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照 发表于 2016-9-3 17:01:01

量子心灵:宇宙矩阵(一)

作者简介: 格拉汉姆•P.斯门森(Graham P.Smetham)于英国埃塞克斯大学(Essex University)获得数学学士学位,苏塞克斯大学(Sussex University)大学获得宗教哲学学士学位。著有《量子佛教:空性之舞》。 摘要:本研究中我们将介绍把宇宙无限创造性源泉和维持者(“量子心灵”)视为上帝这样一个概念。量子心灵,作为一种存在的创造性维度,似乎有意将一无限的原生意识分散为众多的体验众生。事实上,本研究中关于宇宙创造和运作的抽象模型,对于我们就现实过程的理解和参与有着叹为观止和意义深远的含义。需特别指出的是,事实上本文中所介绍的内容排除了特指的上帝,即与有神论宗教有关的天真并具有原教旨主义①的观点。但也有些通常与有神论宗教神秘性相联系的上帝概念显得不那么天真而且更具有哲学性。由斯蒂芬•霍金(Stephen Hawking)与伦纳德•米罗蒂诺(Leonard Mlodinow)的合著——《宏伟的设计:生命终极问题的新答案》中所概括的万物理论(The Theory of Everything-TOE):生命的杰出可能超出了作者本人能够理解的程度。在本文中我们可以看到的远非是对霍金-米罗蒂诺抽象模型的简单增色,而是以关于宇宙过程的创造性来源的神秘视角将所提出的TOE理论推上新的理论高度。 关键词:创造性源泉,维持者,上帝,量子心灵,矩阵,宇宙,佛教,万物理论。我们理论分析首先是根据霍金-米罗蒂诺的万物理论(The Hawking-Mlodinow’s Theory of Everything)(以下简称HAM-TOE理论): 实体,例如星体或黑洞不可能只从虚无中产生,但整个宇宙可以。(P180)用于该观点的推理建立在以下的观察:1)整个宇宙的能量必须以总能量为零保持恒定,2)物质的创造需要消耗能量,故物质有正能量而引力能为负能量。在此基础上,HAM-TOE理论认为: 就整个宇宙范围来讲,物质的正能量可以由负的引力能②平衡,所以关于整个宇宙的创造就不存在限制。由于存在这样的引力定律。正如第6章中所述,宇宙不但能够,而且将会从虚无中自己创造自己。自发创造正是存在事物而不是空无一物的原因,宇宙为什么存在,我们为什么存在。其实并不需要劳驾上帝来点燃导火线以将宇宙启动。 以上言论突出的问题是对数学力量不适当的神化,因为它确实被霍金与米罗蒂诺通过以下假设取代了上帝的位置:即如果某种事物在书面数学分析中有可能,那它实际上也就会发生。换句话说,HAM-TOE理论要求在其假设中,数学其自身性质就有能力为其方程式“煽风点火”。但我们必须要询问:仅仅由于“物质的正能量可以由负的引力能来平衡”,那究竟是什么能够保证它必须遵循宇宙是“从虚无中创造了自己”? 数学力量的推崇通常由物理学来体现。例如罗杰•彭罗斯(Roger Penrose)在他的杰作《通往现实之路》中写道: ……数学是一种必备,仅仅通过逻辑使自己成为奇妙的存在…… 鉴于这种情况还是很有必要询问是什么在给“逻辑”煽风点火以至于它能够取得这项卓越成就呢?马克思•泰格马克(Max Tegmark)声称终极现实就是数学,将数学灵验性的赞美推上了极致。这种提议将导致与直观高度相反的概念:例如当你吃早餐时,你其实吃的是一堆数学方程式,或者一堆数学方程式正在进食和消化(或者正执行数学“同构”)另一堆数学方程式。或许在某种非常薄弱的层面上来讲这也许是真的,但如果这就是整个事情真相的话,势必会将这种与直观相悖的感受转变成谬论,一种彭罗斯会明智回避的谬论: 我自己对此事的立场是:我们当然应该将柏拉图式的世界当做一种“现实”来提供给数学概念……,但我也许会在试图将真实的物理现实等同于柏拉图世界的抽象现实前止步。 因为正如彭罗斯(Roger Penrose)清楚地知道,在任何必须通过TOE理论解决的主要且关键的问题中有一条就是关于现实的“物理”实体的性质。在量子物理之前即经典物理时代,“物理”的概念被明确指出是带有物质性,但在量子物理时代这种简单随意的认定就再也不可能了。因为正如物理学家亨利•斯塔普(Henry Stapp)指出,经典类型的物质并不存在: 人们可能会试图将该公式中出现的“物质”解读成经典物理学中的“物质”。但这种类型的“物质”在自然界中并不存在。 该本体论式的结论已被约翰•惠勒(John Wheeler)“强行”运用在物理学界了。实验证据已清楚表明:在量子层级上,意识会与物质世界出现某种程度的纠缠,物质世界再也不是以前所认为的完全独立于观察者的物质世界了。因此物理学家安东•塞林格(Anton Zeilinger)与他的团队已进行了一系列就目前来讲最为精确和细微的量子实验,指出“独立于观察者的现实是明显错误的”。这种情况也正是包括彭罗斯本人在内的许多人不乐意看到的地方: 量子理论并不是理论家们心甘情愿给予我们的。其实他们当中大部分也是极不情愿的发现将自己逼进这片陌生的、哲学上又有很多和世界观格格不入的境地。 这种形而上的情况的确已变得非常模糊。在后笛卡儿经典哲学时代,关于现实的最终实体被限定为精神和物质。但现在物质已失去了对于认定现实所起的作用,然而许多人似乎对于精神持怀疑态度,并希望借助于其他事物来代替精神,只要它有一丝不管多么渺茫的合理性存在;因此对于最终地位之争,大家将数学推入了竞技场。然而,正如我们看到该数学先天驱动力的假设不但几乎不可行,而且当考虑到所有证据时也变得没有必要了。 如上文所述,关于宇宙的神奇数学展现,理应通过数学的创造性机器在对“虚无”作用的操作过程中发生。此处HAM-TOE理论再一次轻信了一非数学限定条件。对于“虚无”这个词通常被理解为没有什么东西可以从“虚无”中产生,即使我们着重强调“虚无”这个概念。这是因为在西方“虚无”或“一无所有”,不仅通常表示完全没有任何实体,还同时表示为缺少展现实体的潜力。 而在该背景下,追溯到前辈关于起源于印度“零”的数学概念时会有所启发。“零”的梵文术语叫sunya,它表示为零点,是充满着潜力的空性中宇宙的种子,孕育着一种即将突变为现实的潜力。因此,按照佛教哲学,生成显现宇宙的基础不是“一无所有”,而是空性(梵语叫做shunyata),它不是纯粹的空无一片,而是存在着无限的潜力。所有的事物都由它而产生,但正是因为它为各种各样“事物”的显现提供了可能性,所以它本身并没有本体。 HAM-TOE理论版本的“虚无”,肯定是不会允许任何不管是精神还是物质的“实体”,在原先缺少实体或产生实体潜力的情况下从中产生。因此,在此有必要声明,对于HAM-TOE理论所采用的“虚无”,如果要说得通,那就必须类似于佛教概念中的空性,即一种不可分割的、一元的、事物显现的潜力基础,充满着“整个宇宙”“自发创造”的可能性。 根据霍金和米罗蒂诺所说“我们知道宇宙的起源是一个量子事件”,故其必须遵循潜力场在“自发创造”之前存在,且潜力场的性质必须是量子场。量子场已明确被认为就是潜力场,从中能产生“经典”世界。这样的事实正好成为以上观点的极好佐证。例如下面亨利•斯塔普所描述的量子领域的功能时说道: ……这个不断演变的量子态代表着“潜力”和“实际事件发生的概率”,……不断演变的量子态所代表的“源生质”,除了其符合数学规则以外,更多的是类意识而非类物质。 描述量子场在显现领域的发展的这段话正向我们说明了量子领域其实就是潜力领域,其根据“数学规则”运作。然而,在HAM-TOE理论中根据数学规则操作的“源生质”的实体属性却不确定,斯塔普的描述表明它必须是意识相关的,一个正如我们所看到的被HAM-TOE理论暗地支持的观点。很多物理学家支持这样的观点,例如弗拉特科•韦德奥(VlatkoVedral)在他最近的一本书《解码现实》中说道: 宇宙开始时空空如也,但潜在着巨大的信息量。首个关键事件就是对称性破坏的第一行为…… 如果我们询问所谓的“信息”应在笛卡尔领域中归于哪一类别时,我们除了将它归类为精神的类意识物质之外似乎找不到其他地方。根据韦德奥的观点也会惊奇地发现:量子物理确实与佛教空性的观点非常一致。 因此韦德奥将信息场(其认为是量子场的属性)与佛教中空性的概念,即潜力场(其潜藏着所有现象的显现)等同起来。问题的关键是作用于“空性”信息潜力场的“对称破坏的第一行为”的性质。根据佛教密宗引导文《无垢光饰》中所说: 当一个世界经历摧毁时,接着会出现一段空无期,在这段空无期内,微尘以分离的状态存在,其并不能凭借传统意义上的眼睛或者其他感知能力器官所觉察。它们被称为虚空粒子并在虚空中相互隔离。当潜在共业成熟时,细微的气粒子聚合形成轻盈流动的气。 该处值得注意的是,对于宇宙形成过程佛教理论认为其本质上是循环的。由于每个宇宙在显现的最后阶段被毁灭时,会延续很长时间,留下了潜力的“种子”来构建下一个宇宙;此观点正与彭罗斯在他最近出版的《时间周期》中关于宇宙过程循环属性的最新观点不谋而合。 佛教术语中的“业”在西方很大程度上被误解了,因为它通常被认为是一种纯粹的道德观念。这是不正确的。“业”只表示一种行为,在现实的深层面上留下一个信息印记,有待在未来某个时间点被激活。这延伸到所有众生的行为,包括观念,例如任何对当今物质世界的看法都会加强在未来某一时间点做出相同看法的潜力。因此根据该观点,对于物质世界的所有看法都会增强在未来某个时间点上将要显现的物质世界的潜力。该建立在公元四世纪佛教唯识宗(Yogacara)的观点较量子理论的某些方面来说更具先见之明。正如根据二十世纪伟大的物理学家约翰•惠勒所说: 与宇宙就像按规律制造机器一样制造出来的截然相反的观点是世界自我合成的观点。根据该观点,无论何时何处观察参与者在钢琴上所敲出的音符,不管合不合音准,都构成了巨大的空间和时间世界以及其他事物。 此处我们发现惠勒从他对量子理论的认识和了解得出的结论,认为它是“观察参与者”“所敲出的音符”,其只能意味着众生的行为和观念“构成了广阔世界的空间和时间以及万物”;这种观点正好与佛教唯识宗的观点一致: 整个世界由潜在的业印记所创造。当这些印记发展并增强后,它们就形成了地球、岩石和海洋。万物都通过这些潜在的业潜力发展或传播而创造出来的。 根据唯识宗对现实过程的理解,此类“潜在的业印记”是完全由“‘所有时间和地点的观察参与者’的众多感知活动创造出来的。”这一观点在HAM-TOE理论里得到了着重的应用,因为它给我们这样一个启示:在潜力信息场内可能运行着这样一种机制以便触发创造性的行为,它构成了分裂潜力一元场的“对称性破坏的第一行为”。 HAM-TOE理论运用费曼(Feynman)“历史总和”法作为其理论发展的主要视角来阐明著名的双缝实验中所出现的量子现象。在运用量子理论进行解释时,参与实验的粒子必须被考虑到它们经过实验起点和终点之间所有可能的潜在路径: 在双缝实验中费曼(Feynman)的观点在于粒子穿过其中一个或另一个缝隙的路径:首先经过第一个缝隙,再由第二缝隙返回,然后又再一次经过第一个缝隙;这样的路径有可能是在返回之前先参观一下有不错咖喱虾的餐厅、再绕木星转几圈,甚至是穿越整个宇宙然后才返回的路径。在费曼看来,这就解释了粒子是如何获取哪个缝隙是敞开的信息的…… 因此通过尝试所有可能的路径“粒子”可以“获取”宇宙的所有配置“信息”!当然,也有人可能会说能够执行这样一个惊人壮举的“粒子”很难被认为是一个正常的“经典”粒子类型。事实上当处于这样的探索态时,显然是潜力的量子场去“试探”了可能的路径。 值得注意的是现在已有在量子生物学领域引起了很大反响的重要证据,包括对于生命存在不可或缺的光合作用现象过程中所隐藏的机制。格雷厄姆•弗莱明(Graham Fleming),是任职于伯克利实验室(Berkeley Lab)和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UC Berkeley)的物理化学家,他认为:绿色植物通过光合作用能够几乎瞬间将光中捕捉复合物的分子太阳能传递到电化学反应中心的分子上,对于这种能力,量子力学效应也许才是关键所在。最近一个新的合作团队确定量子纠缠作为量子效应的一种自然特性: 弗莱明和他的研究小组发现,在供体和受体分子中都有连带电子振荡的“量子打击”信号存在。这些振荡是由捕获的太阳光子能量激发下所产生的,就像把石头扔进一个池塘所形成的波浪一样。振荡的类波属性使它们在光合作用系统中能够同时采样所有潜在的能量传递路径并选择其中最优的一条路径。 在此之前光合作用机制被认为涉及电子的传输,但难题是带有如此巨大的效能的传输是如何实现的。现在看来,电子以量子的方式探试了所有可能的路径并且“选择”了其中最优路径。在该情况下当然不能认为这样的选择暗示着某种意识决定,而是存在一种机制:光合作用过程在量子的层级上机械地“探索”了所有的可能性,然后再在量子的层级上机械地“选择”最优的路径。然而这却留下一个等待解答的问题:量子级别的机械式过程的本质究竟是什么?(未完待续)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量子心灵:宇宙矩阵(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