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最重要的是念佛往生极乐
这里是属于净土宗念佛会的台中分会,我们的宗旨是很明确的,就是「念佛往生」。也就是说,我们有目标、有方法,目标就是极乐世界,方法就是「专念南无阿弥陀佛」。方法与目标是一个人生存在世界上的价值,也是一件东西之所以能被保存的价值;所以,人生最重要的就是要有目标,而且有方法。当然,这个目标必须是关系到生存的最高目的,才有价值。我们的目标就是往生极乐世界,往生极乐不只是学佛者最后的希望、永恒的目标,也可说是人类唯一的目标。六道轮回的众生之所以能解脱,必须出生到人道,为什么?因为佛法的弘扬,大多以人间为主要对象。六道之中,天界纯是享乐的果报,阿修罗还有瞋恚斗争的习性,三恶道不是痛苦就是愚痴;只有人,有苦有乐,也有时间思惟怎么离苦得乐,怎么永恒地离绝对苦、得绝对乐。地球上六十亿的人口,都应该有解脱的机运,可是如果福报不够,就不能遇到佛法;或者善根不足,即使遇到佛法,也不能掌握解脱的法门。因为,佛陀成道后四十九年,讲经说法三百余会,都是随着众生的根机,有方便性的、有真实性的,最终的目的是以方便导入真实。
弥陀救度的法门是佛法的归宗结顶
学佛如果不知道分辨方便与真实,不晓得方便是进入真实的通道,而执着、停留在方便上,就无法解脱了;这一辈子没有解脱,还要等到未来世。如今我们不只生而为人,且遇到佛法,更遇到佛法之中能真实解脱、当生成就的净土法门,这可说是百千万世承受阿弥陀佛慈悲智慧的导引,才使我们这一辈子本来不能出生为人而终于出生为人,不能逢遇佛法却在种种顺境、逆境中,遇到了弥陀救度的法门。
往生极乐不只是永远脱离了六道轮回,且能拥有与阿弥陀佛相同的无量寿命、无量光明,具足四十八大愿的功德。所以,往生极乐是人生宇宙,也是佛教八万四千法门中最崇高的目标;可说是佛法的结晶、所有行法的归宗结顶。而往生的方法又很简易,只要称念「南无阿弥陀佛」就可以了。目标是那么崇高,果报境界是那么殊胜,方法却是这样的平淡、平凡,毫不奇特艰难,甚至让人轻视,为什么会这样呢?因为背后有阿弥陀佛的愿与行。
四十八愿因兹发,一一誓愿为众生
一个人必须发菩提心、行菩萨道,广修六度万行,才能脱离轮回、圆满佛果,之后广度众生。阿弥陀佛大慈大悲,祂晓得十方众生,尤其是五浊恶世的娑婆众生,有的是无心于出离,或是不晓得出离,只知五欲的享乐;有的虽晓得享乐造罪会轮回受苦,必须修行,却有心无力,这个心还是被贪瞋业力所占据。这些阿弥陀佛都知道,祂悲悯我们,所以预先为我们发愿、为我们修行;也就是说,阿弥陀佛经过五劫思维所成就的四十八大愿、所建设的极乐世界,主要是为了我们十方众生。所以《般舟赞》中善导大师说:
四十八愿因兹发,一一誓愿为众生
在四十八愿中,大部分的愿都在建设极乐世界,如何使它清净,没有贪瞋痴慢疑,没有三恶道乃至六道的众生界;怎样使一切众生往生之后,就能跟佛一样达到涅盘──所谓涅盘,就是不生不灭,也就是心经所讲的「不垢、不净、不增、不减」;所以到极乐世界,就能成佛。
四十八愿一一愿言:念佛往生
然而这四十八愿,可说每一愿都为了众生的往生极乐世界,每一愿也都在说明:只要念佛,必定往生。为什么这么说?因为极乐世界固然有百千万亿无量无边的庄严,但如果我们不能往生,种种的庄严、清净都没意义了。就像大陆三峡的移民,要为他们建设流畅的交通,要有学校、邮局、银行,现代化的房子……种种美好的环境,只有一个目的,如果所建设的都不能吸引三峡的百姓,迁到这里来,那么一切都徒劳、白费了。同样的,阿弥陀佛要设想一种不但能吸引我们愿生极乐世界,同时使十方众生都能轻易往生的方法,这就是阿弥陀佛五劫思维而成的四十八愿,其中每一愿都告诉我们:只要念佛,就能往生。
万德洪名
而为了完成这个大愿,阿弥陀佛因地时又以兆载永劫的时间,累积了无量无边的德行,把这些德行都融入在这一句名号里。因为,我们凡夫众生若要成佛、度人,必须发菩提心、修六度万行、行菩萨道,所谓「众生无边誓愿度,烦恼无尽誓愿断,法门无尽誓愿学,佛道无上誓愿成」,但是我们空有其心而毫无其力,所以阿弥陀佛代替我们发菩提心、行菩萨道,然后一点一滴的把功德融入六字名号中,再把这名号送给我们。就如同中央银行所有的钱容纳在一张金融卡,宇宙的万德也全部收在这六字名号里,所以称为「万德洪名」。
不管是谁,只要称念这六字名号,就具足六度万行,就是在发菩提心、行菩萨道。所以,要脱离轮回、往生成佛,最方便、最简捷,每一个人都做得到的,就是称念「南无阿弥陀佛」──这是阿弥陀佛为我们准备,释迦牟尼佛向我们介绍的,也是十方诸佛主动为我们赞叹证明的。因此,这个法门才能称为「易行道」,除了念佛以外的法门,都是「难行道」。
万修万人去的「易行道」
所谓「易行道」,就是让这句名号,听入众生的心中,让他们可以忆佛念佛,专称名号,这才是易中之易。所以易行道的「易」,不只是很简单、很容易、很稳当,而且是说,任何众生,只要机缘成熟,都做得到的。也因为这样,念佛法门,才被赞叹为「三根普被,利钝全收,万修万人去」。
因此,从结论上来讲,我们人生的目标、学佛的目的,都很明朗确定,就像旗子鲜明挂在高空中,四面八方的人抬起头就看得到:这就是目标──「往生极乐世界」,方法──「专称弥陀名号」。每一个人就依他当下的根器去念这一句名号,没有任何条件的限定,或者某一种水平的规定;他是在家就依在家的身分、出家就依出家的身分去念佛;他的个性比较调柔、无诤,就以调柔无诤的个性去念佛;他的个性比较刚强,凡事都要问清理由,或者烦恼比较重,念起佛来就妄想杂念纷飞,这都没关系,只要他念佛就可以了──不管他有没有妄想,个性刚强或调柔。因为每个人本来的业力、根性都各自不同,就好像人生下来,自然就有男女的差别、有各个面貌的差别,而虽有这些不同,只要他念这句名号,都同样承受名号的功能,而被牵引到极乐世界去。
也就是说,这句名号本身就能消除我们的业障、增长我们的福德,使我们临命终时,自然进入极乐世界的涅盘境界,就像地面上的千江万水,最后都流入大海,所谓「上善若水」。这句名号是万德万行的结晶,只要我们专一称念,最终毕竟归入弥陀极乐世界的大海。我们念「南无阿弥陀佛」,是为了往生极乐;而往生极乐,只要念「南无阿弥陀佛」。如果我们念佛不是愿生极乐,而只为了人间的福报,或希望来世再投胎为人,或者升天,这样的话,就会随着愿力的牵引,到那个境界去。但我们不是那样,我们的心愿,念念都是为了往生极乐的。
主动、平等、毫无条件的救度法门
所以,念佛是三根普被,也就是上、中、下各种根机;三根是约略讲,三三是九,九九八十一,就有无量的根机;每一种根机只要专念「南无阿弥陀佛」──这当中没有要求念到什么水平:所谓「工夫成片」、「梦寐一如」、「正念相继」,甚至破除见思二惑……以为要这样才更有往生的把握;完全不是这样!而是只要我们念这句名号,自自然然,不管我们的心境如何,时间一到,阿弥陀佛就会来接引,我们就会被这句名号的功德、能量,牵引进入极乐世界。
所以,唯有我们这个法门才是所谓的「主动的、平等的、毫无条件的」;也唯有这个法门,是当生成就,万修万人去。这背后就是阿弥陀佛的功德,是阿弥陀佛为我们发愿、为我们修行。为了完成这句名号来救度我们,祂累生累世为我们牺牲、奉献,经典上常有的施舍头、目、脑、髓、「舍身喂虎」、「割肉喂鹰」,为我们布施的骨头,超过须弥山,所为我们牺牲的血水,远胜过四大海,点点滴滴都为了我们的往生。也就是说,一个众生要脱离六道轮回,必须先还清业债──也就是生生世世以来,每个众生所累积的五逆十恶无量无边的罪业。譬如说,我们永劫以来的杀生,还有偷盗(拿不应该拿的东西,赚不应该赚的钱)、邪淫(感情的不当)、妄语(说骗人的话)……等恶业不计其数;我们现在要离开娑婆世界了,这些罪业有一丝一毫没还清,就不能脱离六道轮回。而阿弥陀佛就是这样,点点滴滴为我们累积偿还业债的功德,为我们累积往生的资粮;甚至极乐世界的种种庄严──地上铺设的一片黄金,空中飘落的一朵莲花,或是七宝池、八功德水、宫殿楼阁,一点一滴都是阿弥陀佛预先为我们设计、为我们建设,我们不曾参与计划,也不曾参与搬砖头、砌石子……都没有,点点滴滴都是阿弥陀佛为我们成就的。
这也可用一种譬喻:有能力的父母生下了一个独子,就会预先为他做一辈子的生涯规划,要怎样扶养他、教育他、安排他的学校与居住环境;如果这个独子没有能力,就必须假借父母;而且,父母对于没能力的儿子,会加倍地关爱他,为他设想──阿弥陀佛把十方众生看成祂的父母、祂的独子、祂本身,而来孝敬我们、抚育我们、成就我们。这些理论的根据都在《佛说无量寿经》,在我所校订的《佛说无量寿经》后面所附录的〈无量寿经摘要〉内都有结集,有志于讲经布教的同修,最好能把这些摘要背到滚瓜烂熟、运用自如。
现在就来引用几段:
为诸庶类,作不请之友,
荷负群生,为之重担。
为诸庶类,作不请之友
这说明了阿弥陀佛旷劫以来,在发菩提心、行菩萨道的时候,心心念念都是为我们众生设想,行行步步都为了奉献众生。「庶类」就是十方众生,「作不请之友」即主动来邀请我们作祂的朋友。人跟人作朋友,常有缘份、身份地位的考虑与限制;譬如我们到美国去,布什总统会不会接见我们?不会!因为身份地位悬殊;又譬如进入社会,如果对方的地位很崇高,他们即使愿意,也不一定能与我们作朋友。人与人之间是这样,凡夫与圣人之间,也常常有类似的情形。
在我们出版的《见闻记》里就有个故事:有一个人坐船出海,遇上风浪而沉没了,他很幸运地飘流到一座孤岛,孤岛上有寺院,他就在厨房担任烧火的工作,而寺里的僧众都是阿罗汉,他能遇到阿罗汉,真是很大的福报!可是,不久之后有一位阿罗汉跟他说:你还是具足贪瞋痴的凡夫,而我们都是证果的解脱者,根本就不能相处。这阿罗汉就以神通把他放在袖子里,剎那之间把他送回家乡去了。
凡夫跟凡夫要做朋友都不容易了,何况我们跟佛的境界相差太多,就以菩萨五十一阶位来说,「十信」还是凡夫,不能了解「十住」的境界;十住虽已是圣贤之列,也还不了解「十行」,十行不了解「十回向」、十回向不了解「十地」、初地不了解「二地」、十地不了解「等觉」……这些境界相差悬殊,所以就有尊卑、大小、高低的区别。所以,我们既不能了解对方的境界,也谈不上跟他当朋友。可是今天阿弥陀佛主动来当十方众生的朋友,是要承担我们的罪业,成全我们成佛!
荷负群生,为之重担
我们人生最重的担子是什么?不是欠人家的钱、也不是三餐不继,这些再怎样都会过去、会突破的;最重的是生死轮回这个担子,是我们担负不起的。而阿弥陀佛正是要承担我们这个重担,要为我们解决生死轮回的业障,成就我们成佛的道业,所以说「荷负群生,为之重担」,阿弥陀佛把我们的一切承担起来。
大陆净宗法师讲解这个法门可说是很生动、很活泼,引用的例子也很随兴,信手拈来都是妙法。他对于阿弥陀佛荷负群生的重担,用了一个基督教的譬喻:有一个基督徒,他一生虔信上帝,最后终于往生天堂,跟上帝在一起。他在天堂回顾着人间的一生,凡是走过的地方都有四个脚印,当然,两个是他自己的,另外两个是上帝的;也就是,上帝都与他同在、陪他走过一生的顺逆。他看着这四个脚印,就对上帝满怀感恩。他看呀看,看到某一段路程,只有两个脚印,才忆起那段路是他一生中最艰难的逆境,这时候他就抱怨说:「上帝呀,你看!在我最艰苦的时候,你竟然舍我而去。」上帝就说:「傻孩子,不是这样呀!你最艰难的时候,我是把你扛在肩膀上,所以这两个脚印是我的呀!」这个故事是基督教的,可是这经文、根据,却在佛教的《无量寿经》里明白的写着:「荷负群生,为之重担。」
以不请之法,施诸黎庶
只要依靠祂、称念祂的名字,就可以消除我们的业障,获得无上的功德,所以《无量寿经》说:
以不请之法,施诸黎庶。
我们无法想象的,可以成佛、度众生的这个法,阿弥陀佛主动、平等、无差别、没有条件地布施给我们,这个法就是「南无阿弥陀佛」。六字名号的境界,只有佛与佛才能彼此了解、彼此赞叹、彼此证明,所以《无量寿经》说:
二乘非所测,唯佛独明了。
这个法门,连阿罗汉、菩萨也没办法测度、想象,而大慈大悲的阿弥陀佛却将这个法门主动介绍给我们,要求我们接受。
学佛人应该对十方诸佛、一切菩萨尊贵无比地高高在上供奉着,并且匍伏在下,五体投地的顶礼;然而我们这个法门,阿弥陀佛与我们的关系与诸佛菩萨有微妙的不同,阿弥陀佛是从果降因,迁就众生的根机,来到我们的左右,当我们的朋友,要求我们接受这个「不请之法」。
《无量寿经》说:
令诸众生,功德成就。
阿弥陀佛所修的法,是要成就我们的功德,让我们往生。
要往生,则须消业障,《观无量寿经》说:
至心……称南无阿弥陀佛,称佛名故,
于念念中,除八十亿劫,生死之罪。
我们愿生极乐的心若很迫切,所念的每一句名号都在消除生死轮回的罪业;我们的一切罪业被这句名号的光明所照透,被这支名号的宝剑所斩破。可以说,消除业障最容易、最快速、最殊胜的,就是这一句「南无阿弥陀佛」!《观无量寿经》〈下品上生章〉说:
以闻如是,诸经名故,除却千劫极重恶业。
智者复教,合掌叉手,称南无阿弥陀佛。
称佛名故,除五十亿劫生死之罪。
听闻读诵大乘十二部经,最多消除一千劫的罪业而已。称念佛名,每一念可消除五十亿乃至八十亿劫的生死之罪──千劫和八十亿劫,真是天差地别!何况,诵经没那么容易,不识字,不能诵;没经本,不能诵;没空闲,也不能诵。可是这句「南无阿弥陀佛」,是不管在哪里,有事没事,都能忆佛念佛,既简单、又殊胜。
《无量寿经》说:
其有得闻,彼佛名号,欢喜踊跃,乃至一念。
当知此人,为得大利,则是具足,无上功德。
欢喜踊跃的称念这一句名号,就得到了最大的利益,具足了无上的功德。所谓「无上功德」,就是成佛,因为没有比佛更上的了;我们念佛,佛的功德就跟我们一体不离。
如纯孝之子,爱敬父母
阿弥陀佛为了将这个不请之法,布施给我们,可说是想尽了方法,所以《无量寿经》说:
如纯孝之子,爱敬父母。
阿弥陀佛把十方众生看成他的爸爸妈妈,自己则是纯孝的儿子。所谓「纯」就是专一不杂,虔诚恭敬。百善孝为先,我们学佛要行善积德,第一点就是孝养家里两位现成的佛祖,可是我们愈想孝顺,就愈发现我们做不到。《观无量寿经》说:
欲生彼国者,当修三福:
一者、孝养父母,奉事师长,慈心不杀,修十善业。
二者、受持三归,具足众戒,不犯威仪。
三者、发菩提心,深信因果,读诵大乘,劝进行者。
如此三事,名为净业。
意思是说,若想以自己的力量成佛,就要修三种净业:第一就是「世福」──世间的福德:「孝养父母,奉事师长,慈心不杀,修十善业」。第二是「戒福」──小乘的功德:「受持三归,具足众戒,不犯威仪」。第三是「行福」──大乘的功德:要「发菩提心,深信因果,读诵大乘」,而且要「劝进行者」──自利利人,甚至牺牲自己,利益别人。
然而连最基本的第一种,我们都做不到了;所以学这个法门,要自认是「三福无份」的众生,但是只要依靠弥陀的救度,就能超越、具足三福。阿弥陀佛把这法门布施给我们,祂善巧方便的来当我们的儿子,爱敬我们。世界上的人有爱,未必有敬,譬如亲子、夫妻,很恩爱,但会流于随便;社会上一般人彼此恭敬有礼貌,却未必有亲情。可是阿弥陀佛把我们当成祂的父母,既敬又爱,目的只有一个,就是希望我们接受祂的救度。阿弥陀佛的慈悲,真的是无限的慈悲,让我们不晓得要怎样去感恩报答,所以这一段经文说「如纯孝之子,爱敬父母。」
于诸众生,视若自己
这个还不够,更进一步把我们十方众生看成祂自己,所以说:
于诸众生,视若自己。
「视若自己」,等于你的问题,就是我的问题,你所负担不起的,理所当然要来为你承担。所以我们念佛的人既然信靠阿弥陀佛,专称弥陀佛名,我们对阿弥陀佛也不要客气,固然佛是佛,我们要存着虔诚恭敬之心,但也不要认为祂在十万亿佛土之外,我们在这里苦苦地哀求,不要这样!阿弥陀佛跟我们是一体的,是生命共同体,祂要求我们把我们看成祂自己,所以我们的问题,就是弥陀的问题;而我们最大的问题就是六道生死轮回的问题,这个问题我们承担不起,我们解决不了;好!阿弥陀佛理所当然,就要为我们承担,为我们解决,这才是真正的「于诸众生,视若自己。」这也就是《阿弥陀经》里面所讲的「共命之鸟」。
共命之鸟
所谓「共命之鸟」,是两个生命,共享一个身体,我们跟阿弥陀佛可说是两个生命,但是共有一个功德。也就是说,我们这个生命很愚钝,而阿弥陀佛那个生命很聪明、锐利,祂可以吸收种种的营养分,祂所吸收的就是我们所拥有的,祂的东西就是我们的东西,所以阿弥陀佛跟我们是生命共同体,阿弥陀佛的功德就是我们的功德,而我们的负债就是阿弥陀佛的负债;我们的负债如果由阿弥陀佛承担,那毫无问题,因为我们生生世世轮回的业障,在阿弥陀佛功德的大海当中,只不过是一滴水而已。因为我们真的承受不起永恒的在六道生死轮回,无有出离之缘,而这业障由阿弥陀佛承担,可说轻而易举,当生就能够让我们往生极乐世界。当然不是说我现在发愿要往生极乐世界,专称弥陀名号,短期间就会往生,不是这样的。反而专一念佛,确定可以增福延寿,时间一到,就往生极乐世界,时间还没到,我们就过着在现世受弥陀保护的生活。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