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930540286 发表于 2016-7-12 20:58:47

成佛是修心,不是修行 —— 天天念南无医生,你会成为医生吗?



   
    学佛人以闻法明理为主,改变世界观,入佛知见。修心明心见性,行为心使,言行举止自会发生本质上的改变。 修心就必须要去学法,通过深入地学法,才能智慧明朗,更好地指导自己在生活中做事为人,如果学到的法不落实在实际生活中是只学不用,就没有什么意义,就变成了口头禅,世间人不是有这样一句话么:“听起来感动,说起来激动,做起来一动不动。”所以要引以为戒。   现在的学佛人喜欢做布施,放生,烧香,做义工....觉得不这么做不叫学佛,不这样做来成佛好像少了点什么。把这些当成修行的重点,偏偏忽视了学法的重要性。这里不是不让学佛人去做上面的事,而是要他们明白不明理的布施行善是盲修瞎练,不明理的修行是外道魔业!其实他们是在用做的这些事情作为成佛的交换条件,我今天布施了许多众生啊,你今天放生了多少众生啊,他今天印了多少经书啊,你看我们这些功德啊,功德无量啊。其实这些是福德,而不是功德,而这个福德也是有水分的,这些福德就是所谓的善业而已啊!善业啊,也是业的一种,不是佛菩萨的净业啊,所以一定要明白,明心见性才是功德,而明心见性必须是通过听经明理来实现的。    佛当年在世讲法给大众做开示,几分钟,几十分钟,几小时,使无量的与会大众闻法开悟,了脱生死,当下成佛,有的当下成罗汉有的直接成菩萨果位,有的甚至当下成佛,你看看佛的《法华经》是不是这样写的?龙女听佛开示后当下成就圆满佛。《法华经》中讲:闻妙法华经一偈一句、乃至一念随喜者,我皆与授记,当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授记的意思就是不久当得作佛,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就是无上正等正觉的意思。)从来没有在佛经中看过:你一生放多少生,我与你授记成佛,你一天布施多少众,我与你授记成佛,没有啊!所以修行人们,你们现在的行为是以什么经典为指导的啊!   要通过布施,放生,烧香,做义工这些方便行事成就的请和众所周知的梁武帝比一下,看看你所行所为能做多少?
梁武帝萧衍是南北朝时期最有名的皇帝。作为南梁政权的开创者,萧衍一生有很多传奇之处。他多才多艺,是中国历史上最博学的开国皇帝。他在位四十八年,是南北朝时期执政时间最长的皇帝。他活了八十六岁,是仅次于乾隆的第二高寿皇帝。最值得一提的是,萧衍在有生之年不仅推崇佛教,广建寺庙,发展僧徒,而且还频繁地往寺庙里跑,甚至曾三次撇下皇位舍身为寺奴,由此成为中国历史上唯一一位在位时出家的皇帝。
梁武帝在位期间崇尚佛法,时常征集名僧讲佛论法,召集朝臣大办佛事,亲自撰写了《舍道事佛文》,发誓信奉佛教,并要求王公贵族乃至平民百姓都信奉佛教。此后,萧衍还利用手中的权力,大兴土木,广建寺庙。为此,萧衍不惜动用国库,甚至以追思双亲、怀念旧居、祭奠高僧等各种名目,穷竭帑藏,建造了一大批宏伟壮丽的佛寺,并于寺内设置金、银、铜、石等各式佛像。据统计,在萧衍统治的梁朝半壁江山内,佛寺多达2846座,僧尼有82万余人。关于南朝佛教中心京都建康(今南京)佛寺之盛,唐代著名诗人杜牧曾作诗道:“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江南春绝句》),寺庙之林立,跃然纸上。而实际上,萧衍在位期间,仅都城建康就已有佛寺五百多所了,“都下佛寺五百余所,穷极宏丽。僧尼十余万,资产丰沃”(《南史·郭祖深传》)。如果说自东晋到宋孝武帝,佛教在儒家和道教的制约下尚不能占据上风的话,那么到南梁萧衍,佛教则进入了全盛时期。 梁武帝敕建的寺院,著名的有大爱敬寺、大智度寺、新林寺、法王寺、仙窟寺、光宅寺、解脱寺、开善寺、同泰寺等。在众多座寺庙中,萧衍最青睐的当属同泰寺(今南京鸡鸣寺)。据记载,同泰寺内“宝塔飞天,神龛地涌”,寺中供奉莲座,宝相巍峨,被誉为“南朝四百八十寺”之首。为了便于祭拜佛祖,萧衍又下令于宫城开大通门直对寺门,晨夕幸寺,频繁入寺,史载“自大通(萧衍年号)以后无年不幸”(《六朝事迹编类》)。入寺期间,萧衍身披袈裟,高坐莲台,或宣讲佛理,或剃度僧人,或主持法会,一派热闹景象。   皇帝信佛,无可厚非,但让人不解的是,作为一代帝王,萧衍竟然不顾大权旁落,不顾社稷安危,不顾群臣反对,不顾朝野哗然,放着至尊无上的皇帝不当,撇下琼楼玉宇的皇宫不住,三次“释御服,披法衣”(《南史》),义无反顾地舍身为寺奴,充当僧役。第一次是在大通元年(527),舍身三天;第二次是在中大通元年(529),舍身十六天;第三次是在太清元年(547),舍身四十七天,其中后两次均被“公卿等以钱一亿万奉赎”(《 梁书》)。   于情于理梁武帝布施了这么多,看起来他功不可没。可是事与愿违,梁武帝曾在都城建康(今江苏南京)会见菩提达摩,请教:“造寺度人,写经铸像,有何功德?”达摩答道:“并无功德”,“此有为之善,非真功德”。双方“理不契机”,不快而别。梁武帝是笃信佛教的帝王,他即位以后建寺、写经、度僧、造像甚多,他很自负地询问达摩∶‘我做了这些事有多少功德?’达摩却说∶‘无功德。’一盆凉水浇头,没有功德啊。武帝又问∶‘何以无功德?’达摩说∶‘此是有为之事,不是实在的功德。’武帝不能理解,达摩即渡江入魏。记载这个传说的最古文献是敦煌出土的佚名《历代法宝记》(774年间撰)和唐·宗密《圆觉经大疏钞》卷二之上。后来禅宗著名的《碧岩录》把它作为第一则‘颂古’流传。以后,它便成为禅门众所周知的公案了。   梁武帝在最后在侯景之乱中,侯景大军包围了台城,萧梁诸王各怀心事,拥兵自重,作壁上观。过了一年,侯景大军攻破台城,城中几十万军民皆被屠尽,梁武帝也被软禁,最后活活饿死。 由此先人以事实证明,在修行上用功,不在修心处用功不能成就,只有深入经藏听经闻法才是成佛之路,就是要做这些有为善行,也要在听经闻法真正明心见性之后,这时才能广学多闻,行菩萨六度万行,祛除烦恼习气,圆满自己。   下面还讲一个故事,说有一个大官,有权有势,去找人算命,他问自己今世的福报是怎么来的?算命人说,你前世有一天在树林里走,那时天色已暗,下着大雨,你又累又饿又冷浑身湿透,在树林里迷了路,见到一处破烂的寺庙就进去躲雨。寺庙破败不堪,上面还漏雨,雨水打在佛像上面,你怕雨水弄脏了佛像就在寺边拾了一把稻草把这个漏洞补上了。只因为你的这一个举动,今生你荣华富贵,官大势大。官人听了,大喜,急说,哦,这样啊,那我发愿要用几年时间,广建庙宇,铸造佛像。你帮我再看看,那我来世是什么福报啊?!算命人一瞪眼,道:不用等来世了,那你现在就已经在无间地狱里了!!官人大惊,不解。算命人说道:你前世是无求之心,自然的善念而得福报,现世你是有求之心贪于福报,发心不同,果报亦不同。   真正的无求不考虑得到,这个官人如果知道自己与万物的关系,法界随捏一物无不是如来法身真常的道理(即妙法莲华经所讲之理),那他的福报功德将胜于他今生福报的百千万亿倍。即是各人发心不同,所证果位不同的道理。



当代高僧 上印下广大和尚 简介:
    释印广法师,俗名倪德彪,现年六十五岁 , 江苏如皋人,汉族,大专文化,自幼随母念佛。1990年于如皋定慧寺皈依。1993年开始研读《法华经》《楞严经》《心经》《阿弥陀经》等大乘经典。心有所悟,放弃优越的社会地位与生活环境,即始弘法利生。于2001年礼福建省福鼎市昭明禅寺上界下让大和尚剃度,2002年受具足戒,现为山西省太原市慈航净苑住持。    印广法师在全国弘扬佛法真实义已十余年,法师依“法华”“楞严”真实义创立“法华道场”。大力弘扬“一心三藏”心地法门,依《妙法莲华经》、《楞严经》、《般若波罗蜜多心经》、《佛说阿弥陀经》为道场经,从教入禅,归宗净土,解行并举。以圆顿大教一心三藏法理,贯通经教,开佛法真义,示佛法真义,令修行人悟佛法真义,入佛法真义,即开、即示、即悟、即入,圆融圆满圆通于理教行证,即理、即教、即行、即证,发明便解脱,悟后起修,精进念佛,增上品位,直至成就极果如来。法师遍览诸经苦心参研,受具戒后于各地弘法利生,在山西、江苏、北京、上海、山东、四川、云南,湖南、陕北、安徽、浙江、内蒙等地多处讲经,所到之处随喜听闻者,无不欢喜赞叹。一场法会多则数月,少则数日乃至几个小时,皆能令人当下成就。法师戒行高洁,修法行持不舍须臾。法师发心至伟,悲心深切,不仅寻声济难遍施四方,而且为各地诚心学佛听经而经济困难者无偿提供食宿及路费,虽开支艰难仍坚持数年如一日,所见者无不动容。法师慈悲接引,随机设教,培育僧才,十方信众咸蒙法益。


13930540286 发表于 2016-7-13 10:01:56


南无大乘妙法莲华经

132791852 发表于 2016-7-13 15:03:55



南无大乘妙法莲华经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成佛是修心,不是修行 —— 天天念南无医生,你会成为医生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