身心自在
身心自在2016-05-23 五台山黛螺顶身心自在
有一年,临济禅师在夏安居(夏季的四月十五日至七月十五日三个月中,不得随便外出的禁足修行)的半途,破禁而出,跑到黄檗山,去找老师黄檗希运禅师。
到了山上,看到黄檗禅师正在佛前诵经,他觉得很奇怪,便说道:“以前我一直以为老师是一个伟大的人物,但今天一见,原来老师也只不过是一个念经的和尚而已。”黄檗禅师不辩解什么,只留临济禅师住下来,但临济认为老师也像一般人以音声求佛,以身相求佛,甚为不满,因此住了几天,便又要告假下山。黄檗禅师道:“你在安居的中途就来到这儿,已经是违犯禁戒了,现在夏安居时期还没有结束,你又要离去?”
临济禅师道:“我来此本意只是想向老师请安,作一个短期的参访,现已做到,不求又何?”黄檗禅师听后,举手便打,打后,并把临济禅师驱赶出去。临济禅师走了好几里路,心中觉得这样匆忙的离去,确实不好,于是他又回到黄檗山,请老师继续打他,但黄檗禅师立刻将双手袖起来,就是不肯出掌。
有一天,结束安居,临济禅师要辞别时,黄檗禅师问道:“你准备往哪里里去?”临济禅师回答道:“不是河南,便是河北。”黄檗禅师听后,举起手来就要打临济,临济禅师立刻用左手接着,并且以右手反打了老师黄檗一掌。黄檗禅师被打得哈哈大笑,随即给与临济印可:“很好!很好!你有来处,也有去处,现在,河南你可以去,河北也可以去。”
临济义玄在黄檗希运禅师座下参禅,三年中被黄檗打了三次,后来向大愚禅师诉说被打之事,真是罪过。而大愚则劝慰他道:“黄檗老婆心切,如此呵护你,怎可说是罪过?”临济终于言下大悟。
佛经精华欣赏
是时普明菩萨则证入毘卢遮那如来金刚法藏三摩地令一切菩萨及一切有情众生同愿修持入此性净真如法藏三昧真际观云何应得修入此观菩萨则当观照心地觉用心智惟照心性细细观觉觉照心体见性无动证觉不动即能常用用观体智见性清净性自离念离念无物心等虚空即证圣智如如圣性二俱澄寂空同无体性体虚静则是名为菩萨证入真如法界性印法藏真际观门
《大乘瑜伽金刚性海曼殊室利千臂千鉢大教王经卷第四》
大德开示
有的过失,我们一辈子也没有机会认识到。事实上,很多过失来源于不正确的知见。
有种普遍的观点认为:“对我好的人,我就对他好;对我不好的,我将以牙还牙。”那么他把人分成了两类,“对我好的”和“对我不好的”。遇到”对我好的”就幸福,遇到“对我不好的”就痛苦。这样就不可能远离痛苦,因为不能决定别人怎么对待自己。痛苦的根源在他的意识里面,或者说在他的错误观念里面。
幸福是深层次的快乐。一个人口渴了,喝到一杯水,他觉得快乐。一个人三天滴水未进,喝到一杯水,他会感到幸福。稍纵即逝的快乐,不叫幸福。为什么物质的发展使人的幸福感逐渐降低,因为这种快乐是表层的。科技让我们幸福了吗?空调驱走炎热,也带来空调病。交通工具让我们行动迅捷,也让我们瞬间失去生命。技术从来都存在不足,人们却常常忽视这一点。所以,人的能力不足可以谅解,道德的缺憾就让人惋惜。过分追求外在物质令环境恶化,向内省察,改正过失却是没有危害的。掌握改变命运的力量,才是幸福。
损害别人,可以得到幸福吗?俗话说“种瓜得瓜,种豆得豆”,种什么因得什么果。佛说:“纵使百千劫,所作业不亡。因缘会遇时,果报还自受。”因果规律是说,事物之间存在普遍的联系,也如同“蝴蝶效应”,一个微小的误差可以导致巨大的后果,一个小过失可能引起一场大灾难。
社会上有许多公益组织,越来越多的人踊跃加入,他们从利益别人的行为中感受到了快乐。利益他人能突破自我意识的局限,拓展对生命意义的认知,这是忙于自利的人体验不到的幸福。一个人的生命轨迹,看他追求什么。追求错误的,一生就南辕北辙;追求无常变化的,一生就曲折反复并且徒劳无功。拿历史的眼光看待自己,我们是不是应该停下来审视当下。《佛说佛名经》中说:“有两种健儿:一者自不作罪,二者作已能悔。”前者一般凡夫做不到,后者要有良心发现,人人可行。
能改过,生命才有向上的动力。虽然幸福是个相对的概念,只要常求己过,答案自在我心。
——学诚大和尚
诗偈阅读
正说知见时,知见俱是心;当心即知见,知见即于今。
——二十四祖师子尊者(传法偈)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