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照 发表于 2016-9-3 17:15:37

现代物理学与佛教(下)

作者:杜大威 发布时间:2012-04-18 来源:网络唯物主义对真实的定义是什么,“物质”是不以人的意识为转移的客观存在,也就说,在普通的物理观念里,客观的真实,越不介入主观的因素,就越真实,越正确。但是在现代物理的试验里,恰恰就突破了这个禁区。因为,科学试验所提供的真实不虚事实,即所谓亚原子,它的存在表现,就非得要介入人的设计,即我们的认识,也就是说,它的基本存在形态非得要介入人的主观意识。这可能对持有机械唯物主义的人,在思想上都是一个革命性的挑战,一次巨大的心理震撼,这也是20世纪科学观念上一个最大的进步。虽然,现在还有持“纯”客观存在的物理学家,都想要挑战测不准原理,但它们的试验都失败了。而且,量子力学在实用的范围里取得到了空前的成功,包括现在的电子网络,超级计算机,超导,远距离保密通讯,及纳米技术等,大家就受益于波尔物理学原理的成果,这是一个很有意思的现象。量子力学还有一个特点,即所谓“逆向因果”的发现。物理学家约翰·惠勒设计了一个物理“延迟实验”,即将著名的杨氏双缝实验(发现波——粒二象性)稍加改造,即将光子运行的路线,不再从起始处予以选择控制,而是任由光子运动,从发射枪运动到屏幕——直到光子已经通过了屏幕之后——再进行人为的选择测量。这意味着:我们可以自由地选择屏幕上表现的实际效果,或者取得光波干涉图,从而确认基本粒子的运行路径。有“干涉图”表明光子“曾经”必然走了“两条路线”,这是产生光波效应干涉图的前提;然而,若不选择干涉图,而选择粒子,这就表明光子“曾经”必然走的是“一条路线”!这就是说,通过人们“事后”对屏幕有无干涉图的抉择,反而决定了“事先”光子的必经之路。(光子走一条路,就表现“粒子”特性,屏上无干涉图;光子走两条路,就表现“波”特性,屏上显示干涉图。但有无干涉图,却是人预先选择的!)在1979年美国普林斯顿,召开了纪念爱因斯坦诞生百年的专题研讨会,约翰·惠勒指出,“实在”的确切性质,要等一个有意识的观察者参与之后,才能确定;如此说来,可以让精神对实在进行逆时向的创造(逆动因果)。它甚至讽刺地夸张指出——“即便是人类存在之前的实在,也可以由精神创造出来。”总而言之,量子力学提出了令人惊讶的三个基本的物理实验事实:1、选择,暨“人的因素”介入了基本粒子的存在形态,意味着突破了精神与物质的隔阂。2、在“人的选择”介入下,即在所谓“量子原理”中,于同一质料基础上,基本粒子的“波——粒”二象性,分别展示出大小不同的空间,意味着在“精神因素”的介入下,绝对的空间大小差别观念被突破。即大中或可小,小中或可大。3、在“人的选择”介入下,有“逆动因果”的物理现象,这意味着,在人的精神因素介入下,固有的时间先后概念被突破,即所谓后有的效果,反而可以决定在先因素之必然存在形态。此暗含,即果即因,果自含因,而未必承“先”因的事实。关于物理学,我们先谈到这儿。现在再来谈谈大乘小乘的佛教的主要教义是什么?佛教的教义,简单的说来就是缘起性空的理论。缘起,佛教认为世界上所有的事物,都是因种种因素结合起来而显现,这叫缘起。没有一个绝对的孤立的自身存在,也就是说一切法无自性。可能我们的同学都知道。就是没有那个孤立的,单方面实实在在的“我执”存在。一切“我执”都是缘起法,都是由诸多因素结合而显现的,简单地讲,比如说,一个汽车吧,首先有一个汽车的设想,然后有各式各样的零件,有发动机、外壳等种种,最后还要有司机,才能产生汽车的存在与作用。没有一个绝对孤立的单方面的、实实在在的本有的汽车,这是从最初浅的缘起法说起。深入缘起法,就是一切的存在,都是主观和客观的结合,才有所谓的存在。这叫做“内缘起法”。大家可能知道,主客观结合才有所谓的存在。在《华严经》论述法界缘起方面,有很多精彩描述,譬如中国的“华严宗”,总结出“显密相应门”,对同一个视觉现像,作为我们认知的当下“现量境”,就是“现实境界”,它由两方面的因素构成,A、作为主观认知的“感觉”;B、作为客观展示的“现像”,就其展示为“客观现像”而言,是为“客观色质”,那么我们“主观视觉性”就密寂不显,似乎不被觉察;反之,当现象纯粹显示为“视觉”之时,其“客体”就密灭不显。所谓,“客观展现”,“主观”就不显——就“寂灭”;反之,“主观”展现,“客观”就泯灭。这里明确地表明了主客观之间互为隐显的互动互补关系。即主客观之间,或精神与物质之间,“存在”与“认识”之间的界限被突破了。同样,“广细相容门”即表明“一毛孔中,无量佛刹,庄严清净,旷然安立。”——这不是明确表示,大小尺度的空间,可以互纳互容吗?又有“十世隔法异成门”,不仅表示空间关系的大小互容,且时间上亦如此,“知无量劫是一念,知一念是无量劫”。此理念已突破了时间的先后观念,含大乘第一义谛“即因即果,即果即因,因赅果海,果彻因源,”的奥义。这已经是与上面谈到的测不准原理所引发的“逆动因果”,即在人的“认知”前提下,时间已前后一体化,已经不能强分先后了,这在义理上,与“华严宗”观点,已基本上暗相吻合了。主观和客观的结合才有“存在”,这在佛教的缘起法中叫内缘起。缘起分内缘起和外缘起。“外缘起”就是各种因素决定存在。“内缘起”就是主观和外在的现象结合才有“存在”,并以内缘起的“业识”启动为主。这才是“世界存在”的重要原因。内缘起和外缘起的教义,最生动地表现在达摩大师提倡的《楞伽经》里,也就是禅宗的印心经典,在《楞伽经》里有较详细的表述。“外缘起”就是诸多因素决定“存在”,存在没有本身单方面自性的东西,诸缘结合才有缘起,才有那个所谓的“我”存在。“内缘起”就是“主、客观结合”,才有那个所谓的存在,由我们的第六识,第七识,攀缘外趋,即“意业”起动,摄取感官景像,“认为”外有事物存在,“迷信外有”,而不自知心态的外趋与外迷,此为“意业”的根源,是为“执著心”启动,“意业”的启动就属“内缘起”。一念不自觉知,执著“外有”,就是《楞伽经》中教导我们的内缘起法“当有因”,由于 “当有因”的心态作用,也就是“意业”一念起动,才有那个所谓的“我”产生。“我”含有“实质性”之义。外在的我,叫“法我”;内在主观的我叫“人我”。所以说,佛教说人认识有两个误区,一个是法我执,认为它本来就自己自然存在着,用唯物主义说法就是不以人的意识为转移的客观存在,自个就有的,这个理念佛教不完全认可,佛教讲缘起法,认为那个东西,不能真正的片面独立自存,坚执其片面的“外在实有”,只不过是一个认识的误区而已,所谓的存在,必需要诸多因素结合,没有一个“本身就有”的东西。“本身自然就有”的东西,当下就是人的“设想”。另外从更深的层面来讲,必须从“内缘起法”讲一切存在的根源。内缘起法是认为主客观配合才有存在,这已经有点像进入物理学的测不准原理,或者说人测原理,所以说现代物理学家,有些人学习了一些佛教原理,包括一些东方文化、或学习了一些道教原理以后,感到非常惊讶。它们认为古人没有大规模的、高度精密的物理试验的条件,它们怎么知道这个道理?就知道主客观配合才有存在,它们非常钦佩。所以波尔当它得了物理学大奖,它还设计了一个徽章,就是采用了道家的阴阳作为图案,就是显示必须两方面结合才有存在。它非常钦佩东方的学术,它觉得东方的思想发现了存在的根源。所以说这里有一个非常大的宗教问题,就是关于所谓“造化”是什么,创造的本源在哪里?在其它的宗教里,都有各自的观点。当然在旧物理学中,即认为世界本来就存在的。其它有认为 “神我”是本源,世界是神创造的。在基督教里认为世界是上帝创造的,还有些认为是大爆炸来的,其实大爆炸理论已经运用了量子物理学说的某些结论了,但在表述上还是偏重主张“客观存在”含义的。当然,也有些人认为还要不要介入现代人的主观因素呀?例如1979年的约翰·惠勒提出的理论,它认为“实在”的确切性质,要等到一个有意识的观察者参与之后才能确定,即所谓“即便是人类存在之前的实在,也可以由(现代观察者的)精神创造出来。”从而提示了“逆动因果关系”——可以让精神对“实在”进行逆时间的创造。这是一个奇怪的理论,令人费解,虽然也有它的道理,当然这是个学术设想吧。还有种种的说法。但不管怎么说,这些理论吧,神创造好了,自然存在也好,大都不符合佛教的观点。惠勒的观点介入了人的因素,有了基本的“缘起观点”,比较有趣。佛教的观点认为是主观客结合才有存在。这里就讲到佛教了。佛教就讲“业感缘起,业力不灭”,“业”就是人的主观认知因素,及人的作为。由“缘起”方能显示“存在”。即一切“实在”,必有待于主观因素的介入。“认知”本身,在无形中即暗含“造作”的功用,即“认知事物”,就对事物的“存在”有所“促成”。所以说,我们认为佛教的世界观,或说佛教的存在论,是比较科学的,比较符合现代物理学试验事实的。说到这里,我们就要讲一点佛教的专门术语,“业”。在佛教里解释为“造作”。业分三种,有身语意三业。身就是身体,比如说做工务农,都要通过身体的活动吧。当然也包括不好的业,如打架等等都叫身业。语业就是语言,我们说到了什么,这也有创造的性质,无形中就把“创意”带进去了。说东说西,说是说非,所以说叫语业。还有意业,意就是我们的思想活动,简单的说就是认知。认知在佛教分为成眼、耳、鼻、舌、身、意,这是最基本的认知。另外还有第七识,末那识。另外还有阿赖耶识。“意业”主要表现在第六识意念,和第七识“末那识”。主要表现的特征是“认知造作”,也包括第六识摄纳眼、耳、鼻、舌、身等感官现象后的“造作”。“感官现像”必须要和意念、和第七识结合并起,才会有实实在在的造作,即所谓显示出“存在”。譬如我们看见一个现量的“感官境像”,加上第六识的“摄取”,再给个“名称”,譬如“大地”,再用末那识予以“带质有”的坚信肯定,即用意根予以造作——于是“客观实在的大地”就展现在我们的认识中了。其中,眼、耳、鼻、舌、身直接展示我们“感官的境界”,是“现量境”;第六意识“摄纳”感官现量境,综合起来,给予名称,就成“比量境”,再用末那识来予以“带质有”的肯定,表面上认为是很“踏实”了,但认“感官景”为“外有”,就含有虚假性。就成“非量境”。“现量”是直接展现之义,“比量”是概念之义,“非量”是假有之义。假有的含义是:某一存在的事物,若不知它是由主客观共同“缘起”形成的,而误认为其为“外在”的“孤立自有”,此为“假有”。所以说,第六意识,第七末那识,悄悄地,在我们往往不自知觉的情况下,已经参予了“事物”的造作,并误以为是“完全外在”的实有实法。(全文完)

妙莲华雨 发表于 2016-9-5 07:23:33

南无阿弥陀佛!

清净心安然 发表于 2016-9-5 10:29:22

唯物主义对真实的定义是什么,“物质”是不以人的意识为转移的客观存在,也就说,在普通的物理观念里,客观的真实,越不介入主观的因素,就越真实,越正确。

知足常乐-当全 发表于 2016-9-5 11:26:39

南无阿弥陀佛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现代物理学与佛教(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