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华经521 发表于 2016-9-22 13:09:09

法华经 7(10)

是诸沙弥等,知佛禅未出,为无量亿众,说佛无上慧。
各各坐法座,说是大乘经。于佛宴寂后,宣扬助法化。
一一沙弥等,所度诸众生,有六百万亿,恒河沙等众。
彼佛灭度后,是诸闻法者,在在诸佛土,常与师俱生。
是十六沙弥,具足行佛道。今现在十方,各得成正觉。
尔时闻法者,各在诸佛所。其有住声闻,渐教以佛道。
我在十六数,曾亦为汝说。是故以方便,引汝趣佛慧。
以是本因缘,今说法华经。令汝入佛道,慎勿怀惊惧。

前面讲了大通智胜佛入于静室,在定中加持十六沙弥说《法华经》。在这里就是「开权显实」,为实而权:十六沙弥是「权」,大通智胜佛是「实」;禅定中是「实」,出定传法是「权」。所以「知佛禅未出」,可以观照为我们的真心本来面目无形无相,叫「未出」;那么十六沙弥说法,这就是「开权显实」,以有形有相的万法来显示不可说的真心本性。
宴寂:是在禅定之中。两个特点:保持一种不静不动、定慧均等的心态,这是「宴」;「寂」呢,不落于任何的形相。
与师俱生:从大通智胜佛之后就分四万亿佛法。这些修行人是不是我们呐?在大通智胜佛、十六王子以后,我们就已经在四万亿佛法中成就。那在大通智胜佛之前,如果没有福德因缘,你能不能与十六王子结法缘呐?所以《法师品》讲啊:能够受持《法华经》的人,已经在十万亿佛法中成就了功行——也就是说我们在此前已经在六万亿佛法中成就了福报善根,才有缘与十六王子结法缘,听《妙法莲华经》。要想听闻《妙法莲华经》,谈何容易呀!你听闻《法华经》就有一种石破天惊、耳目一新的感受,能当下能沉下气来,这可不容易啊!你不要认为太简单了,在你看来太简单,在别人看来比登天还难。
讲得不好听一点:在座各位都已经属于下下等根机。这是与大通智胜佛时代以来相比而言,是不是下下等根机啊?上上等根机的人早就到其它佛土成佛去了。我们现在成佛都太迟了。要生惭愧心呐!有些人还在等,你等什么啊!你明明知道万法就是一个人一个念,这么多东西都是假的,你还在执著什么?我们与现在世界的众生比,你可能是上上上根机。人家还不来,还没有这个福报来听呢!人家来听还未必就信呢!
分析一个问题要懂得圆融。特别是把自己想得很平常、很庸俗的时候,你要生惭愧心。我们就是佛,你为什么自己看不起自己?佛从来不敢轻视一个众生。谁不是从「大光明藏」而来呀?谁当下不是「大光明藏」啊?明白自己就是佛,就是菩萨,怎么不去行使你的权利,承担你的义务?
尔时闻法者,各在诸佛所。其有住声闻,渐教以佛道:有些还没有成佛,仅仅是在声闻位。有些人已经成佛,或者有些是明心见性的大菩萨。
以是本因缘,今说法华经:佛不度无缘之人。我们都是佛在大通智胜佛时代的学生弟子,所以佛生生世世引导我们。

譬如险恶道,逈绝多毒兽。又复无水草,人所怖畏处。
无数千万众,欲过此险道。其路甚旷远,经五百由旬。
时有一导师,强识有智慧。明了心决定,在险济众难。
众人皆疲倦,而白导师言,我等今顿乏,于此欲退还。
导师作是念,此辈甚可愍,如何欲退还,而失大珍宝。
寻时思方便,当设神通力,化作大城郭,庄严诸舍宅。
周匝有园林,渠流及浴池,重门高楼阁,男女皆充满。
即作是化已,慰众言勿惧,汝等入此城,各可随所乐。
诸人既入城,心皆大欢喜,皆生安隐想,自谓已得度。
导师知息已,集众而告言,汝等当前进,此是化城耳。
我见汝疲极,中路欲退还,故以方便力,权化作此城。
汝等勤精进,当共至宝所。

顿乏:疲劳到极点。你要「退还」,不得了啊!可能无量百千万亿年难得一个人身!而你不退还,咬咬牙,多则几年、十几年,少则一年半载、几天,你成大菩萨。因为你好不容易遇到正法,中途退出太可惜!无量百千万亿年六道轮回,甚至三恶道受苦。这就是诸佛菩萨为什么要苦口婆心劝导修行人,原因即在于此。诸佛菩萨也好,当老师的也好,他不需要学生弟子给他帮忙,他只需要学生弟子来接受老师的帮助。唯此一个信念。
而失大珍宝:这个「珍宝」就是生生世世的解脱。好好地想一想,今生今世人命无常,一旦眼睛一闭,来生来世无量百千万亿年万亿年呐!那是个大大的未知数啊!你即使来世再得一个人身,你能不能再遇到《法华经》?即使再遇到《法华经》,你能不能信?
寻时思方便,当设神通力:「寻时」就是及时、当下,要考虑一个权益之计,叫「思方便」。
化作大城郭,庄严诸舍宅。周匝有园林,渠流及浴池。重门高楼阁,男女皆充满:这六句偈可以笼统观照为小乘、中乘、不了义大乘法的种种法门,各有其所得之处,各有其通融作用之处。

我亦复如是,为一切导师,见诸求道者,中路而懈废。
不能度生死,烦恼诸险道,故以方便力,为息说涅槃。
言汝等苦灭,所作皆已办,既知到涅槃,皆得阿罗汉。
尔乃集大众,为说真实法。诸佛方便力,分别说三乘。
唯有一佛乘,息处故说二。今为汝说实,汝所得非灭。
为佛一切智,当发大精进。汝证一切智,十力等佛法。
具三十二相,乃是真实灭。诸佛之导师,为息说涅槃。
既知是息已,引入于佛慧。

这是佛在讲《法华经》之前打这个比喻。我们现在已经是传《法华经》,所以把这个已经公开的秘密我们在这儿宣布,我们千万不要打妄想:既然佛当时讲了无量法,设了「化城」,师父能不能也搞一座「化城」啊?这个「化城」可能来不及,因为我今年已经六十有二,像佛那样讲四十一年「化城」的话,可能城没有化起来,我自己就化掉了,是不是?没有必要。我们这么讲了一下,这个「化城」就已经给我们化掉了。
诸佛方便力,分别说三乘:包括了圆顿大法前七种方便,别教、通教、藏教、二乘,通通包含在内。
十力等佛法,我们在〈方便品〉介绍了佛的十种智力。
具三十二相,乃是真实灭:这两句话很重要。藏教菩萨执著相好,三十二相、八十种随形好;通教连佛的三十二相都判为「无明相」。我们在这里对「三十二相」要还它一个本来面目。
三十二相呢,也就是「法性身」,是极果如来证金身、法身、圆满身所显现出来的「法性五蕴」。它与下面的「真实灭」相对应。上面的「三十二相」就是法性色身、法性五蕴;后面的「真实灭」呢,叫「法性空」。如果用《楞严经》的说法,「三十二相」叫「性空真色」,或者叫「性空真相」;后面的「乃是真实灭」应该讲「性色真空,性相真空」。
由「三十二相」我们就可以观照到什么是「阿弥陀佛」。「具三十二相」就是「是」,「乃是真实灭」就是「如」,「如是我闻」;「三十二相」就是「弥陀」,「真实灭」就是「阿」。无论是前面「三十二相」也好,下句的「真实义」也好,都是「涅槃四德」,究竟「常乐我净」。「三十二相」当下就是「真实义」,「真实义」当下就是「三十二相」。这是如来果地的圆满功德。

知足常乐-当全 发表于 2016-9-26 17:19:56

https://mp.weixin.qq.com/s?__biz=MzAxNjAyMjY2Nw==&mid=204592355&idx=1&sn=5816bab909890b2533af42e26a9bc91b&scene=1&uin=MTk4ODc5MDUzNA%3D%3D&key=1a6dc58b177dc6266ceecaa327360db76875a039a21717c853270ca860dd4f697fc10dea912956876fd17122ee20594c&devicetype=android-19&version=26031933&lang=zh_CN&nettype=WIFI&pass_ticket=QJjDd5WBdsA7iJ6vvDWbqqWzNT5XmOf9lNADNcuI4Cf3dEPjYPPXjFDCwYIk24ku

一月光 发表于 2016-9-26 18:54:34

   一心三藏的理论告诉我们,非空非有,即空即有,随缘现空现有。空有不二,随缘变现。空是随缘变现出来的,有也是随缘变现出来的。你随你的缘来到世间,我随我的缘来到世间,他随他的缘来到世间。万法随缘而来,万法又随缘而去。随缘不生,随缘不灭。随缘不垢,随缘不净。随缘不增,随缘不减。无一法不是随缘而现,随缘而变

枣庄妙音 发表于 2016-9-26 19:17:19

顶礼如来藏!

一月光 发表于 2016-9-26 20:04:38

我们每个人都是一尊佛。一切诸佛菩萨天人,我,鬼,畜,日月星辰,山河大地,风云雨雾,森罗万象千变万化,皆是一真之人,一念真心变现而已。

顺顺 发表于 2016-9-26 20:33:19

南无阿弥陀佛

顺顺 发表于 2016-9-26 20:33:39

南无阿弥陀佛

小雪儿 发表于 2016-9-26 23:52:18

阿弥陀佛!

小雪儿 发表于 2016-9-26 23:52:35

南无大乘妙法莲华经

小雪儿 发表于 2016-9-26 23:52:53

我们每个人都是一尊佛。一切诸佛菩萨天人,我,鬼,畜,日月星辰,山河大地,风云雨雾,森罗万象千变万化,皆是一真之人,一念真心变现而已
页: [1] 2 3
查看完整版本: 法华经 7(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