静莲 发表于 2016-5-19 19:01:10

《六祖法宝坛经浅释 三》行由品第一(宣化上人讲述)

慧能大师题无相偈,得五祖传法授衣钵《六祖法宝坛经浅释 三》行由品第一(宣化上人讲述)2016-05-19 正法明

宣化上人微信公众号: dulun1918大悲咒专弘平台公众号: dabeizhou918祖见众人惊怪。恐人损害。遂将鞋擦了偈。曰。亦未见性。
“祖见众人惊怪,恐人损害”:五祖大师,见这一般人都这么惊怪,恐怕有人来暗杀六祖。由这一句话,就证明当时的勾心斗角。神秀这一班党徒,已经在五祖大师那儿,把所有的势力都占住,有势力了;要不然五祖大师怎么会想有人要损害六祖,要伤害六祖呢?当时那一定是很明显的。“遂将鞋擦了偈,曰”:所以用鞋,就这个Shoe,拿鞋底在墙上把它擦没有了,就说:唉!“亦未见性”:说这个也没有见性,讲得也不对。
你们听到这个地方,也许会想五祖大师尽打妄语,你看!头一个偈颂,他教大家诵,可以不堕三恶道,得大利益,能见性。其实,诵它根本就没有利益,也没有不堕落三恶道的意思,可是五祖大师就这样讲。这样讲呢,神秀就出来,承认是他作的。现在六祖大师作的偈,是见性了,反而他对大家讲没见性。这是不是打妄语呢?这叫方便法,这叫权法,这不是打妄语。因为他为了保护六祖,想佛法传留久远,不想有人把六祖伤害了,所以他就说这种方便的话。※         ※        ※在讲经之前,发表一个消息,什么消息呢?现在美国,有三个人又要出家,一个呢?就是果先。果前,已经在前面出家了,果宁呢?也宁愿出家了,现在果先,也要先出家,不要等到后边了,还有果逸和果修。果修说,她一定要修一切法。我说好啦!你修一切法。就给她取一个字,叫恒持,叫持无量义;你要修一切法,就要持无量义。果逸呢?她愿意隐遁,愿意找一个山谷的地方,去专心修道,这是近于隐逸的一种,所以我给她取的字叫恒隐。隐就是隐者;隐者,不是一般普通人,能做得到的,这是很清高的人,才能隐。在前几天,她那个客尘来,她也把她客尘打跑了。这客尘打跑了,这回我想她可以隐遁了。他们三个人,都想出家,但是我不知道可不可以?所以现在我和你们商量商量,看他们三个人,可不可以出家?给我一个答案,我好有一点主宰。
怎么样?他们大家是赞成?还是反对?赞成就说赞成,反对就说反对,不要说话。要是不举手的,就是赞成;举手的,就是反对。有多少反对?有多少不反对?反对的,要提出个理由来。我反对!为什么我反对呢?我不知道!我不是不知道,我不愿意说,我不说你已经明白了。为什么呢?我怕他们不修道,如果不修道,这个一点用处也没有。你反对吗?(弟子:不是。)果先反对吗?(No, I don't oppose.)。果修已经是不反对的,我知道果修是修,一定要修,我给你取这个名真好,再好都没有了,这是一定要修,This name is very good;It means to cultivate﹒但是你要记着这个名字是修,不是不修。※         ※        ※众以为然。次日祖潜至碓坊。见能腰石舂米。语曰。求道之人。为法忘躯。当如是乎。
五祖大师用他的鞋底,把墙上的偈颂擦完之后,就说了:“哼!这个也没有见性。”“众以为然”:大众一听说没有见性,就信以为然。“喔!喔!没有见性,这个也不行的,还是没有见性。”就是这样子。因为大家也不知道这个偈颂是对?是不对?那个说,菩提有树,这个就说,菩提无树;那个说,明镜是台,这个就说,明镜非台。究竟哪个是对的?莫衷一是,没有人明白。为什么呢?因为没有人开悟。开悟的偈颂,没有开悟的人,就不认识。好像审核博士论文,必须要得到博士的,才能认识论文可以不可以?没有得到博士的就不认识了;单单得到 Master(硕士)学位,就不会认识博士的论文。开悟和没开悟,也是这样,所以大家以为这也没有见性。
“次日”:等到第二天,大家心理都平静下来,不再要知道哪一个是开悟,哪一个是没有开悟。“祖潜至碓坊”:五祖潜至碓坊。潜就是潜藏;就像神秀写偈颂一样,偷偷地不教人知道,偷偷地各处看看有人没有人?没有人,两步当一步,就跑到房里头。五祖大师也是从他的房,也跑得很快,三步当成一步,就跑到舂米那个房里头去了。跑到舂米房干什么呢?“见能腰石舂米”:见到六祖大师腰上驮着一块石头。他为什么要驮着一块石头呢?这样可以往下,容易很省力地就舂着米;石头可以帮着他出力,并且腰也不痛。
五祖大师一看他这样子舂米,就“语曰”:对他说了,“求道之人,为法忘躯”:说求道之人,为法把自己的身体忘了。所以头前我对你们讲,如果里面着火,把身体烧化了,不要管它,随它化了嘛!死有什么问题呢?谁不要死啊?将来谁都要死嘛!你修道,若修死了,那真是功德无量。你看释迦牟尼佛,为求无上道,舍生命像微尘那么多,我们舍一个,都舍不了?这一个生命,都舍不了,那你还修什么道呢?所以就是死了也不管它。没有人供养,饿死最好了。没有饭吃,没有问题;没有衣服穿,没有问题;没有地方住,没有问题。我们只要修道,就可以了。自己修道,其余的,那都不成问题的。所以为法忘躯,就是为法,把自己身体都不要了。
你看六祖大师为佛法,腰上驮着一块石头,舂米给大家吃。这是什么呢?这就叫行菩萨道,就叫忘人无我,把我忘了,也不计较人:“哼!我为什么舂米给你们吃啊?你们都一点也不辛苦,什么也不干,一天到晚,除了睡觉,就是打坐。我在这个地方,舂米太辛苦了,不干啰!”不会这样子的。你们什么也不干吗?嘿,我来干!什么工不做?我来做!好像果前,现在忙得连饭都不顾得吃了!吃饭,他说wait a minute!wait a minute!(等一等)。哈,你看!我真欢喜这样的徒弟,但不是个个这样子。啊!为法忘躯啊,你们记得!
“当如是乎”:应该是这样子啊!什么样子?就是不怕辛苦,忘了吃饭。六祖大师,不知几多天都没有吃饭呢?没有人去叫他吃饭,他自己也忘了吃饭,所以自己的力量没有了,用一块石头,驮在腰上来帮忙:“你帮我往下舂一下米。”因为石头重,驮到腰上,身体就重了,用脚往下踩碓,就不用那么大力。为什么他用石头来帮忙?因为恐怕好多天没有吃饭。这是我这么想,是不是这样子?这个你不要执着。不要说:“哦!一定是这样子。”也不要说:“一定不是这样子。”妙就在这个地方。
乃问曰。米熟也未。惠能曰。米熟久矣。犹欠筛在。
《六祖坛经》这个地方,很重要的。“乃问曰”:五祖就问六祖说,“米熟也未”:米熟了没熟呢?意思是说,你把米舂好了没有?舂好这个米没有啊?这是一个意思。又一个意思,是说你的功夫,成就了没有?你的用功,有没有上路?头前我问你们,不是说:这用功用上路了?这叫米熟了没有。
为什么说米呢?米是一粒一粒的,圆形的,这可以说是你自性的摩尼宝珠。你那个摩尼宝珠,成就了没有?也就是你的心光圆满了没有?也就是你的性光圆满了没有?意思是在这儿。语意就是自性的性光,自心的心光,自身的身光,性心身这三光圆满了没有?又者,米用水煮成饭,这才叫熟;就是说你修道已经成功了吗?你在这儿,连舂米带修禅,你禅的功夫怎么样?有这么多的意思。六祖大师听后,当然明白五祖的意思。因为什么呢?他是过来人,明白过来人说的话。
“惠能曰”:六祖大师说“米熟久矣”:说我的功夫,已经成就很久很久了!“犹欠筛在”:什么叫筛呢?你知不知道什么叫筛?筛就是筛糠,把米上面的糠筛去了,也就是把粪都除去,筛就是除粪的工夫。“二十年尽除粪”,就是做那个工作;就是把见、思惑都没有了。六祖大师说,他的功夫,成是成了,但是犹欠筛在,还要除粪呢!讲《法华经》讲到二十年尽在除粪;这样就是除粪。你现在懂了吗?所以经一定要讲,若不讲,你连这“除粪”都不会,那真是没有用了!
祖以杖击碓三下而去。惠能即会祖意。三鼓入室。
“祖以杖击碓三下”:五祖拿着杖,看着碓子,敲了三下。杖就是柺杖,出家人年纪大了,行路用的,有一条 stick。这 stick很长的,就是虚老说的:“才得一藤活似龙,半敲风雨半敲空。”就是那个藤,活似龙那条棍,因为它弯弯曲曲,就像一条龙。你看!它敲风、敲雨,这个风雨,他要用柺杖来敲一敲;这虚空,他要用柺杖来敲一敲。这真是没有事情,找事情干!如果像果前这么忙,他就没有功夫去又敲风雨又敲空了。
“而去”:你知道他怎么去的?就这个“去”,你若知道他怎么去的,你就是明白了;你不知道他怎么去,就要等我讲给你听。他这么样去的:把两只手,拿着柺杖,背在后边,这么样子,看见没有?这么样去的。就好像今天果逸跑香的时候,她手在后边这么背着;但是他有一条柺杖,也放到后边。你说这是什么意思?敲了三下碓,然后又这么样子走了。你懂了不懂啊?你不懂啊?我也不告诉你;你若懂,我也不说了!懂,也不告诉你;不懂,也不告诉你。
“惠能即会祖意”:六祖大师明白了;即会祖意,这就是明白了。所以说讲经,这个地方,我若不给你讲,你不知道五祖是怎么去的?他敲三下,是什么意思呢?惠能就明白五祖大师的意思。“三鼓入室”:他为什么敲碓三下?这就教他晚间三更天的时候去。三鼓就是半夜十二点,这叫三更天。所以他用杖敲三下碓,这都叫无言说法,不需要讲话。
所以我们打坐时,教人走路,就打两槌鱼,教你行起来。止静,敲一下,就 stop,站住,这是无言说法。敲三下木鱼,教你照顾话头,教你用功,你自己用功,所以这都是无言说法。五祖敲这三下,就教他晚间三更天去。
为什么掉背手,把柺杖放到后边?柺杖本来应该在前边指路的,他现在放到后边。说:“你怎么知道?”你怎么不知道?我可就知道。拐杖放到后边,就是教六祖从后门进来,不要教旁人看见;这是五祖教六祖做秘密的行为:“你不要跑得那么快,你就慢慢走都可以,晚间半夜的时侯,一步一步,慢慢从我后门进到我的房里来。”要不然怎么用“惠能即会祖意”呢?他会意,就是会得敲三下,教他三更天去;掉背手,就是教他从后面进去。
在这时候,总有几句话,六祖一进去的时候,五祖就问:“喂,你干什么来着?”
六祖大师就说:“今天祖师您教我三更天来嘛!”
“是吗?我叫你三更天来吗?我怎么忘了呢?你为什么从后门来?你怎么不从前边来啊?”
六祖大师说:“您掉背手,教我从后门来啊!”
五祖哈哈笑,就说:“哈,你是不错的,你是很有意思的。”
你若问我:“你怎么知道这个事情?”
我就要问:“你怎么不知道这个事情?”
祖以袈裟遮围。不令人见。为说金刚经。至应无所住而生其心。
“祖以袈裟遮围”:五祖大师,看见六祖大师进来,于是乎去把门插上。那时候,窗户不是玻璃的,是用纸糊的,五祖大师,还恐怕外边有人看见六祖来,偷着在外面看,或者在外面偷听,就用袈裟,他的袈裟很大的,把两个人的头,都包到一起。就像今天果逸在上面打坐,用条 blanket(毯子)把头包上;但是这是两个人,不是一个人。包上头干什么呢?就在那里面讲《金刚经》。
你看!不像我给你们这么公开讲,五祖讲《金刚经》,秘密地讲,就教六祖怎么样才能成金刚不坏身。由一开始,讲到“应无所住而生其心”,六祖更豁然大悟。这样讲法,是真不容易讲,很憋气的,把头包上了布,不通气;这样讲法,是不太好讲的。
六祖大师说:“犹欠筛在。”这个就是说除粪,除见思的烦恼。说虽然知道用功的方法,但是对见思的烦恼,还没有清除净尽,这是“犹欠筛在”。还有,没有人证明,虽然自己的功夫,用得登峰造极,炉火纯青,到最好这种境地了,可是没有经过明眼善知识的印证,这也叫“犹欠筛在”。
所以五祖大师听他这样讲,就预备印证他的功夫。印证功夫,如果就告诉他:“你三更天到我那儿。”或者“你到我房里,我给你讲讲,我和你谈一谈。”当时我相信有其他的人在旁边,五祖这样一说,这个话很快地就会传到神秀的耳朵里去。神秀这一班党徒如果知道,恐怕对于六祖又有不利;所以五祖大师就不讲话,看看六祖大师的智慧怎么样?就敲碓三下,然后掉背着手,回到自己房里去了。
那么他这样的举动,六祖大师明白他的用意,可是其他的人如聋若哑,谁也不知道是怎么回事?因为这是无声说法。就是神秀的情报再快,甚至有无线电,安着radio,但是没有声音,你就没有法子知道是怎么回事?所以要点在这个地方,这我们应该知道的。
到房里,又以袈裟遮围,“不令人见”:不令其他的人看见。“为说金刚经,至应无所住而生其心”:为六祖大师讲《金刚经》。
虽然说是讲《金刚经》,这其中还说几句最要紧的,我现在也告诉你们。因为我当时有雷达,所以有录音机录下来,以下是五祖和六祖的谈话,我现在告诉你们;这是在唐朝的录音机,不是现在的录音机。怎么说的呢?
五祖大师就说:“你想要成佛吗?”
六祖大师说:“是!我是想要成佛,我不想做其他的事情,就唯求作佛。”
五祖大师说:“你的志愿,是非常好的;但是你想要成佛,先要断无明。这无明也就是生出见、思的烦恼。你想要断这个见、思的烦恼,先要断无明。无明就是事情发生,你不懂,你不明白,这叫无明。好像人的生死,就是由情爱使人生死。你想要没有情爱,就先要破无明;无明一破,你的见惑和思惑,也就都没有了。这无明是生死的根本,你想要断无明,了生死的根本,就是《金刚经》上说的:‘应无所住而生其心。’无所住,无所住什么啊?无所住这个情爱;你不住到情上,不住到爱上,你去欲断爱,生死就会了。”
六祖大师一听,豁然开悟,洞彻本来面目,说:“喔!原来就是这么回事,这没有什么困难的,很容易。”所以他就开悟了。
以上是唐朝的录音,现在我开开给你们听。
修行、学习佛法,首先要把应无所住这个心再生出来。不住,就是不住于情,不住于爱。你要是住到情上,住到爱上,这就是无明,也就是生死。你不住于情,不住于爱,不住于有,不住于空,这就是中道。中道并不是没有“有”,也不是离了空,也不是另外在情爱外边,再找出来一部份;就是在这个上边,就能把它变过来。你变情和爱成为真正的般若智慧,这就是“觉”;你要是不变过来,这就是“迷”。迷和觉,就是一转身的功夫。你只要能转过身来,所谓“回头转面”,你一回头就是。所以中国有一句话说:“苦海无边,回头是岸。”你若能回头,这就是涅槃,也就是彼岸。你要是不回头,恣情纵欲,任着情爱去跑,愈跑愈远,就是愈迷愈深;但是虽然深远,你只要能一转身,这就是顿悟。顿悟就是觉,你能觉,就是佛,你成佛了。
说:“那我成佛,没有工作了,怎么办呢?就坐那儿,等着人给我烧香叩头,这我觉得这没有什么意思。”那你可以再来做众生啊!再来做众生,和众生做朋友,你度众生都去成佛。成佛虽然说是没有意思,但是他没有烦恼,没有忧愁。昨天讲有个鬼,不愿做人,说:
我今作鬼三千秋,也无烦恼也无愁生公叫我为人去,只恐为人不到头
那个鬼虽然没有烦恼,没有愁,但他是属阴,佛是属阳的。佛好像太阳光,鬼虽然是没有烦恼,没有愁,他尽是在晚间出现的。所以你好好算一算,你是愿意做鬼啊?是愿意作佛?愿意做鬼,有情爱不要紧的;愿意作佛,就要“应无所住而生其心”。
惠能言下大悟。一切万法不离自性。遂启和尚。何期自性本自清净。何期自性本不生灭。何期自性本自具足。何期自性本无动摇。何期自性能生万法。
在五祖大师给六祖讲《金刚经》,讲到你不要着住到情上,也不要着住到爱上,也不要着住到空上,也不要着住到有上,你要应无所住而生其心。“惠能言下大悟”:这时六祖大师豁然开悟。这个大悟,是彻始彻终,明白这个深般若的智慧。因为他明白深般若的智慧,所以才“一切万法不离自性”:他才知道心生万法,也万法唯心。一切万法,原来都是自性所现。
“遂启和尚”:他就对五祖大师说了,“何期自性本自清净”:他说,唉!我真没想到啊,这个自性,本来是不垢不净的,本来就是清净的。说不垢不净,怎么又说清净呢?说清净,是对着不清净而言,才有这个清净嘛!这个清净,就是本体的样子,因为没有其他的名称可以代表,所以就用清净来代表了。这个清净,并不是有染污,然后才清净;这个清净,是本来就清净的。
“何期自性本不生灭”:他说我真想不到啊,自己本性,原来是不生不灭的。因为众生有所执着,才有生有灭;若无所执着,生灭又从什么地方生出来?又灭到什么地方去呢?这生灭也就没有了。
“何期自性本自具足”:他说我真想不到,这个自性原来就是具足,无欠无余的;也不多一点,也不少一点。在佛的份上,没有添了一点点;在众生的份上,也没有少了一点点。可是在众生,就自己不认识。为什么不认识呢?就是背觉合尘了,所以自己本有的家珍,自己就不认识了,就舍本逐末,舍根本而追求末梢,追求一切物质的享受,追求一切虚妄的快乐,追求一切假名假利。啊!这是太笨了!这是太愚痴了!唉!现在才知道自性本就具足一切的。
“何期自性本无动摇”:一切的众生,颠颠倒倒,没有定力,可是这个自性呢?我们人人的自性,这不是说六祖大师的自性,是这样子,所有众生的自性,都是不动不摇的,都是一样的,都是平等平等的。“何期自性能生万法”:啊!真是想不到,万法原来都是自性生出来的,这个自性包罗万有,以前我真想不到,所以现在竟然证得这种的妙理!这真是妙不可言。
祖知悟本性。谓惠能曰。不识本心。学法无益。若识自本心。见自本性。即名丈夫。天人师。佛。
“祖知悟本性”:五祖大师,听见六祖这样一讲,就知道六祖已经开悟,已经认识本来面目,已经知道自己的鼻孔是向下,还是向上?已经知道手向下指,是正、是倒?手向上指,是正、是倒?前天晚间问你们,手向下指是倒、向上指是正呢?还是向上指是倒、向下指是正?没有人知道这个道理。有一个新来的人,就说他知道,但是也是不知道,为什么呢?根本就没有一个正,也没有一个倒。六祖大师对这些问题,都清清楚楚;五祖大师知道他明白,悟自本性。“谓惠能曰”:在袈裟里,对六祖又说,“不识本心”:若不认识自己的本心,“学法无益”:学法没有益处。有句话说:
若人识得心,大地无寸土
你若把心认识了,大地连一寸那么多的土都没有。都变成什么呢?都变成黄金为地,七宝庄严。说:“那我看这不是嘛!”当然你看就不是,你没有认识本心嘛!你没有认识你自己的心,所以你看就不是;认识心了,看就是了。好像你戴着眼镜,眼镜是红色的,你看人就红色;若是绿色的,你看人就都变成绿色;若是个黄色的,你看人统统都是黄的,一切都是黄的。因为你没有认识你的心,所以看大地都是土。怎么大地都是土?因为你自己里边的土太多了!什么是你里边的土?就是你那些妄想杂念,那都是土。你若没有妄想杂念,这个世界也没有尘土了!所以你若不认识自己的本心,学法无益。
“若识自本心”:你若认识你自己的本心,是什么样子,“见自本性”:你看见你自己的本性,是什么颜色,是青黄赤白黑?还是长短方圆?是什么样子的?说有一个样子,这是比喻,根本就没有这个样子。但是没有样子,你若认识才知道;你若不认识,你不能乱讲的。“即名丈夫、天人师、佛”:你要是认识本心,见自本性,就是大丈夫,也就是天上的导师,人间的导师,也就是佛。我们现在若能认识自己的本心,见着自己的本性,那就是佛。因为众生本来是佛,佛也本来是众生来的。所以我们现在都有成佛的机会,只要认识自己的本心,见自本性,就有这个资格;要是不认识本心,没有见着本性呢?那还要多多地研究佛法。
三更受法。人尽不知。便传顿教。及衣钵。云。汝为第六代祖。善自护念。广度有情。流布将来。无令断绝。听吾偈曰。
有情来下种 因地果还生
无情即无种 无性亦无生
“三更受法”:在半夜的时候,半夜就是三更天。受法,六祖大师,得五祖传授以心印心的妙法。“人尽不知”:这个时候,内无心知,外无人知,乃至鬼神也不知道,五祖大师“便传顿教,及衣钵”:就把顿教的法门和衣钵,传给六祖大师。衣,就是袈裟;钵,就是用来化缘的钵。“云”:就说,“汝为第六代祖”:说现在你就是第六代祖师。
到这个地方,你们想一想,学佛法是要认真踏实地去实行的,不是学口头禅。说:“我学得会讲经,我学得会说法,我学得会没有理由,辨别出个理由来了!”或说:“哦!这不是真,也不是假,没有真,也没有假,这才是中道了义。”学这一些口头禅。实际上呢?实行一点也没有,总想要争第一,总有一些妒忌障碍,那就得不到做第六代的祖师了。
好像神秀,他那一班人,都把他捧得高高的,以为这个第六代的祖师,一定能得到手,所以就预备心腹、党徒,来为他各处探消息;如果五祖大师把衣钵传给别人,就先把那个人杀了。殊不知五祖是明眼的善知识,神秀一有这种心,他早就知道了,所以五祖:“我秘密地把这个六祖传出去,不教你知道。你知道,就想杀了;这回我偷偷的传给人。”所以在三更天,人尽不知,谁都不知道,便传顿教及衣钵,吩咐说:“你就是第六代祖师了。”为什么传给他呢?因为六祖大师实实在在地行菩萨道,舂米给大家吃,帮着大家来用功办道、来修行。
好像我们的道场,虽然没有舂米的碓,但是有厨房;做厨房的人,也是行菩萨道。他作饭给大家吃,他变得方法好,做得很好吃的;可是我吃了,也不知道好或不好?因为我也不管,没有时间来研究吃的问题。所以我今天问果前,说:“你吃,觉得有味道没有?”他说他没有工夫,我说他 very busy(很忙),忙得没有工夫。行菩萨道的人,就是帮助人,无论在任何的场合,你能帮助人,都是菩萨道。
你不要障碍人,人有什么好事,你要“君子成人之美”;好像今天我说有几个人出家,问问有人反对没有?我相信大约没有人反对。所以这都是成人之美──不反对人出家,谁出家,我都赞成。说:“可是你又反对呢?”我反对是怕麻烦,因为我若收了不好的徒弟,将来人家说:“喔!这是谁的徒弟呀?”害得我都没面子,所以我要反对。听清楚了吗?但是因为大家都赞成,我一个人反对,这也要通过了;因为就我一个人不算,多数票才是决定嘛!我单单一个人,所以也就没有用。
六祖大师,很容易就得到“六祖”这个祖师的地位,晚间没人知道,所以也没有人反对,五祖大师也不问,说:“你们大家是赞成?是反对?”没有问,所以也没有人反对,只要五祖许可就可以了。“善自护念”:说“你啊!要好好地保护衣和钵呀!这是由释迦牟尼佛,一代一代相传下来的。”“广度有情”:你到世间上广度有情,所有一切的人,你都应该度。
“流布将来”:你把佛法流布到尽未来际,“无令断绝”:你看五祖大师说:“无令断绝啊!”这一句话,我相信五祖大师一定都要哭了。啊!很悲哀的,很担心的,说:“你无令断绝啊!”为什么呢?我知道五祖大师是这样。因为二祖临到被人杀的时候,他说:“到第四代的时候,《楞伽经》就变成名相,就没有人懂了!”所以他就哭起来。现在五祖大师,说“无令断绝”,这个时候,心里也有无穷的感慨,一定是:“啊!你要小心哪,要注意啊!不要马马虎虎的,不要拿事情不当一回事,这是特别重要的一件事,不要断绝了。”
“听吾偈曰”:你听我给你说一首偈颂:
有情来下种 因地果还生
无情即无种 无性亦无生
这首偈颂,有很多讲法。“有情来下种”:就是我有一种慈爱的情,来种下种子。这个情就是慈悲;我有慈悲心这种的感情。来种下种子,就是我把佛法传给你。“因地果还生”:现在因为你,我传法给你,就好像种子种到地下,果就会生出来。“无情即无种”:如果没有人传给你法,也就没有这个菩提的种子。“无性亦无生”:没有性,也就没有生,这是一个讲法。
还有一个讲法,情就是感情也好,情爱也好;因为有情爱,才种下种子。好像我们这一班学佛法的人,不是亲戚,就是朋友;亲戚就有亲戚的情感,朋友就有朋友的情感。因为有一点情感,所以大家来学佛法,种下这个菩提种子,这叫“有情来下种”。“因地果还生”:地就是地方,有个地方,就会结果;果还生,生菩提果。有一块地,就会生出菩提的果。“无情即无种”,如果谁也不知道这个道场,也没有人来学佛法,这叫无情即无种。“无性亦无生”,也没有一个佛性,也不会成佛。现在我们佛性也有,也要成佛。所以这首偈颂,怎样讲都有道理,你只要认为合乎法,就可以的。
祖复曰。昔达摩大师。初来此土。人未之信。故传此衣。以为信体。代代相承。法则以心传心。皆令自悟自证。自古佛佛惟传本体。师师密付本心。衣为争端。止汝勿传。若传此衣。命如悬丝。汝须速去。恐人害汝。
“祖复曰”:五祖又说,“昔达摩大师”:说以前初祖菩提达摩,“初来此土”:初次来到中国。“人未之信”:人都不相信。我以前不是讲吗?中国人看见印度人来,都叫他:“这个摩罗刹到中国来了!”都不恭敬他,谁也不认识他、不相信他。最初到中国三、五年的时候,没有人认识他是祖师,人皆不信。“故传此衣”:所以才传这个衣钵,“以为信体”:做为一个证据。
“代代相承,法则以心传心”:衣钵,不过是代表而已,其实佛法,是要以心传心。“皆令自悟自证”:都要他自己觉悟,自己证得。“自古佛佛惟传本体”:自古以来,所有的佛,都传本体;本体也就是这个自性。“师师密付本心”:师师的相承,也就是承这个本心。“衣为争端,止汝勿传”:说衣呀,是争的开始。有衣,大家就互相争,你想抢衣,做真的祖师;他也想偷衣,做假的祖师,为什么呢?是他偷去的。那抢来的,怎么抢来的?好像神秀在五祖那儿,就想要抢,就想要强迫五祖传给他法,这就有威胁的性质。甚至你不传给我法,你传给他人,我就教他死。就有这种情形,所以这叫抢来的祖师。抢来的祖师,虽然是抢来的,但也是真祖师;偷来的呢?那就是假祖师。
这个衣,在四祖时,被人偷过三次;在五祖时,又被人偷过三次,但是可都没有偷去。因为这也是一种菩萨的感应,不是他这样不方便,就是那样不方便;总而言之,没偷去。在六祖管这个衣钵的时候,被人偷了六次,也都没偷去。以后呢?这个衣钵被武则天硬要去了,以后又传给谁,就不知道了。所以说衣是争的开始,在教里,就有争夺的情形发生;从你这儿,以后就不要再传这个衣了!“若传此衣,命如悬丝”:你如果还传衣钵,命就像悬丝那么危险。怎么叫悬丝呢?就用一条线,吊上几百斤那么重的石头,这一定要断的嘛!所以五祖对六祖说,“汝须速去”:你快点走啊,你快点离开此地!“恐人害汝”:恐怕有人害你啊!为什么呢?五祖为什么这样说呢?因为神秀这一班人,如果知道五祖传法给旁人,一定要杀了这人;所以叫六祖快一点逃跑。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六祖法宝坛经浅释 三》行由品第一(宣化上人讲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