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执着心,亦不执着净
不执着心,亦不执着净不执着心,亦不执着净
六组墰经写道:“师示众云:此门坐禅,元不著心,亦不著净,亦不是不动。若言著心,心原是妄。知心如幻,故无所著也。若言著净,人性本净。由妄念故,盖覆真如,但无妄想,性自清净。起心著净,却生净妄。妄无处所,著者是妄。净无形相,却立净相,言是功夫。作此见者,障自本性,却被净缚。善知识,若修不动者,但见一切人时,不见人之是非善恶过患,即是自性不动。善知识,迷人身虽不动,开口便说他人是非长短好恶,与道违背。若著心著净,即障道也。”
解析如下:惠能大师开示大众说:这个法门中所说的坐禅,本是不执著于心,也不执著于净,也不是不动。如果说执著于心,心念原本是虚妄的;知道心念是虚幻的,所以也就无所执著。如果说执著于净的话,人的自性本来清净,因为有了无明妄念,所以覆盖了真如本性。只要没有妄想,本性自然清净;如果起心执著于净,就会产生净的虚妄;虚妄没有一定的处所,有了执著,就是虚妄。净原本也没有形相,现在却立出了净的形相,还说这是修行的功夫。有了这样错误的见解,就会障蔽自己的真如自性,反而被净相所缠缚。善知识!所谓修不动心者,如果能在见一切人时,不见他人的是非善恶、功过得失,这就是自性不动。善知识!愚迷的人,身体虽然不动,但是一开口便说他人的是非长短好坏,这就与正道相违背了。如果执著于心或执著于净,就障蔽了正道。
禅定,又名“三昧”,亦即“止观”,止是放下,观是看破。禅定是指“心一境性”,让混乱的思绪平静下来,外禅内定,专注一境。禅定并不等于禅宗,因为禅宗虽然也鼓励参禅、禅定,但是更重视智慧的开悟。
佛教将禅定分成世间定与出世间定二者。世间定,亦即四禅八定,这是任何外道凡夫甚至畜生道众生都可能达到的境界,进入四禅八定的众生,可能会得到一些神奇的能力,也就是神通,也可以暂时止息欲界的痛苦。但是一旦离开定境,很快又会被世间烦恼所侵袭。因此,佛教并不专注于禅定的修持,而是将禅定当成追求解脱的方式之一,目的在于追求解脱一切烦恼的出世间定,亦即灭尽定。一般来说,禅定不一定能悟道解脱,但要悟道解脱却离不开禅定。
禅宗顿教法门的禅法,不是让我们执著于心,也不是执著于净,不是执著于清净,也不是不动心念。这里所说的心,也是虚妄的,并非实有。我们要明了自己的心,要知道自己的心念如幻,它刹那不停。我们的自性本来就是清净的,你用不着再去执著它。我们因为妄念、妄想、执著,把我们的真如自性给掩盖了。你不要被卡住,所谓的妄想、执著就是说把一点事放大,当成全部,卡在那里,这叫执著。
如果你用心思考净,其实就是把心卡在净上了。如果我们执著于一种境界,这就是妄想,要超越,不执著于任何境界,不执著于善恶、对错、是非、好坏、净或者不净,都不要执著它,来的就来,过去就过去,这就是修行人的形态。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