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930540286 发表于 2016-7-13 20:18:11

仁者趙樸初

本帖最后由 13930540286 于 2016-7-14 16:46 编辑

 仁者趙樸初
  
  中國幅員廣大,世界聞名。長江、黃河,自西東下,不但四岸的民命賴以生存,南北的文化教養也獲得無窮的滋長。
  
  唐世藩鎮割據,使得金瓯碎裂。北宋雖然部分統一,而又自制內部矛盾。同胞兄弟阋牆之後,奪位掌權的弟弟,把哥哥的子孫統統趕至江南,朝內失勢的大臣,又都趕到更遠的邊境。從此造成數千年中國文化盛于江南,成了八九百年的局勢。到了清朝,正常科舉之外,還一再地舉行博學鴻詞的特別科舉,所取人才,更多是江南的文士。
  
  趙樸初生于皖江,長于滬、甯,又加天資穎悟,所謂淵綜博達,亦出勤學,亦出天資。始到“立年”,即參加紅十字會工作。這項工作,無疑是集中在扶生救死,奔走四方,對于體力鍛煉、思想的仁慈,實是一種深刻的培養。那時有一急救對象,正處在困餓無援的境地,樸翁冒著生命的危險,把募來救濟的糧食,送去救急。旁有關心的人士向青年的樸翁提出警告,樸翁反問:你如見到你的同胞困餓將死,那應取什麽辦法?是先問他的派別,還是先送去食品?由此不禁想到《論語》中孔子的弟子問孔子:如有“博施于民,而能濟衆”的人,算不算“仁”?孔子說:何止夠“仁”,應該算“聖”,堯、舜恐怕都不易達到這種行爲!又佛教傳說中,有釋迦牟尼自己割肉餵虎的故事,樸翁當然知道這類行爲危險的程度,與割肉餵虎的傳說相比可以說有過之而無不及!樸翁後半生更多地做佛教以及各宗教全體的統戰工作,好像是一位徹頭徹尾虔誠的佛教徒,哪知他的仁者胸懷,其來有自,宗教的表現,不過是仁者胸懷升華的一個支流罷了!
  
  湖北蕲水陳家自秋舫殿撰(沆)以來文風極盛。樸翁在滬上時常請教于殿撰諸孫曾字一輩的先德,尤其喜讀《蒼虬閣詩》。陳四先生(曾則)的女公子邦織女士,在家庭的影響下成長,又和樸翁結了婚,成爲樸翁在新中國工作更加得力的幫手。
  
  1983年我初次訪問日本,谒見了宋之光大使,宋大使留我住在大使館的宿舍。正在日本電視台上教中文的陳文芷女士,來到宿舍相訪。文芷女士是邦織夫人的堂侄女,拿來樸翁吟詩的錄音帶給我聽。她問我:“你猜是誰的哪一首詩?”我說一定是“萬幻惟馀淚是真”那一首。文芷女士又驚又喜,說:“你怎麽猜得這麽准?”我說:“很簡單。樸翁喜愛《蒼虬閣詩》,《蒼虬閣詩》中又這‘淚’的一首最爲世所傳誦。樸翁半生又都是在‘視民如傷’的心情下努力奔走的。請問樸翁選詩吟誦,不選這一首,又選哪一首呢?”這正禅機心印,相對拍手大笑。
  
  後來葉譽老的一部分書畫文物捐給國家文物局,王冶秋局長拿到樸翁家中,也叫我去參加鑒定。樸翁對書畫文物本是很內行的,卻微笑地在旁看大家發表意見。這一批書畫,本是譽老自己親自收藏的明清人的精品,並沒有次等作品。其中給我留下印象很深的一卷憨山大師的小行書長卷,中間有幾處提到“達大師”,擡頭提行寫。我想這樣尊敬的寫法,如是稱達觀大師,他們相距不遠,又不見得是傳法的師弟關系;擡頭一望樸翁,樸翁說:“是達摩。”我真驚訝。一般內藏書中,對于佛祖稱呼也並不如此尊敬擡頭提行去寫,不用說對達摩了,由此可見憨山在宗門中對祖師的尊敬,真是“造次必于是”的。我更驚訝的是,這一大包書畫,樸翁並未見過,憨山的詩文集中也沒見過這樣寫法,樸翁竟在隨手披閱中,便知道憨山對祖師的敬意,這便不是偶然的事了。而樸翁乍見即知憨山心印,可證絕非掠影談禅所能比擬的。
  
  樸翁生活樸素,也不同于一般信士的長齋茹素。我曾侍于世俗宴會之上,但見樸翁自取所吃之菜,設宴的主人舉出伊蒲之品,奉到樸翁坐前,表示遲奉的歉意,樸翁也就點頭致謝,沒有任何特殊的表示。這樣生活,在飲食方面我還見過葉譽老先生。主人設宴,不知他茹素。譽翁只從盤邊夾起蔬菜便來吃。我與主人相熟,剛要向他提醒譽翁茹素,譽翁自己說:“這是肉邊菜。”及至主人拿來素菜,譽翁已吃飽了。這兩位都過了九十余歲,二位雖然平生事業並不相同,但晚年在行雲流水般的起居中安然撒手,在我這後學八十八歲的目中所見,除著名的宗門大德外,還沒遇到第三位!
  
  我與朋友談過樸翁素食的時間,我的朋友說一定是由于掌管佛教協會,才有這樣的生活,但都不敢當面請教。一次,我因心髒病住進北醫三院,小護士來從臂上取血,灌入試管,手搖不停。我問她爲什麽搖晃試管,她說:“你還吃肥肉呢!血脂這麽高,不搖動,它就凝固了。”正這時,見一位長者邁步進門,便說:“你們吵什麽?我吃了六十多年的素,血脂也並不低呀!”原來這位長者是趙樸翁。小護士扭頭跑了,我真是百感交集,我這小病,竟勞樸翁挂念,又遺憾那位朋友沒得親自聽到這句“吃了六十年素”。至今又是二十多年,樸翁因心髒衰竭病逝,並非因血脂高低影響生命。
  
  樸翁壽近九十,常因保健住在北京醫院。我有一天送我的習作裝訂本去求教,一進樓門,忽然打起噴嚏,我立刻決定寫一個紙條,不敢上樓求見,謹將習作呈上,以求教正。後來雖有要去谒見的事,只要有感冒之類的病情,便求別人代達,不敢冒失去求見。那天樸翁仙逝,正趕上我患“帶狀疱疹”(俗名串腰龍),又無法出門往吊。回憶樸翁令人轉賜問病,真自恨緣悭,欲哭無淚了!
  
  樸翁逝後,一次和一位佛教界的同志談起今後樸翁這個位置的接班人問題,我們共同猜度,許多方面,例如:宗教信仰、辦事才幹、社會名望、人品年齡等,都不會成爲極大的問題,只有一端,即樸翁的平生志願和曆史威望,實在不易想出有誰能夠密切合格。樸翁身居佛教的領導人,卻不是出家的比丘;以佛教協會的會長,在政協的各宗教合成的一組中團結一致,一言九鼎,大家同存敬佩之心,而不是礙于什麽情面。我和友人說到這裏,共同擊掌相問:“你說有誰?”接著又共同長歎。至今半年有余的時間中,自恨無文,不能把這段思想,綜合起來,寫成動人的韻語,敬懸在樸翁的紀念堂中,向全國人民表達我們的希望!
  
  樸翁一生,從青年、中年到老年的心期和工作,無一處不是在“博施濟衆”的目的之下的,在先師孔子論“仁”的垂教中曾說:能做到這個地步的人,不止是一位仁人,而且夠上聖人,並恐怕堯舜未必全能做到!我讀了若幹篇敬悼樸翁的文章,所見的回向贊語,真可謂應有盡有,而“博施濟衆”的仁人之語,所見還不太多。我又在樸翁的書房中見到“無盡意齋”的匾額,這雖是《金剛經》中的一個詞,對一位具有仁心,還無盡意的樸老來說,豈非“堯舜其猶病諸”,難道還不夠一位“仁者”嗎!
过五关 度六将 证菩提(修订版2015.10.01)
http://www.fahua123.com/forum.php?mod=viewthread&tid=333&fromuid=271
(出处: 法华论坛)


19770727 发表于 2016-7-14 22:49:03

南无大慈大悲观世音菩萨

成佛法华经妙 发表于 2016-10-31 21:49:42

顶礼如来藏,无漏不思议!愿加被未来,与此门无惑!

平常人平常心 发表于 2016-10-31 22:01:51

顶礼仁者趙樸初!南无阿弥陀佛!

一方国 发表于 2016-10-31 22:43:54

心即妙心.心本自妙.十方三世.天地万法即妙心妙显妙用而己.

一叶莲 发表于 2016-10-31 22:53:37

“真人不露相,露相非真人”。开悟的人看上去和普通人一样,依然有喜怒哀乐、七情六欲,就像大海一样,表面上汹涌澎湃,变化万端,但里面却是浑厚、宁静与无限的宽广。

一心三藏-_B0F1s 发表于 2016-12-24 16:50:09

《法华经》云:

若持八万 四千法藏 十二部经 为人演说 令诸听者
得六神通 虽能如是 亦未为难 于我灭后 听受此经
问其义趣 是则为难

若人说法 令千万亿 无量无数 恒沙众生 得阿罗汉
具六神通 虽有是益 亦未为难 于我灭后 若能奉持
如斯经典 是则为难

我为佛道 于无量土 从始至今 广说诸经 而于其中
此经第一 若有能持 则持佛身
......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仁者趙樸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