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法要会用法——寻找适合自己的法门
每个人根器不同,适合别人的方法,不一定适合自己。思维无常和痛苦,是为了不让自己太过迷恋虚妄的幸福;为了让自己自满得意时,产生一丝警醒,能够产生继续修行的动力。然而,如果一个人在红尘中经常觉得自己做的事情没有意义,经常生起出离心和怜悯心;如果一个人从小到大接受的负面评价远远多于正面评价,内心中时常自动生起愧疚和自我轻视的念头,那么再去反复思维“苦”,不是用错了药吗?毕竟,思维苦只是一个修持的工具,并不是终极目的。 file:///http://s10.sinaimg.cn/bmiddle/590b4fbate084104cb339&690义工:贤沐
有一次上课,法师讲到,若心掉举(分心、走神)时,应“作意诸可厌事,能令心意向内摄录”。我觉得这种修行方法很有趣,而且比较容易——我生活中的“可厌事”数不胜数。所以,在接下来的几天,便时常如此作意。经历了一周时间,却把自己弄得痛苦不堪,这才发现这种方法并不适合自己。 其实不用刻意去思维“无常”,生活中的无常会在某个时期内接踵而至。舅舅年轻时捕过很多鱼,后来虽然转行了,但是闲暇时,仍旧时常钓鱼。我在网上看到过不少由于杀业重而导致疾病的案例,所以一直很担心他。结果不幸应验。最近得知,他因吐血被送进医院,检查结果是:咽喉长息肉出血、甲状腺肿瘤、糜烂性胃炎,内脏还需要动其他手术……我后悔没有早一点、用善巧的方法劝阻他造下那么多杀业。 学业上,最近发现自己与导师在某些问题上有根本分歧。我是比较认同素食主义的,最近准备的一篇论文也是关于民国时期的素食主义。然而导师的观点是,“中国历史上以素食为主的传统并不值得提倡,而是一种被迫的选择,我们应该像西方那样发展牧业,农牧并举,这样才是理想的农业模式。”同样,在转基因的问题上,我们也存在分歧。我是不太认同转基因食品作为主粮推广的,但他似乎并不反对。我一直很佩服导师的学问,他的论述都是根植于大量的史料以及严密论证。我们之所以出现分歧,还是因为价值观的区别。他认为应该把人类的利益放在首位;并且通过技术的手段,是可以让人类生活得更幸福的。而我则相信,单纯靠科学技术,无法解决人类的贫穷和饥饿,只有依靠心灵的转变并进而改变生活方式,才是根本的解决之道——信仰佛教之后,这种观点更加明晰。 虽然我从没有跟导师谈论有关信仰的话题,但是也许从我所持的某些观点,他能够感知到我的转变。另外,由于另外一所学校、另外一个专业的老师对我的论文比较感兴趣,所以推荐我参加一场会议。我把这件事发邮件告诉导师后,他没有回复。我感觉,我们似乎越来越疏远了。我后悔自己之前与他讨论问题时,没有更谦卑一点。同时我也意识到,由于我已经越来越偏离主流的、从世俗角度看来是“正常的”价值观(即认为人的利益高于自然界、高于其他生物的利益),所以我大概将来会转行吧。毕竟,我们专业并非完全是客观的,而是以“人类中心主义”为前提来考虑问题。 生活上,如8点档电视剧一般。老公今年毕业,前阵子,他与他母亲在就业问题上发生分歧,双方各不相让,老公一气之下把手机砸了,甚至产生轻生的念头,工作也懒得找了,也不想与母亲联系。这样,我一方面劝慰他,一方面与婆婆保持联系。虽然婆婆时常发来短信,强调自己观点的合理性,同时也希望儿子能给她回电话,但我不敢把她的短信给他看,怕他又要情绪失控。绝望中,我只得每天诵经祈祷、回向给他们。感恩佛菩萨的加持,老公的状态很快好转,并最终获得某高校的工作机会。 然而由于这份工作不在北京,所以婆婆很失望,我向她解释说,离开北京就没有买房的压力了,而且空气也好。无奈她还是很难改变想法,并说我“目光短浅”。前几天,婆婆抑郁成疾,老公赶回去照顾她。在医院里,她依然觉得我们的选择是错误的,一边输液,一边念叨……内心中,我觉得她和她儿子都很苦,总是执著于自己的看法,结果双方都身心疲惫。我更惭愧的是,自己的能力太有限,根本无法帮助他们解脱;而且我有时候也语气生硬,让婆婆不悦。 想来,自己的悟性也够差的。即便生活中已经有了这么多苦事,我还从回忆中挖掘“可厌事”,看了电脑中以前的一些日志、照片,刚开始还能够试着化解,结果到后来越来越沉重。我想抄佛经让心静一下,结果刚抄了两行,眼泪立即夺眶而出。想找人倾诉一下,可是想起《不是为了快乐》中有一段话说,“做为发愿成为菩萨的你,如果感到需要纵容自己的痛苦,那么就独自享用吧!别把其它人一起拖下情绪的疯狂大戏之中。特别是如果你是‘施受法’的行者,誓言要承担世上所有众生的痛苦,更不应让别人分享自己的痛苦!”于是,我也没有和任何人说。 就这样,晚上躺在床上,还觉得自己心里压着一车大石头。默默祈祷观世音菩萨,心中才渐渐明了。一个人的心力是需要慢慢增强的,如果我只能承担10公斤的重量,而硬要扛上100公斤的担子,那岂不是非常不明智吗?另外,每个人根器不同,适合别人的方法,不一定适合自己。思维无常和痛苦,是为了不让自己太过迷恋虚妄的幸福;为了让自己自满得意时,产生一丝警醒,能够产生继续修行的动力。然而,如果一个人在红尘中经常觉得自己做的事情没有意义,经常生起出离心和怜悯心;如果一个人从小到大接受的负面评价远远多于正面评价,内心中时常自动生起愧疚和自我轻视的念头,那么再去反复思维“苦”,不是用错了药吗?毕竟,思维苦只是一个修持的工具,并不是终极目的。 我想起第一次见法师时,他说“你可以经常去想想好的事情,比如斋堂的饭很好吃之类”,我当时有点不明白,为什么他让别人持咒、行善,却要我想“饭很好吃” ?现在,才了解法师的良苦用心。对于悲观性格的人,需要常常去接触一些光明、美好的事情,也要想想自己的进步,通过欣悦、轻安和法喜来增上。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