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铜峡108塔
若人起大塔,如来生处、转法轮处,若人取小石为塔,其福等前。大塔所为尊故,若为如来大梵起大塔,或起小塔,以所为同故其福无量。 ——《大毗婆沙论》在宁夏青铜峡水库西岸山坡上,塔自上而下按1、3、5、7、9.....19奇数错落排列成12层,每层塔前用砖砌护墙一道,地面用砖铺墁,构成一个等边三角形塔群,共108座。始建年代不详,根据《大明一统志》和宁夏方志《弘治新志》记载,过去认为是元代所建,但从历次修缮出土的西夏文帛画、彩塑和彩绘图案、题记等遗迹推测,该塔可能是西夏的遗构,元、明、清各代曾多次修葺,1988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青铜峡市考古发现一百零八塔的塔身形制有复钵、葫芦、复钟、折腹式四种,其塔座有十字折角和八角形束腰须弥座二式。不同层级上的每排塔身的外形都有不同砌筑法的变化,构成有序的群体组合,蔚为大观。最上面的1号塔和最下面一层平台上排列的19座塔,塔身为复钵式,基座为十字折角束腰座;从上往下数2、3、4、5、6层平台上排列的23座塔,塔身为葫芦式,基座为八角束腰座;7层平台上的9座塔,基座虽为八角束腰座,但塔身呈圆筒状复钟式;8至11层平台上的56座塔,基座也是八角束腰须弥座,但塔身为折腹式。在塔身的砌体中心竖有塔心柱,柱和塔身上挂座有相轮宝顶,原有柱木与砖石相轮宝顶残毁,修复时为了坚固更换为金属宝顶。
http://www.huidengzhiguang.com//seavisionContentPic/2012/02/19/d7b67c125afa11e1a90f59e4737e3fb9.jpg古塔始建时的彩绘土坯塔大都坍残,有些还有残身和塔座,有些仅剩塔座,塔刹宝顶全已坍毁无存。这些包砌在砖塔之中的早期土坯残塔大部分外露出三层白灰泥皮,白灰泥皮上有用朱砂彩绘的莲瓣花纹图案残迹,有些残塔身上还有墨书梵文,其形制、色调、纹饰与河西地区西夏至蒙元时期土塔遗存十分相似,也与后来1999年整修拜寺口双塔塔院时,在西塔后面山坡上发现的彩绘土塔群如出一辙。
这些复钵式塔群在西藏、青海、甘肃、内蒙古额济纳旗等地到处可见,是藏传佛教普及传播的主要建筑形式。而这类佛教建筑大多成为藏传佛教寺院建筑的一部分,或主体建筑,多为单体或组成金刚宝座和坛城的主体,也有成排布列的,无序散落的,但没有象一百零八塔这样错落有序分阶布列组合成等腰三角形群体的。在加固维修前清理塔群坍塌堆积物时,考古人员在001号、009号、017号、041号、085号塔的堆积中,发掘出砖雕佛像8尊、彩绘泥塑像4尊、彩绘泥塑卧象1尊、泥塔模103件、陶塔刹顶3件和建筑残件瓦当、龙首等遗物。
http://www.huidengzhiguang.com//seavisionContentPic/2012/02/19/d7b67c135afa11e1a90f59e4737e3fb9.jpg结合一百零八塔塔群内外发现的西夏、蒙元时期的遗存、遗物,史志文献的记载基本被印证。可以确定一百零八塔始建于西夏,兴盛于蒙元时期,故而明代称其为“古塔”。在明清两代,这里是香火旺盛的佛教寺院建筑的中心,受到善男信女的养护与崇拜。这些,从1962年发掘塔群下河滩上两座小砖塔清理出的残碑上可得印证,残碑文字详细记载了上百年中修塔庙的记录。明清时期的信士和善男信女为保护此圣迹,又在其外用砖石包砌修葺,成为一方胜境,仅到近现代才逐渐败落。
一百零八塔是国内外罕见的一座群塔,其历史艺术科学价值为游人学士所瞩目。由于自然侵蚀,长期无专人养护管理,致使塔群护墙倒塌,塔刹残毁,塔身松散坍裂,塔座被堆积物覆盖。为了抢救这处古迹,青铜峡市政府在自治区文化局支持下,于1982年组织进行过一次保修,但危害塔群的病害并未根除。为了根除塔群的隐患,恢复群塔的本来面目,自治区文管会,文化厅多次邀请文物保护科学技术专家指导进行勘测,拟定加固修复方案和计划,并于1987年在国家文物局和自治区财政厅支持下,组织施工技术力量主持进行修复,修复工程在青铜峡市政府及文物旅游局的密切配合下业已完成。
http://www.huidengzhiguang.com//seavisionContentPic/2012/02/19/d7b655015afa11e1a90f59e4737e3fb9.jpg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