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样以一心三藏解五浊恶世?
本帖最后由 张力手 于 2014-12-26 13:18 编辑师父讲了五浊,请问怎样具体以一心三藏法理来解释五浊?
《楞严经》说:【阿难。汝见虚空遍十方界。空见不分。有空无体。有见无觉。相织妄成。是第一重。名为劫浊。
汝身现抟四大为体。见闻觉知。壅令留碍。水火风土。旋令觉知。相织妄成。是第二重。名为见浊。
又汝心中忆识诵习。性发知见。容现六尘。离尘无相。离觉无性。相织妄成。是第三重。名烦恼浊。
又汝朝夕生灭不停。知见每欲留于世间。业运每常迁于国土。相织妄成。是第四重。名众生浊。
汝等见闻元无异性。众尘隔越。无状异生。性中相知。用中相背。同异失准。相织妄成。是第五重。名为命浊。
阿难。汝今欲令见闻觉知。远契如来常乐我净。应当先择死生根本。依不生灭圆湛性成。以湛旋其虚妄灭生。伏还元觉。得元明觉。无生灭性。为因地心。然后圆成果地修证。
五阴本因。同是妄想。
汝体先因父母想生。汝心非想。则不能来想中传命。如我先言。心想醋味。口中涎生。心想登高。足心酸起。悬崖不有。醋物未来。汝体必非虚妄通伦。口水如何因谈醋出。是故。当知汝现色身。名为坚固第一妄想。
即此所说临高想心。能令汝形真受酸涩。由因受生。能动色体。汝今现前顺益违损。二现驱驰。名为虚明第二妄想。
由汝念虑。使汝色身。身非念伦。汝身何因。随念所使。种种取像。心生形取。与念相应。寤即想心。寐为诸梦。则汝想念摇动妄情。名为融通第三妄想。
化理不住。运运密移。甲长发生。气销容皱。日夜相代。曾无觉悟。阿难。此若非汝。云何体迁。如必是真。汝何无觉。则汝诸行。念念不停。名为幽隐第四妄想。
又汝精明。湛不摇处。名恒常者。于身不出见闻觉知。若实精真。不容习妄。何因汝等。曾于昔年睹一奇物。经历年岁。忆忘俱无。于后忽然覆睹前异。记忆宛然。曾不遗失。则此精了湛不摇中。念念受熏。有何筹算。阿难。当知此湛非真。如急流水。望如恬静。流急不见。非是无流。若非想元。宁受想习。非汝六根。互用合开。此之妄想。无时得灭。故汝现在。见闻觉知中串习几。则湛了内罔象虚无。第五颠倒细微精想。
阿难。是五受阴。五妄想成。汝今欲知因界浅深。惟色与空。是色边际。惟触及离。是受边际。惟记与忘。是想边际。惟灭与生。是行边际。湛入合湛。归识边际。此五阴元重叠生起。生因识有。灭从色除。
众生迷闷。背觉合尘。故发尘劳。有世间相。我以妙明不灭不生。合如来藏。而如来藏唯妙觉明。圆照法界。是故。于中一为无量。无量为一。小中现大。大中现小。不动道场。遍十方界。身含十方无尽虚空。于一毛端。现宝王刹。坐微尘里。转大法轮。灭尘合觉。故发真如妙觉明性。而如来藏本妙圆心。非心非空。非地非水。非风非火。非眼非耳鼻舌身意。非色。非声香味触法。非眼识界。如是乃至非意识界。非明无明。明无明尽。如是乃至非老非死。非老死尽。非苦非集。非灭非道。非智非得。非檀那。非尸罗。非毗黎耶。非羼提。非禅那。非钵剌若。非波罗蜜多。如是乃至非怛闼阿竭。非阿罗诃。三耶三菩。非大涅槃。非常非乐。非我非净。以是俱非世出世故。即如来藏元明心妙。即心即空。即地即水。即风即火。即眼即耳鼻舌身意。即色。即声香味触法。即眼识界。如是乃至即意识界。即明无明。明无明尽。如是乃至即老即死。即老死尽。即苦即集。即灭即道。即智即得。即檀那。即尸罗。即毗黎耶。即羼提。即禅那。即钵剌若。即波罗蜜多。如是乃至即怛闼阿竭。即阿罗诃。三耶三菩。即大涅槃。即常即乐。即我即净。以是即俱世出世故。即如来藏妙明心元。离即离非。是即非即。]。
根据原文和诸位师兄的解答,我总结了一下:
五浊究竟为如来藏妙真如性。无明万相,一为无量,为不空如来藏。自性本空,无量为一,为空如来藏,小中现大。大中现小。不动道场。遍十方界。身含十方无尽虚空。于一毛端。现宝王刹。坐微尘里。转大法轮。万法性空,随缘妙用为空不空如来藏。
五浊重叠是一体,不是上下左右内外分开的,五浊中的空都为虚空,但性色真空,性空真色。真空即是妙有,无二无别。和大家一起探讨真实义。
向前看 发表于 2014-12-19 20:23
不空如来藏,对应:色, 受, 想, 五蕴的前三蕴
对应:劫浊, ...
空如来藏,为个体户的真人,我们的真心本来面目,在楞严经讲,见真重增一重尘,妄真同二妄,等等,因此,此为第八识,也就是迷中的识蕴这块,明白后,就可以转识成智,在迷悟一念中,将迷的部分转为悟,从而突破了真的局限,达到妄也是真,真也是妄,随缘自在变现 五浊比喻为不空如来藏,也是空如来藏显现,都是一心变来变去。不分别,是佛,分别,是浊。不分别不妨分别,是解脱之见。 本帖最后由 向前看 于 2014-12-19 20:25 编辑
不空如来藏,对应:色, 受, 想, 五蕴的前三蕴
对应:劫浊,见浊,烦恼浊 ,五浊的前三浊
也对应为:眼 耳 鼻 舌 身 意, 前六识
也对应为:化身
空不空如来藏,对应:行 , 五蕴的行蕴
对应:众生浊, 五浊的第四浊
也对应为:行识, 第七识的末那识
也对应为:报身
空如来藏:对应:识 , 五蕴的识蕴
对应:命浊 , 五浊的第五浊
也对应为:识识, 第八识的阿赖耶识
也对应为:法身
心经:照见五蕴皆空,度 一切苦厄
明白一心三藏,明白万法唯心现,一心变现万法,则明心见性也
{:soso_e176:} 感恩师兄:首先“五浊”即劫浊、见浊、烦恼浊、众生浊、命浊都是由我们的六种意识心对外境产生的各种我执、分别、妄想。而迷惑颠倒,由五浊产生种种苦,所以叫五浊恶世,这都是由一念心变现的万法,即不空如来藏,那个能变现的第七、八意识就是空如来藏,这个能变的第七、八意识当下就是那个所变的五浊,这叫空不空如来藏,所以明白一心三藏的道理了,五浊恶世当下也是清净土。 本帖最后由 张力手 于 2014-12-23 12:35 编辑
慧卐心 发表于 2014-12-22 19:16
感恩师兄:首先“五浊”即劫浊、见浊、烦恼浊、众生浊、命浊都是由我们的六种意识心对外境产生的各种我执、 ...
师兄说的很妙。阿弥陀佛!还有个问题请师兄开示,七八识也是五阴,为什么以空如来藏而解呢? 各位菩萨回答都很妙,学习 向前看 发表于 2014-12-23 12:49
空如来藏,为个体户的真人,我们的真心本来面目,在楞严经讲,见真重增一重尘,妄真同二妄,等等,因此, ...
感恩师兄的解答。阿弥陀佛! 老师们的回答都很如法如理,再次顶礼赞叹!选这个答案是因为它正好接了我心里的那一层不解之迷,所以采纳了它。感恩各位师兄指教!并特别感恩向前看师兄的解答!
页:
[1]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