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3361940 发表于 2014-12-21 09:48:35

“无知而犯”和“明知故犯”的果报异同


问12:请问尊者,“无知而犯”和“明知故犯”的果报相同么?答:对于在家人来说,我们鼓励大家受戒。受了戒之后,即使你在烦恼的支配下犯了戒,你的业也会轻很多。就说五戒吧,这应当是社会最基本的道德规范。例如喝酒是不好的,但当今社会,不喝酒好像不近人情,不喝酒谈不成生意。你如果认为喝酒是不好的,至少还能明辨是非,知道什么是好的,什么是不好的,这是正见。同时你了解业果法则,知道做了不好的事情会有不好的果报,这也是正见。当你拥有这种正确认识,即使在烦恼的支配下犯了戒,做了不好的事情,业力会轻很多,果报会轻很多,因为这种不善行并没有夹杂邪见。但如果你认为“我不受戒,想做什么就做什么。我受了戒就不自在、不自由了”,这本身就是邪见。如果拥有这种邪见,你所造的恶业是带邪见的业,恶业会更重。例如邪淫,如果认为“没有受戒就可以不受制约,别人乱来,我也乱来;受了戒就不能够乱来”,好像乱来是应该的。这种看法就是邪见,邪淫还夹杂着邪见。所以,业果法则和世间一般的观点有所不同。世间一般观点是“不知者不罪”,“明知故犯,罪加一等”。当然,这是普通大众的观点。世间的法律又是另外一回事,只要犯罪,就要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但是,业果法则有它独立的运作方式,你不知是罪而犯罪,业果法则就不会惩罚你吗?恶行就不会带来不善果报吗?不是的!所以,业是独立运作的,它不是人规定的,是客观存在的,它是佛陀发现的,而不是佛陀创造的。有正见地做一件善事,善业会强很多。没有正见、没有智慧去做,善业则会弱很多。同样做一件坏事,有些佛教徒会感到惭愧、羞耻,偷偷摸摸地去做。偷偷摸摸和光明正大地做坏事,你认为哪种业更重?知道这件事不好,有惭愧心,恶业会轻很多。如果光明正大、厚颜无耻地做坏事,业果法则不会因为他没有受戒,不知道这是坏事,就判他轻一点。业果法则是:做拥有邪见的恶业,其果报会重很多。同样的行为,没有邪见,果报会轻很多。比如初果圣者有时候也会生贪爱,会生气,甚至会骂人,但是他们做这些都没有邪见。因此受了戒之后,不应该做的就不要做。知道犯戒、做恶事是不好的,这也是正见。由于烦恼的驱使,不得已还是做了,戒也已经犯了,但是恶业会轻很多。在此,我想和大家分享一个《法句义注》中的故事:菩提王子(Bodhirājakumāra)兴建了一座非常壮观的王宫。落成典礼时,他邀请佛陀前来赐福,并接受他的供养。为了这特殊的节庆,他事先用檀香使王宫满室生香。由于没有子息,他在餐厅的地板上铺设长的地毯,并私下许愿,如果他们夫妻终究有儿子的命,就请佛陀踏上地毯。当佛陀抵达时,王子恭敬地请佛陀进入大厅,但佛陀却驻足不前,只是望了阿难一眼,阿难明白佛陀的意思,就请王子把地毯收起来。等到王子叫人移走地毯后,佛陀才进入宫中,王子接着供养佛陀。饭后,王子请教佛陀,何以要求撤走地毯。佛陀反过来问王子是否曾暗中许愿:如果命中注定有儿子的命,那么佛陀就会踏上地毯?王子如实回答:有!佛陀告诉王子,他们夫妇今生不会有儿子,是因为他们前世所造恶业的影响,佛陀进一步说明他们前世的作为。在过去某一世时,王子夫妇是一次船难的唯一生还者。他们被冲上一座荒芜的岛屿,只能吃鸟和鸟蛋为生,却丝毫没有惭愧之心。他们只关心自己的生命,所以不仅自私地摧残无辜鸟类的生命,连它们的幼鸟也不放过。因为这些恶业,他们今生不可能有子息。如果当时有少许的悔意,他们今生就会有子孙了。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无知而犯”和“明知故犯”的果报异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