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幸福不能只涉及当下
问:为什么佛教一谈到幸福,就一定要谈死亡?苏格拉底认为,所谓的幸福只是某一阶段的体验。还有些观点认为,感受快乐的当下即是幸福,之后再遇到什么都无关紧要。为什么幸福不能只涉及当下,还必须考虑将来的死亡?
答:按照佛教观点,我们的幸福观需要观察。
现在这个时代,人人每天上班、努力工作,就是为了幸福。但如果不知道人身存在的意义,苦苦追求今生的名利,不一定能得到幸福,甚至后世可能更加痛苦。
比如,很多人在追求幸福时,没有满足感,要求不断攀升,一直达不到自己最满意的状态,就痛苦万分。而佛教告诉我们,该争取的可以争取,但没必要过于贪求,追求自己力量以外的东西。
我本人来说,对每天的生活都很知足。知足不是懈怠和消极,而是在努力的同时,对结果并不强求,有一种满足。若能如此,每个人都能得到幸福。要知道,幸福就是内心的满足。
与此同时,幸福又不得不谈到死亡。因为人都会死,对于死,几乎没有一个人不怕。如果提前知道死是怎么回事,就会早做准备,死亡来时也能从容面对。如同军人先要操练,上了战场,才能游刃有余地面对敌人。
遗憾的是,许多人对死亡不仅没有准备,反而掩耳盗铃,一听到“死”就不高兴。前不久有个96岁的老人,医生说“你可能不行了”,他火冒三丈去打医生,嫌他说话不吉利。
回避死亡,其实没有任何意义。有生必有死,对死应该有个正确态度,尤其要明白死亡并不意味着终结,它只是今生的结束,却是来世的开始。
基于这一点,佛教在谈论幸福,尤其是来世的长远幸福时,不得不谈到死亡。 南无阿弥陀佛 佛陀讲《法华经》不久,就直截了当对弟子们说:“世尊法久后,要当说真实”,又讲“唯此一事实,余二则非真”,“唯有一乘法,无二亦无三” 。意思是说,我快要灭度了,该给你们讲真实法了,我告诉你们,只有这部经是说真话的! 佛说“能于来世, 读持此经,是真佛子, 住淳善地”,言外之意,不学《法华经》的修行人,不是真佛子。 石破天惊说法华,风起云涌演楞严! 不读《法华》不知如来救世之苦心, 不读《楞严》不知修心迷悟之关键! 一心三藏的理论告诉我们,非空非有,即空即有,随缘现空现有。空有不二,随缘变现。空是随缘变现出来的,有也是随缘变现出来的。你随你的缘来到世间,我随我的缘来到世间,他随他的缘来到世间。万法随缘而来,万法又随缘而去。随缘不生,随缘不灭。随缘不垢,随缘不净。随缘不增,随缘不减。无一法不是随缘而现,随缘而变 南无阿弥陀佛 南无阿弥陀佛 南无阿弥陀佛 南无阿弥陀佛 南无阿弥陀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