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在家庭生活与修行之间做出取舍
如何在家庭生活与修行之间做出取舍。打个比喻:有人曾经问我,佛陀若无最终成就,是否会背负对父不孝、对妻不爱、对子不仁的罪恶感?我告诉他,这是一种人生的选择,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生命轨迹,释迦牟尼佛对亲人和世界最大的贡献都是他自己的选择,没有对错。因为选择不同,取舍就不同。好多人感到苦恼的原因,在于他们并不确定自己这辈子是做什么来的。比如他们想修行,想追求一种灵魂的安宁,但这并不足以构成他们人生的意义。他们的人生当中,还包括了其它的很多东西,比如对家庭的责任等等。当然,除了责任之外,其中还有一种情感上的牵绊。因此,他们无法放下好多东西,做到心无旁骛地修行。这也是理所当然的事情。但问题是,当我们选择了一种东西,却又不愿意接受这种选择所造成的结果时,我们的心里就必然会产生一种痛苦。古人说,鱼与熊掌不可兼得,有取就必然有舍,想什么都不失去,什么都拥有,是不可能的事情。所以,当你有了这种期待的时候,就必然会承受失望、失落。
但这并不是说,每个人要想修行,都必须放弃家人,放弃世俗生活中的一切。不是这样的。我常说的“放下,破执”,更多的是一种心灵上的东西,真正的出离,也是心的出离。身在其中,但心不受其约束与桎梏,这就是真正的出离;相反,身不在其中,心却仍然流连忘返,那么他就没有做到真正的出离。这就是为什么有的人学佛之后还有那么的烦恼和不安的真正原因吧!
印广法师: 「开佛知见」这一个「开」字,石破天惊,佛并没有讲「欲令众生得佛知见」。为什么讲「开」不讲「得」啊?因为众生本来就是佛啊!这个佛迷失在我们的妄想颠倒中,佛帮助打开你的佛知佛见,你就是佛,你悟不悟?欲示众生佛之知见故,出现于世:「开」了以后,我往里一看,是不是当下现前了?叫「示」。非「开」而不能「示」。「示」是表信用,表真实。欲令众生悟佛知见故,出现于世:悟,这就带有修证之义。当一「开」,看到全体是我的时候,他必然来回光返照自己,否定自己过去的知见,这就叫「悟」。欲令众生入佛知见道故,出现于世:入佛知见,是无功用道,自然成佛。 开、示、悟、入,看上去是四步,对于大根机者来讲,可以成就于一时——即开即示即悟即入。明心见性的菩萨四十二位法身,或者讲六十个圣位,其实每一分每一位它都有无量的等级。但是你可不要害怕,无量的等级按圆顿大法来修,成就于一时,成就于一念,叫「一步登天」。 万法皆空,因果不空。三藏之因,必成三藏之果,要成佛就要有佛因,要成菩萨有菩萨因,要成天人鬼畜,就有天人鬼畜之因,因果是不空的。 万法皆空,因果不空。三藏之因,必成三藏之果,要成佛就要有佛因,要成菩萨有菩萨因,要成天人鬼畜,就有天人鬼畜之因,因果是不空的。 阿弥陀佛! 阿弥陀佛! 阿弥陀佛! 阿弥陀佛! 阿弥陀佛! 阿弥陀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