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徒如何才能“去私戒懒,为公服劳”?
本帖最后由 小菜 于 2016-5-25 16:06 编辑如果一个人仅能“去私戒懒”,而不去“为公服劳”,这不过是一位洁身自好,独善其身的声闻行者而已。只是消极地不去做恶,尚不能积极地以求达到最高的菩萨行境。凡为虚大师的弟子,为适应现代潮流,复兴佛教,完成最圆满的人格,除了消极止恶之外,还要积极为善,要多做利他工作以兼善天下。也唯有“为公服劳”的人,才能真正“去私戒懒”。否则,纵使去掉几分私,也是不彻底的,有时不免还要假公济私。况且一个凡夫俗子,自私自利惯了,忽然完全“去私戒懒”,与佛菩萨一样纯粹“为公服劳”,绝对是不可能的。因此就不得不探讨一条由私而公,由自而他的循序渐进的道路。
第一、由利己而不损公:每个公民都应该有这么一点观念,凡对公共利益有损的,即使与自己有很大利益的,也不能去作。凡与自己有利益的事,利无大小,事无巨细,只要与公共利益不矛盾、不损害的,都可以作。这是一个人应具备的最起码的社会道德。也就是王阳明倡导的最粗浅的“良知”,和儒家说的“利不苟趋”的道理。一个人作了妨害公共利益的事,一定会受到公共与论的谴责,同时也是最不道德的行为。明白了这点,自然就能坚持利己而不损人的原则。
第二、由自利到利他,当遇到某一件事,如果作了引起的后果是自他两利,无论是先自利,或是先利他,总不是单方面的,应不辞劳苦的去作,既可自利,又有利于社会,何乐而不为。
第三、由利他而不利己:一个人生活在世上,不能培养对他人的丰富同情心,不能在别人的事业上出力和分担忧愁,不能与大家痛痒相关,这样的人不论他学问怎样高深,成就怎样大,他的生命,是冷酷的,孤独的,不受群众欢迎的。菩萨心境与人生的目的,就是专门利人,毫不利己。正如虚大师说的那样。“佛菩萨的心是什么呢?即大慈悲是。大慈故使天下同得安乐,大悲故愿天下均离痛苦,古人说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即大悲;“后天下之乐而乐,一即大慈。故此大慈悲心,是以天下之痛苦为痛苦,天下之安乐为安乐”。孙中山先生也说“人生当以服务为目的,而不以夺取为目的,聪明才力愈大者,当尽其力,以服千万人之务,造千万人之福,聪明才力弱小者,当尽其力,以服百十人之务,造百十人之福;聪明才力全无者,亦当尽一己之能力,以服一人之务,造一人之福”。人人都能这样做,则由私心造成的人间种种不平等的事,即可消灭。
第四、由损己而利人:损己利人是人类道德最高的准则,佛陀之所以为佛陀,是因他能牺牲自己的一切,以利普天下之有情。只有这样富有牺牲的人,才能达到圆满的佛果。譬如在天旱或水灾造成饥馑时,有人向你说好话,要你拿出几千担米来,救济无数的生命。假如你有这个力量,不行布施,等于置无数生命于死地,其罪恶之大,无以复加。若能毫不怪吝地慨然答应,则数百万待毙之人民得以活命。语云“救人一命,胜造七级浮屠”。何况数百万人之生命。其功德之大,受惠之众,感恩之多,也可想而知,至于菩萨牺牲自己的一切,以利众生的事,佛经里触目皆是,这里就不一一列举了。
若能依上述四点,循序前进,做到虚大师对我们的要求:“世界人类之利益为第一,国家民族之利益为第二,个人家属之利益为第三”。由公而私,方能达到“去私戒懒,为公服劳”的顶峰。能够“去私戒懒”,自然可以赶上人程;能够“为公服劳”,自然可以养成完美的僧格。
佛教徒能够“去私戒懒,为公服劳”,则佛教可以兴旺发达,欣欣向荣;社会人士能够“去私戒懒,为公服劳”,则社会可以安定团结,进步光明;国家执政者能够“去私戒懒,为公服劳”,即国家富强发达,政治修明;全世界人类能够“去私戒懒,为公服劳”,则全球人类可以安居乐业,幸福快乐,战争永息,和平长存。这样的社会,非人间净土而何?愿大家牢记大师的训示,在实践中由完成人格而攀登佛的果位吧!
——摘自《内明》180期
随喜赞叹师兄分享 感恩法布施阿弥陀佛 阿弥陀佛 阿弥陀佛阿弥陀佛 为众生服务,弘法利生,是人生的最大快乐! 人生无我,为一切众生着想,才活的有意义,阿弥陀佛! 为一切苍生服务! 为众生服务,弘法利生,是人生的最大快乐! 人生无我,为一切众生着想,才活的有意义,阿弥陀佛! 为一切苍生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