2016-12-24 10:46
恩师(印广法师语录)    忍辱,这是菩萨的基本功,在关键的时候叫「不行之行」——『忍』了,是最大的理睬,是菩萨以定力来加持周边的环境。我们面对任何的环境也要沉住气。忍之为德,持戒、苦行等法门所不能比。往往有些人热情有余但定力不足,你再怎么样勇猛精进、忠心耿耿,你被人所轻慢。这个『忍』,建立在「万法皆是我」的基础上。佛也不度无缘之人,不能以小失大。住忍辱地,它是依报随着正报转,它表现出来的气质就是『柔和善顺』。世间法叫作「有容乃大」,你才能成就自己,成就众生。
作者: 妙妙闻心    时间: 2016-12-24 15:05
我们无论想什么做什么,“阿赖耶识”就会将其含藏而成为“因”,而后种子爆发就成了“果”。由于它具备让“因”异时异地而成熟为“果”,所以又被称为“异熟识”。
作者: 妙妙闻心    时间: 2016-12-24 15:06
用“什么”去认知呢?就是所谓的“明觉”,也就是藏传佛教说的“光明”,这个“光明”就是“如来藏”,它本身也是“空性”的,但却“了了常知”,当证得这个“明觉”后,会知道一切显现(“阿赖耶
作者: 妙妙闻心    时间: 2016-12-24 15:09
懂得什么是如来藏        所有的识都是如来藏       都是从如而来         这里的如来藏是不了义说         是有漏说       有次第性      局限性      




欢迎光临 法华论坛 (http://www.fahua1234.com/) Powered by Discuz! X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