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照 发表于 2016-9-2 10:31:11

深山藏古寺

人身难得今已得,佛法难闻今已闻。 此身不向今生度,更向何生度此身。

——德森老法师
久慕镇江宝华山隆昌寺的大名,新千年的元旦,我冒着浓雾去拜访。
隆昌寺是国内及东南亚影响最大的传戒道场,专弘戒律,已有近1500年历史,全国有百分之七十的僧侣在此受戒,被列为“律宗第一名山”。凡在宝华山受戒取得隆昌寺戒牒者,走到全国名山古刹都会受到热忱接待。镇江至南京的312国道上有隆昌寺的路牌。下了车,路南是一座牌楼,题“宝华山国家森林公园”,一条新建的公路一直延伸到山里。据称宝华山有四大奇秀:“林麓之美,峰峦之秀,洞壑之深,烟霞之胜。”但今天我只能一访隆昌寺,没有时间去探宝华山了。
走过一个小村庄,前面就是漫长的山路,一面是山坡,一面是峡谷。隆冬季节,山间满是枯藤老树,衰草连天,一团团灰白的雾象长练飘游在干枯的树林间,白茫茫的雾气笼罩着整个山谷。这是真正的荒郊野外,走在山路上,四顾杳无人影,云雾缥缈,清静绝尘。山路看不到尽头,山头上也看不到有建筑的地方。不知道离隆昌寺还有多远,“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处”。在路旁唯一的一户农家,休息片刻,大嫂告诉我再有三里路是停车场,然后就开始上山的台阶了。想想灵隐、普陀、金山焦山,以及我们扬州的大明寺,这些有名的寺庙都是交通便利、游人如织,宝华山却是如此清静。“万山堆里看云松,曲庵幽溪复几重;为爱泉声过林去,不知烟寺耳闻钟。”看来这里还没有象某些寺庙一样变成一个景点,到底会保留下一点出家人的宁静之心。
站在上山的台阶下看上去,不知道有多少级,反正曲曲折折的看不到尽头。拾级而上,满身大汗,喘息中终于看到了一片佛门特有的黄色,气势雄伟的庞大寺院跃入眼帘。
隆昌寺的格局与一般的寺院不一样,中国寺庙的一般格局都是在一条中心线上依次分布山门、天王殿、大雄宝殿,面南背北,大雄宝殿在全寺的中心位置。而隆昌寺的大山门、大殿都是门朝北开,各殿堂围成一个四合院形状,山门偏在东北角,悬挂佛教协会会长赵朴初书“护国圣化隆昌寺”额。据称是因为清朝皇帝临幸此山时由北面上山,所以才改山门朝北。山门小而僻,不留意不容易找到。因为隆昌寺是律宗寺院,僧人平时不能随便进出,故有意将山门造得较小,以示戒律严格。还有一说,该寺僧人功课极多,为使院内静谧,故将山门造得偏僻,以避干扰。信众们戏称为:“围着庙宇转,不见有山门;听得念经声,不见僧人影。”
寺内的建筑都依山而筑很有特色,大山门、戒坛堂、大悲楼、无梁殿、铜殿、藏经楼、大雄宝殿、方丈楼、乾隆行宫等,大大小小的殿堂错综而布,结构高大,气势雄伟。戒坛堂就是僧侣受戒的地方,石戒坛的坛宇、墙壁俱各离立,不倚不连,以尊律范严密。出戒坛堂拾级而上,台阶过道两侧的墙角,一路都是石雕的流云图案,喻示人们脚踏彩云,飘赴汉白玉平台上的铜殿。顾名思义,铜殿的梁、栋、窗、瓦等都是铜铸的,供奉观音菩萨,四壁雕着如来诸菩萨及帝、释、天、人像等。铜殿两侧的文殊无梁殿、普贤无梁殿,都是楼阁式,用青砖垒砌,门窗头上雕刻云纹、二龙戏珠等图案的砖雕,工艺精湛,精美绝伦,是隆昌寺一大特色。
铜殿外有一个大香炉,前面摆了不少竹签,香客们可以求签问道。我转了一圈,忽然发现殿外的一根柱上贴有一张小红纸,上面用小字写道:“翠竹黄花皆佛性,清池皓月照心。形容憔悴似枯柴,笔色纸上画影开。若识斯人真面目,身色以外见本来。人生难得今已得,佛法难闻今已闻。莫到老来方学道,孤坟都是少年人。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一读再读,觉得挺有味道,随手抄录下来。那个替人问签的老僧人看我老站在这里,便手拈佛珠对我说:“去拜拜菩萨,会保佑你的。”而我虽访过不少寺院,却总是站在殿里凝望,不愿随着众人在那里做出拜菩萨的姿势,便还是在心里默诵:“心到神知吧!”忽而又想,也许这首词就是老僧人自创的。
只有在云深松老的山上,才能体会到佛家的出尘。我暗自欣喜,冲着这一份清静,还有这首词,今天算是不虚此行了。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深山藏古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