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葳蕤之文
一休九岁时,一天师父出门,他在大殿坐不住,去找比他大两岁的师兄玩,见他在方丈室里哭,一休问:“为什么呀?”师兄说:“柜子里有师父最喜欢的东西,他平时背着我拿出来自己欣赏,不让我看。今天他出门,我忍不住把柜子打开,是个瓷器,拿在手里玩,摔碎了,没法交待了。”一休安慰他说:“师兄,别哭,碎瓷器交给我,算是我摔的。”师兄说:“算是你摔的,我怎么报答你。师父让我看丈室,给我带馒头,我给你吃。”一休把碎瓶用布包好,放在口袋里。师父回来问:“一休!你在用功吗?”一休说:“我在大殿参禅,用心参一个问题。”师父问:“参什么问题?”一休说:“我在参有没有一个不死的人?”师父说:“哪有不死的人呢。”一休说:“原来是这样啊!人都是要死的,东西有没有常存的?”师父说:“东西也一样,也是无常的,因缘聚就有,因缘散就坏。”一休说:“这样的话,我们心爱的东西坏了,我们是不是不该伤心呢?”师父说:“对呀!自己心爱的东西,因缘散没有了,伤心有什么用呢?时间因缘到了就要坏掉,没办法挽回。”一休说:“这儿就有一个缘散坏了的东西。”一休把口袋里的碎瓷片交给师父。师父一笑了之,没发脾气。我们要知道,好的故事里都有一个道理、一种规律,有智慧的人单单听故事,就会明白人生。时时去用那一点,就成了修法。很多人一生的修行得力于几句话,或由几件事的启发受益终生。若只是听听觉得好玩,并没有太大意义。故事显示了如理作意和心态的关系,作意无常能伏住烦恼。师父见到心爱的瓷器打碎,不生气,一笑了之,究其原因,因为当时他的心正缘在无常上。当时的心理活动是:东西是缘生的,缘散就会坏,坏时,伤心也起不到任何作用。这无常想刚好和贪著的心相反,所以见到瓷器碎了,即使想生气也不可能,因为非理作意没现前,因缘不聚合,不可能生烦恼,就像三脚架,缺一只脚就立不起来一样。再观察:师父为什么会安住在无常想中呢?是他不知不觉被一休转了,一休很懂得转心的方法,两三下就把师父的心带到无常的关键点上,在这个点上是很安全的,是看得开、放得下的。一问一答之间,就转变了心态。我们怎么把它转换成内心的修行呢?就要把一休和师父都变成自己,归到自己身上,就有受用。一休劝师父,就是启发我们用智慧引导自己的心。一休能把师父引到无常想上,我们也可以这样劝导自心。所以,能深入地观修细无常,就在它正存在的当时,就可以止住贪著。见到它相续灭了,变成碎片时,心里知道这只是从一种影像换成另一种影像,没有什么大不了的,也不会伤心,一脸苦相。再观察:师父为什么会安住在无常想中呢?是他不知不觉被一休转了,一休很懂得转心的方法,两三下就把师父的心带到无常的关键点上,在这个点上是很安全的,是看得开、放得下的。一问一答之间,就转变了心态。我们怎么把它转换成内心的修行呢?就要把一休和师父都变成自己,归到自己身上,就有受用。一休劝师父,就是启发我们用智慧引导自己的心。一休能把师父引到无常想上,我们也可以这样劝导自心。所以,能深入地观修细无常,就在它正存在的当时,就可以止住贪著。见到它相续灭了,变成碎片时,心里知道这只是从一种影像换成另一种影像,没有什么大不了的,也不会伤心,一脸苦相。
南无大乘妙法莲花经!南无观世音菩萨摩诃萨! 阿弥陀佛阿弥陀佛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