久伴安好 发表于 2016-10-14 17:57:18

论佛教徒的修养

佛教传入中国将近两千年。自东汉到唐末是由萌芽而达灿烂的时期,由四代到现时是由凋零而至枯槁的时期。所以衰落的主要原因就是理论与实践脱节。理论是日趋玄妙,不切实际;实际是日益庸腐,不能振作。今日佛教徒要想佛教住世,必须提高佛教徒的修养。除此以外,没有其他更好的方法。佛教徒修养的标准大约有十点:一、要有坚决用佛教改造自己的信心,二、要能尊重自己是佛教徒的人格,三、不贪名利,四、无有私怨,五、明晰事理,六、能积极,七、有朝气,八、服从组织,遵守纪律,九、心意动摇时能放得下,十、对于任何人任何事常有成全的意图。如何是坚决用佛教改造自己的信心?就是坚决承认宇宙间有真理存在。佛所说的言教是符合真理的。因为佛能体证了真理而说明真理,所以佛的道德最可尊贵,佛的言教是最可尊贵,依据佛教而修行的人也最可尊贵。既然是最可尊贵,因此对之生起极大好乐。由于好乐,因而对于实践佛教修行的方面生起极大的兴趣。譬如相信砂中有金是信认真理,知金可宝是好乐,因而对于采金技术生起兴趣,然后方有发财的机会。此三缺一不可。如若知砂中有金而不知金可采宝,当然不去采金。知砂中有金及也知金可宝,但是对于采金技术以为繁难,不生兴趣,仍然是不会去采金,也就绝不会有发财的机会。所以坚决用佛教改造自己的相信,是以有认识、有好乐、有兴趣为先决条件。也就是说:有认识、有好乐、有兴趣,便必然能有坚决用佛教改造自己的信心。坚决用佛教改造自己是佛教徒修养中的第一条件,所以有认识、有好乐、有兴趣便取得了成为佛教徒的基本资格。假如佛教徒对于真理不能认识,对于佛教无有好乐,对于修养不感兴趣,便不成其为佛教徒了。再进一步说:如前所认识的、所好乐的、所感兴趣的不纯正,也就是这佛教徒的资格不纯正了。如何使一切佛教徒都能有正确的认识、正确的好乐、正确的兴趣,这是当今各地佛教徒领导者的最大责任。如何是尊重自己是佛教徒的人格?这是指在一切行动前的考虑而不是指在行动后的追悔。因此尊重自己是佛教徒的人格,所以在一切行动上先必须详加考虑。假如自己所要做的事,或所要说的话不合乎佛教的精神,便对不起自己是佛教徒。同时也必要引起社会的指摘和批评,便玷污了佛教徒。因此自己虽然想要如此作,或如此说,经考虑的结果,便使这种不正当的行为或言论得到改正或停止了。如若不加考虑而贸然想到便作,想到便说,以至发生偏差与过失,便是在这次行动或言论中没有尊重自己是佛教徒的人格,事后如若深加考虑,不使再犯错误。若是继续犯了错误,便是继续丧失了自尊心,也就是未曾追悔。如何是不贪名利?贪名的表现是逞能。遇事好强出头,不是为得把事情办好而是要显自己的才能比别人高。贪利的表现是贪图自己的财物。遇事总是从自己个人的财利打算。个人所有的财物绝不舍得给别人使用。佛教徒应当不贪名利。服务的精神是实事求是,埋头苦干。绝不炫耀自己的才能,不为自己的财力多寡来打算。个人所有的财物,假如有利于他人,便能尽量给他人使用。如何是无有私怨?私怨的表现有四种:一、遇到不顺自己的人或事便生气动怒;二、不但当时生气动怒,还要常常记恨在心;三、不但记恨在心,还要时时想要报复;四、看见别人比自己好,或是才大,或是钱多,或是名高,或是位尊,自己不如,便生忌妒; 四、常有破坏的心理,对人对社会总是想破坏,从破坏中找自己的便宜,也就是常想损人利己。佛教徒只有公愤而无私怨,有人侵犯了自己个人的利益是不生气动怒的,更不会记恨与报复。看见别人比自己才大,或是钱多,或是名高,或是位尊,只有代他欢喜而绝无忌妒之心。对人对社会总是时时存心要成全他,使他能常常进步,绝不存破坏的心理。如何是明晰事理?就是对客观的事物能明确分析绝不存偏见。不能明晰事理的表现有两种:一种是不能正确分析,常含有某种程度或某种成份的糊涂观念。俗话说:聪明反被聪明误,便由于此。第二是不能积累经验,不能引用过去成功或失败的原因作为分析当前处理事物的根据。佛教徒分析事理绝不应以自己的主观见解为根据,而是要根据佛教原则以及社会上一切经验,然后再决定自己对于这件事物处理的方法。如何是能积极?积极的原则有二:一是见义勇为。如见不义而勇为,便不能算为积极。二是一直坚决。一直动摇不能算积极。积极的表现有五种:第一、在未作事之先无有恐惧或怀疑;二、努力的热情能长久相持,不是四分钟热气的感情行动;第三、工作中间无有间断;第四、处理任何事件绝不轻忽草率,常有慎重严肃的态度;第五、对于一切公平正义的事,遇到便做,绝不自满自足。这便是佛教徒应有的积极态度。如何是有朝气?就是精神爽朗,头脑清楚。若是精神委顿,思想过于复杂,对于当前问题便不能深入,必至于暮气沉沉,思想模糊。所以精神的劳动要有节制,思想的活动要有一定的范围。意志专一,精神振作,常使身安心泰,自然能常常保持朝气,对于任何当前问题会深入了解。如何是服从组织,遵守纪律?自己既然是佛教徒,便心须服从佛教的组织与纪律。凡是佛教中所认为正当的思想,正当的言语,正当的行为,便经常地考虑他,讨论他,实践他。凡是佛教中所认为不正当的思想,不正当的演说,不正当的行为,便决不去想他,说他,做他。自己所想、所说、所做之中如若有佛教所认为不正当的,便立时加以纠正与断绝。这便是服从组织,遵守纪律。如何是心意动摇时要能放得下?第一、最初要能把握得住自己的意志,不使三心二意。第二、要经常考研自己的意志不使有歪曲发生。第三、要训练成为习惯,成为自然。如此便偶尔动摇,才能立时觉察而放下了。如何是对任何人任何事常有成全的意图?佛教是以慈悲为本的,便是要使社会中任何人任何事都离苦得乐。假如佛教徒的行动对于个人,对于社会发生破坏作用,岂不是增加了社会或个人的痛苦? 这是不容许的。所以佛教徒的行动是要在随顺社会发展规律之中经常辅助社会的进步,辅助个人的前进。决不许有破坏与妨碍社会或个人进展的行为。以上所说佛教徒的修养是缺一不可,能实践九项而缺少了任何一项,其他九项也必受牵连而逐渐退化,以至于完全丧失。佛教徒要提高修养,便要经常注意。

李萍 发表于 2017-2-26 10:02:02

修行是为了修心,而不是为了修身。万法一念现,一念现万法

一心三藏-_B0F1s 发表于 2017-3-4 20:46:09

《法华经》第十一品:“如来不久当入涅槃,佛欲以此妙法华经付嘱有在”,“告诸大众,我灭度后谁能护持读说此经,今于佛前自说誓言”,“能于来世,读持是经,是真佛子,是诸天人,世间之眼”。

一月光 发表于 2017-3-4 23:12:36

《法华经》《楞严经》开权显实、彻法源底。《法华经》《楞严经》形式上是两部,实质是一部。《法华经》高度概括《楞严经》,《楞严经》详细解释《法华经》。从哲学与科学的角度,开示宇宙人生、天地万法的起源及其相互关系:宇宙万物的基本构成是什么?——四大假合;既然都是四大假合,为什么表现形式森罗万相?——非同非异;什么原因导致“非同非异”?——随心应量;“四大”究竟从何而来?——心现识变;谁的心所变现?——既是你心、也是我心、也是他心;大家的心是什么关系?一切万法是什么关系?——千佛一如,万法一念,一心三藏。把这个道理搞明白,即为明心见性。

上善若水zcr 发表于 2017-3-5 15:53:50

所谓“万法唯识所变,唯心所现”。识者,即报身功德——智慧妙用,机谋权变,出神入化。心者,即法身功德——性具真如,天然本具,原来如此。所变所现,即化身功德——人文万法,竖穷三世,量周沙界。既说为变,岂可唯一?十法界中,云吞雾绕,天堂地狱,同分别业,唯各自招。所谓“无分别不妨分别也”。既说为现,岂可不一?如来藏中,谁不是谁?心外无法,法外无心,唯是一念。所谓“分别不妨无分别也”。既说变现,则生何曾生?死何曾死?父何曾父?子何曾子?人何曾人?鬼何曾鬼?佛菩诸圣,六道正依,又何尝异?彻法源底,了义终此。情无情界,天地万法,无非一真之人一心变现而已!纵讲第二义谛,无量劫中,一切众生,都曾多生多世互为父母儿女至亲骨肉啊!众生迷不自知,妄自执着,互不认亲,反相计较,乃至相害,故有轮转,枉受苦报!如人在梦,梦境万千,梦中人事,岂关他人,何关别事,无非梦人,一念变现!诸佛出世,良苦用心,无非劝导,迷蒙等辈,醒梦归真!

上善若水zcr 发表于 2017-3-5 15:54:22

无始以来,每一个众生都是原始佛,我们的真心本来面目只因动了一念,有了一念生相无明。随之生相无明的后面就有了业相无明。生相无明是从因上讲,业相无明是从果上讲,其实生相无明就是业相无明。生相无明是离我们真心本来面目最近。 真心本来面目因有这一念而出来亮相,随这一念无明妄想变现出十法界无量的森罗万象与千变万化各种境界。因为我们是初次亮相,没有经验,不知道能变与所变都是我们自己,不知道向内看,只知道对着外面的境界执着与用心,自己就在自己变现的十法界里与自己捉迷藏做游戏。时间长了,养成了习气,忘了回家的路,不知道怎么样才能再回到自己的真心本来面目。从此如来变成了如来藏(cang),如同自己的眼睛永远也看不到自己的眼睛,除非有人在旁边告诉你。所以我们自己不认识我们自己是谁,更不知道自己变现的一切万法就是自己,因此诸佛出世就是为了告诉我们这一点,让你知道你是谁?你从哪来?万法是谁?你与十法界与众生的关系。而讲出这个道理的就是成佛的《法华经》与开悟的《楞严经》。顶礼如来藏,无漏不思议!愿加被未来,于此门无惑!一念信解,蒙佛授记!

上善若水zcr 发表于 2017-3-5 15:54:39

真正的佛法:不是善,不是恶,是真实!是真相!!真相是什么?您本来是佛,不从修得,本来就是!万法皆是一人一念之所变现,您明白了一心三藏,刻骨铭心深信不疑,即已脱离六道轮回!即已成为“分真即佛”!如是我闻---您“闻”了没有? 知妄即真,会相归性。生灭由心显,无住无不住!

上善若水zcr 发表于 2017-3-5 15:55:11

【一心三藏】的法理是《法华》《楞严》的精华!真正明得此理,即是明心见性的菩萨!然后再悟后起修,可疾速成佛!正所谓文殊菩萨所讲【归元性无二,方便有多门】!【归元】就是成佛。性就是明心见性。也就是说,我们要成佛,必须从【悟门而入】!所以我们听经闻法非常重要!然后再广修六度万行,速成就佛道!阿弥陀佛! 《成佛的法华》《开悟的楞严》,释迦牟尼佛称之为“诸经之王”!所以我们要选择“真中真”,“王中王”的最究竟了义大法是关键前提!阿弥陀佛!

上善若水zcr 发表于 2017-3-5 15:55:30

一心变现出三个【如来藏】。三个如来藏没有哪个不是哪个如来藏。 宇宙万法有情无情有形无形,任何一法当下皆是三个如来藏。随捻一物即可说明。一即是三,三即是一,一三不二。空如来藏乃一,不空如来藏无量。 大光明藏中谁非谁!一即无量,无量即一,无量即无量。都是同一心同一念之所变现,皆是同一本体,皆是一个自己。阿弥陀佛!

上善若水zcr 发表于 2017-3-5 15:55:51

《楞严经》说为“因缘自然,理穷于是”“本然非然,和合非合。合然俱离,离合俱非,此句方名无戏论法”“如是三种颠倒相续,皆是觉明,明了知性,因了发相,从妄见生山河大地诸有为相”。天地万法,无非一真之人一念变现而已呀!所谓“万法唯识所变,唯心所现”。识者 能变。即报身功德——智慧妙用,机谋权变,出神入化。心者 能现。即法身功德——性具真如,天然本具,原来如此。法者 所变所现。即化身功德——人事万法,竖穷三世,量周沙界。既说为变,岂可唯一?十法界中,云屯雾绕,天堂地狱,上圣下凡,各自昭然。生活当中,生住异灭、聚分净秽,善恶贵贱,何可滥混。所谓“无分别不妨分别也”。明于此理,成就菩萨利他功德。广行万善,为国为民为世界,成就众生,增进自己。昧于此义,纵证罗汉,亦为定性,不成增进。
页: [1] 2
查看完整版本: 论佛教徒的修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