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诚法师:转烦恼为菩提,转结仇为解怨
原创 2016-06-23 学诚法师 龙泉寺龙泉之声
穷人问佛:我为何穷?佛说:你没有学会给予别人。穷人:我一无所有如何给予?佛:一个人一无所有也可以给予别人七种东西:颜施:微笑处事;言施:说赞美安慰的话;心施:敞开心扉对人和蔼;眼施:善意的眼光给予别人;身施:以行动帮助别人;座施:即谦让座位;房施:有容人之心。
把智慧的话、善意的话、师长的话放在心里,而不要把烦恼的话、伤害的话、散乱的话放在心里。自己内心有正确的做人、做事的标准。善意待人,诚意做事;常保学习的心态,感恩的心情。人之所以痛苦,是因为心里装错了东西。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烦恼、习气,不能因为这样就轻视别人。要多看他的优点,学习他的长处。少说乃至不说无益的话、伤人的话、炫耀的话、骗人的话,多说善意的话、真诚的话、赞美的话、利人的话。
人都有烦恼,都有犯错误的时候,对于我们自己,首先不要拿别人的过错来惩罚自己,一直记恨于心,苦恼不已;其次要把眼光朝向未来,不要一直回看过去,要用正面的心态和努力来回应不如意的境遇,而不是揪住当下的事情不放。进一步,为了帮助做错事的人,可以善意、善巧的处理,而非厌恶报复。
他人的烦恼执著,自己不要接纳参与就好,坦荡做事、磊落待人。一方面怀着善意,用心好好结善缘;另一方面也不要期盼他人的肯定,活在向外求的不安中。
人与人相处中的障碍,有时是自己的问题,有时是别人的烦恼,既需要反省,也不要反省过头,失去正念。把握自己内心的善意就好,多看光明面,少胡思乱想。
很多时候,让我们感到困惑和迷茫的原因就是不能如实认清自己,总是一厢情愿的要求外境,这样就是一直生活在幻想中,所以处处感到矛盾和无力。要回到自己身心上努力,立志、奋斗、坚持,这样人才是身心合一的,才是安住积极的,而不是每天去想生活和工作有多么不如意,徒增思想负担。
人与人的关系,很多是业力和烦恼交织而成,转境的唯一办法是在自己的心上入手,转烦恼为善意,转结仇为解怨。仇怨,唯有爱心和忍耐来化解,才能终结。 否则只能用一生又一生的时光去重复痛苦。为他人无私付出,是心灵复苏的良药。
改善生活不如意的境界,并不是如翻书一样立时面目全新,或一个方法可以解决的,是要一点点净化业力,慢慢改变的。不要幻想着一下子有大的改变,而是要不放弃每一个小的努力。关键是自己内心要更加有方向、有力量、有智慧,才能走出更宽的路。
“心中没有是非”不等于“是非不分”,那修行岂不是越修越糊涂了吗?我们要清清楚楚地了解何者应行,何者应止,才能够断恶修善。“是非”一词有多种涵义,“心中不要有是非”中,意指“搬弄口舌、嫌怨挑拨”。指出对方的问题,有人是抱怨发泄,有人是善意相劝,发心不同,善恶悬殊。
“论人之非,当原其心,不可徒泥其迹;取人之善,当据其迹,不必深究其心。”“慕人善者,勿问其所以善,恐拟议之念生,而效法之念微矣。”当我们把重点放在外在的境上时,就忘记了“修自己的心”这个根本。
极乐世界,不是外在极乐,而是内心的极乐——没有痛苦,没有孤独,没有贪嗔痴,没有妄想烦恼,有的只是清净、纯洁、充满善意的欢喜和宁静的快乐。
学佛,不是用自己的知见感受去理解佛经,那样读出来的也一样是烦恼与妄想,恰恰是要用佛法来扭转自己的错误见解、破除自己的思维惯性。
学佛,不是用自己的知见感受去理解佛经,那样读出来的也一样是烦恼与妄想,恰恰是要用佛法来扭转自己的错误见解、破除自己的思维惯性。 极乐世界,不是外在极乐,而是内心的极乐——没有痛苦,没有孤独,没有贪嗔痴,没有妄想烦恼,有的只是清净、纯洁、充满善意的欢喜和宁静的快乐。 论人之非,当原其心,不可徒泥其迹;取人之善,当据其迹,不必深究其心。”“慕人善者,勿问其所以善,恐拟议之念生,而效法之念微矣。”当我们把重点放在外在的境上时,就忘记了“修自己的心”这个根本。 阿弥陀佛! 阿弥陀佛 是的,懂了就放下了 随喜赞叹学诚大和尚 顶礼学诚大和尚弘扬正法 南无大乘妙法莲华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