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照 发表于 2016-9-3 16:43:10

认识佛教的伟大

有些人对佛教半信半疑,而在这个世界上,先起犹豫最后还是走向正道的人也有很多。   古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有句名言:“人生最终的目的在于觉醒和思考的能力,而不只在于生存。”因这个信条的驱动,他在哲学、逻辑、生物、心理、政治、经济、美学等广泛的领域中取得了令人炫目的成就,留下了大量的著作。他的一生警示着世人,人不只能局限于动物般的对生存的奋斗,醇酒、美女、名车、别墅等不应作为生活的全部内容,人的可贵应在于他的觉醒与思考的能力。而一个人要获得这种觉醒与思考的能力,最初的源动力乃是由于怀疑,正如大文豪莎士比亚所说:“怀疑是大家必须通过的大门口,只有通过这个大门口,才能进入真理的殿堂。”怀疑可使人从愚鲁转成睿智,从闭塞转成开明,最终拨开生活中的层层迷雾,获证人生最真实、究竟、圆满的本来真理。   世界上的人们一般可分为二类:一类是不怎么有智慧的人,他们在做事情时不经详细考察和思虑,就直接随随便便地去做;另外一种人,做什么事都要经过详详细细的观察后才开始实行,这就是比较有智慧的人。如果属于这类有智慧的人,无论你是信佛教的还是不信佛教的,当你对这个世界上的许多现象进行观察的时候,就会产生一些怀疑,然后促使你去研究,深入研究过后,才可能得到正确完美的结论。这在佛教也不例外,比如你首先对佛教教义产生了怀疑,然后去进行接触了解和研究,最后也就得到了一种成果或结论。德国的哲学家阿伯拉尔说:“怀疑把我们引向研究,怀疑使我们认识了真理。”玛辛达在《幸福的蓝本》中曾讲过这样一个伟大学者的故事:“第一批将巴利语佛教文献翻译成英语的学者之一,是一位基督教著名神父的儿子。他选择这项工作的最初目的,是要证明与佛教相比基督教所具有的‘优越性’。他的这个任务虽然失败了,但他取得了一个比他预期的还要大的胜利——他成为了一名佛教徒。我们一定不能忘记这个令人愉快的机遇,正是这个机遇促使他从事这项工作,使数以千万计的西方人也因他而得以接触到珍贵的‘法’。这个伟大学者的名字,就是雷斯•戴维斯博士。”我们佛教徒都认为释迦牟尼佛所宣说的八万四千法门,不管是哪一个朝代,任何一个有理智的科学家去进行观察和研究,都是不能推翻的;如果佛所说的理论教义真正是能被推翻,那佛教徒也不会固执成见,我们自己在真理面前也只能低头。   不管是信佛教还是不信佛教的人,你都应该去研究佛经。作为佛教徒,研究佛经教义当然是应当的;而作为不信佛教的人,认为佛教是迷信、不科学的人,如果你想否定佛教的观点,那也应该进一步地研究,因为你认为佛教是不合理的,那你必须要知道佛教的道理,否则你就没有权力来否定也没有能力来破斥它的观点。只要真正地去研究佛经,你对佛法的一些道理和内容就会生起理解,而这样往往会使自己获得许多意想不到的利益和好处,有许多人也就是以这种方式逐渐地趣入了佛门。比如几年前有一位美国的研究生,在准备数年后考博士学位的论文时,他拟定论文题目是有关宗教中佛教的内容,目的是想对佛教的观点进行反驳和否定,于是他开始到佛教圣地的印度以及不丹和锡金等国进行考察并深入研究佛教典籍,随着研究工作的进展,佛经里那些博大精深的内容就渐渐印入了他的心,最后他不但不诽谤和驳斥佛教,而且论着的内容也变成了对佛教里深深的轮回学说的论述研究,结果他顺利通过了论文答辩,成功地获取了博士学位。   释迦牟尼佛不可思议的智慧结晶,至今仍保存在卷帙浩瀚的《大藏经》中,从古以来的各国家各民族都在进行大量的研究,并从中吸取了大量的精神智慧食粮。比如除汉文《大藏经》外,还有巴利语、梵语、藏文、西夏文、蒙文、满文、缅语、泰语、日语等等文字的《大藏经》供各国人民学习研究。当代西方科技先进的国家更是掀起了研究学习《大藏经》的热潮,美国的康乃尔大学、加利福尼亚大学、日本的京都大学、立正大学、台湾佛光佛教文化研究所、日本花园大学国际禅学研究所、韩国汉城国立大学,以及英国、法国等世界上有名的大学和研究机构,都在大力地推进佛典《大藏经》的研究利用工作。设在美国纽约的世界宗教研究院于1994年还成立了佛教电脑资讯库,目的是为了通过电脑多媒体技术把佛典大量输入光盘,以便为世界各国研究《大藏经》的人们提供一个更为方便快捷的现代化手段。如果是一个有理智的怀疑者,为何不对这些客观事实进行观察思维,甚而进入佛教,寻找那些你认为是迷信、是不合理的观点呢?如果你能客观公正,相信你的考察研究之旅定会有无限风光!   第二节 不知佛法无权反对   佛法相当的深奥,若无有人解说,或者自己没有亲自去听闻、思索和学习,那么即使是智者也难以理解佛法里面的真理,更何况说是一般的人呢!《华严经》中云:“佛法若无人解说,虽是智者不得解。”   而人们对一件事物若缺乏了解,便会产生出许多推理和假设,随着时间的推移,有些推理和假设被证明了其正确性,有些则被悄悄地淘汰了。同样,以往由于佛法仅局限在少数信奉者圈内,知识界对此颇感陌生,以此生出了许多猜想和轻率结论,比如把佛法说成是传说、迷信,客气一点说成“神话”之类,这显然是牵强附会,不符合历史。比如,我们不应该因为古代的科学家如一行和尚(唐代天文学家,佛门高僧)等久已过世了,就把他们的事迹都归于神话之列,亦不能因为《史记》、《三国志》等记述的是遥远的往事而否定其可靠性。况且,佛陀的教法现在尚完整地保存在各种文字的《大藏经》中,仅藏文《大藏经》就有一百多函,并且现在尚有无数信众在学习佛陀的教法,许多智者以严谨的治学态度深入佛教教义后,也完全为这博大精深的智慧宝藏所折服,由衷地发出了他们的赞肯之词。中国著名学者梁启超说:“佛教之最大纲领曰悲智双修,自初发心以迄成佛,恒以转迷成悟为一大事业。”罗睺罗博士说:“佛教是现实的,因为它对生活和世界所采取的,就是一种现实的态度。它并不是错误地把我们领向愚人的天堂,也决不用那些虚伪的恐惧和罪恶感来威胁恐吓、折磨摧残我们。它精确而客观地描述我们以及我们周围的世界,并且给我们指出了一条通向彻底自由、和平与安宁的幸福之路。”印度总统拉哈克斯坦说:“佛陀是把智慧之光投射人类心灵的第一人。”   爱因斯坦等伟大的科学家们对佛教也赞叹有加,这些在自己领域里经过深入研究后,对整个社会作出了重大贡献的智者,尚且如此推崇佛教,那么知识水平一般,甚至连普通家务也茫无头绪的人,对佛教也就没有理由横加非议,否则只能显出自己的浅薄无知。我认为一个疯狂的人在街上裸体行走,众人不应感到奇怪,而一个神智清醒的人若无理诽谤佛教,那才是真正的咄咄怪事,真正应受众人的指责。见识不广智慧不高的人对佛教还是少说为佳,这样就不会犯下轻薄妄议的过失,也不会造下诽谤佛法的大罪,致使最终后悔莫迭。无论是佛教或是其他学问,人们如果没有彻底了解它,就没有权力评论,正如世界著名的戏剧大师莎士比亚在《仲夏夜之梦》中所说的:“千万不可评论你所不知道的道理,否则你可能会用生命的代价来补偿你所犯过的错误。”   而如今社会上大多数人对佛法颇觉陌生,这也情有可原,因为大家整天为锦衣美食奔波,为烦恼所逼,白日忙于工作、家务,夜间又昏昏睡去,终日为满足自己这臭皮囊的种种欲望而竞争,被世间五欲六尘花去了所有宝贵的时间,没有闲暇超越平庸琐事的束缚,以此而无法为陶冶自己的心灵去接触崇高向上的佛教。还有些人从小生长在没有佛教氛围的都市边地里,接受各种与佛法相违的教育,长大后继续受到恶劣人文环境的影响,他们头脑中没有一点清净的智慧和佛教印象,因此在这个社会中有诽谤佛教的、误解佛教的、不知佛教的、歧视佛教的,甚至在已进入了佛门的佛教徒中也残留有这些不良影响。但某些现代人在研究和学习佛经教义后,发现佛教是那么平易近人,其理念与精神已悄然地遍满于他们生活的各个角落,二十世纪的英国史学家韦尔思说:“佛教的教义,由今研究而得知极为简单明晰,并与现世观念最吻合,它是自古迄今最锐利理智的成功。”   现代社会对佛教缺少足够的了解,这是非常遗憾的事。如果人们,尤其是知识界对佛教进行了深入研究,我想他们会深受感染的,因为释迦牟尼佛宣说了许多真理,原来就追求这些真理的人自然会受到启发而深为折服。马拉达克里希南博士说:“当我阅读佛陀的说教时,我们为他的理性精神所感动。”佛的理性精神体现在方方面面,其中之一则是从其理性精神折射出来的高尚品德,这高尚品德为每一个善良的人都毕生竭力追求。德国著名学者马克思•缪勒因此而说:“佛就是其所宣说的所有美德的化身,在他四五十年间成功而事件繁多的传教生涯中,他将所有的言说都付诸于实践,任何一处都不曾发现他表现过人性的弱点或发泄过任何低劣的感情,佛陀的道德准则,是世间所知道的最完美的道德准则。”若你能如是了解佛教,你还会有什么理由反对这引导世人“诸恶莫作,众善奉行,自净其意”的崇高教义呢?如果你不了知佛教中的这些基本教义,那你有什么理由反对或否定佛教呢?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认识佛教的伟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