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照 发表于 2016-10-4 21:43:36

物理学者对佛教的认识(下)

http://www.zhibeifw.com/upload/xxgx_fjykx/20120407151015_f6mk.jpg 3、佛教对有情生命的看法 佛教把有意识的生命称为“有情”,如人、狗、鬼、神等皆是,佛教认为其组成要素:除地、水、火、风、空外,最重要的是要有“识”,即有知觉与认知的功用。 这些有知觉的(活的)识是源于自性,由于作用不同可分为眼、耳、鼻、舌、身、意、末那及阿赖耶共八识,由于有前六识(即眼、耳、鼻、舌、身、意)人才能有看、听、嗅、味、触、知的功用。 有“末那识”人的生命才有动的感觉,有阿赖耶识人的一切身心活动才有记录之处,人(及一切有情)从无始以来的作为(称为“业”)就存在阿赖耶识中轮回转世,人的潜意识就是末那识与阿赖耶识所造成的。 在《增一阿含经卷十二·三宝品》“世尊告诸比丘:有三因缘识来受胎,云何为三,于是,母有欲意,父母共集一处与共止宿,然若复外识应来报,便不成胎……”这段话说明受胎要有“识”前来参与才可。 此识在天主教就是灵魂,只是天主教不讲轮回转世,佛教称这种前来参与受胎的识叫“中阴身”,这种神识是非物质的众生,它有生灭、有我相、有形体,其特性会随时间或作为而改变,天主教讲的灵魂是不生灭、不改变、有习气(如博爱等)、有我相、有分别的。 佛教讲的自性是无所不在,至大无外,至小无内,无分别、无形相、不生不灭、不可被知(但可被“悟”),这三种名词(即自性,灵魂与神识)涵义不同,佛教认为凡所有相皆虚妄,虚妄则会变,灵魂既有相,当然是会改变,不会永久不变。 佛教把有情依其心态之不同而区分为“十界”,即佛、菩萨、声闻、缘觉、天、阿修罗、人、畜生、鬼与地狱。前四种为圣道,是不轮回的,而后六种称为六道众生,是要轮回的,轮回的意思是在这六种状态中生生死死,死死生生,这一道死了以后生到那一道?那要看心的状态而定,心接近那一道,死了以后自然就会投生到那一道,这种力量叫“业力”。 声闻与缘觉一般称之为罗汉,“天”道由于心的状况不同又分为很多种,有欲界、色界、无色界很多种天,诸天有天众与天王,很多天王本身已不再轮回,也就是其修为己在天道之上,但天众是在轮回之列。 人间的众生修福德,行布施、孝行、忠义等,死后有可能投生到天道。阿修罗是有天的福报,但缺乏天的德性,它与天道众生一样具有神通,但阿修罗的特质是“嗔恨”心很重,故凶猛好斗,人若行布施为善,但若“嗔恨”心重,则死后可能生阿修罗道中。虽然佛教把有情分为十界,其实心的状态是“连续的”,例如最下等的人与最上等的畜生之间的差别是很小的。 我们再看看近代科学家对人体中有非物质存在的看法如何。1963年英国诺贝尔医学奖得主艾克里爵士在其论文中说“神经细胞彼此之间有无形的物质沟通。”“人体内有一个‘非物质’的思想与识力的我,那就是在胚胎期进入人体大脑,施予推动控制大脑……,使其细胞工作,此种非物质的‘识我’在肉体大脑死后仍然存在,并有‘生命’活动形态,可以永生不灭。” 除了永生不灭四个字涵义不明(他所指应该是不会像肉体般会生病死亡)外,其所言与佛教所说的“识”的观念类似。我们相信对轮回转世与神识等问题,科学界总有一天会清楚,除了艾克里博士,近代科学家认同人体中有神识存在的人很多,在此不多例举。(这段文字录自冯冯所著《太空科学核子物理学与佛理的印证》) 4、佛教所认识的宇宙 佛教对宇宙及其中诸现象的描述大多在小乘经典,如阿含经之中,大乘经典在《华严经》中亦有一些,其他的经典较少描述,主要原因是大乘行者认为对物质世界之了解并无助于“开悟见性”,且“诸法唯心造”,大乘佛教主要教人“制心”,对物质世界并没有用太多时间去了解,他们认为一旦开悟见性宇宙就自然真相大白,今将佛经中有关宇宙之情况概述于下: 一、对宇宙大小与其中之情况的描述,让我们先看下列的资料: (一)大般若经初品放光说:“世尊从三昧起,以天眼观世界……出大光明,遍照三千世界,从三大千世界,遍照东方如恒河沙等诸世界,南、西、北、四维,上下亦复如是……”。 (二)大般若经初品现身说:“……此三千大千世界皆作金色,及十万如恒河沙等诸佛世界亦皆如是……” (三)《阿含经》中的《起世经》:“……如一日月所行之处,照四天下,如是等类,四天世界,有千日月所照之处,此则名为一千世界,诸比丘,千世界中,千月千日,千须弥山王,……千三十三天,千夜摩天……,此千世界,犹如周罗,名小千界。诸比丘,你所周罗一千世界是名称二中千世界。如此称二中千世界,以为一数,复满千界是名三千大千世界。诸比丘,上三千大千世界,同时成立,同时成已而复散坏,同时坏已而复还立,同时立已而得安住,如是世界,周遍烧已名为散坏,周遍起已,名为成立,周遍住已,名为安住,是为无畏一佛刹土……” (四)《阿含经》的《大楼炭经卷一阎浮利品第一》:“……如一日月,旋照四天下时,尔所四千天下四界,有千日月,有千须弥山,有四千天下,四千大海水,四千大龙宫,四千大恶道,四千大金翅鸟,四千恶道,七千种大树,八千种大山,万种种大犁尼,是名一小千世界,……是名三千世界,悉烧成坏,是为一佛刹。” (五)《阿含经》:“佛告诸比丘……,有众生二足,四足,众多足者,有色、无色、有想、无想……。” (六)《华严经》:“世界之初,先成虚空,再成无色界,次成色界,再次成欲界。” 由第(一)项资料,可以看出,佛教对宇宙的认识主要来自本师释迦佛的天眼所见,本师佛由地球(应该说他在印度)向上下四方观察,发现除了我们所在的“三千大千世界”外,东西南北上下各方还有无数的这种世界。由资料(三)可看出佛由地球向外看,先看日、月,还有其中的一些“天”界,称为一小世界,1000个日、月及诸天,形成一个小千世界,此中有大约1000个太阳,他也看到这些千个日、月像“周罗”一样的排列,周罗圆盘状的碟子。佛又看到小千世界,也如周罗排列成”中千世界”,此中有100000个太阳,1000个中千世界亦呈周罗状排列,称为三千大千世界,此中约有1000000000个太阳,此三千大千世界名为一“佛刹”,宇宙间有无数多的“佛刹”。 就我们今日对宇宙的观察(利用大型望远镜,分析光谱等方法)所了解,我们所在的本星系一般称云河),其形状类似圆盘,厚度6000光年(约60000000000000000公里),直径10万光年(约1000000000000000000公里),太阳离盘心约三万光年(偏北),此中约有1000亿(即100000000000个)个太阳(即恒星),而我们所了解,与我们有“因果”关联的宇宙(即假设宇宙有起始、有寿命),其年龄约150亿年(此中,地球年龄约46亿年),因此,宇宙之直径约有100000000000000000000公里以上(有估计到103500公分以上!)而在宇宙中有很多的类似本星系存在,这些物质(星云等)有些呈图盘状,有些呈螺旋状。除了我们“大略知道”的宇宙外,与我们“无因果”关系的宇宙可能更大。 比较佛经中本师佛用天眼所看到物质宇宙的情况与今日科学家所观测推知的宇宙,最重要的相同处是有“周罗”状的物质分布。佛也看出有各种世界,这些世界的结构类似今日所知星系的结构。若以109个星球为构成一个三千大千世界,则此三千大千世界类似我们的本星系,而宇宙有无限多相似本星系的物质存在。 由资料(四)可看出,佛经说宇宙中存在的东西很多,有日、月、山、海水、树、乌……等,还有精神境界的各种“天”,生物有二足、四足、多足、各种不同形状,有颜色、无颜色、有思想的、没有思想的…… 由资料(三)也看出,此三千大千世界,“同时”成立,经成住坏空,周而复始,科学家目前对我们这个宇宙形成的原因,大多认为是由一个密度、温度很高(体积小到约10公分,温度达103度K)的微小粒子“爆炸”而成,也许经过很长时间(目前尚不知)的扩张(目前已证实宇宙在膨胀之中)后,再度“缩收”成小体积、高温度的粒子,一切又消失化为乌有,然后再爆炸、扩张,产生物质宇宙,形成生命……如此周而复始。佛说的“同时”成立,和目前已证实宇宙是均匀与均向(uniform与isotropic)的性质,有相关之处。目前很多证据(例如测量远处星球间的相对速度、测量微波背景辐射)显示,我们的宇宙当初“爆炸”时是到处“同时”爆炸,不像一般有“中心点”的爆炸。也就是不论在宇宙任何地方观察,星球间的相对速度都相等,也都是观察到宇宙向外膨胀。由于目前科学对遥远的星系尚无法很清楚的观察,对物质宇宙的详情亦尚不清楚,但初步的这些数据,似乎与佛教所观察的宇宙很接近,这不是天主教或其他宗教所可比的。 本师佛所观察到其他星系有类似地球的生物(如大树、鸟、水等),目前科学尚未证实,但远红外线测量的结果显示,宇宙间有很多类似地球条件的行星存在,因此,就有可能有相同于地球上的生物存在。至于佛所说的那些“天”界则是精神界的众生,我们人类是无法看得到的(除了极少数有超能力或修行有神通的人可以看到一些)。科学仪器目前也无法知道这些精神世界。佛教的宇宙中还有一些佛菩萨的“净土”,如西方极乐世界或东方药师世界,这些净土是佛菩萨的“心力”所成的精神世界(在名色层次上),提供给一些有缘的众生居住。 对于宇宙间是否有生命存在的问题,苏联著名天文学家(1960年)Boris Vorontsov Veliallno宣布其发现(也许是一些科学现象统计推论):“在此宇宙中有很多星球上居住著有智慧理性的天人,此种星球之数目不少于l亿个之多”,一亿个就是108个,而佛所说三千大千世界估计有109个恒星及行星,其上皆有生命,与此天文学家的估计也相吻合。苏联化学家Nikolot Elirov说:“各不同星球环境的居住者,各有其适应能力,其形态与构成各不相同,未必与我们人类的肉体为准。”这些说法与佛经的说法相当接近。 佛经还有一段很有意思的记载,《起世经》说:“……彼梵世中,有一梵王,威力最强,无能降者,统摄千梵自在王领,云耳我能作、能化、能幻,云我如父,于诸事中自作如是乔大语言……”,这个有能力很自大的梵王,就说他能作世间,能化世间,说他自己像“父”一样!但实际他离佛的境界尚远! 二、宇宙间众生发生的次第(先后) 今日科学家尚不知宇宙间众生的情况,当然亦谈不上研究发生的程序问题,唯有进化论解释地球上发现的古生物的发生程序。佛教的论点与进化论亦相吻合,这点容有机会再说。佛教对宇宙间众生发生的次第有如此说: 《华严经》:“世界之初先成虚空,次成无色界,再成色界,再次成欲界。”佛教常讲“空”,但此“空”(如色不异空,色即是空)并不是“虚空”,佛教的“空”是指“如来藏”或“自性”,是一种“绝对的境界”,而“虚空”是“因色而有”的相对境界,佛教认为世界、众生皆源于宇宙之本体(即自性),虚空亦不例外,由自性起“无明”(即微小的执著)然后就先有“虚空”(因分别而有),然后再生出结构简单(也就是执著很小,业力很轻的)的无色界众生,这些众生没有颜色或物质,只有“意念”(也就是由“识”形成的生命),我们人类若禅定修得很好,到达“空定”,死后就可能生到这种天界。 执著稍深一点就有色界众生出现,这些众生只有色相,但没有淫、食二欲,在人间修禅定到四禅天以下,死后会生到色界诸天。梵天就是色界的初禅天。执著、业力再大的众生就出生在欲界,欲界天的众生有食欲、淫欲与睡眠,此界有精神境界的欲界六天(即四天王天,仞利天,夜摩天,兜率天,乐变化天与他化自在天),有物质界与神识合一的“人”与“畜生”,亦有很苦的“恶鬼”与“地狱”道众生。这一些不同境界的众生是因为“心的状态不同”而产生的。 以上是就大乘佛教的“心”的观点来说众生的起生次第,而小乘的《阿含经》就以较“实际”的观点来说,如《起世经》:“世间转已,如是成时,诸众生等,多得生于光音天上,是诸众生生彼天时,喜悦为食,自然光明,又有神通,飞行自在,寿命久远……尔时世间转坏已成,空无有物,诸梵宫中,未有众生,光音天上,福业尽者,乃从下生梵宫殿中,不从胎生,自然化生”。这段说明福业尽的诸众生会由较高的天界下生到较低的天界。当然也暗示着会下生到更低的欲界,如人、畜等。 三、地球与人类的起源 对于人类如何生起,《大楼炭经天地成品》:“佛告比丘,天地破坏,更始成后,人皆在第十五阿卫货罗天上,其天上人,以好喜作食,各有光明神足,其寿甚久远……彼天人福德薄禄,命欲尽者,从阿卫货楼天上,来下游此间地,……取地味而食之,人食地味之后,身即粗坚……亡失光明神足不能复飞天上……”这段话说明人类最早是由飞行自在身体光明的天界众生,因福报尽、业报重,贪食地味,因此身体变粗重,无法重回天上,就生在地球,但佛并没有说明这些天人到地球后变成什么模样。 当时天人们只是变成合于地球生存条件的生物,后因地球生存条件不断改变,天人们就制做复杂的“基因”(在生物的细胞内)来记录其生存环境与生物体结构的关系,藉此记录的资料,“神识”就制造出最适合其生存环境的生物体,经过漫长时间的改变而才有今日的人类。 这种说词与进化论的观点是相同的(注:地球的年龄由科学方法估计约四十六亿年,三十五亿午前出现单细胞生物,十亿年前开始出现有性生殖,七点五亿年前有多细胞植物出现,较复杂的动物如虾等出现时间约在三亿年以前。约5000万年前开始有灵长目动物,到2000万年前出现猿类,而直立的猿人约出现在500万年前,周口店的猿人出现在150万年前。而10万年前开始有农耕生活,约五万年前才有今日的文明)。 对于地球当初的情况,《起世经》亦描述:“复次比丘……当于如是三摩耶时,此大地上出生地肥,周遍凝住……如有人熟煎乳汁,其上便有薄膜停住,亦如水膜停住水上……”,佛所说的“地肥”有点类似火山的岩浆,慢慢凝固后形成陆地就像水膜停在水上。佛又说:“诸比丘复于此时,此大地上所生地肥,凝然停住,渐如乳酪,成就生酥,有如等是形色相貌,其味甘美,犹如上蜜,尔时众生……取此地味,食之不已,其身渐渐涩恶,皮肤颜色浊暗,形貌改异,无复光明,亦不能飞行虚空,以地肥故,神通没灭……”。这段话叙说业报较重的天人看地球初期的感觉(注:其感觉和我们不同),认为地球是甘美的食物,贪食着相就成为生物了。来源:般若文海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物理学者对佛教的认识(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