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照 发表于 2016-10-4 19:53:53

佛教的心理学(1)

http://www.zhibeifw.com/upload/xxgx_fjykx/20130318102822_jse3.jpg 一、 佛教心理学的特质 研究人类心理活动所有的规律和一些参差不齐的个性心理,以说明人类的心理现象;研究和说明心理各方面的作用,以适应各方面生活领域的需要。具此两个特点的科学,就是心理学。 对一切心理现象,能有最全面、深入而又极为正确的论述;对心理所有的种种作用,能应有尽有地加以发掘和利用;对一切心理作用可能取得的效果,能充分地加以说明并开导鼓舞人们去追求。具备如是一些优异特点,成其为一门最圆满正确、殊胜的心理学,在当今世界上是否有之?有之,应知即是佛教的心理学。一般对心理学的研究多采用实验和观察的方法。佛教在这方面既采用了一般的实验和观察的方法,也采取了特殊的实验和观察的方法。 一般心理学所研究和说明的只限于散心的种种现象,对于定心的一些现象尚未梦见;对于世俗染心的一般现象有所研究和说明,对于净心的一切现象则根本未之前闻。而佛教的心理学则是定散双究,染净同诠。在心理作用方面,一般心理学对心理的作用只看到和谈到在寻常一些生活领域的适应能力,于其所有的特异功能及其不可思议的妙用,则根本未之涉及,而佛教的心理学,在心理各方面的作用上都进行了淋漓尽致的阐述;而且对于心理各方面的作用及其能取得的效果,甚至能取得净化人生宇宙最伟大的效果,都有着详明的阐述。如是一切,就是佛教心理学最极圆满、殊胜、究竟,远远超过其它一切心理学之所在,同时这也正是佛教心理学的特质。 释迦牟尼在公元前五世纪左右,生于印度释氏王宫。印度乃东方文明古国之一,其文化一贯多是向内看,恒从事于内心世界的探索,也就是对于心理现象用“瑜伽”禅定的方法进行深入探究。据某些历史记载,释迦牟尼为太子时,对印度传统禅定“瑜伽”曾有究习,据说有一次在野外树下静坐,呵欲弃盖,得入初禅。出家以后,周游各地,从当时著名宗教家阿罗兰仙和郁头兰仙先后学习世间禅定中“无所有处定”和“非想非非想处定”。在雪山修苦行的六年中,据他以后用自修禅定经过开导弟子习定的方法次第看,他在这时很可能是在刻苦修习世间离欲道的瑜伽行,就是从厌离欲界趋向初禅的静修开始,于四禅八定中次第厌下趋上,乃至对世间极顶非想非非想处地定的离欲静修。 在这段过程的实质,可说就是对“三界”、“五趣”、“四生”、“九有”各地有情所有心理现象,用最殊胜的瑜伽禅定方法来亲证静观,精细体察,进行实验和观察。此后释迦在菩提树下静坐四十九日,其所修习,主要是从顺逆两方面观“十二缘起”。 首先观由于不明达一切事理的实相,便会倒行逆施,造诸染业和恶业,这就是“无明缘行”;由于有了染业和恶业的行为熏习内心,便有储藏业种和心色功能,可以生起将来内身外器的“异熟识”,即所谓“行缘识”;由于有了含藏业种和心色功能的异熟识,就会生起物质性的色法和精神性的受想行识等心法,即所谓“识缘名色”;由于有了色受想行识五蕴的名色,便会引生眼耳鼻舌身意六根聚合的根身,即所谓“名色缘六入”;由于有了六根聚合所成的根身,便有根境识三的接触,即所谓“六入缘触”;由于有了根境识三的接触,便会引起苦乐等的感受,即所谓“触缘受”;由于有了苦乐等的感受,便会引起对世间境物的贪爱,即所谓“受缘爱”;由于有了对境物的贪爱,便会引起我及我所的执取,即所谓“爱缘取”;由于有了我及我所的执取,便会引起身口意的种种造作,而有招感未来生命的业因,即所谓“取缘有”;由于有了招感未来果报的业因,便会引起心物和合所成的生命,即所谓“有缘生”;由于有了心物和合的生命,便会引起老病死的惨苦结局,即所谓“生缘老死”。 次对十二缘起,追本溯源,逆而观之,则欲无老病死,当先无生,即所谓“生灭则老死灭”;若欲无生,当先无感起后有的业因,即所谓“有灭则生灭”;若欲无有,当先无取,即所谓“取灭则有灭”;若欲无取,当先无爱,即所谓“爱灭则取灭”;若欲无爱,当先无受,即所谓“受灭则爱灭”;若欲无爱,当先无触,即所谓“触灭则受灭”;若欲无触,当先无六入,即所谓“六入灭则触灭”;若欲无六入,当先无名色,即所谓“名色灭则六入灭”;若欲无名色,当先无异熟识,即所谓“识灭则名色灭”;若欲无识,当先无行,即所谓“行灭则识灭”;若欲无行,当先无无明,即所谓“无明灭则行灭”。 释迦牟尼如是顺逆观十二缘起,得三明六通,因睹明星,恍然大悟,即证无上正等正觉。 为什么释迦牟尼顺逆观十二缘起而恍然大悟,顿成佛道呢?本来成佛就是圆满而彻底地通达“三界唯心”、“万法唯识”的道理,并充分利用这个道理指导行动以成就自他的佛道,由是成就“正遍知”,除此更无若过若增的知;同时也成就“明行足”,除此更无若过若增的行。简言之,就是彻底通达了诸法的实相和万化的本源,所以成佛。为什么顺逆观十二缘起就会彻底通达浩瀚无涯的心理现象,极其不可思议的心理作用呢?因为顺观十二缘起,就会了知“无明”是流转三世形成世间的根本基因和动力,而所谓无明就是不明一切事理实相的蒙昧心理状态,也就是“染心”。 染心是世间一切法的起因和本体。由于逆观十二缘起,就会了知“无明灭则行灭”乃至“生灭则老死灭”,而入永恒解脱的涅槃。涅槃就是排除无明的一种清净心理状态,也就是“净心”。发现了染心和净心之后,紧接着自会了知染心与净心并非判然为二,而是一心之上迷而不觉则为染,灵知不昧则为净,染心净心只不过是一心上的二分,所以《华严经》说“心佛众生,三无差别”。既然原原本本通达染心和净心及其相互关系,就自然会觉察到所以能圆满而正确地“了本识心”,主要是由于善巧地“观心”。由于观缘起即观心,观心即证菩提,就自然会了知由心理上的转染成净,便会导致人生宇宙的彻底净化,而能充分发现和利用心理不可思议的妙用,以改造世界,升华人生。 总结前面所说,释迦牟尼在修世间离欲道的一般禅定和坐菩提树下修顺逆观十二缘起的出世道,其实质都是在用最殊胜的瑜伽禅定方法,对浩瀚无涯的心理现象和难可思议的心理作用,进行认真彻底地探究;其由观心而顿成大菩提,即是对浩瀚无涯的心理现象和难可思议的心理作用认真探究,而有了登峰造极的伟大成就。其后在四十九年转法轮的过程中,虽然对人天乘说五戒十善业法,对声闻乘说四谛法,对缘觉乘说缘起法,对菩萨乘说六度四摄等法,其所说法门无量无边,而总不外一佛乘法。 一佛乘法者,就是一即一切,一切即一,一心开而为万法,万法总摄于一心的大总持法。释迦说如是等法,无形中就形成了一套最极圆满、完善的心理学。这门伟大的心理学其大致内容有染净诸法皆由心造、心有染净二分、杂染的心理现象、清净的心理现象、观心与识心以及舍去染心依止净智与改造世界升华人生六方面的要义。并由此规定着、标志着佛教心理学之所以超过一般心理学的特质,同时也描绘出这门伟大的殊胜的心理学的总的轮廓,本文特据此而一一详论之。 二、染净诸法皆由心造 佛教心理学的中心要义,是在于对“三界唯心”、“万法唯识”义的阐述,也就是在于说明染净诸法,皆由心造的道理。法是指一切事物,古义是“任持自性,轨生物解”。一切事物,都各具有其一定的特点,标志着它是一个什么东西,这就是“任持自性”;人们就以它所具的特点标志着是个什么东西为轨则,而生起对它的了解,这就是“轨生物解”。宇宙间无论是善的恶的、好的丑的、大的小的、抽象的具体的种种事物,皆由心所变现,或为心所造作,是之谓染净诸法,皆为心造。 一般心理学首先说明的大都是关于心理的实质,而佛教所说染净诸法皆为心造的心,其实质究竟是什么?佛教的心理学,对此问题早有中正不偏、如实无误的回答。首先是应称作佛教心理学家的唯识学者护法曾说:“心意识了,名之差别。”这话的意思是说心就是识,所以世亲在《百法明门论》中所立心法,即是眼、耳、鼻、舌、身、意、末那和阿赖耶的八识。心既是识,识又是什么呢?识谓了别,对它所缘的境界有觉了分别的作用,这种作用就是认识功能。眼能认识色,耳能认识声,鼻能认识香,舌能认识味,身能认识轻重冷暖滑涩等,意识能认识诸法的事或理,如是等识以其能有识境之用,故命名为识。识既是一种识别境界的作用,就可说它是“认识功能”。 佛教心理学认为见色、闻声、嗅香、尝味乃至推理等认识功能,不能离开色声香味触等物质性的境相而生起;但又认为心识别有自体,经常能动地待境取境乃至变境,而绝不是单纯的物质现象的反映。同时佛教的心理学既不反对感性认识、理性认识与神经的依赖关系,但它又不认为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是神经直接的作用,而强调感性和理性的认识是别有自体的功能,假道于相当神经的色根而起觉了境相的作用,所以心理就不是物质派生的东西;但它又不认为心理的实质,如一般唯心论者所说,心是抽象的、神秘的、不可捉摸的无形之物。据此佛教心理学对心的实质所下的确切定义是:自类相续,随缘生灭,错综复杂而又有条不紊的有机的认识功能系统。 佛教的心理学,对心的命名还有二义:其一是“集起名心”,谓第八阿赖耶识受诸法熏习,把诸法熏习所成的种子集中起来,待缘生起诸法现行,故得名心,此心但指第八本识。其二是“积集名心”,谓一切诸法既从本识中种子生起,即能同时熏习赖耶,把各各自种集中地存集起来,以使其复生现行,故得名心,此心主要是指能熏赖耶的前七转识及彼心所。本识与转识等一切法互为因果,本识持种生转识及彼心所的现行,是本识为因,转识为果;转识及彼心所复熏成种,存于本识,是转识及彼心所为因,而本识为果。以故契经说:“诸法于识藏,识于法亦尔,更互为果性,亦常为因性。”由于本识与转识的互为因果,就说明了本识与转识皆得名心之所由。 前面所说“集起名心”义,若加以引申扩充,就会形成染净诸法皆为心造之说。佛教心理学对于“心造”一词释义有二:其一,是不离义,一切诸法皆各由其自种为因而生,虽无实体而有似相,故非全无。但是法虽无量,而以心识为主,识具有殊胜势用,能助诸法生住,故一切诸法皆不离识而有,以是义故,说名心造。《成唯识论》云:“识言总显一切有情各有八识,六位心所,所变相见,分位差别及以无为。识自性故,识相应故,识所变故,识分位故,识实性故,如是诸法皆不离识,总立识名。”此中所言八识、六位心所、所变相见、分位差别,皆不离识,即是说世间染法,皆由心造。此中所说无为是清净法,其不离识,亦寓有心造义。 心造一词的另一解释,即是认为人们日常所见的种种事物或一切法本自不有,但由无明不了实相,便起妄念;由于妄念有种种差别,便妄见种种境相。如患目病者,于净虚空,妄见有种种黑花,或毛绳状物;于灯光上见有轮彩,此诸境相全无所有,纯属妄见,故云心造。《起信论》云:“心真如者,即是一法界大总相法门体。所谓心性不生不灭,一切诸法,唯依妄念而有差别。若离心念,则无一切境界之相。是故一切法,从本以来,离言说相,离名字相,离心缘相,毕竟平等,无有变易,不可破坏,唯是一心,故名真如。” 此中所说“一切诸法,唯依妄念而有差别。若离心念,则无一切境界之相”,即是说世间一切染法皆由心造。此中所说“一切法从本以来,离言说相,离名字相,离心缘相,毕竟平等,无有变异,不可破坏,唯是一心”,即是说无为净法亦唯是心。如是两释虽有差异,然总为显示一切诸法皆由心造之义。此义是佛教心理学的主干,而首应为人所知,故《华严经》云:“应观法界性,一切唯心造。” 法由心造,更意味着心理活动必有一定的规律,佛教心理学在这方面也有精辟的阐述,而可从心识变境一系列曲折的过程说明之。《成唯识论》云:“然诸识变略有二种:一随因缘势力故变;二随分别势力故变。初必有用,后但为境。”第八赖耶同前五识俱缘“性境”,此境有实体性,是识随因缘势力所变,不但可为识所缘境,而且能起一定的作用。第六意识亦缘“性境”,但缘“带质”、“独影”二境较多;第七末那所缘境界唯是“带质”。独影、带质二境,但由识从分别势力所变。带质境纯属错觉,独影境是意识用概念、判断、推理从事想像,纯属影相,它与带质境的错觉虽可暂时为心所缘虑,但全无实体,不能起用。 此中识随因缘势力变和随分别势力变,二者并非孤立,它是相互作用,相互转化,经常反复推演,一过程接着一过程而无穷相续,以形成心理活动的基本规律的。 《瑜伽师地论》云:“相由相生,意由先分别起。”相由相生,是说具体的法从具体的因缘生;由先分别起,是说因缘所生的法,亦由识的分别势力为其先导,也就是要以识分别取相造业的熏习成种才能有因缘以生法。 《成唯识论》云:“或复内识转似外境,我法分别熏习力故。诸识生时变似我法,此我法相虽在内识,而由分别似外境现。诸有情类无始时来,缘此执为实我实法。” 此段论文,意谓内识随因缘势力变起似外实有的境相,即是遍于社会和自然界中,对包括自己在内的一些有情智之物,执有自体,即是我执,名我分别;对其余一切事事物物,执有自体,即是法执,名法分别。由于种种我法的分别便起惑造业,一同熏习赖耶而有二取习气和业习气,由此二习气为因为缘,第八赖耶识便随此因缘势力变现种种似我似法的内身外器的境相,这是识随分别势力变,对随因缘势力变所起的储存作用和引生的内在联系。由于赖耶识随因缘力变现种种似我似法的内身外器境相,愚夫不了此是有而非真的似境,便又迷执种种似我为实我,种种似法为实法,并又起惑造业。 这是识随因缘势力变对随分别势力变所起的储存作用和引生的内在联系。由于这两种识变的相互作用和转化过程的相互推演,就形成了相续不断的心理活动的一般规律。 为了使人能彻底明了和掌握这种心理活动的规律,不妨再以电影为例来加以说明。从电影影片的制造到放映,其间有几个程序: 首先要制造某种影片必须先选择特定的自然环境和安排好的人为环境,一些演员在这环境中用种种语言、种种动作乃至各方面的表情活动,来演出某一故事的各段情节,同时用照相机和收录机把这些环境和表演摄录下来作为底片。这就好像前七转识特别是第六意识用名想分别取种种我相法相进行熏习积集成种一样。 其次,电影影片制造厂将底片进行加工制作,制造出可以放映的成功影片。这就好像第八赖耶将其中受熏所成的种子加以受持,使之变异成熟能为生起现法的因缘一样。 再次,厂内制好了的影片转售给放映工作者,用电光照射影片使之映现在银幕上,便会有种种似具体的环境,似具体的人和似具体人的种种语言动作,完全逼真地展现,而使观众陶醉,时啼时笑,执为真人真事,而忘其为虚构的影像。这就很像第八赖耶识将其中所执受变异而熟的诸法种子得现境为缘的引发而变现出种种极似客观实有的外境,可以令人迷惑,执为真实而于中起惑造业一样。 这些就是由识变过程所形成的心理活动一般规律的情景。契经云:“如愚所分别,外境实皆无。习气扰浊心,故似彼而转。”《楞伽经》云:“由自心执著,心似外境转,彼所见非有,是故说唯心。”此二经语,恰正是此中所说义理的高度概括。 三、心有染净二分       佛教心理学常说心有二种:一者妄心,二者真心。妄心所知,虚妄不实;其行颠倒乖理,故其现象,杂而不纯,染而不净,亦名染心。真心反是,其所知真实不虚;其行如理如量,故其现象,纯而无杂,净而不染,亦名净心。染心与净心,其表象虽不相同而相互渗透,相互依持,不是彼此绝缘、始终对立的两心,而实乃一心的染净二分。        一心的意义,在佛教心理学中对它的标准解释是怎样的呢?佛教教义对此排除两种错误见解,而自显示出不偏不倚、正确无误的诠释。有些人认为一切有情或一切人,有一共同的大心,此说非理。若一切有情或一切人真有一共同的大心,那么,此心迷时,则一迷一切迷,而一切人中但有凡夫而无圣者。此心悟时,则一悟一切悟,而一切人中但有圣者而无愚迷。这恰如《成唯识论》所驳斥的说:“若为一识,宁有十方凡圣尊卑、因果等别?”据此可见,所谓一心是指一切有情或一切人皆各有一心。但是这样的一心,又不是笼笼统统浑然为一,感觉思维用别体同的一心;而是各从自种生、各有体用的眼、耳、鼻、舌、身、意、末那和赖耶八识相互依存、紧密结合所构成的一个统一整体的一心,也就是积集名心的转识与集起名心的本识由紧密的内在联系相依共存所形成一独立体系的心。 为什么一心而有染净二分呢?佛教心理学对此有正确的解说。《起信论》云:“显示正义者,依一心法,有二种门。云何为二?一者心真如门,二者心生灭门。是二种门,皆各总摄一切法。此义云何?以是二门,不相离故。”此中“依一心法有二种门者”,意谓一心法有性有相,心性无生无灭,本来寂静,清净无染,常如不变,是为真如门,意即其清净分。心相有生有灭,万象纷纭,杂而不纯,秽浊不净,是其生灭门,意即其杂染分。如是二分皆各总摄一切法,而染中有净,净中有染,辗转渗透,不相舍离,故又是一心。 一心之所以有染净二分,除了以上说明之外,佛教心理学还有进一步最精微、最幽深的两种解说:一是由于心有染净诸法种子为因自必生起染净二法;二是由于净智殊胜缘力的具与不具而导致心有染净二分。 所谓由心有染净诸法种子为因自必生起染净二法者:《成唯识论》云:“一持种依,谓根本识,由此能持染净法种,与染净法俱为所依。”此中意谓根本识能持染净诸法种子,持染种的一分根本识,即是阿赖耶识。此识能藏诸染法种,诸染法种为其所藏,第七末那识又执藏识见分为我,具此三藏义,是生起染法之本。故《八识规矩颂》云:“浩浩三藏不可穷,渊深七浪境为风。”其持净法种子的一分根本识即“无垢识”。此识中具有净识、净智净心品的种子,是一切无漏善法之所依止,故《庄严经论》云:“如来无垢识,是净无漏界,解脱一切障,圆镜智相应。”染净法种,体用各别,为什么能同为一本识之所持?因为诸法从缘生,彼此相待而有,故相反相成而有染乃有净,有净乃有染,此两方面缺此则无彼,故染净法种得联在一起,同时种子就是一种潜在的功能,在未得缘起用之前,彼此可以交融无碍,故能并域而居,同为本识之所持。这就是佛法所说的“种子周遍”。若染净法种得缘现行,那就成了水火冰炭,互相障碍,不能并存,这就是佛法所说的“现行对碍”。 这里有一问题,染种现行生起染心及一切染法,净心净法即不得显现,它将采取什么形式,与染心染法发生关系而不失一心之义;反之,净心净法正现起时,染心染法即不显现,它又将采取什么形式,与净心净法发生一定关系而不失其为一心之义呢?应知诸法自始至终,不增不减。染心染法正现行时,净心净法自然隐而不彰,不起现行,但其种子将会采取潜伏的形式,寄藏于阿赖耶识的深处而待缘起用,这就是佛法所谓法尔本有的“菩提种性”,意即“佛性”,亦名“如来藏”。故《菩萨等藏经》云:“一切众生虽在诸趣,烦恼身中有如来藏,德相具足,与佛无异。” 如果修习圣道至究竟位,净心净法圆满现行时,染心染法自会因净心净智生已无间相续,穷未来际,而永不现行,其种子亦无缘可待,而永无生用;但是此染法种虽无生用亦非全灭,它将以不生不灭的形式,常与净心净智发生一定的关系,所以《金刚经》云:“如来说一切法皆是佛法”,诸佛法身不减一法。不然,一切法中应有非佛法者,而诸佛法身应不圆满。总而言之,根本识心,由持有染净诸法种子,以此因力决定必有生起染心染法和净心净法的现行,而显示出一心而有染净之二分。 所谓由净智殊胜缘力的具与不具而导致心有染净之分者:心量广大,前前无始,后后无终,而竖穷三际。心相无边,此更有此,彼更有彼,而横遍十方。本来心性不二,无所谓染,亦无所谓净。心随内因缘力所现诸相,如梦幻泡影,有而非真,虽生而实无生,虽灭而实无灭,本来寂静,自性涅盘。心所执、所觉诸法,皆依妄念而有差别,如龟毛兔角,了无一物。若人不遇善友,不闻正法,不习正道,则净智不起,不自开悟。 由无始依名取相固执名事同一自性的习惯势力,见天地日月,便执为天地日月;见山河大地,便执为山河大地;见草木鸟兽,便执为草木鸟兽;见贤愚贵贱亲疏诸人,便执为实是贤愚贵贱亲疏之人。由斯内见实我,外见实法,我法触对,顺则生贪,逆则生瞋,起惑造业,欲罢不能,而心即成染污之心。若其人闻佛圣教,如理思维,依法勤修,便有净智现行起,豁然开悟,则烦恼是菩提,生死即涅盘,而染心顿成净心。慧能六祖云:“前念迷即凡夫,后念悟即佛。前念著境即烦恼,后念离境即菩提。”此正说明心无定性,非染非净,若迷而不觉,则其心染而为凡夫;若得开悟,则其心净而为智者。所有这一切,都说明了由净智殊胜缘力的具与不具,而导致心有染净之分。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佛教的心理学(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