楞严经妙语浅解
楞严经妙语浅解梦斋山人
1、楞严经法语:汝尚不知如来藏中“性色真空,性空真色”,清净本然,周遍 法界, 随众生心,应所知量,循业发现。浅解如下:你尚且不知真心之中,法性之色摄用归体,当体即空,遍一切处;性空之性,空而不空,依缘起用可现无量诸色。其实真心本来清净,本具一切善恶染净和地水火风空见识等十八界之因,并且遍法界处处,无一处不是。这些业因种子,是随着众生的心所造的业,所显现应有的果报。造恶业就显现三恶道的果报,造善业就显现三善道的果报,造净业就有四圣法界的果报。一处有因,一处有果,处处有因,处处有果,无有时限,无有方所。2、楞严经法语:当知如是精觉妙明,非因非缘,亦非自然,非不自然,无非不非,无是非是,离一切相,即一切法。浅解如下:应该知道妙用真心,不是因缘所成,也不是原本自然就有,不是因缘自然,不离因缘自然;没有一个不对,也没有一个对;没有一个正确,也没有一个不正确;不在两边,不离两边;真心不是有无、对错、是非、人我众生寿者等一切相,但离开一切相,也没有一个真心可得;要在一切相上应无所住,就可在即一切法上而得真心。可见真心是言语道断,心行处灭。3、楞严经说因地不真,果招愚曲;以妄想心修行,则如蒸沙为饭,纵经千劫只是热沙,不是熟饭。这是佛陀对修楞严大定者而言,对于现今的修行人,不可用此一概而论。请问今人证得真心者有几?南岳慧思禅师在《大乘止观释义》中说:修行人先是用第六意识心开始熏洗无明,逐渐做到转识成智。马鸣菩萨在《大乘起信论》中说:成佛方便是,念阿弥陀佛,求生极乐。楞严经又说:让众生流转六道的是六根,让众生解脱的还是六根。记住,舍冰无水,舍妄无真,是转识成智,不是灭识成智。我们在没有转识成智以前,还是要用这个识来修行,切不可小看了自己。4、楞严经说:见闻若幻翳,三界若空花。这就是说根尘相对时,有见闻嗅尝觉知六种作用,这个作用是妄用,如同眼睛有病,所看之物是虚幻不实在的。众生执著外境而至一心分六用,造三界六道染业而受苦。众生所看见的和所听见的,都是虚幻的,就如同眼睛有病一样;欲界、色界、无色界就如同虚空之花而不实。虚空本来晴空万里,无云无花,是九法界众生戴着有色眼镜,来看虚空,就虚幻出这些不实的花来。由于众生执着的程度不同,有色眼镜的浓墨度有差别,在自性本觉的虚空,就幻现出地狱的花、恶鬼的花、畜生的花、阿修罗的花,人道的花、天界的花、罗汉的花、辟支佛的花、菩萨的花。众生迷惑时所造之业皆是虚幻不实的,就如同空花水月一般。众生最大的毛病就是把虚妄不实的外境认作实物,佛在讲四阿含经时说苦空无常无我,千经万论都让我们发出离心,放下执着得证佛果。修行就是逐渐把有色眼镜的浓墨度变淡,最后彻底摘掉眼镜,破掉无明而成佛。看晴空万里,哪来的什么花啊?原来尽是自欺欺人。
5、楞严经说:知见立知,即无明本,知见无见,斯即涅槃。其意是,在本觉自性上,要立个知见,那么这个知见就是无明的根本;在本觉自性上,没有任何知见,这就是不生不灭的涅槃境界。此经文还可这样断句:知见立,知即无明本,知见无,见斯即涅槃。我们的本觉自性圆满具足,无所不知,五眼六通、三身四智,样样都有,无量光无量好。而众生不觉,多此一举头上安头,做事总是我要如何如何,自以为是刚愎自用,若能遇净心,从自性本觉中定会流漏出好的解决方法。日常生活,胡思乱想设计一堆假设条件,见上加见套住自己,这就是根本无明;若能净心守一随缘做事,不取不舍,便可一路趋向涅槃门。6、人心有多大?无边无际。楞严经说:空生大觉中,如海一沤法,有漏微尘国,皆依空所立。虚空这么大,生在大觉性之中,就好像大海中一个小水泡,象微尘一样众多的娑婆世界,都是依虚空而建立。你看我们这个大觉心有多大?心包太虚,量周沙界。还是到鄙人空间日志看看《说心》小文,就更加清楚了。7、楞严经在讲四科七大皆如来藏妙真如性时,说四科七大是“清净本然,周遍法界,随众生心,应所知量,循业发现。”这断开示是楞严重点。四科七大包括了现象界一切心色二法,相上虽差别万千,但都是如来藏妙用显现。如来藏本来清净无染,遍一切处,无处不有无处不在。这就是本具,法尔如是,随众生心,应所知量,循业发现。九法界众生,心量大小和染净善恶缘起不同,随之而现的业果也不同。如水一物,人看是水,天人看是琉璃,鱼看是房子,恶鬼看是火焰。又如世间,人看是实有,阿罗汉看是性空,菩萨看是非有非空,即有即空,佛看是有即是空,空即是有,空有不二,空有一如。所以佛看就九法界都是一真佛法界。众生却是戴着无明业力的变色镜看十法界,才有六凡四圣的区别,如此看修心是何等重要。宗门讲当相即道,触目全真。人不悟道见真,就是心有污染不清净,念佛就是用佛号逐渐熏修心识,转凡心为佛心,应心现量极乐世界。8、楞严经有偈说;自心取自心,非幻成幻法,不取无非幻,非幻尚不生,幻法云何立。自心是能取,取自心是所取,能取是一心中之见分,所取是一心中之相分。见分是能见之功能,相分是所见之物境。其实是一心所造,众生不知而谜惑执著,本来不是虚幻法也成了虚幻的妄法。不执著物境,就连非幻的真法尚且不会生起,那虚幻之妄法依靠什么成立呢?其实一心实相中无有能取和所取及虚幻和真实,这些都是相对法,就是因为众生迷惑执着,才造业轮回受苦。明白此理,我们还会执着财色名食睡吗?当我们看淡世俗放下执着时,你的心会证到诸法实相。
9、楞严经说:性火真空,性空真火,圆融法界遍一切处,随众生心循业发现。世间无知惑为因缘和自然,皆是分别计度,但有言说都无实义。这一段经文是在说四科七大皆如来藏性时提出的。其实圆融无碍如来藏性中,本具地火水风空见识和五蕴、六入、十二处、十八界之种子,按众生心造业程度不同,随缘显现业果也不同。性火真空是摄用归体,即现象的火相本体是空性遍一切处,性空真火是依体起用,如来藏性中本具火种,依业缘而起作用。众生无知迷惑颠倒,实相不是因缘自然,不离因缘自然。如石豆有缘不生果,因无本具。黄豆无缘亦不生果,因缺缘起。一心本具十法界,把握自心吧,随缘净业得成佛国。 10、佛在愣严经七处征心时说:见见之时,见非是见,见犹离见,见不能及。见见是能见之功能和所见之物镜,也就是唯识说的见分和相分,见分是能见的功能,相分是所见的物境。全句是说真正的见性生出能所见分和相分,并且能见之功能看见所见的物镜时;见非是见是说真正的见性(佛性)不是能见的功能和所见的物镜。见犹离见是说真正的真如见性是无有能所,并且离开能所而一如的。见不能及是说真正的真如见性是不可企及的,即不可以相取,不可无相求,离文字相、语言相、思维相。不离两边,不着两边,真理就在当下求。只有正确解佛义,才能如法修行得成道果。
1、自心取自心,非幻成幻法,不取无非幻,非幻尚不生,幻法云何立?
2、知见立知,即无明本;知见无见,斯即涅槃。
3、于一毫端现宝王刹,坐微尘里转大法轮。
4、见见之时,见非是见,见犹离见,见不能及。
5、一根既返源,六根成解脱,见闻若幻翳,三界若空化,闻复翳根除,尘销觉圆净,净极光通达,寂照含虚空,却来观世间,犹如梦中事。
6、元明照生所,所立照性亡,迷妄有虚空,依空立世界,想澄成国土,知觉乃众生,空生大觉中,如海一沤发,有漏微尘国,皆依空所生,沤灭空本无,况复诸三有?归元性无二,方便有多门。
7、真性有为空,缘生故如幻,无为无起灭,不实如空花。圣凡无二路,空有二俱非。
8、因缘聚会,虚妄有生;因缘离散,虚妄有灭。
9、四科七大,本如来藏妙真如性,遍一切处无有方所,随众生心,应所知量,循业发现。
10、涅槃妙心,离一切相而即一切法。
若要观看全经,可看宣化上人、倓虚法师、圆瑛法师、慧律法师、大愿法师、成观法师等讲楞严经的讲义。开悟的楞严,要明佛理,多看此经为好。
其实真心本来清净,本具一切善恶染净和地水火风空见识等十八界之因,并且遍法界处处,无一处不是。 南无大乘妙法莲华经 南无大乘妙法连华经 南无大佛顶首楞严经 南无阿弥陀佛 南无大乘妙法连华经 南无大乘妙法连华经 阿弥陀佛阿弥陀佛 南无大乘妙法莲华经
页:
[1]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