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nm8866 发表于 2016-5-24 18:02:06

科学与佛学(1)

科学与佛学—佛教究竟说了些什么? 佛教三藏十二部经,尽管内容博大精深,浩如烟海,其真实意理并不复杂,用简单的几句话就能概括,因此有“假传万卷书,真传一句话”之说。而这短短的几句话里,却包含了宇宙人生的真理。我们先从哲学谈起。在哲学家眼中,宇宙是由两种存在组成的,一种是物质,一种是意识,简单概述,认为物质是宇宙的本源,物质决定意识的被称为“唯物主义”;认为意识是宇宙的本源,意识决定物质的被称为“唯心主义”。物质是看得见摸得着的,我们暂且称其为“有”。意识看不见,摸不着,但却真实存在,我们暂且称之为“无”。我们再来谈谈科学。科学家认为,整个宇宙也是由两种存在组成,一种是物质,一种是能量。物质不言而喻,而能量是什么,未必所有人都能说的清楚。近年来,一个名词常常挂在嘴边,那就是“正能量”,什么是“正能量”?什么又是“负能量”?我们还是先把能量搞清楚,再去探究什么是“正、负能量”。现实生活中,能量一词随处可闻,比如:电能、风能、太阳能、核能、机械能等等。我们地球上的生命能够生存,主要依靠来自太阳的能量。“大海航行靠舵手,万物生长靠太阳”。有了阳光,地球上的植物才能进行光合作用,动物才能繁衍生息,如果没有了太阳,地球将是一个黑暗的星球,一切生命也将不复存在。我们可以看见阳光,身体可以感受到阳光带来的温度变化,但阳光带来的太阳能到底在哪里,我们用手抓不到,几斤几两也称不出来。我们天天运动要消耗能量,吃饭喝水是为了补充能量,但仔细想想,天天挂在嘴边的“能量”原来也是个“无”。先看看科学家给能量下的定义吧!有意思的是,当我们打开电脑,搜索“能量”的定义时,你会发现,网上对能量的解释竟然五花八门,莫衷一是,也就是说,即使在今天,连最权威的科学家也无法对能量下一个权威的定义,换句话说,对于能量到底是什么,迄今为止科学界还没有给出一个准确的定义。我们来看比较靠谱的一种解释:能量是物质所具有的基本物理属性之一,是物质运动的统一量度。从这条看似靠谱的解释中,我们至少可以隐约感受到一点:物质和能量大概其是一种东西,只是它们的运动方式不同而已。我们再从能量守恒定律中找找答案。能量守恒定律也叫热力学第一定律,也被称为物质不灭定律(请搜索词条《能量守恒定律》),比较权威的定义是:能量不能凭空产生,也不能凭空消失,它只是从一种形式转化为另一种形式,或者从一个物质转移到另一种物质,转移和转化的过程中,能量的总量不变。这种解释多少有点专业和抽象,我们换一种通俗的说法:当一种物质转化成另一种物质,是必须通过能量的形式转换的,转换的过程中,物质的总量是不变的。从这个定律中我们可以得出如下结论: 1、物质是不灭的,你想让它消失它也不可能消失,也就是说,宇宙万物都有一个产生、发展到灭亡的过程,而它们的消亡不是彻底的消失,彻底的不存在了,而是转换成了另一种物质。2、当物质转换成另一种物质时,是不能直接转换的,而是通过能量进行转换,用专业一点的解释就是:物质间的转换,不能通过物理反应进行直接转换,而是必须通过化学反应转换成能量,再由能量转换为其他物质。3、物质之间通过能量进行的转换,其物质的总量是不变的。例如,一片树叶,它掉到了地上,被埋在了土里,过一段时间就消失了,它是真的不存在了吗?不是,它被埋在了土里,被真菌腐蚀、分解,通过能量的转换变成了肥料,变成了树木、花草所需要的氮、磷、钾等营养素,而被树木、花草吸收,变成了树木、花草、山河大地的一份子。同样是一片树叶,如果我们把它烧掉,它会迅速在我们面前消失了,它真的不存在了吗?没有,它变成了一团火,被虚空所吸收,终将变成风雨雷电、山河大地的一份子。同样道理,侏罗纪时期的恐龙灭绝了,真的灭绝了吗?,没有,变成了今天的我们。分析到这里,我们对能量是什么似乎还是一头雾水,那我们继续往下分析,看看物质之间究竟是如何转换的。我们知道,地球上目前已知的元素是118种,也就是说,地球上所有的物质都是由118种元素组成或混合组成的。比如说氯化钠,也就是我们天天吃的食盐,它的分子式是NaCl。也就是说氯化钠是由一个钠原子(Na)和一个氯原子(Cl)组成的。水的分子式H2O,也就是说,水是由两个氢原子(H)和一个氧原子(O)组成。两个氢原子加上一个硫原子(S),再加上4个氧原子,就变成了可怕的东西——硫酸(H2SO4),也就是说,任何物质都是由分子组成的,分子是物质构成的基本粒子之一,而分子是由元子构成的,再往下分解,元子是由元子核和围绕在元子核周围的电子组成的,而元子核是由中子和质子组成的,笼统一点说就是,元子是由中子、质子和电子组成的。当然,与它们同时存在的还有光子、中微子、胶子、介子等等构成物质的基本粒子。这些“子”再往下分解就分解成了夸克,夸克是目前科学界已知的物质存在的最小粒子,再往下分解,物质就不存在了,就变成了能量。至此,我们可以先给能量下一个通俗的定义:能量就是人们肉眼看不见,仪器也测不出来的微小物质。这样,物质相互转换的过程也大体有了轮廓:一种物质首先要由分子分解成元子,元子分解成电子、中子和质子,这些“子”再分解成夸克,夸克再分解变成了能量。这是物质变成能量的过程,能量如何变成物质呢?能量聚集形成了夸克,夸克聚集形成了强子,强子由于质量、环境等各种因素的影响形成了电子、质子、中子等等“子”,质子和中子结合形成了元子核,元子核依附上电子形成元子,各种元子形成分子,物质产生了。那能量到底是什么呢?近年来,少数科学家经过多年的研究和科学实验,得出了一项惊人的科学新发现,能量就是“超弦”。“弦理论”从此诞生了(请搜索词条《弦理论》)。“弦理论”是理学物理的一个分支,早在上世纪六十年代末,也就是1968年前后,世界上少数量子物理学家就开始研究“弦”的存在,也就是夸克再分解的问题。这种理论的基本观点是,自然界的基本单元不是电子、光子和夸克之类的点状粒子,而是很小很小的线状的“弦”。科学家研制出超高倍的显微镜,对夸克等基本粒子进行再分析,当他们把这些基本粒子再放大N亿倍的时候,发现显微镜里出现的是一条条类似短短的琴弦一样的东西,这些在不停跳动的“弦”,振颤出了无量的微量物质,这些微量物质聚集起来就形成了夸克等基本粒子,更为惊奇的是,“弦”们颤动的频率和强度的不同,产生出的基本粒子也不同。不同的夸克聚集形成不同的强子,不同的强子分解成不同的粒子,形成不同的物质,于是,宇宙间各种不同的物质产生了。因此,科学家把这种跳动的弦称为“超弦”,许多科学家认为“超弦”就是能量。这样,我就得出一个结论:宇宙是由物质和能量构成的,宇宙中的一切物质都是由能量(超弦)转换而来的,一切物质最终都将归于能量;因为,“超弦”的颤动是无休止的,因此,两者之间的转换是同时进行的,也就是说,当物质在无休止地转换成能量的同时,能量也在无休止地转换成物质。应该说,“弦理论”是人类在宇宙学领域的科学探索上迈出的重要一步,但是,迄今为止,这种理论始终没有被当做一项重大科研成果公布于世,只有少量论文见诸于某些顶级的专业学术杂志,这是因为,科学是实证科学,每一项科研成果、科学发明的诞生,都需要完美无缺的科学实验来证明,而且,证据链的每一环节都不能缺失,因此,“弦理论”要想成为一项令人信服的科学发现,恐怕还有很长的一段路要走。尽管“弦理论”目前还是一种“假说”,但却不能掩盖能量就是“超弦”的事实。能量是什么?是一种看不见,摸不着,却随时能“幻化”出物质的存在。知道了什么是物质,知道了什么是能量,也知道了它们之间的关系,接下来我们不禁要问,物质和能量是哪里来的呢?也就是说,我们现在生存的这个宇宙是谁创造的呢?这个问题哲学家没有给出答案,科学家也没有给出答案,但是,佛教给出了答案,下面我们开始谈佛教。佛教有大乘和小乘之分,《妙法莲华经》和《大佛顶首楞严经》是两部重要的大乘佛教经典,简称《法华经》和《楞严经》,佛教界自古就有成佛的《法华》,开悟的《楞严》之说。在佛教中,物质被称为“色”和“不空”,能量被称为“空”,正象佛经《心经》中所说“色不异空,空不异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不生不灭,不垢不净,不增不减……”,这里所说的“色”就是指物质,“空”即是能量。如果仔细揣摩,《心经》所开示的佛法就包含着能量守恒定律,只是比科学家早发现了两千多年而已。由此,我们首先得出一个结论,佛教认为物质就是能量,能量就是物质,两者是一不是二。下面,我们开始谈谁创造了宇宙这个问题。佛祖释迦牟尼在《楞严经》中说:“觉非所明因明立所,所既妄立生汝妄能,无同异中炽然成异,异彼所异,因异立同,同异发明,因此复立无同无异。如是扰乱相待生劳,劳久发尘,自相浑浊,由是引起尘劳烦恼,起为世界静成虚空”。这几句经文比较难懂,用通俗的话来说就是:宇宙之初原本什么都没有,是一个“无形无相,清静妙明”的“灵体”产生了一念妄想,于是虚空产生了,宇宙诞生了,这一念妄想,在佛教中被称为“生相无明”,这一念“生相无明”对着刚刚出现的虚空产生了第二念,这个念被称为“转相无明”,由此,虚空随之迅速扩大,于是,自然又产生了第三念“现象无明”……,随后,虚空中出现了能量,能量产生了物质,随着物质的聚集逐渐出现了星球、星系,宇宙形成了。佛经中说的对不对呢?让我们再回到科学,看看科学家是如何说的。宇宙是如何形成的呢?目前,科学界认同度最高的是“宇宙大爆炸”理论(请搜索词条《宇宙大爆炸》)。持这一观点的科学家认为,大约137亿年前,一个致密炽热的“奇点”突然发生了大爆炸,然后不断膨胀形成了今天的宇宙,而且,这个奇点是非常非常小的,通俗一点说就是:宇宙之初,一切皆无,大约137亿年前,一个比小米粒还小N亿倍、温度在N亿度的点,以N亿分之一秒的时间发生了大爆炸,于是,虚空产生了,宇宙诞生了。大爆炸之初,虚空中只有夸克、质子、光子等基本粒子存在,然后,虚空不断膨胀,温度和密度很快下降,原子和分子复合成为通常的气体,气体逐渐凝聚产生物质,物质凝聚形成星团,星团凝聚成星云,星云形成各种星球,星球形成了星系,最终形成了我们今天的宇宙。由此我们可以看出,虽然只是假说,但“宇宙大爆炸”理论与《楞严经》中对宇宙形成的描述是基本一致的。科学家把这个“奇点”称为“上帝粒子”。而佛教认为这个奇点就是创造这个宇宙的“灵体”,它不是“上帝粒子”,而是一种“超级能量”,是“超弦”,它就是宇宙的“本来真实面目”,也是众生的“本来真实面目”,创造这个宇宙的“灵体”在佛教中被称为佛的圆满报身——卢舍那佛,是它“变现出”无量的能量,也就是佛的清静法身——毗卢遮那佛,能量再转换成物质,也就是佛的无量化身——释迦牟尼佛。而且,这三身是一体的,是一个体,一个身,一个念。也就是说,在佛教眼中,宇宙中只存在三种东西”灵体””能量””物质”,而这三种东西其实是一个本体,是不可分割的一个整体。比如:我们眼前的父母儿女,桌椅板凳,日月星辰,风雨雷电,泥巴瓦块等等一切的一切的存在,其实与我们都是一个本体;并且,佛教还认为,宇宙中的一切物质,小到一粒微尘,大到恒星、行星,都具足佛的三身功德,因此,佛说"一花一世界,一叶一如来"。佛的这句禅语一般人很难理解,其实让我们看一部《宇宙与生命》的科普电影(请搜索词条《宇宙与生命》)就明白了,这部电影的开场白是这样说的:“自从科学家们发现了基因的存在,人们就知道,哪怕是一粒尘埃,只要是经过特别精致的基因编排,就能缔造出像生命这样的高级物质形态,并且,只要给它足够的时间和空间,它就能演化出智能来”。其实,我们人类的进化史,正式沿着微尘——低级生物——高级智能的轨迹演化而来。下面,我们重点探索人类是如何具足佛的三身功德的。人之所以能成为所谓的“万物之灵”,“地球的主宰”,是因为人类拥有意识,而意识又是从哪里来的呢?是大脑,是N亿个脑细胞组成的神经网络,创造宇宙的“灵体”就藏在这里面。我们在日常生活中,大脑有时会象卡了壳一样,思维突然中断,用一句话形容就是“大脑突然一片空白”。请注意,大脑这时的状态就是我们“灵体”的原始状态,它无形无相,如如不动,在佛教中被称为人的第八识——“阿赖耶识”。如果一个人能够保持这种状态,他就会成为“不生不灭”的生命,可惜,这种“真空”状态我们只能保持极其短暂的时间,通常情形下,我们的大脑都在不停地运转,一个念头接着一个念头,有时候,为了一个问题还会“绞尽脑汁”“穷尽智慧”;即使到了晚上,我们的大脑有时也不会停歇,还会继续动念——“做梦”,我们每次起心动念,从念起到念灭的过程,就是佛的三身功德显现的过程。比如说“我想吃饭”这个念头(实际是4个念头),当这个念头没有出现之前,“我想吃饭”这个念头就存在我们的脑海中,但这个念并不显现,是无形无相的,当我的念头一起,“我想吃饭”这个念头就出现了,当这个念头消失以后,我们的大脑又归于无形无相,然后下一个念头又起……,一个念接着一个念,不停歇地思考下去。我们前面已经讲过,宇宙中一切物质都是由能量转换而来的,我们每一个念头都是一个个具体的“念相”,这种念相显然是一种物质,佛教称之为“色法”,这些“念相”(物质)是从哪里来的呢?就是我们的阿赖耶识,也就是我们的“灵体”创造出来的,准确地说,是由“灵体”显现出能量——超弦,由“超弦”震颤出物质,然后又归于“灵体”。比如我们在情绪激动的时候,会立刻“满脸通红”,“热血喷张”,“满头大汗”“一身冷汗”。这些都属于“色法”的范畴,都是我们的心念变现而来。如果还不明白的话,我们就用“阿弥陀佛”来解释一下,“阿弥陀佛”是佛门的一句圣号,出家人见面,首先要颂一句“阿弥陀佛”,为什么呢?因为里面藏着佛的三身功德,“阿”代表“灵体”,“弥”代表“灵体”显现出能量,超炫开始颤动,“陀”代表物质产生了,“佛”代表“超弦”不再颤动,一切又归于“灵体”。这个过程在圆教大乘佛法中被称为“一心三藏”,一心就是指我们的意识心,藏是宝藏的意思,“一心三藏”就是说我们的每一念想中都包含着如来的三身功德。“阿”就是佛的圆满报身,“弥”就是佛的清净法身,“陀”就是佛的无量化身,“佛”就是三身归一的如来真身。如果我们静下心来仔细想想,我们的大脑本身就是一个奇迹,因为只要我们敢想,我们的大脑就会呈现出各式各样的念头,如果我们停止思考,一切念头都会消失的无影无踪。是谁如此神奇,让我们的念头从无形中来,又归于无形,其实这一次次的奇妙之旅,就是一个个能量转化物质的过程。如果我们仔细观察就会发现,自然界中由能量转换物质是一个非常非常缓慢的过程。比如一粒花生,发芽需要几个小时的时间,一课小树长大成材需要几年时间,但我们的大脑一念而成只用了1/N秒的时间,“宇宙之外是什么样子呢”?我们这个念头一起,我们的心思已在宇宙之外,用了多少时间呢?1/N秒。这就是心法不可思议,也只有我们的“灵体”可以做到。因此佛教把我们的“灵体”以“真空妙有”来形容,“真空”是说它“无形无相”。“妙有”是说它随时显现出无量万法。我们前面已经提到,科学家认为宇宙是不断膨胀形成的,而最近他们发现,宇宙正在加速膨胀,其速度大大超乎科学家的计算结果,这是为什么呢?这是因为宇宙中的“有情”生灵都在不停地产生念头,这样就会产生大量“色法”,“色法”最终凝聚成物质,因此宇宙中的物质就会越聚越多,如果宇宙是一个封闭的空间,它终将会因为盛不下这么多物质而产生爆炸,幸亏宇宙是个开放的虚空,因此才会不断膨胀,不断扩展。现在,我们可以回到主题,看看佛教究竟说了些什么?佛教认为:宇宙是由一个“灵体”创造的,因此,宇宙万物都具足这种“灵性”,这种“灵性”是与生俱来的、永生长存、不生不灭的。“有情”众生由于“灵性”的不同分为了“十法界”(请搜索词条《十法界》),“四圣法界”众生由于“灵性”高正走在成佛的路上或已经成佛,“六凡法界”众生因为“灵性”低只能无休止的在六道中轮回。六道中,只有人道可以通过修行提高自己的“灵性”而使“灵性”回归到自性本体——“灵体”,从而成为宇宙的主人,宇宙的主宰。这就是佛家说的“成佛”。由此可见,佛教的宗旨不是烧香磕头,不是吃斋念佛,佛教不是宗教迷信,佛教是一种教育,是佛陀的教育。

zhangjiazuibang 发表于 2016-5-24 18:23:34

阿弥陀佛如来藏

当捷 发表于 2016-5-24 18:35:11

,佛教的宗旨不是烧香磕头,不是吃斋念佛,佛教不是宗教迷信,佛教是一种教育,是佛陀的教育。

一微尘 发表于 2016-5-24 18:41:02

佛教三藏十二部经,尽管内容博大精深,浩如烟海,其真实意理并不复杂,用简单的几句话就能概括,因此有“假传万卷书,真传一句话”之说

一微尘 发表于 2016-5-24 18:41:37

宇宙是如何形成的呢?目前,科学界认同度最高的是“宇宙大爆炸”理论(请搜索词条《宇宙大爆炸》)

随缘起用 发表于 2016-5-24 18:56:02

阿弥陀佛

一枝梅 发表于 2016-5-24 19:19:42

宇宙是如何形成的呢?目前,科学界认同度最高的是“宇宙大爆炸”理论(请搜索词条《宇宙大爆炸》)

一枝梅 发表于 2016-5-24 19:20:24

佛教三藏十二部经,尽管内容博大精深,浩如烟海,其真实意理并不复杂,用简单的几句话就能概括,因此有“假传万卷书,真传一句话”之说

一妙法 发表于 2016-5-24 19:32:01

同样是一片树叶,如果我们把它烧掉,它会迅速在我们面前消失了,它真的不存在了吗?没有,它变成了一团火,被虚空所吸收,终将变成风雨雷电、山河大地的一份子。1

一妙法 发表于 2016-5-24 19:35:04

佛教三藏十二部经,尽管内容博大精深,浩如烟海,其真实意理并不复杂,用简单的几句话就能概括,因此有“假传万卷书,真传一句话”之说
页: [1] 2
查看完整版本: 科学与佛学(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