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iuxiaotuitu 发表于 2016-4-22 11:09:16

【如果有心现相就有局限性!】

  修行也不一定局限在念佛、坐禅,其它诸如看经、阅读书刊,做种种的功德,这些都是修行。只要有心,所谓「诸恶莫作,众善奉行」,那就是修行。
  人我相处,人伦道德,大家互相尊重、互相帮助,那就是修行。
  「不妄语、不恶口、不两舌、不绮语」,这就是修行。
  曹溪的修行法门是以「无」──无念、无相、无住为宗要。
  「无念为宗」,就是教我们要「念而无念」,要「一念不起」。
  「无念」的境界是:
  ◆ 对过去的境界不要追忆。
  ◆ 对现在的境界不要贪着。
  ◆ 对未来的境界不要幻想。重要的是把握每一个当下。如果能对过去的境界不追忆,这就是「修定」;对现在的境界不贪着,这就是「持戒」;对未来的境界不存幻想,这就是「修慧」。
  ◆「无念」实际上就是修「戒、定、慧」;「无念」就是「不执着」,不执着才能进步。无念不是甚么都不念,所谓「不念而念,念而不念」,「无念」才能真正拥有更宽广的世界。
  「凡所有相,皆是虚妄。」离开了「妄想」,才能证悟「实相」。
  「无住」是《金刚经》的宗要。五千多字的《金刚经》,主要就是讲一个「无」:度生要「无我」、布施要「无相」、生活要「无住」、证果要「无证」。
  能够懂得一个「无」,证悟一个「无」,那就拥有了世间,拥有了「无限、无量、无边」的人生。这就是曹溪大师告诉我们的修行法门,是以「无念」为宗,「无相」为体,「无住」为本。
  如何才能达到「无念、无相、无住」的境界呢?就是要「定慧双修」。
  所谓「定」,就是要我们遇境不动心、不气恼;所谓「慧」,就是要我们谈吐、做事都能运用得体,都能如法,那就是智能的妙用。
  「不舍道法而行凡夫事,种种运用能不离定慧。」这就是「定慧双用」。
  六祖回答:「常生清净心,定心而有慧;于境上无心,慧中而有定。定慧等无心,双修自性证。」
  如果我们能够面对境界而「无念」的话,则念念归宗;如果我们遇缘而能「无心」的话,则心心契道。
  「自悟」,就是要自我要求、自我实践、自我觉悟。
  禅师们的悟境,是忘失身心,是泯灭人我,是与虚空合而为一,是超越三世而知一切。
  悟,就是找到自己的本来面目,本来面目就是我们的真心,我们的真心「竖穷三际,横遍十方」,等同虚空。
  古德说:「大事未明,如丧考妣;大事已明,如丧考妣。」

随缘起用 发表于 2016-4-22 11:34:24

本来真心,犹如虚空,无量无边的体性真如也是它。现前的,森罗万象,生住异灭,缘起无常无我也是它。它就是诸法实相,一心三藏,当下体相用圆满,而非偏指一个,犹如虚空的体性真常

花开莲_bFI4z 发表于 2016-4-22 13:04:17

这个心现相都是佛的方便教化,相对于识性流出无量如来(相)。这个讲法要圆满。究竟讲。性相本来是一。一和一没有个别人。但是但有言说就有个次递。可不讲又明白不了。所以讲心现相。这个“现”字还是比较究竟的。只是我们通过这个法悟到就好。知道法尔如是即可。能现所现是一。就不用讲能和所了。

花开莲_bFI4z 发表于 2016-4-22 13:10:16

明白事实真相现出相也没关系。清清楚楚,明明白白。是性体功德的妙用。就不会有局现。关键要
真明白呀!

真实 发表于 2016-4-22 13:14:40

凡所有相,皆是虚妄。
这一句的理解,请大家指教:俺理解虚即空,妄即不空,虚妄二字正是实相,正是空不空如来藏,即是一切万法实相。

真实 发表于 2016-4-22 13:14:45

凡所有相,皆是虚妄。
这一句的理解,请大家指教:俺理解虚即空,妄即不空,虚妄二字正是实相,正是空不空如来藏,即是一切万法实相。

元炁 发表于 2016-4-22 13:26:11

阿弥陀佛,阿弥陀佛,阿弥陀佛

当法_QF9D3 发表于 2016-4-22 16:22:47

阿弥陀佛,阿弥陀佛,阿弥陀佛

南京当真 发表于 2016-4-22 17:23:56

借祖师言:还有这个在。

正航cq 发表于 2016-4-22 18:24:49

上述诸‘颜画’,可概述为‘文字般若’的问题。
注意,真正的佛智要求<满足>:究竟涅槃!
比若,存画曰‘缘起性空;空中无实无虚,无所不含、无所不有’,如果说你有幸读懂了‘空’视画,督镜即为:用此‘空’于任何处<时空>可以方便实现‘无碍’已!
怎样实现呢?说白了,‘心行体证’上可概述为三吗:其一,先必须完成对‘一切即一’的归并<亦即‘空’>;其二,对其空中‘虚实’的进一步归并(或究竟),亦即于你自己(或内)体证到‘虚实不二’已;其三,整个过程自在、轻松(亦即随遇轻安)。
页: [1] 2
查看完整版本: 【如果有心现相就有局限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