妙莲xyw 发表于 2016-9-18 05:30:12

观音菩萨的由来

观音菩萨的由来


佛教中的观世音菩萨是在亚洲大乘佛教信仰圈中,最为人所知的菩萨,亦即以慈悲救济众生为本愿之菩萨。音译阿缚卢枳低湿伐罗、阿婆芦吉低舍婆罗、逋卢羯底摄伐罗。又作光世音、观自在、观世自在、观世音自在、观世自在者、窥音、现音声、观音。或称为救世菩萨、救世净圣、施无畏者、莲华手、普门、大悲圣者。

关于其译语,旧译作光世音、观世音;新译则作观自在。《大唐西域记》卷三谓唐言观自在,即“阿缚卢伿多”译曰“观”,“伊湿伐罗”译为“自在”,玄奘以为旧译“光世音”或“观世音”、“观世自在”皆是讹谬。窥基《般若心经幽赞》卷上更敷衍其义,谓“观”为照之义,即了空有之慧;“自在”为纵任之义,即所得之胜果。昔行六度,今得果圆,慧观为先而成十自在。十自在指:

(1)寿自在:能延促命。(2)心自在:生死无染。(3)财自在:能随乐现,由施所得。(4)业自在:唯作善事及劝他为。(5)生自在:随欲能往,由戒所得。(6)胜解自在:能随欲变,由忍所得。(7)愿自在:随观所乐成,由精进所得。(8)神力自在:起最胜通,由定所得。(9)智自在:随言音慧。(10)法自在:于契经等,由慧所得。

窥基又谓,此菩萨位阶补处,道成等觉,无幽不烛,具上述十自在之胜果,故名“观自在”。因此,若称之为“观音”,则词义俱失。

又,《大日经疏》卷五谓如来究竟观察十缘生句,得成此普眼莲华,故名观自在,如来约行故名菩萨。上述玄奘、窥基所说,与此《大日经疏》之说,系将Avalokites/vara一词解作“观”(avalokita)与“自在者”(i^s/vara)的合成词,随而译之为观自在。另外,《玄应音义》卷五云:“旧译云观世音,或言光世音,并讹也。又寻天竺多罗叶本,皆云舍婆罗,则译为自在。雪山已来经本皆云娑婆罗,则译为音。当以舍、娑两音相近,遂致讹失也。”此是认为旧译将有“自在”义之“舍婆罗”(i^s/vara)与有“声音”义之“娑婆罗”(svara)混同之故。

虽然鸠摩罗什将此词译为“观世音”,然而,《注维摩诘经》卷一曾列举罗什之说,云:“世有危难,称名自归,菩萨观其音声即得解脱也。亦名观世念,亦名观自在也。”依此可知,鸠摩罗什亦承认ava-lokites/vara有“观自在”或“观世自在”之义。法云《法华义记》卷八认为观世音之外,别有“观世间音声、观众生身业、观众生意业”等三名,总名为观世业。其中,娑婆世界以音声为佛事,故只名观世音。《法华经文句》卷十(下)、《法华义疏》卷十二(吉藏)、《华严经探玄记》卷十九、《法华经玄赞》卷十(末)等,亦有与《法华义记》同义之解释,皆是敷衍罗什之意者。

另依日本学者荻原云来之说,avalokita为作者名词avalokitr!(观者)之转讹,西藏名spyan-ras gzigs dban-phyug亦有“观者”之意。又,“光世音”之“光”,系从语根ruc(光)生语根lok(观),再加前接字ava,依其使役法作作者名词而成avalokitr!,故“光世音”即与“观世音”大致同义,所以旧译“观世音”或“光世音”并无讹谬。

关于观世音菩萨,《成具光明定意经》、《维摩诘经》、《放光般若经》、《光赞般若经》、《大宝积经》卷八十二及卷一百等处,皆列有此菩萨之名号,然未列本缘等事迹。至《法华经》,始设一品详说此菩萨于娑婆世界利生之相。即据《妙法莲华经》卷七〈观世音普门品〉所述,若有人称观世音菩萨之名号,则大火不能烧,大水不能漂,夜叉罗刹不能恼,对有怖畏者施无畏,令有贪嗔痴者离之,若求男女者随而令得之;又,受持此菩萨之名号,或对之礼拜供养,其福德与受持六十二亿恒河沙菩萨之名字、复尽形供养饮食衣服卧具医药者相等。而且,此菩萨摄化无方,随宜示现佛身、辟支佛身、声闻身、梵王身,乃至紧那罗身、摩侯罗伽身、执金刚身等,对于应得度之众悉皆加以度化。

又,《悲华经》卷三〈诸菩萨本授记品〉叙述观世音菩萨自发愿,云:“愿我行菩萨道时,若有众生受诸苦恼、恐怖等事,退失正法,堕大闇处,忧愁孤穷无有救护,无依无舍,若能念我,称我名字,若其为我天耳所闻,天眼所见,是众生等若不得免斯苦恼者,我终不成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凡此所说,皆系以此菩萨为救一切厄难,又示现种种身以专事利生之大士。

依旧译《华严经》卷五十一、新译《华严经》卷六十八等所述,此菩萨住在南海补陀落山,为无量菩萨所围绕。其住处即在此娑婆世界。然而《大阿弥陀经》卷上、《无量寿经》卷下、《观世音受记经》等,则以此菩萨为阿弥陀佛之胁侍,常住西方极乐世界,辅施教化。亦即以西方净土为此菩萨之本住处。《观无量寿经》亦述及观世音菩萨于极乐世界之色身庄严等事。

密教亦以此菩萨为弥陀之胁侍,并且认为此菩萨与阿弥陀佛原为因果之异,寻其本觉即为无量寿佛,但由本誓而示现大悲菩萨形。又将此菩萨安立于胎藏界曼荼罗、中台八叶院、观音院、遍知院、释迦院、文殊院、虚空藏院、苏悉地院诸院。然而以此菩萨为释迦之胁侍者亦复不少。如《清净观世音普贤陀罗尼经》以普贤、观音为释迦之胁侍,其下云:

“右厢画观世音坐华座,着白色衣,胡跪合掌,面向佛看,听佛说法。左厢三手,一手执华,一手捉澡罐,一手捉经甲。右厢三手,一手施无畏出宝,一手捉索,一手捉珠。菩萨顶上有佛。”

此外,《阿唎多罗陀罗尼阿噜力经》亦述及以观世音为中尊,以势至、普贤为胁侍之三尊像。

在密教诸经轨中,述说此菩萨之形相者为数不少。如《陀罗尼集经》卷五、《不空罥索神变真言经》卷二、卷九等说二臂像,《一切佛摄相应大教王经圣观自在菩萨念诵仪轨》说八臂像、十臂像,其他更有四十臂、一百八臂,乃至千臂等诸像。由于此菩萨神变无方,故其形像亦有多种。就中,二臂之正观音即此菩萨之本形,其他皆是示现其神变自在之力用。

观世音之种别,除了其本体──圣观音(或正观音)之外,另有千手千眼、十一面、准胝、如意轮、不空罥索、青颈、香王等观音。凡此皆各有不同的仪轨。又,《不空罥索神变真言经》卷三、卷四、卷十九、卷二十五等处,亦曾列出四面大悲观音、除八难仙观音、播拏目佉观音、大梵身相观音、根本莲华顶观音、广大明王央俱舍观音等之名。《金刚恐怖集会方广轨仪观自在菩萨三世最胜心明王经》亦揭举名称慧观自在、月身观自在、勇健观自在等之名。《摩诃止观》卷二(上),更列举大悲观世音、大慈观世音、香王观音等十五观音。《千光眼观自在菩萨秘密法经》列举代苦、与智、不动等二十五观音名,以及三十三观音等。其他,有救世观音、救苦观音、九面观音、百济观音、梦违观音、船中涌现观音等诸尊。此诸观音之中,有不少系混入后世中国及日本等所兴起之民间信仰,其形像及名称亦纯依作者之意而无经轨之依据。但此诸形像则概以莲华为持物。

大乘菩萨中,慈悲之观世音与智慧之文殊、愿行之普贤,同是最著名之菩萨,广受信仰。就中,观音信仰最为普及,泛传于印度、西域,乃至中国、西藏、日本、南海等地,因此有关观音之信仰史事为数最多。《高僧法显传》、《大唐西域记》等书,常揭载印度及西域各地崇拜此菩萨之事实,尤其《大唐西域记》卷十记载南印秣罗矩吒国布呾洛迦山有此菩萨之灵迹,近代又从艾罗拉(Ellora)、坎内利(Kenheri)及鹿野苑废墟中发现若干圣观音像。其中,坎内利窟寺中存有诸难救济图、十一面观音像等物,凡此皆可证明观音信仰之盛行。

西藏之观世音信仰亦颇盛行。观世音之根本真言:六字大明咒,至今仍广行于该地。

在中国内地,西晋·竺法护译出《正法华经》以后,未几即兴起观音信仰,如《法苑珠林》卷二十三记述西晋·元康(291~299)中,竺长舒诵《观世音经》而免火灾,其他如《比丘尼传》卷一、《名僧传抄》、《续高僧传》卷二十五等,述及令宗尼、张崇、徐义、开达、法智、竺法纯等人各因称念此菩萨而免诸种灾厄事。及姚秦·鸠摩罗什传译《妙法莲华经》以后,其信仰更盛。《名僧传抄》、《高僧传》、《出三藏记集》、《太平御览》、《金石续篇》等书揭载有不少观世音信仰之史事。

因观音信仰之盛,造立其形像之风亦告大行,尤其北魏以后,其风益盛,今大同、龙门、驼山等存其遗品颇多。隋唐以后,随着密教之传来,多造立十一面、千手、如意轮诸像。又由于笃信者之感应,而有蛤蜊、马郎妇、水月、鱼篮等诸观音像之流行。此外,有元魏·孙敬德《高王观音经》等疑伪经相继出现,凡此皆可见此一信仰在基层民间之普及化。而《观音持验记》、《观音慈林集》等持验录之出现,亦系此一信仰普及于世之佐证。

日本自古亦盛行此一信仰,《扶桑略记》卷三记载,推古天皇三年(595)尝下敕刻观音像。入奈良朝之后,圣武天皇于诸国建立国分尼寺安置观音像。平安朝末期,兴起西国三十三所巡礼之风,后又在参东、秩父等地设三十三所灵场,观音信仰乃渐普及全国。今所存古代优美的观音像为数颇多,被指定为国宝者,雕刻绘画合计有四五0种。另有《长谷寺缘起》、《观音感通传》、《观音新验录》等灵验记,至今尚传于世。

在台湾,观世音信仰亦甚为普及。以此一菩萨为本尊的寺庙(含民间信仰寺庙),全台湾大约有七百座左右。其中,高雄县最多,台北市居次。台湾人称呼此一菩萨,民间多称之为“观音妈”,佛教徒则称之为观音菩萨、观世音菩萨,或白衣大士等名号。每年农历二月十九日、六月十九日与九月十九日,各地区的观音寺庙皆有庆祝法会。

法华经521 发表于 2016-9-19 18:14:57

妙法莲华经·方便品》云:【止!舍利弗,不须复说。所以者何?佛所成就第一希有难解之法,唯佛与佛乃能究尽诸法实相。所谓诸法,如是相,如是性,如是体,如是力,如是作,如是因,如是缘,如是果,如是报,如是本末究竟等。】这是佛的良苦用心啊!他日思夜想,就是要把这个法告诉大家。只有佛与佛才能『究尽诸法实相』,话中有话啊!这是使大众生起一种好奇心。『诸法实相』,就是「诸法如是、诸法阿弥陀」。『实』就是『如』,『相』就是『是』;『实』就是『阿』,『相』就是『弥陀』。没有哪一法不是『阿弥陀』,没有哪一法不是『如是我』。一切的经典你只要把第一句话『如是我闻』搞明白了,你高枕无忧,你成就了。你就说「如是我闻,我现在什么也不干」,这是不是《妙法莲华经》啊?「如是我闻,我现在什么都干」,这是不是《妙法莲华经》?「如是我闻,我只知道吃饭睡觉」,是不是《妙法莲华经》?统统是啊!如是我不闻,你一天十万声佛号都是白念,盘腿一盘几万年你都是修臭骨头,是坐鬼窟窿!这都是祖师大德的教诲啊!『归元性无二』,这个『性』就是从『如是我闻』这一门而入,就是从『阿弥陀』这个门而入。诸佛已『究尽诸法实相』;菩萨来讲,可以进入『诸法实相』之门。入了这个门,你永远不落三恶道,乃至十地等觉。但是要『究尽实相』,你还要修证,要把这个次第搞明白。【如是相,如是性,如是体,如是力,如是作,如是因,如是缘,如是果,如是报,如是本末究竟】。 『如是相』,『相』即「不空如来藏」。比如我坐在这里,有皮肉筋骨之相,有红黄黑白之相,总有个相。『如是性』,要解释『性』必须先解释『体』。按别教而言,『体』是无形无相的真实存在。比如,我在这里讲「一二三四五」,这就是『相』。在我没有讲、没有想的时候,这个一二三四五在不在?在,就是『体』,它无形无相。那无形无相的「体」变成有形有相的「一二三四五」,就是『如是性』的这个『性』,它起这个妙用。所以这「十个如是」一开始就等于是总讲,从根本上讲。为什么把『相』放在第一呢?这是《法华经》所讲,『佛种从缘起』。这个『缘』是有形有相之万法,不通过『相』,我们在凡夫位不足以见『性』——由『相』而悟到『体』。注意!我们是倒过来走回头路。本来是由『体』先现出『相』。但是由于众生迷惑颠倒,所以倒过来从『相』上开始悟到『体』。这个『性』的智慧妙用,是不是紧随『相』后啊?不随『相』后,你到不了『体』。所以这「十如是」在开头这三炮最重要,以此为基础,对后七个如是作进一步的分别概述。『如是力』,『力』,一般是在出现了有形有相的万法之后,在作为「道种智」、「分别智」的基础之上来分析。前面的『相、性、体』是从「根本智、真实智」上来分析,这后面来讲已经进入了「方便智」来分析。    下面是『如是作』,『作』就是造业。那在我『作』之前,我「能作」的这个东西在不在?在,那就是『力』。比如我现在具备吃饭的力、穿衣的力、走路的力,但是我吃也好,不吃也好,穿也好,不穿也好,这个『力』是不是就存在啊?起心动念产生身口意三业,它现出来就是『作』。    『如是因,如是缘,如是果』,没有『因缘』不能成『果』。『因』和『缘』都是『因』——『因』是「主因」,『缘』是「次因」;或者讲『因』和『缘』都是『缘』——『因』是「主缘」,『缘』是「次缘」。一般把过去世之因叫『因』,今生世之因叫『缘』;或者把自己的因叫『因』,把外界环境之因叫作『缘』。『如是果』,在『因』的当下就是『果』。但是要『报』呢,要待机缘成熟。比如说你杀鸡,这只鸡被下饭菜,当下是不是就是果?那你杀鸡的这个杀是不是因?『因』即是『果』,你将来也要变成鸡被杀。你杀鸡的当下这个因,就是你将来作为鸡被杀的果,这是肯定的。也许到下一世,也许到下十世,哪怕是百世千世万世,你所造之业、所作之因,都要作为果报现前,叫作『因缘果报』。    『如是本末究竟』,实际上就是「否定之否定」规律。它既有一个大的整体过程,又有无量渐进的过程。我们时时事事处处都处于『本末究竟』——否定之否定规律中。所以第十个『如是』,也是对前面九个『如是』的概括总结。我们本来就是佛,这是『本』;由于我们的无明妄想而堕落为众生,这就是『末』;当我们由众生位回到佛的位置上去了,这叫『究竟』。所以众生是对原本佛的一次否定。那么究竟成佛又是对在众生沦落位的一次否定,是不是第二次否定?叫否定之否定。我们成了佛,还是不是原来的那个佛了?不是了。在「原始佛」之后,我们经历了不同的时间、空间和万法,吸收了经验教训而重新回到自在位置,所以叫「究竟佛」。看上去好像回到了原来那个自在的位置,好像与原来一样,但是来讲中间经过了不同的时间、空间和万法。他把这个「后得智」跟「根本智」已经圆融起来了。所以对这十个法,我们是从纵向这个角度来看待一切万法的演变规律。这第一步是打基础。第二个角度呢,我们再来看为什么这每一个法都是讲『如是』。『如是』就是帮助我们开智慧,『如是』就是讲『如是我闻』。那么为了讲这个问题,我们首先要把『如』解释为「真空」,『是』解释为「妙有」;『如』解释为阿弥陀佛的『阿』,『是』解释为阿弥陀佛的『弥陀』;『如』解释为我们的真心,这个『是』解释为我们的假名、俗名、俗相;『如』解释为道理的「理」,『是』解释为事情的「事」。

李萍 发表于 2017-6-19 09:15:40

南无阿弥陀佛

李萍 发表于 2017-6-19 09:15:57

南无观世音菩萨

李萍 发表于 2017-7-8 11:16:37

南无阿弥陀佛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观音菩萨的由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