敦煌藏经洞《观世音菩萨普门品》画卷 赏析
名称:观世音菩萨普门品年代:10世纪尺寸:28×674.8 cm材质: 纸质原始保存地:敦煌莫高窟藏经洞现存地:法国国家图书馆 法國國家圖書館藏P.4513號《觀世音菩薩普門品》爲卷軸裝,上圖下文。上以連續的圖畫敘述佛經,下部逐句抄寫經文。它是敦煌文獻保存較早的連環畫佛經,也稱出圖本或插圖本佛經。本經卷首缺尾全。斷爲二段:前段存三幅,前二幅下部經文殘缺數字,第三幅圖殘文全。缺失第4幅圖“入海求八寶”及下部經文81字。後段自第五幅至尾題“觀音經一卷”。全。觀世音菩薩,簡稱觀音菩薩,又名觀自在菩薩,以其修觀音法門而悟道,證觀音法門而得大自在。經雲:“應變無窮,自在神通遍遊世界”。“才舉聲稱,即隨聲而應,所有欲願即獲如意”。觀世音尋聲救苦。世上諸人有諸若難,念南無觀世音菩薩即得解脫。觀音普門品是《妙法蓮華經》第二十五品,意“爲觀音菩薩說普門圓通之德者,故名普門品。示現三十三身普使一切衆生圓于佛道也。”表現觀音菩薩“以種種形,遊諸國土,度脫衆生”之大神力。圖畫忠實于佛經,依照內容巧妙布局。每幅圖在內容上各自獨立,形式上相互呼應。圖演經理,文釋圖義,圖文結合演說妙義。圖像大致分爲說法圖、觀音三十三身、有求必應、供養圖、救若救難五個部分。說法圖。四種六幅。第一種,一佛二菩薩二弟子說法圖。佛爲衆生演說觀音經因緣,爲卷首第一幅。佛坐束腰蓮台,二菩薩二弟子環伺而立。佛像威嚴,菩薩慈悲,弟子恭順。畫面無任何背景裝飾,構圖幹淨緊湊。第二種,佛應無盡意菩薩所問解說“億萬衆生,受諸苦惱,” 口稱觀音,皆得解脫之大神力。畫在每節的開頭及結尾,共三幅。畫面爲一佛一菩薩,通過菩薩跪姿、繞臂帛帶色彩變化、位置左右轉換來區別場景。第三種,佛爲觀音說法。構圖同爲一佛一菩薩,觀音著天衣披帛巾與無盡意半裸不同。第四種,佛爲地持菩薩說法。亦爲一佛一菩薩,構圖完全等同于第二種,只能依照下方經文對號入座。 观音三十三身局部 觀音三十三身,即觀音菩薩變成三十三種不同的化身,遊諸不同之地爲不同信衆說法。“佛、辟支佛、聲聞、梵王、帝釋、自在天、大自在、天大將軍、毗沙門、小王、長者、居士、宰官、婆羅門、執金剛神”等十五幅單獨成畫。另有“比丘、比丘尼、優婆塞、優婆夷”僧尼同一幅;“長者、居士、宰官、婆羅門、婦女”世俗人物同一幅;“童男、童女”同一幅;“天、龍、夜叉、乹闼婆、阿修羅、迦樓羅、緊那羅、摩睺羅伽,人非人”天龍八部同一幅。三十三身共十九幅,合“三十三身十九說法”之謂。畫面均爲觀音變現之身爲其前方跪聽的不同信衆說法。變現人物多樣,身份各異,在畫面處理上靈活多樣。突出人物特征者如婆羅門,赤身跣足,瘦骨嶙峋,坐高束腰草墩上。整合畫面,或合或分。變現比丘、比丘尼、優婆塞、優婆夷身圖中,只畫二僧並坐。在“應以長者、居士、宰官、婆羅門、婦女身得度者,即現婦女身而爲說法”,變化爲一婦人爲善男信女說法。童男童女身圖中,畫兩組童男童女,拱手相坐。 天龙八部图 天龍八部圖。均單膝跪坐,雙手合什。可從形象、服飾、發式上判定身份。執金剛身圖。金剛力士頭有火焰圓光,橫眉豹眼,牙齒緊咬,鼻孔怒張。上身赤裸,腰束裙。左手上舉,右手橫握側伸于胸前。左腳踩地重心向下,右足前蹬,側面目視右下方男子。紅黑藍三色金剛帛繞身飛舞,不怒自威。下方善男子,著紅色圓領長衫,黃色褲,頭戴黑色軟角幞頭,合十跪坐。力士以線及淡色突出肌肉與力量,世俗男子則以大塊暖色表現其溫和與弱小。同一幅畫中的兩種不同的色彩及線條的處理方法,使之形成強烈的視覺衝擊。 有求必应 有求必應。依據經文,只有求男求女一種。畫面爲盛裝婦人帶一對童男童女跪拜觀音。供養禮拜。畫面中所供養之飲食、衣服、臥具、醫藥等陳列于條案之上。另一面畫爲無盡意雙手捧珍寶璎珞供養觀音。下一畫面中,觀世音菩薩分璎珞爲二,一奉釋伽牟尼,一奉多寶佛塔。畫中的多寶塔畫爲亭閣式塔,平面方形,下爲須彌座,上木構攢尖頂及塔刹,類似莫高窟第237窟塔。救苦救難。出現在“救苦救難”部分十種,偈語中十三種。解救苦難是觀音經最爲精彩的部分,畫面也盡可能忠實再現佛經。“商人遇盜圖”,駱馬商隊行進在山中、路遇強盜、官兵與強盜作戰。別一幅中,“火坑變成池”、“巨海不能沒”、“墮山如虛空”、“滾山無損”等四險描繪于同一幅畫中。一凶神惡煞樣的男子正將一藍衣男子手推腳踹推向火堆,男子口念觀音神情鎮定;一男子被巨浪托起;一惡人正奮力推一男子落山。不同的四難被畫家巧妙組合在一組畫面中,用衝天火焰、水池、雲朵、海浪、山峰爲場景轉換,以人物神態、舉止、服飾體現內容。畫面統一中又各述其事,展現了畫師高明的述事能力。囚禁圖在偈語中表現爲囚犯頭套枷,鎖已脫落,後立一獄卒。相似內容在救苦場面中圖繪爲犯人身在牢中,戴枷,旁立一女子。牢房繪爲僅容一人的小廬。羅刹毒龍難中,羅刹披發裸體,血盆大口,神態凶猛。用凝練的線條及皮膚本色突現肌肉的力量。多重色彩的點線運下,毒龍的翻騰咆哮之態躍然紙上。“惡獅襲擊”、 “遇蛇蠍毒氣”這兩組畫面,用凝練幹淨的筆調,明快的色澤,簡單的場景,完美體現佛經內容。猛獅跳躍扯咬之令人心驚。雲雷鼓掣電,降雹澍大雨難中出現雷公形象。虎頭人身鳥爪,立于雲中,張臂運轉十二連鼓,象征雷嗚時隆隆之聲。其他如被蛇追逐之行人,抱頭避雨之人等等,形象生動,個性十足。另有二圖表現五觀:即真觀、清淨觀、廣大智慧觀、悲觀、慈觀。畫中的世俗男子均著圓領長衫,頭戴幞頭。女子寬袖長裙,面相豐膄,體態雍容,頭飾抛家髻。唐風唐韻躍然紙上。連環畫形式佛經在敦煌文獻中並不多見,同經同品者還有P.2010號,亦爲上圖下經,只是裝幀形式不同,爲冊頁裝。首尾俱全。一頁一圖,下抄5至6行經文。此兩號在構圖上有較大的差別,屬于不同的抄本。敦煌石窟壁畫從隋代開始就大量繪制《法華經變》,“觀音普門品”是其中占據畫面最多、最突出的的內容,如莫高窟第420窟(隋)、第45窟(盛唐)均爲敦煌壁畫之名作。與P.4513紙本畫同時代的五代、宋壁畫中繪制更多,充分反映出觀音信仰在敦煌社會的廣泛流行。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