静莲 发表于 2016-3-15 20:17:39

宇宙人生真相-楞严经法要

宇宙人生真相-楞严经法要 南怀瑾
《楞严大义今释》 第一章 心性本体论真心与妄心体性的辨认心,究竟在哪里?这个问题,阿难反复地提出七点见解,经过佛的分析论辩,都被佛所否定。觉得平生所学,尽是虚妄,就非常惶惑,请求佛的指示,要求说明心性自体本来寂静的真理。佛说:“一切含有知觉灵性的众生,自无始时期以来,(时间无始无终,故名无始。)种种错误颠倒,都受自然的业力所支配,犹如连串的果实,从一个根本发生,愈长愈多。甚至一般学习佛法追求真理的人,虽然努力修行,亦往往走入歧途,不能得成无上菩提。(自性正知正觉。)都因为不知道两种基本原理,就胡乱修习佛法,犹如煮沙,欲成嘉撰。无论经过多久的时间,无论如何努力用功,终于不能得到至高无上的真实成就。”佛又说:“所谓两种原理,第一,自无始以来,作生死根本的,一切含有灵性众生的心理作用,凭借生理的本能活动,名为攀缘心。(普通心理现状,都在感想、联想、幻想、感觉、幻觉、错觉、思维与部分知觉的圈子里打转,总名叫做妄想,或妄心。犹如钩锁连环,互相联带发生关系,由此到彼,心里必须缘着一事一物或一理,有攀取不舍的现象,所以叫做攀缘心。)第二,这种妄心状况,只是心理生理所产生的现象,不是心性自体功能的本来。自无始以来,心性功能的自体,是超越感觉知觉的范围的,元本清净正觉,光明寂然,为了界说分别于妄心,名为真心自性。(这个所谓真,只是在名词上为了有别于妄心而假设的,在人与一切含灵众生的本位上所产生的各种心理状况的妄想,与生理本能的活动,都是这自性功能所生的动态作用。)你现在的意识精神,原来自然具有自性灵明,能够产生心理生理各种因缘的作用。但是心理生理各种因缘现象的产生,推究其原因,各有其自己的所以然。如能将身心、物理、精神互相关系所产生的各种因缘,各自归返其所以生起攀缘的本位,这个本来清净正觉、光明寂然的自性,自会超然独立,外遗所有而得解脱。一切含灵的众生,都具有这个心性自体功能而发生种种作用。虽然终日应用,但是只能认识这个自住功能所产生的作用,而不能认识心性光明寂然的自体,所以才在生死之流当中旋转不已。”心性自体的指认佛告阿难:“你现在想要了解心性寂然大定的正途,超越生死之流,必须先有正确的见解和认识。”佛于是举手成拳,再问阿难:”你现在看得见吗?”阿难答:“看见了。”佛问:“你看见什么。”阿难答:“我的眼睛看见您的拳,心里知道这是拳。”佛说:“能看见的是谁呢?”阿难答:“我同大众,用眼睛看见的。”佛又问:“我的拳,当前照耀你的眼与心,你的眼睛既然可以看见;什么是你的心呢?”阿难答:“您追问心在哪里,我现在便推测寻求。这个能够推测寻求的,大概就是我的心了。”佛说:“这个不是你的真心。”,阿难听了,很惊诧地发问:“这个不是我的心,该是什么呢?”佛说:“这种作用,都是外界刺激的反应,产生变幻不实的意识思想,遮障惑乱你心性的自体。自无始以来,直到现在,一般人都认为这意识思想就是真心,犹如认贼为子,丧失本无常寂的心性自体,迷惑流浪在生死的漩涡里。”阿难说:“我是佛的宠弟,因心爱吾佛,所以出家专心学法,不但如此,对于其他善知识,我都恭敬受教,发大勇猛,凡一切求善求真的行为,不怕困难,都恳切地去实行。种种作为,事实上,都是运用这个心,才能做到。即使要反对真理,永退善根,也是这个心的运用。现在佛说这个不是心,那我等于无心,岂不等于无知的木石一样?离开这种知觉,还会有什么呢?何以佛说这个不是心?这样,不但是我,乃至在会的一般大众,恐怕都有同样的疑惑。希望佛发慈悲,再加开示我们一般未悟真心的人。“这时,佛欲使阿难及一般大众,使心境进人‘无生法忍’,(无生法忍,是佛法的专门名词,也就是上面所说的心性寂然正定的实际境象。现行的心理现状,不再起妄想作用,住于寂然不动。生理活动,亦因之进入极静的状态,住于心性寂然的自体实相,是见性入道的基本要点。因为这种妄想不生的实相,有动心忍性,切断身心习惯活动的现象,所以叫作法忍。),使用慈爱的手摩阿难头顶说:”我常说,一切现象所生,都是心性自体功能所显现。一切世界的物质微尘,都因为从心性的本体功能而形成。世界上一切所有,一草一木,一点一滴,如果要研究它的根源,即使是虚空,也有它的名称和现象。这个清光明圣洁的真心,为精神、物质、心理、生理的一切中心体性,哪里没有自体的呢?假若你坚执这个意识分别、感觉观认为就是真心,那么,这个心就应该离开现象所有的色、香、味、感触等等事实作业,另外有一个完全独立的体性。例如你现在,听我说话,因为听到声音,你才产生了意识的分别。如果没有声音,能听的心性何在呢?即使你现在能够灭掉一切观看、听闻、感觉、知觉的作用,内守幽闲,犹为法尘分别影事。其实,心内什么都没有,只守着一个幽幽闲闲、空空洞洞的境界,不过是意识分别现象暂时潜伏的影像,而不是心的真实自性之体。但是,我不是说这种现象,绝对不是你的真心所具有的一种作用。你可以从这种心理的现象上,仔细地去研究揣摩。假若离开精神物质,心理生理的现象以外,另有一个超然独立能够分别的自性,那才是你的真心自性。如果这个能够分别的性能,离开外界现象与经验,就没有自体,那就可以明白这些现象,都是外界与意识经验潜伏的影像。意识经验和外界现象,时时刻刻都在变动,不能永远长存。当意识变动了,现象消灭了,这个心不是等于零吗?那么,你的自性本体,等于绝对断灭无有,还有什么可以修行证明得到‘无生法忍’呢?(换言之:假若守着一个幽闲空洞的境界,便认为是心性自体,若不守这个幽闲空洞,这种境界,也就立刻变去。这很明显地证明这样静止的境界,只是一种意识的现象而已,并不是真心自性的本体。)世间一切修行佛法的学人,即使现前可以成功九次第定,(九次第定,又名四禅八定。是佛法与外道等修行用功共通的境界。初禅,‘心一境性’,就是制心一处,心念专一的境象。二禅,‘定主喜乐’。三禅,‘离喜得乐’。四禅,‘舍念清净’。并有四种定的境界,如:空无边处定,色无边处定,识无边处定,非想非非想处定。再加灭尽定,统名九次第定。)却不能得到圆满无漏的阿罗汉果,(所谓漏,就是烦恼的异名。无漏或漏尽,即是烦恼已尽。阿罗汉,是小乘修行人所达到的最高境界,断尽一切烦恼,完全没有了无明、欲和烦恼的渗漏,足为人天师表的果位。)都是因为执着这个生死妄想的妄心,把它当作了真心自性的本体。所以你虽然博闻强记,知识广博,记忆和听到的佛法也很多,仍然不能得到圣果,也由于这个原因。“阿难听了佛的教诲,悲泣涕流地说:“我常想仰仗佛的威神,不必自己劳苦修行,您会惠赏给我三昧。(心性寂然不动,照用同时的境界。)不知道各人的身心,本来不能代替,所以不能见到真心自性。我现在虽然身体出家,此心并未入道,譬如富家的骄子,违背慈父,自甘流浪在外,乞食他方。今天才知道虽然博闻强记,如果不用功修行求证,结果等于愚蠢无知,如人说食,终不能饱。人生现实境遇的烦恼,大体都被两种基本障碍砾困惑,第一,被各种心理状态的情绪和妄想所烦恼,所谓我执,”又名我障。第二,受一般世间现实的知识所障碍,所谓法执,又名所知障。都因为不能自知自见心性寂然常住的实相,希望佛哀怜我们,开发我们的妙明真心和道眼吧。“南无阿弥陀佛!南无观世音菩萨!南无大势至菩萨!能见不是眼见佛说:“你先前答复我,看见了这个拳,何以有这个拳的色相?怎样变成这个拳?你又凭什么面看见?”阿难答:“因为您身体自己具有色相的作用,所以才有这个拳的色相。看见的是我的眼,构成拳的是您的手。”佛说:“老实告诉你,一切有智慧的人,安括解真理i须要譬喻才能明白。譬如这个拳,假若没有我的手,根本就不能握成拳。假若没有你的眼,你也根本看不见。用你的眼睛,比例我的拳,这个理由,是相同的吗?”阿难说:“当然相同。如果没有我的眼,我哪里看得见?用我的眼,比您的拳,事实与理由都是相同的。”佛说:“你说相同,其实不同。如果没有手的人,根本没有拳可握。但是瞎了眼睛的人,并不是绝对看不见。你试问路上盲人,你看得见吗?盲人必定答复你,我现在眼前,只看见黑暗,别的什么都看不见。可见一切盲目的人,只看见黑暗,他与一般眼睛不坏的人,在完全黑暗的房间里所看见的黑暗,有什么不同呢?假使瞎了眼睛的人,看见的完全是黑暗,忽然恢复了视觉,还是可以看见眼前的种种色相和现象的。你如果认为能看见的,是眼睛的功能。那么,眼睛不坏的人,在黑暗中看见前面完全是一片黑暗,等到有了灯光,仍然可以看见前面的种种色相,那么,应该说灯光才是能看见的本能了。假若灯光是能看见的本能,灯光自身具有看见的功能,那不叫做灯,灯应该就是你的眼才对。再说:灯自有能见的功能,和你又有什么相干?要知道灯只能发光照到一切色相,在光明中,你这个能看见的是眼睛,绝不是灯。由此你更须了解,眼睛只能照显色相,自身并不具有能见能分别的知觉功能。能见的是心性自体功能,并不是眼睛本质。”客尘为烦恼的成因阿难与大众听了佛的解说,虽然口已默然,而心还没有开悟,仍然静待佛的教诲。佛就再向阿难和大众说:“我初成道的时候,在鹿园中(注十二),对桥陈那(注十三)等王人以及一般弟子们说:”人们与一切众生,不能开悟自性,得成正觉,都是因为被客尘烦恼所误。现在要他们当时解悟的人,亲自提出说明。”于是侨陈那就说:“我在佛弟子当中,身为长老,大众推为见解第一,就因为我领悟到客尘三字,所以有此成就。譬如行客,投寄旅店,暂时寄居,不会安住。如果真是主人,自然安居不动,不会往来不定。我自己思惟,变动不住的名为客,安居不动的是主人。又如晴天,灿烂的阳光照耀天空,阳光射入门户的空隙里,在门隙光线当中,可以看到虚空中尘埃飞扬的景象。这些尘埃,在虚空中飞扬飘动,而虚空自体,依旧寂然不动。我由此思惟体会,澄清寂然,是虚空的境界。飞扬飘动,是空中尘埃的状态。”于是佛在大众中,把手掌一开一合,问阿难说:“你现在看到什么?”阿难答:”我现在看到您的手掌,一开一合。“佛说:”你看见我的手一开一合,是我的手有开有合呢?还是你的能见之性有开有合呢?”阿难答:“佛的手在大众前一开一合,我看见您的手有开有合,并不是我能见之性有开有合”佛说:”那么谁动谁静呢?”阿难答:“佛的手不停地在动,我的能见之性,跟着没有静过,谁又是不动的呢”佛说:“如是。”于是从掌中放一道光到阿难的右方,阿难跟着转头向右方看去。佛又放一道光到阿难的左方,阿难又跟着转头向左方看去。佛问:“你的头现在为什么动摇?”阿难答:“我看见您放光到我的左右两方,我的视线跟着光也向左右方追踪,头就跟着动摇了。”佛间:“你左右转动顾盼的,是头动,还是能见之性在动呢?”阿难答,“我的头当然在动,我的能见之性,正在追踪左右闪动的光,未曾停止,这中间实在不明自还有谁在动摇。”佛说:“如是。”于是佛又向大众说:“人们都以动摇的名之为尘,以不停止的名之为客。你们看阿难,头自动摇,能见之性并无动摇。再者,你们看我的手当然有开有合,可是你们的能见之性,并无卷舒开合。这个道理极其明显,何以你们反认为变动的是自身,动摇的现象是自己的实境呢?自始至终,时时刻刻,认定念念变动无住的意念,生起灭了,灭了生起的作用,当作自己的心性,遗失真心自性的自体,颠倒行事。致使性心失真。反认为物理变动的现象就是自己,在心理生理的范围内打转,自入迷误。“(十二)鹿园:即鹿苑,在波罗奈国境,为古帝王苑囿,又为帝王养鹿之园。(十三)析陈那:译日火器,以先世事火命族故。名阿若多,译日解本际。因悟客尘二字之理,得成圣果。佛成道后首度五比丘,桥陈那为五比丘之一,在佛弟子中见解第一。”《楞严大义今释》 第二章 宇宙心物认识论
宇宙万有自性本体的认识这时,波斯匿王起立问佛,“我以前听迦延(注十四)、毗罗(注十五)子们说,这个物质的身体,死后就灭亡断绝了,这样就叫做不生不灭的涅磐。(注十六)我现在听佛所讲,感觉非常困惑,希望佛再说明其中道理,如何证明这个二心自性,确是不生不灭的。我想在会一般初学的人,一定也都很希望知道这个道理。”佛说,“你现在的身体,是不是渐渐地变坏了呢?”王答,”我这个身体,现在虽然还没有坏,将来一定要变坏的。“佛问,”你现在还没有衰坏灭亡,何以知过将来一定会衰坏灭亡的呢?“王答:”我这个身体,现在虽然还没有衰坏,但是当我观察现在的情形,时时刻刻都在变迁,新陈代谢,永不停留,如火成灰,渐渐地消灭,当然将来会衰坏灭尽的。“佛问,“你现在年龄已经衰老,颜貌和儿时相较,又怎样呢?”王答,”我在童年时期,皮肤组织细嫩光润。后来年龄长大,血气充满。现在年老衰退,形容憔悴,精神昏聩,头发白了,面皮皱了,距离死期,恐怕不远了,怎样可以与壮年时代相比较呢?“佛间,”你的形体与容貌,应该不是在短时期内就衰坏的罢!”王答,“变化实在是逐渐的在暗中推移,不知不觉的随着寒暑的交流和时间的变迁,慢慢地形成今天的状态。当我在二十岁的时候,虽然还算少年,实际颜貌已比十岁的时候衰老了。三十岁的时候,比二十岁又衰老得多了。现在六十二岁,回忆起来,觉得五十岁的时候,也比现在强壮得多。我看这种变化,暗中在推移,不是十年,也不是一年一月一天的迁易。实在是每分每秒,刹那刹那,念念之间,不会停止地随时变化,所以断定将来一定会衰坏灭尽的。”佛问:“你看到变化,迁改不停,悟到身体生命一定会衰坏灭亡。但在变灭的过程当中,你还知有一个不灭的自性存在吗?”王答:“我不知道有这个永不坏灭的性存在。”佛说:“我现在指示你这个不生不灭的自性。让我问你你在几岁开始见过恒河的水?”王答,“我在三岁的时候,跟着母亲去祭天(注十七),经过恒河,那个时候就知道是恒河,看见了河里的水。”佛问,“你刚才说,你的年龄随着岁月在变迁衰坏,你在三岁的时候,看见恒河,到十三岁的时候,再看见恒河,它的水又怎样了呢?”王答:”河水还同我三岁的时候一样,现在已经六十二岁,河水还是没有变样。”佛问:“你现在自悲老大,发白面皱,形貌身体,比童年的时候衰老,等于换过了一个人身。但是你观看河水的见精自性,和从前童年时代观看河水的见精自性相较,是否变动衰老了呢?”王答:“这个见精自性,并未变动。”佛说:“你的身体面貌虽然衰坏,但这个能见的见精自性并未衰坏。会变迁,有生灭的,当然会变坏,那个不变坏的,自然不生灭、不变迁、也没有生死了。你何以引用一般断灭的观念,认为此身死后便一切完全消灭了呢?”阿难跟着就问,“如果说:这个见闻的自性,一定是不生不灭的,何以您说我们遗失了真心自性,颠倒行事呢?”于是佛就把手垂下来,问阿难说,“现在我的手,是正的还是倒的?”阿难答:“依一艘世间习惯,都认为这样下垂的手,是倒的。而我实在不知哪样是倒。“佛问:“世间一般习惯,以为这样是倒的,究竟哪样是正的呢?”阿难答:”您的手若是指向上空,就是正的。”佛说:“同样的手,上下头尾一掉换,世间一般习惯,就发生不同的观念。你与我的身体,也同这种情形一样。佛的身体,称正遍知之身。你们未成道之身,就叫做颠倒自性。依你仔细的观察,你与我的身体,所谓请正倒不同原因在哪里?”阿难与大众,听了佛的问话,大家都茫然,不知所答。南无阿弥陀佛!南无观世音菩萨!南无大势至菩萨!心物一元的自性本体之说明佛说,如我常说:“汝身汝心,皆是妙明真精妙心中所现物。”物理世间的各种现象,与精神世界的各种作用,所发生心理生理的事实,都是真心自性本体所显现出来的。你的物质的身体生理与精神的心理现象,也都是心性自体功能所显现的东西。自性本体的真心实相,灵妙光明而清虚,是万有的根元。何以你们遗失了圆满的、灵妙的真心,舍弃了宝贵的、光明的自性,在灵明妙悟中,自取迷昧。迷昧中唯一所感觉的境象,是空空洞洞的。空洞暗昧是物理现象界的最初本位。由此空沿暗昧形成物质和生理的本能,于是生理的本能活动与情绪妄想相混杂,形成心理状态,而显出精神的作用。精神作用与意识妄想,又产生生理活动的情状。精神作用与生理本能,聚在一身内活动而使生命存在,因此互相发生作用,奔流向外,成为世间各种业力。在休息静止的时候,所剩余的,只有昏昏扰扰、空空洞洞的感觉。一般人就认为这种空洞昏扰的情形,就是自己心性的根本现象。“一迷为心,决定惑为色身之内。不知色身,外泊山河虚空大地,成是妙明真心中物。譬如澄清百千大海,弃之。唯认一浮沤体,目为全潮,穷尽瀛渤。”既然迷惑这种现象,认为是自己的心性,就坚决误认心性自体是存在于生理色身之内。殊不知身心内外,以及山河大地,乃至无边无际的虚空,都是这万有本源灵妙光明的真心自性本体功能所产生的东西。只是一般人见不到这个事理的实际,认为自己一身是我,困于这个小天地之中。譬如要见海的全貌,却抛弃了海洋不肯信任,只去看大海中所起的一点浮沤,认为已经看到了无边的大海。所以我说,你们都是愚昧当中的迷人。画地为牢,自甘舍大而取小,迷心认物,不能游心千方之外者。例如我的手,上下交互掉换,你就不知道哪样是正的,哪样是倒的,实在太可怜悯了!“(其实上指下指都是手,由于世间的观念认识,确定它的状态有所差异,而有正和倒的不同。心、佛、众生,性相乎等,人人具足,个个现成。不是心,不是佛,也不是物,只在目前人不识。)自性和物理现象界的八种分析阿难听了上面的解说,就向佛说:”我听了佛的指示,虽然解悟到心地灵妙光明的真心自性本体,本来是圆满而且常住不变的。,但是,我用以解悟佛所说的心性道理的心,仍然是这个攀缘不停的现在思想之心。我不敢认为这个心,就是本无的真心自性。还希望切实指示,拔除我的疑根,使我还归自性,见到无上的正道。佛说:“你们如果以妄想攀缘的心听法,那所了解的真理,仍然是一种思想妄心,并未真实证到实际的自性。如人用手,指示月亮给人看,那要看月亮的人,应该从所指的方向去看月亮。假若只看着这个指头当作月亮,这个看的人,岂但迷失月亮的真相,同时亦失去了这个所指的指头的作用。既不能认识月亮也错认了指头,更加失掉光明与黑暗的辨别能力。如果以现在你在听话的、用以分别理解我说道理的妄心现状,认为就是自己的真心。那么,这个心的自性,应该离开声音的分别作用以外,自己还有一个能分别独立存在的性能。譬如有客、寄住旅舍,暂时停留,就会离开,他是不会常住的。若是主人,自然不会离去。自住真心,也同这个道理一样。如果你的自性本体,本来不会变动,何以离了声音以外,你就找不到能够听声音、能够分别的自性本体呢?不但听声音的是这样,你这个能看见我的容貌的分别色相作用,离开色相影像,也没有一个能看、能分别的自胜本体独立存在。由此你切实观察反省这个意识分别的妄心,既无能分别的东西,也无形状。说它是绝对的空,可是绝对的空,根本就是没有,但是事实上又确实能够发生作用,所以拘舍离(古印度十大外道师之一,译义为牛舍,氏族姓也。)等人,认为八万劫以前的宇宙本体的现象,是渺冥不可知的,于是就建立一个抽象的冥谛观念,说它是宇宙万有的本元。你假若认为知觉分别的作用,是外界现象的反应,才产生意识思想,那么,离开外缘与意识,自己真心就不存在了。那你现在心性所生的各种作用,都可以归纳返还到最初的来处和动机所在。那么,你自性的主宰又是什么呢?又在哪里呢?”阿难问:”如果说,人们心性所生的各种作用,都可以把它归还到最初的来处和动机所在,何以您说灵妙光明的心性本无,没有可以归还的本位呢?“佛说,”例如你现在能看见我的这个作用,是由于能见的精明本元而来,这种能见的功能,虽然不是灵妙精明的真心自性,犹如第二个月亮所放射的光明,是假有的作用,并不是来自真月的光影。你要我现在指出体的心地自性无可归还的实相,可以用这个讲堂来收譬喻。这个讲堂因为有洞开的窗户,所以日出东方,阳光明耀,就可以看见光明。(光明由来源)夜是没有光明的,夜里的现象是黑暗,所以就看见黑暗。(黑暗的来源)门户与孔穴之间当然有空隙,所以就看见内外通达的空间。(通达的来源)因为墙壁与实物的阻挡,所以就看见障碍。(障碍的来源)能够观察环境的,是思想分别的作用,所以能够明白各种现象。(分别观察的来源)渺茫虚无的是虚空。(空间的来源)尘雾消散,视线又为之清明(晴朗的来源).你所看到目前的现象,所有各种变化,大体归纳起来,不出这几类。我现在使它各归本位。光明归还于阳光,因为没有阳光,自然没有光明,所以光明来自阳光。黑暗归还于夜色。通达归还于门户。障碍归还于墙壁。观察归还于意识思想。空间归还于虚空。昏暗归还于尘雾。清明归还于晴朗。眼前宇宙各种现象,一切所有,不出这八种范围。你的能知能见这八种现象的自性本能,试问,应当归还给谁?假若认为应该属于光明,那么,没有光明的时候,黑暗到来,何以又可以看见黑暗呢?其他各种现象,依此类推,能见的自性本能,不属于任何一种现象。因此,你要了解,明暗等种种现象,各有不同的差别。但是这个能知能见的自性本能,并不跟着一切差别的现象而有所改变。“诸可还者,自然非汝。不汝还者,非汝而谁?”一切现象,自然都可以归还其所以然的本位,那当然不是属于你自住的功能。而这个能见能知的本元,却无可归还之处。既然没有可以归还之处、不是你的自性又是什么呢?所以说,只要你不随现象的生灭变化,生起意识的差别作用,你自己的心性自体,就可以恢复到本来灵妙光明清净的本元了。但是你自己执迷不悟,丧失了心性色体的本元,在生死大海中,浮沉不已,自受沦溺,不知反照自拔。所以我说你们是最可怜悯的。“(以上是有名的八还辨见的辩论。)客观的物理世界与自性能见的主观无二无别阿难说:“从这种分析,我虽然认识了这个能见的本能无所可还,但是又怎能证明它就是我自己的其性呢?”佛说:“你现在虽然没有得到清净无漏的地位,却可以靠佛的神通力量,见到初禅中、欲界天天人的境界而无障碍。阿那律看这个娑婆世界,犹如在手中看一个小果子。其他一般菩萨们,大至可以看见虚空间无穷数的世界,小至微尘最初的本元,也无所不见。可是一般人们与众生,视线所能及的程度,近不过分寸,远也只是有限的距离。现在我与你,上下观察日月所照到的空间,其中显示着水陆空中的万物现象,虽然有昏暗光明种种形象,无非都是自然界物理的影象,反映留存在分别意识的作用以内。现在要这许多所见到的现象中间,哪样是我们自己的能见自性之体,哪样又是物理的现象呢?现在尽你的目力所及,上见太阳月亮星星,自然是物质,当然不是你心性的自体。平看到世界的边缘,乃至空间种种的光,也是物质,不是你的自性。再看到云在飘,鸟在飞,风吹草动,尘埃飘扬,树木、山川、草芥、人畜,这些种种,都是外物,不是你的自性。这些远近万物,虽然各有差别不同的现象,但在你能见的自性中都清楚地看见。可是一切万物,虽各有差别不同的性质,你能看见的自性功能,却并没有差别不同。这个能见的自性,至精至妙,明明自自,实在就是你的本能自性。假若这个能见的自性,也是物质的,那应该可以看见我这个能见自性的形状了。倘若认为这个能见的自性,同万物现象一样,可以用眼看得到,那就可以说看到我了。但是当我不起看的作用之时,何以又见不到我这个看不见的自性在哪里呢?如果可以见到我这个看不见的能见自性、那你所看见的,并不是那个真实看不见的能见自性,假若那个能见的功能,根本看不见,那自然不是物质或现象,何以不是你的自性呢?再说,你现在看见物质现象的时候,你既然已经看见物象,相反地说,物象也应该看见你了。那么,人性与物理性能,体性杂乱,见解认识就错乱不定,你和我与一切世间万物,根本就没有秩序和标准了。如果你看见万物现象的时候,是你自己能见的功能在看,当然不是我释迦牟尼在看。那你的能见功能的自性,自然是周遍一切所在,那不是你自己是谁呢?何以你对于自己的真心自性,始终疑惑;不能认识现实的自性,反来向我口头寻求你自己实在的其性呢?”自性大而无外小而无内阿难问:“假若这个能见的就是我自己的真心自性,现在我和佛放眼看到整个天地日月。回到室内,又只能看见窗前檐头。这个能见的自性,本来是周遍虚空,但是如今在一室之内,充其量,只能看见这一个室内的空间。是这个能见的功能缩小了呢?还是墙壁房屋截断了这个能见的功能呢?我实在不知道这个道理在哪里,希望佛再加以分析。”佛说。一切世界大小、内外,所有种种事业,都是现象界反应的存留。不应该说这个自性能见的功能有收缩或放大的作用。譬如一个四方形的器具,形成方形以内的空间。你说这个四方形内的空间,是定型的呢?还是不定型呢?假若认为是定型的,在这个四方形空间的当中,另外放一个圆形的器具进去,这当中的空间不应该又变成圆形了?倘若认为是不定型的,那在四方形器具当中的空间,何以会一定是方形的呢?你说不知道这个道理在哪里,其实这个道理是很明白的,何以还要问在哪里呢?假若你要想空的形象没有方圆,只需要除去方圆的外形。虚空的自体,本来就无所谓一定的方,或一定的圆当然你不应该再说:除开虚空以外,四方或圆的空间又在哪里了!你问,我们退到室内以后,能见的功能是缩小了。当你仰头看到太阳的时候;难道是你把能见的功能拉长了,到达太阳边缘吗?假若认为筑了墙壁,把能见的功能或空间截断了。那么,再把墙壁打开一个洞,何以能见的功能和空间,并没有截断和接连起来的形状呢?你问这个道理,显然不通。一切含有灵性的众生,从无始以来,迷昧了自己的心性自体。认自住为物理的,所以失掉心性真实的本体妙用,因此被外物所引诱转变,受物象的迷惑。所以在万物当中,见大见小;观念上就有大有小。“如能转物,则同如来。身心圆明,不动道场。”如果自心能够转变万物,不被万物现象所迷惑而去造业,就和佛相同了。身心自然可以进入圆满光明、寂然不动的境界,‘于一毛端,遍能含受十方国土’”。阿难说,“假若这个能见的精灵,一定就是我的灵妙自性。现在我眼前已经显出看见的作用,若是这个能看见的就是我的自性,那么,我的身心,又是什么呢?现在把我的身心分别加以研究,的确各有其实体。但是这个能见的自性,并没有一个自体,离开身心单独存在。如果说,是我的自心,使我现在能够看见,这个能见的功能,就是我的自性,而这个身体并非是我。那么,等于您上面所说的问题,岂不是外面的物象,也可以看见我了吗?”佛说:“现在你说:能见的功能自性,就在你的前面,这是不对的。假若就在你的前面,而且你又实在可以看得见它,那么,这个能见的精灵,自然可以指得出来在什么地方。我现在同你坐在园林里,观察外面的树木、河流、殿堂,上至日月,前对恒河。你在我的座位前面,可以一一举手指点种种现象,阴暗的是树林,光明的是太阳,阻碍的是墙壁,通达的是虚空,乃至一草一木,以及微细的尘埃毫末,大小虽然各有不同,只要有形象的,都可以指点出来。如果你的能见的自性,现在就在你的前面,你也应该用手可以确实地指出来,什么是那个能见的自性。你要知道,假若虚空就是你能见的自性,虚空既已变成了见,什么又是虚空的自性呢?如果物象就是你能见的自性,物象即已变成了见,什么又是场象的自性呢?你既然可以精细的剖解目前的万象,那么,你也可以分析出精灵光明清净虚妙能见的本元,和普通物象一样,明明自白地指出给我看了。”阿难说:“我现在坐在讲堂里面,远及恒河,上观日月,手可以指出,眼可以看见,可指的都是万物的现象,却没有能见的自性存在。假若如佛所说,不但像我这个初学的人,即使智慧如菩萨们,也不能在万物现象的前面,剖解出精灵能见的自性。那么离开一切万物与现象,那个自性又在哪里呢?”佛说:“是的是的。如你所讲,这个能见的功能,不可能离开一切物象,另有一个自性存在。你所指出的各种物象当中,又没有那个能见功能的自性。再说,你与我坐在园林里面,观看外面的林苑,上及日月,种种现象虽然不同,可是决不能特别指出一个能见的精明。但是你又怎样能证明在一切的物象当中,哪样不是能见的自住所显现的呢?”阿难说:“我近观这个园林与一切物象,实在没有一样不是能见的功能所显现。假若树不是所见的,怎么能够看得见树?如果树就是能见的自性,那又何以是树?由此可知,假若虚空不是所见,怎云能够看得见虚空?如果虚空就是能见的自性,那又何以是虚空?因此我又思惟,在这些万有现象当中,仔细研究,明自发挥,无一不是能见功能自住所显现的。”佛又说:“是的是的。”这时,在会大众与一般初学的人,听佛反复答说“是的”,不知这个道理要点究竟在哪里,感觉茫然惶住涑。这时,佛知过他们都在怀疑恐惧,于是又说:“我说的都是真实话;不是故意作狂言妄语。更不同于一般外道学者们的理论,认为宇宙间另有一个主宰,或自我不死的存在,希望你们仔细研究研思维。”于是文殊大士就起立向佛说,“大家不懂这个道理的原因,是因为不了解这个能见的功能,与物理系世界的万象,是否同一体性。假若现实世界中.所见到的一切现象,无论是物质或是虚空,都是能见的自性,那么,这个能见的功能,应该可以指得出来。如果这些现象,不是能见的功能所显现,就应该根本看不见这些现象。他们现在不知道这个道理的关键在哪里,所以怀疑惊异,望佛加以说明,指出物理世界的万有现象,和这个能见的精明,元来是什么东西?在物理现象与心性的中间,如何可以互相统一?”佛说,:“凡是佛与一般有道的大士们,在自性寂静、微密观照的三昧境界当中,对于这个能见的自性与客观的物理世界所见的各种现象,以及心理思想的主观作用,都如同幻觉中所见的空花,本来并无实质的存在。这个能见的,以及所见的现象,其实都是灵明妙觉,光明清净的心性本体所产生的功能作用。(说明心物二元本是一体的作用)。在自性本体上讲,无所谓哪个是的,哪个不是的。(客观与主观,都是自己所建立的偏见执著作用。)我现在问你:“你的名字叫文殊,除了你这个文殊本人以外,这个文殊的名字,还代表别的文殊吗?”文殊大十答:“文殊就是我,并不代表别人。假若这个名字还代表另外一个人,就有两个文殊了。但是文殊现在只代表我个人,这个真实的我,和名字所代表的我,就是一个。中间并不能分出哪个是真的,哪个是假的。”佛说,“这个心性能见的灵妙光明的功能,与物理自然界的虚空和物质现象,也同你刚才所说的一样。客观的物理世界,与心性自体所产生的功能,本来就是一体。都是灵妙光明,圆满的真心正觉自性,同时也具备幻有与妄想的作用。可以生出物质色相与虚空的现象,表现在人们能闻能见的作用里。譬如有第二个月亮,便有谁是真月,谁是假月的问题。但是若只有一个月亮,其间便没有真月假月的问题了。(由”千江有水千江月,万里无云万里天”的意境去体会,可以明了这个道理,)你现在观看的能见功能,与自然界的许多物理现象接触,能够感觉它的种种作用,就叫做妄想。在外界现象与感觉妄想的中间,实在不能够指出哪个才是本体的功能作用,哪个又不是。所以你若能了解客观物理世界的自然现象,和知道妄想分别的作用,都是真心至精的灵妙光明正觉自性的功能,然后才能指出这是什么,那是什么。”自性本体超越自然与因缘和合阿难问:“诚如佛说这个真心正觉自性,遍满十方虚空界,湛然清净,常住本位,没有生灭变化。那么,外道学者,如按毗迦罗等论师们的理论,认为宇宙的本体,是本无所有的冥谛。又如瑜伽学派,投灰外道等的理论,认为有一个大梵天,或说有一个真我遍满一切处,和佛现在说的,又有什么之不同?并且佛曾经在楞伽山与大慧大士们说,外道学者们说宇宙万有是自然界的本能。我说是因缘所生,不是外道学者们所说的境界。现在我看这个真心正觉的自住,自然存在,根本成不生不灭,在本体上并无一切虚幻颠倒。好像既不是因缘,又不是自然。这个道理究竟如何?希望明白地指示,使我们得见真心自性的真理。”佛说:“我现在已经说得很明白,你还未领悟,误认自性本体是自然的本能。如果一定是自然的本能,当然有一个自然的固定体性。你现在观察这个灵妙光明能见所及的各种现象中间如光明、黑暗、虚空和障碍等等,究竟什么才是自然的本体呢?假若认为光明就是自然之体,应该不能看见黑暗。如果认为虚空就是自然之体,应该不能看见障碍。这些种种,究竟以什么为自然的本体呢?如果认为黑暗就是自体,光明来了,应该没有自然之体,何以又能看见光明?”阿难说,“自性本体,既非自然的本能,我现在认为是因缘所生,但是内心仍然不明白如何它是合于因缘的道理。”佛说:“你说因缘,我再问你,你现在因为能见,所以见性显现。这个见性,是因为光明而有?还是因为黑暗而有?是因为虚空而有?还是因为障碍而有?如果因为光明而有,必不能看见黑暗。如果因为虚空而有,必不能看见障碍。所以应当知道这个真精正觉,灵妙光明的自性,既不属于因。也不属于缘,离不开自然,也不是自然。‘离一切相,即一切法。’你何以在这中间乱用心思,用世间普通的知识和一般戏论的名词,强作辨别,譬如用手撮摩虚空,终是徒劳无益,哪里可以捉得住虚空呢?"阿难问,“佛说这个灵妙正觉自性,非因非缘。何以过去说能见的见性作用,必须要具备有四种缘,所谓因虚空,因光明,因心,因眼,这又是什么道理呢”佛说,“我说一切是因缘所生的道理,并不是指自性本体形而上的第一义。(是说后天宇宙间的所有现象,都是因缘和合所生。)人们都说我能看见,何以才叫做看见?何以叫做看不见?”阿难答:“人们因为有太阳、月亮、灯光等,才能看见种种现象和色相;所以叫做看见。假若没有这三种光明,就不能看见。”佛说,“如果说没有光明,就叫做看不见,那么光明去了,应该看不见黑暗的到来,事实上,黑暗来了,又可以看见黑暗。这只能说是没有若见光明,何以能称之为看不见呢?假若在黑暗中,看不见光明,称之为不见,哪么,在光明中,看不见黑暗,也可以叫做看不见了。如果这个理论是对的,人们面对光明或黑暗的时候,都可以称为看不见。其实只是光明与黑暗两种现象互相变更交替,并不是你能见的自性在其中失。由此可知自性能见的功能,面对光明与黑暗时,都是看见,怎样可以说是不见呢?所以你应当知道,看见光明的时候,能见的自性,并不就是光明。看见黑暗的时候,能见的自性,也并不就是黑暗。看见虚空的时候,能见的自性,也并不就是虚空。看见障碍的时候,能见的自性,也并不就是障碍。由这四种现象相对中间,可以说明能见的道理。你更应该知道,如果在眼见的作用中间,想要见到能见的自性,这个自性,并不是眼前所见的作用能够看见的,若要见到能见的自性,必须绝对离开所见与能见。因为能见自性的本体,不是所见的作用与能见的功能所能见到的。‘见见之时,见非是见,见犹离见,见不能及’。怎样可以用因缘、自然,或者两种和合的作用,来说明自性本体的道理呢?你们因为智慧狭劣,不能明了自性的清净实相。我希望你们善自思惟,不要懒惰懈怠,才能证得灵妙正觉自性的大道。”个别际遇与共同遭遇的原因阿难听了佛的指示,知道自住本体,既不是因缘,又不是自然,更不是和合与不和合的道理,内心尚未开悟。现在再听到‘见见非见’的理论,越发增加迷惑,请求佛再加说明。于是佛又向阿难说:“你虽然博闻强记,只是知识增加,但缺乏心性正定中微密观照的实证工夫,所以此心始终不能明了。我现在为你分别开示,也便后世未来的人们,知道如何进大正觉三昧的道路,希望你仔细静听。一切含有灵性的众生,犹如旋轮,任随世间现实环境所播弄。被两种颠倒分别妄见的幻有感觉业力所支配,在现实的世间里,随环境业力的轮子旋转。什么是两种幻有感觉的妄见呢?第一是众生个别业力所形成的幻有感觉的妄见,(包括、个人主观观念)第二是众生共同业力所形成的幻有感觉的妄见。(包括大众的思想)第一什么是个别业力所形成的幻有感觉的妄见呢?犹如世间有人,眼睛患发炎或内外障的病症,夜里看见灯光的照耀,可能就会觉得另外有一个五色重叠的圆圈影子。这种现象是灯光自身所现的形色,还是自性能见的作用所生出来的彩色呢?假若认为是灯光的彩色,何以没有眼病的人,不能看见同样的景象,只有患眼病的人,才能看见?如果它是能见的功能所生的彩色,这个能见的作用,己经变成形色了。患眼病的人所看见的圆影颜色病象,又叫做什么呢?再说:假若这个病眼看见的圆影与颜色,离开了灯光,仍旧单独存在,那么看别的东西,也应该有圆影与颜色的出现了。如果圆影与颜色,离开了看见的作用,依然单独存在,应该不是眼睛所能见到的,何以病眼的人又能够看见呢?所以应当知道光色的显现,确实由于灯的存在。光外色影,却是眼睛有病才发生的。事实上,光色的圆影与所见的作用,都是自性变态的病象。能够了解那是变态病象的见性,却不是病。所以不应该说这种现象,是灯光的作用,还是眼晴所见的作用。也不能说不是灯光,也不是眼睛所见的作用。(因为离开了灯光,即使有病眼,也看不见这种现象,如果没有病根,也看不见这种幻影。)犹如第二个月亮,既不是原有月亮的本身,也不是凭空的影子。为什么呢?例如用手捏住眼睛去看月亮,可以看见两个月亮。这是眼晴受障碍,视线发生分裂的作用,既不是月亮有两个,也不是月亮有影子,这完全是因为用手捏住眼晴,视线分裂所造成的。凡是有知识的人,当然不会认为这种捏住眼睛,造成视线分裂的作用,便是第二个月亮的来源。但是也不能说捏的作用,不是造成第二个月亮的原因。这个疾病所看见的幻影,怎能说它是灯的作用,或是见的作用呢?更何况再去分别它不是灯的作用,也不是见的作用呢?(人们见到各种不同的现象,产生各种不同的感觉,形成各种不同的主观观念,都是清净自性功能所生的变态病象。自性变态病象所见的一切,当然不正确,自然更不知道哪个是自然界的幻影,哪个是能见的自性了。人们对现实世界的一切,完全受到个别业力所形成的幻觉妄见支使,包括个人的主观观念。在物理世界的现象当中,所看见的光景和色素以及万物形态,它的原本形状,并不一定和我们肉眼所看见的情形一样。我们所看见的情形,都是受光波振动的不同影响,而发生视线感觉的幻觉作用。并不一定是绝对的真实,也不能说所看见的并不真实。在意识思想上,人们的主观观念,都受个别认识观点的支配,经常落在错误的旋涡里,就各是其所是,非其所非了。)第二,什么是众生共同业力所形成的幻有感觉妄见呢?这个世界除了大海洋,中间的陆地,大约有三千洲。正中央的大洲,在大国二千三百。其余小洲在各海洋中,各有国三两百,或一,或二,或至三十、四十、五十不等。如果在某一个小洲中,只有两个国家,其中一个国家遭遇到恶缘厄运,这个国家的人便会看见种种不同的景象。例如看到两个太阳,或是两个月亮,或是彗星。以及天体种种不平常的现象。但是只有这一个国家的人方能看见,另一个国家的人,都看不见这些景象,而且也毫无所闻”(古代天象学的观念,认为天体日月行星的运行变化,与地球人类都有息息相关之处。所以当天象有不平常的出现或变化时,必然影响到地球上人事的大变动。因此由文学而形成一种占星术。现代天文学否认这种学说。天人关系,究竟是否如此?且待科学进一步的证明,大可不必基于这一时代的学说去争论。)佛又说:“现在我把上面所举出的这两种道理,归纳的,演绎的,作一比较说明:例如个别业力所形成的幻有感觉妄见,像哪个眼睛有病的人,看见灯光中所现的圆光影像,虽然也同前面的现象相似,实际是看的人眼睛有病形成。眼睛的病,就是所见影像的来源。这种影像,并非光色本身所造成。但是必须了解这个病眼人的能见自性,却没有病态。例如人们现在眼前看见的山河国土,与形形色色自然界众生界的各种现象,也都是无始以来自性功能习惯性的变态病象作用。(因为自然界各种形形色色的光色现象,本身实相,并不一定和人们眼睛所看见的情形相同。)能见的作用,与现象界接触,才有眼前的的现象发生。这种作用和意识,实际上都是自性正觉光明所起的变态病象。当你感觉能见时,便是病象。但是那个正觉光明的能生感觉所缘的本元,并没有病态。因为自性能觉的功能,既然可以感觉所见的是变态病象,这能觉的自性,并不在变态病象的各种现象中,这实在就是能见功能见到了自己的本性。诸凡感觉、闻听、知觉、所见的作用,都由这个自性出发,哪里还另外有见闻觉知的存在呢?所以你现在可以看见我同你自己,以及世间各类众生,都是自性能见功能所生的变态病象。没有这些变态病象,便是能见的真精自性,它是没有病态的,所以不称之为妄见。其次,又如共同业力所形成的幻有感觉妄见,也同于上例。只是将一个病眼人的个别病态,扩充为一国人的共同病态。个人所见的圆光影像,是眼病所形成。一国人共同所见的灾异恶象,所遭遇的天灾人祸,都是共同业力的恶缘所发生,也都是无始以来能见作用所生的变态病象。再如这个世界上的三千洲,和四大洋,乃至日月所照到的太阳系中各个星球国土,以及这些土地上所有含灵的众生,一切见、闻、觉、知,都是自性本体功能,受业力形成的幻有感觉妄见所生的变态病象,互相和合妄生,互相和合妄死。如果能够超越远离一切互相和合的因缘,及不和合的因缘,就可以灭除一切生死的本因,归还到圆满正觉,不生不灭的自性本体。自然得入清净本心,自性常住的本位。”

《楞严大义今释》 第三章 心理与生理现状为自性功能发生的互变
佛说:“你先前虽然解悟到本觉灵妙光明的自性,既不属于因缘所生,又不是自然的本能。但是你还没有明白这个本觉根元,既不是和合自然界的各种现象所生,但又是和合自然界各种现象才能表现其作用。自然界的现象,不外明暗通塞四种境界。在这四种互相对待互为消长的现象当中,你能见的自性,究竟与哪一作用相和呢?如果与光明相和,当你看见光明在你眼前的时候,其间何处掺杂你能见的自性?倘若能见的自性有形相可以辨别,掺杂以后又变成哪种形相呢?若是没有能见的自性作用,怎样又可以看见光明呢?如果认为看见光明的就是自性,如何又可以见到这个能见的自性呢?倘若能见的自性本来圆满,那么,何处方与光明相和呢?如果说光明本自圆满,就不需要与能见的自性相和。若能见的自性与光明有别,认为掺杂起来才发生看见光明的作用,在理论上,就失去自性与光明的意义。假若掺杂起来,便失去了光明与自性的意义,那么,所谓能见的自性与光明相和,当然也不合理了。其他如黑暗,以及通塞,都是同样的道理。倘若认为自然界的和合才产生自性功能的作用,都是错误的。从和的观点来说是这样,从合的观点去研究,也同上面所讲的道理一样,不须辨别即知。(自然界的一切现象,都是互相对待的。能见能知各种对待现象的自性,却是超然独立的。)阿难说:“既然这样。如我思惟:这个灵妙正觉的本元,与一切外界现象,以及心思念虑的作用,不是和合的了?”佛说:”你现在又说能知能见的自性功能,与自然界现象不相和合,便又落于偏差。假若不相和合,看见光明的时候,这个能见的自性与光明,必然各有它的边际。你仔细研究,哪里是光明?哪里是能见自性的精灵?当能见的自性与光明接触的时候,哪里是这两种边际的界限呢?如果光明的边际里,绝对没有能见自性的作用,当然各不相干,自然也不知道光明的现象在哪里,更不知道光明的边际。其他如黑暗,以及通塞,都同这个道理一样。从不和的观点来说是这样,从不合的观点去研究,假如能见的自性与光明根本不能相合,那么,能见的见性与光明就互相违背,各不相干,犹如耳朵与光明根本就各不相关一样。如果能见的自性尚且不知光明的现象在哪里,怎样可以辨别它与光明相合或不相合呢?所以也同上面所讲不和的道理是一样,不须辨别即知。”(自然界的万有物象,以及虚空,本能都有放射的功能。人们自身的精神,也具有放射的作用。自性能见能知和感觉的作用,与万象接触,自然发生感觉的作用。如果二者不相和合,即不起作用。)佛又说:“总之,你还不明了一切现象,都是自住本体上的浮生光影,自然界一切现象的变幻形相,随时随地出现,也随时随地灭了。(能量的互相变动,才有物理现状的形成。心理精神和能量互变,所以一切不定。)所有现象有形成与灭尽,都如幻变。这种幻妄变化的现象,形成自然界的形形色色。可是真心自性本体,仍然是灵妙光明,不随变幻而变化。人们心理生理的各种作用,如五阴(色、受、想、行、识。)六入(眼、耳、鼻、舌、身、意。)十二处(上面所讲的大人与外界的色,声、香,味、触,法。)十八界(上面所讲的十二处的中间界限。)都是因缘和合,而生起的心理生理的虚妄现状。因缘分离,虚妄的现状就跟着消灭。殊不知生灭去来的作用,都是自性本体功能的现象显变。这个称为如来藏,或者真如的自性却永远住于灵妙光明、如如不动的本位。周遍圆满十方,在自性本体的真常当中,求其去来生死与迷悟,也都是时间空间里的变幻现象,其实在自性本体上,根本了无所得。心理与生理的五阴作用经验的分析佛说:“何以见得五阴(又名五蕴。)即心理与生理的本能,都是真如自性的本体功能?”色阴:譬如有人,用清净的眼睛,去观看明朗的天空,自然晴空一片渺无一物。假如这个人,始终不动的向空凝视,眼神经便发生疲劳的变态,便会看见虚空中幻影的光华,或者其他种种不平带的景象。你要知道眼前身心所生与自然界色阴的现象,也同样是自性本体功能的变态。这种虚空中的幻象光华,既不是来自虚空,也不是出自眼睛假若是来自虚空,当然应该还入于虚空。虚空若有了出入,就不成为虚空了。虚空既不成其为虚空,自然不容许有幻觉光华的起灭。犹如你的身体,不能再容纳另一个阿难一样。如果幻象的光华,是从眼晴而出,当然也应该还人于眼睛,既然光华出自眼睛,自己当然可以看见光华的出处。假若光华是可以见到的,光华出去,眼内自然清清净净,应该也可以转而见到自己眼睛的内质形状。如果光华的存在,是不可见的,出去既然遮蔽虚空,回来应当也遮蔽眼目。再说:当眼睛看得见光华的时候,它当然是没有受遮蔽。何以又必须要晴朗的虚空,才能现出眼睛的清净与不清净呢?所以应当知道身心交感发生的色阴,都是时间空间星的虚妄暂有现象。既不属于因缘所生,也不是自然界的性能。受阴:譬如有人,手足没有病,四肢百骸都很舒适,并不记得身体的存在,根本没有违顺的感觉。假若这个人用两只手掌,互相摩擦,心理便会发生涩滑或冷热的感觉。生理交感的受阴作用,也同是这个道理。这种感受现象,既不来自虚空,也不出自手掌。假若是来自虚空,它既能使手掌有所感触,身上其他部分又何以不能同时感触呢?难道虚空会选择感觉的处所?如果这种感触出自手掌,应该不靠摩擦便已具有。再说:“感觉如从手掌心里发生,两手合拢靡擦,掌心才知道有感受,那两手离开摩擦作用;感觉应该钻回身内。那么,臂、腕.骨桩等部分,应该也同时知道感受钻回的情形。如果另外还有一个知觉的心,可以知道感受作用的出入,这个知觉,自然是另外一个东西,在身中往来。更何须等到两手合拢摩擦以后,才会知道这一个感触呢?所以应当知道生理感觉的受阴,都是时间空间里的虚妄暂有现象。既不属于因缘所生,也不是自然界的性能。想阴:譬如有人,谈说酸梅的味道,嘴里就会流出口涎。想到脚踏悬崖,足心就会发生酸涩的感觉。想阴的思想变化作用,也同是这个道理。例如说到酸梅,嘴里就流涎。这种酸涎,既不从酸梅流出,也不是无故从嘴里流出。假若是从酸梅生出,梅子应该自会说酸,何必要人来说。如果嘴里听到酸梅便会流出酸性的津液,嘴巴应该自听,何必要等到耳朵发生听觉,听里才流出涎来呢?如果是耳朵听到,酸涎就会流出,那么这种酸涎,为什么不从耳朵内流出来呢?又如想到脚踏悬崖,足心就会酸涩,也和嘴流酸涎的道理一样。所以应当知道想阴的知觉、感觉、幻觉、错觉等等心理思想,都是时间空间里的虚妄暂有现象。既不属于因缘所生,也不是自然界的性能。行阴:譬如一股暴流的水,波浪一个一个互相连续。前面的波浪与后面波浪,下连续不断,并不超越。从表面看去,确是一股强有力的暴流。身心本能活动的行阴作用,也同是这个道理。水的动力流性,不从虚空而生,也不是水自身具有,更不是水性一定要流。但是又离不开空间与流水作用。假若水流从虚空而生,那么,十方无尽的虚空,都成为无尽的流水,世界自然都会受到沉沦。如果这个流性是水自身所具有的,那么它应该另有一种性能,不只于水而单独存在,别有形相,清楚地在那里。如果这个流性就是水性,那么,静止不动时候,应该不是水的自体了。假若暴流的形成,是离开虚空与水的自性,另外别有一种动能,可是事实上,虚空以外,更没有虚空可得,水流以外,更没有水流存在。所以当知身心本能活动的行阴,都是时间空间里的虚妄暂有现象。既不属于因缘所生,也不是自然界的性能。识阴:譬如有人,拿一个宝贵的瓶子,塞住两头的孔穴,里面装满了空气,带去千里以外的国土。精神生命的识阴活动作用,也同是这个道理。瓶子里的虚空,既不是从那一处空间而来,也不是从这一处空间而入。假若是从那一处的空间装进了虚空,那么,这个原有的瓶子,既然带着这一处的虚空离去,在原有的地点,应该少了一瓶虚空。如果瓶子里的虚空,在到达目的地时,倾入空间,那么,打开瓶孔,倾倒的一刹那,应该可以看见瓶里的虚空倒出。(人生精神生命活动的作用,犹如空瓶状况。身体中间,除了生理的各种机能以外,并无一个精种的实质。只是自性真空功能所生的识阴,在支使身心内外的活动。)所以当知识阴所生精神意识的生命活动,都是时间空间里的虚妄暂有现象。既不属于因缘所生,也不是自然界的性能。”心理与生理的六根作用(五官与意识)经验的分析佛说,“其次,何以见得六入(即六根,包括五官与意识)的作用,都是真如自性的本体功能呢?(1)眼。例如上面所说的,眼睛瞪视虚空,发生疲劳,看见虚空里幻变的光华现象。须知眼睛和疲劳所生的幻变作用,二者都是正觉自性所发生的变态。因为自然界有光明与黑暗两种现象,人们在其中发生看见的作用,吸收这种种现象;就称之为见的住能。这个看见的作用,离开明暗两种现象,毕竟没有一个固定的自体。因此当知这个看见的性能,不从明暗而来,也不由眼睛而出,更不是虚空自然所生,假若是从光明而来,遇到黑暗的时候,看见的性能,应该跟着光明消灭,何以又可以看见黑暗?如果是从黑暗而来,遇到光明的时候,看见的性能,应该跟着黑暗消灭,何以又可以看见光明呢?假若是从眼睛而出,眼睛并没有储备明暗两种现象。那么,这个能见的精灵,本来就无自性了。如果是从虚空所生,面前可以看到自然界的现象,反转回来,也应该可以看见眼睛。再说:如果是虚空所生,乃是虚空自己在看,与眼晴又有什么相干呢?所以当知眼睛吸收外界现象的“眼入”,都是时间空间里的虚妄暂有现象。既不属于因缘所生,也不是自然界的性能。(2)耳。譬如有人,用手指很快地塞住两个耳朵,塞久了,耳朵与听觉,就发生疲劳的变态,听到头脑里有嗡嗡声音。须知耳朵与疲劳作用,二者都是正觉自性所发生的变态。因为虚空有动静两种境界,人们在其中发生闻听的作用,感受这种有声无声的动静现象,我们称之为听的性能。这个闻听的作用,离开动静两种境界毕竟没有一个固定的自体。因此当知闻听的性能,既不从动静的声音而来,也不由耳朵而出,更不是虚空自然所生,假若是从无声的静境而来,听到有声时,闻性应该随着静境而消灭,何以又可以听到有声的响动呢?如果是从有声的响动而来,当无声时,闻性应该跟着响动而消灭,何以又可以听到无声的静境呢?假若是从耳朵而出,耳朵并没有储备动静两种境界。那么,这个闻所的作用,本来就没有自性了。如果是虚空所生,虚空既然自有闻听的性能,就不是虚空了。再说:虚空自然能闻,与耳朵听闻又有什么相干呢?所以当知耳朵闻听感受外界有声无声动静等的“耳入”,都是时间空间里的虚妄暂有现象。既不属于因缘所生,也不是它然界的性能,(3)鼻。譬如有人,用力急搐鼻子,鼻子搐久了,发生疲劳的变态,就有冷气吸入感触。因为有这种感触,便分别出鼻子通塞与虚实,以及香臭等气味。须知鼻子与疲劳作用,二者都是正觉自性所发生的变态。因为有通塞两种现象,人们在其中发生嗅觉的作用,感受这种通塞现象的,我们称之为嗅觉的性能。这个感受,离开通塞两种现象,毕竟没有一个固定的自体。因此应当知道这个感受的性能,既不是从通塞而来,也不是由鼻子而出,更不是虚空自然所生,假若是因畅通而来,鼻子塞住的时候,感受的性能,应该也跟着畅通而消灭,何以又可以感受堵塞呢?如果是从堵塞而来,当畅通时,应该又跟着堵塞而消灭,何以又可以了解香臭等等感触呢?假若是从鼻子而出,鼻子里并没储备通塞等现象。那么,这个嗅觉的性能本来就无自性了。如果是由虚空所生,虚空里的嗅觉应当可以嗅到你的鼻子,并且虚空自然有嗅觉的作用,与鼻子感受又有什么相干呢?所以当知鼻子内外感受的“鼻入”都是时间空间星的虚妄暂有现象。既不属于因缘所生,也不是自然界的性能。(4)舌。譬如有人,用舌舔自己的嘴唇,舔久以后,嘴唇发生疲劳的变态。这个人如果有病,就感觉到有苦味。如果无病,就有甜的感觉。因为有甜与苦的不同,才显出舌头的感觉作用。当嘴唇与舌头不动的时候,应该是淡然无味的。须知口舌与味道作用,都是正觉自性所发生的变态。因为有甜苦淡等味性的变化,人们在其中发生感觉的作用,吸收各种变化的味性,我们称之为知味的性能。这个知味感觉的作用,离开甜苦淡等变化,毕竟没有一个固定的自体。因此应当知道这个会尝甜苦淡的味性,既不是从甜苦淡而来,也不是由舌头而出,更不是从虚空所生。假若是从甜苦而来,尝到无味时,这个知味感觉的作用,应该也跟着甜苦而消灭了,何以又可以感觉到淡呢?如果是由淡而出,尝到甜味时,知性就应该消灭了,何以又会感觉到甜苦二味呢?如果是从舌头而出,舌头没有储备甜淡苦的味素。那么,这个知昧的感觉,本来就无自性了。如果是从虚空所生,虚空自有味性的感觉,不必经由你的口舌才知味性的变化。”再说:是虚空自知尝味,与舌头知味的感觉,又有什么相干呢?所以当知舌头分别知味感觉的“舌入”,都是时间空间里的虚妄暂有变化。既不属于因缘所生,也不是自然界的性能。(5)身。譬如有人,一只手是冷的,一只手是热的,用冷的手,去接触热的手,如果冷手温度很低,热手的温度便跟着下降。如果热手温度高,冷手的温度便跟着升高。这样冷热接触与分开的作用,就发生了感触,显出知觉的作用。冷热相交流,发生感触疲劳的变化。须知身体与感触疲劳的现象,都是正觉自性研发生的变态。因为有接触与分开两种感受作用,人们在其中发生感觉的反应,吸收冷热等各种现象,我们称之为知觉的性能。这个知觉的体性,离开接触与分开的两种感觉作用,毕竟没有一个固定的自体。因此当知这个知觉的作用,既不从接触与分开的感觉而来,也不从你合意与不合意才有。既不是由身体而生,也不从虚空所出。假若从接触的时候才有感觉,当分开的时候,感觉就跟着接触离开而消灭,何以又能够知道感觉分开了呢?合意与不合意二种作用,也是这个道理。如果是从身体而生,身体上没有储备接触分开合意与不合意的四种固定现象。那么,你身体上的这个知觉,原来就无自性了。如果是从虚空所出,虚空自有知觉,与身体的感觉又有什么相干呢?所以当知身体感觉外界冷热等的”身入“,都是时间空间里的虚妄暂有现象。既不属于因缘所生,.也不是自然界的性能。(6)意。譬如有人,劳苦疲倦就要睡眠,睡够了便觉醒,看见过的事情就会记忆,失去记忆就是忘记。生命过程的各种事情与思想,生起、保存、变易、消灭的种种颠倒经验,习惯的吸收存留在心里,似乎很有次序地潜伏着。这种情形,就叫做意识知觉作用。须知意识与知觉疲劳现象,二者都是正觉自性研发生的变态。因为有生起灭了两种作用,人们自性有收集知觉的功能,在生灭两种作用中间,吸收保留,形成内在知觉思想的境界,发生能知能闻等作用。如果回转见闻功能之流,流不及地,空空洞洞,了了朗朋的境界。这种现象,我们称之为知觉的性能。这个知觉的性能,如果离开睡眠清醒与生灭等相对的作用,毕竟没有一个固定的自体。因此当知这个知觉的根元,不从睡眠清醒生灭作用而有,也不从身体上而出,更不是虚空所生。假若是从清醒来的,到了睡眠的时候,这个知觉的作用,已经跟者清醒的现象而消灭,何以又会睡眠呢?如果一定在思想生起的时候,才有知觉的作用,思想灭掉的时候,就不应该知道思想已经灭了,还有谁可以知觉到思想的消灭呢?如果知觉是从思想灭了而有,那么,思想再生起时,知觉已经跟着灭了而消灭,这中间谁又知觉得思想的再生起呢?如果知道的作用,是从身体内部而出,睡眠与清醒两种现象都凭借身体才发生作用。假若离开睡眠与清醒两种行为,这个知觉的作用,等于虚空中的花朵,毕竟没有固定的自性。如果是从虚空所生,虚空自有知觉,与人身的知觉又有什么相干呢?所以当知意识知觉思想的“意入”,都是时间空间里的虚妄暂有现象。既不属于因缘所生,也不是自然界的性能。身心与外界作用(十二处)经验的分析佛又说:“何以见得十二处(身心与外界)本能,都是真如自性的本体功能呢?(1)眼与色相。你现在举眼去看外面的树林,以及园中的泉池。这些色相,是因为有色相才生出眼睛看见的性能?还是因为有眼睛才生出色相的现象呢?假若是眼晴生出色相的现象,那么,当眼睛看虚空时,虚空并没有色相。色相的性能消灭,应该显出一切俱无。既然一切色相俱无,谁又明白那便是虚空?同样的,辨析虚空,也是这个道理。(如果虚空根本是什么色相都没有,又拿什么叫做虚空呢?假若是外界色相生出眼睛看见的性能,那么,观看虚空没有色相,这个可以看见的性能也应该消灭。见能既然消灭,其他一切也就没有了,谁又能明自何者是虚空,何者是色相呢?所以当知,可以看见的性能,与外界色相和虚空,都没有固定的所在。也就是说见能和色相,二者都是虚妄的暂有现象。既不属于因缘所生,也不是自然界的本能.(2)耳与声音。你再听这个园林里面,通知大众吃饭时,就打鼓。集合大众时,就撞钟。钟鼓声音,前后连续。试问,这是声音来到耳边?还是耳朵去到声音那里?假若是声音来到耳边,就如同我到城里去乞食,此地就没有我了。同样的,假如这个声音已经到了你的耳边,其他的人,应该都不再听到。何以很多的人,可以同时听到钟声,同时都来集会吃饭呢?如果是你的耳朵到达声音那边,如同我从城里回来此地,城里就没有我了。同样的,当你听到打鼓的声音,你的耳朵已经去鼓的所在,若同时钟声发出,应该不能同时听到。更何况在同一时间,另外还有象、马、牛、羊种种动物及其他混杂声音。如果听能与声音,不是来往接触的,那么,一切声音便应该听不到了。(声音是音波振动,发出声浪,普遍传达,发生耳膜听觉的反应。音波杂乱,听觉亦可同时听到杂乱的声音。既不是耳朵去声边,也不是声音来耳际。音波达不到,耳膜就没有听觉的反应,以上所说,只是说明听觉与声音的偶然作用,并不常存。换一个例来说:例如心中有事,沉思很深。虽然有音波声浪到达耳膜,因为心不在焉,也不起听觉的反应。并且音波声浪,亦受时间空间的限制,暂有还无。听觉的作用,亦受心理与时空的限制,忽起忽灭,都没实际长存的。)所以当知,听觉与声音,都没有固定的所在。也就是说听觉与声音,二者都是虚妄的暂有现象。既不属于因缘所生,也不是自然界的本能。(3)鼻与嗅觉。你现在再嗅这个炉中所燃的檀香香气。这种香,假使燃烧很多,整个城内,都会嗅到香气。试问,这种香气,是生于檀木?还是出在鼻子里?抑或发生在虚空中?假若这种香气出在你的鼻子里,既然从鼻子所出,那香气应当从鼻子里喷出来。鼻子不是檀香木,何以鼻子里会有檀香香气?再说,你嗅闻到香气,应当是从鼻子吸入,若说香气从鼻子里出来,却说是嗅闻到的,便不合理了。如果是香气生于虚空,虚空的本性是永远一样的,香气也应该永远存在,何以必须靠炉中燃烧枯木,才会有香气呢?如果香气是发生在檀香木上,那么,这种香质,因为燃烧而变成烟,鼻子嗅到香气时,应该先受到烟气笼罩,才会闻到香味。何以烟气腾空,散布还不太远,而数十里内,都已嗅闻到了呢?(香嗅都是放射性的作用,使鼻管嗅觉发生反应。檀木木发出的烟,并不是香,只是木质燃烧以后,质量转变,成为烟雾。以上所讲,只是说明嗅觉与气味的偶然感应作用而已。)所以当知,鼻和嗅觉与香味,都没有固定的所在。也就是说嗅觉与香味,二者都是虚妄的暂有现象。既不属于因缘所生,也不是自然界的性能。(4)舌与味觉。你要吃饭时,去托钵乞化。其中遇有酥酪醍醐,称之为上等滋味。这种滋味,是虚空中自性?还是从舌头发生?抑或是存在于食物里面呢?假若这种滋味,是从舌头发出,在你的嘴里只有一个舌头,这个舌头,已经成为酥酪味,再遇到蜜糖,应该不会再变移。如果真的不变,就不能称为知道滋味,如果变移,舌头只有一条,何以一个舌头,尝出很多种滋味呢?如果滋味存在于食物里面,食物并没有知觉分别,怎能自知滋味?再说:食物自知滋味,等于是别人在饮食,于体有何相干,又怎能称为知味呢?如果滋味是虚空中自生,那么,你谈虚空,虚空却是什么滋味?假使虚空是咸味,既然成了你的舌头,也应该同时咸了你的脸。如果这样,这个世界的人,都和海鱼一样了,而且既然常常受到咸味,便不会知道淡味,可是若真不知道淡味,当然也就不会觉得咸味了。咸淡都不知道,怎么称之为味呢?(舌头有感觉滋味的味觉神经,因为食物本身的味素不同,吃到听里,舌头的味觉反应就不同,所以知道味别。上面所说的声头只有一条,何以同时尝到很多种滋味,只是说明舌与滋味的反应作用并不常在。)所以当知,滋味和舌头与味觉,都没有固定的所在。也就是说尝性与味觉,二者都是虚妄的暂有现象。既不属于因缘所生,也不是自然界的本能。(5)身体与感触。你在早晨,用手摸头,这个摸触的知觉,是谁能够感触呢?试问,能感触的是手?还是头?假若是手,头就不会有知觉,何以头也会知觉呢?如果知觉在头,手就没有用,又怎能叫做感触呢?如果手与共,各自都有感触的知觉,那你一个人,应该有两个身体。如果头与手是一个知觉所生的感触,那么,手与共,就是一体了,真的是一体,感触究竟在哪里呢?如果是在本能内,本能没有固定所在。假定有固定所在,就不是本能了。离开本能与固定所在,虚空当然不可能与你发生感触的。所以你应当知道,身体感觉的作用和身体,都没有一个固定的处所。也就是说身体作用与感觉,二者都是虚妄的暂有现象。既不属于因缘所生,也不是自然界的本能。(6)意识与思想。人们意识所生的思想,不外善的、恶的、无记的三种性能,产生种种法则。这个思想法则,是由心所生,或是离心以外。别有一个所在?若思想的就是心,那么,思想所生的法则,就不是自心抽象的影像。如果不是自心所起,那么,思想根源究竟在哪里呢?如果离开自心,另有所在,那么思想法则的性质,是有知的呢?还是无知的呢?如果是有知的,那就可以称之为心了。既是自心,这与你抽象的印象是不同的。因为那个有知的思想,同样等于你自心的能量。如果这也就是你的心,何以你的心所产生的思想,有时候又不同于你的个性呢?如果思想本自知的,那么,这个思想作用,事实上,并不就是色、声、香、味、离合、冷暖、虚空形象等等任何哪一样物象。那么,它究竟是在哪里呢?现在的色相与虚空,实际上都没有思想的表示。不应该说,现实人间以外,还有另一个虚空存在。既然心不是可以把捉的东西,心所生的意识处所,又从何去建立呢?所以应当知道,思想与心,都没有一个固定的所在。那么,心所生的意识与思想法则,两种都是虚妄的暂有现象。既不属于因缘所生,也不是自然界的本能。身心与外界之间(十八界)经验的分析佛又说:“何以见得十八界本能(身心与外界中间的边际性)都是真如自性的本体功能呢?(1)眼与色相之间。如你所了解的,眼睛和色相是产生眼识的基本原因,生出眼睛识别的本能。这个识别的作用,是因眼睛而生,以眼睛为界限呢?还是因色相而生,以色相为界限呢?假若是因眼晴而生,倘若外界没有色相与虚空,便没有什么可以分别的。即使你有识别本能,又有什么用呢?并且你能见的本能,根本不是青黄赤目的色相。它既然无从表示,又从哪里去立界呢?如果认为由于外界色相而生,当虚空没有色相时,你的眼睛识别作用,就应该消灭了。又何以能够识别知道这就是虚空呢?而且当外界的色相变迁时,你也能识别色相在变迁。假如你的识别本能,不跟着变迁,那么,色相所生的界限,又怎么去建立呢?如果随同色相的变动而变迁,所谓界限的情形,自然就没有了。如果是不变的,便应该是永恒的。既然因色相而生起作用,就不应该又能识别虚空所在。如果认为眼识同时能兼有这二种作用,是由眼睛与色相相对,共同产生的,那么,当眼睛色相二者相合时,中间识性就分离了而不起作用。识性若是可以分离的,那么,识性与眼睛和色相也都能相合了。这样体性便发生杂乱,又怎么去成立界限呢?所以应当知道;”眼睛是接触外界色相的基本原因,产生眼睛的识别作用,以及眼识与色相之间的界限,三处都没有固定的自性。所以眼睛与色相,以及色相之间的边际,三者既不属于因缘所生,也不是自然界的本能。(2)耳与声音之间。又如你所了解的,耳朵和声音是产生耳识的基本原因,生出耳朵的识别本能。这个识别的作用,是因耳膜而生,以耳膜为界限呢?还是因声音而生,以声音为界限呢?假若是因耳而生,既然动静两种现象并不现在面前,耳膜就不会知道了。如果耳膜一无所知,知觉尚且不成立,这个识别的作用,又是什么形状呢?如果你认为是耳膜听见了声音,因为没有外界的动静,就不形成听闻的作用,怎样可以把肉质形状的耳朵,杂在色相之中,名之为识界?所谓耳识的界限,又从何建立呢?如果耳识生于声音,因为有声音,才有识别的作用,那就与能闻的听觉无关。"但是没有能闻的听觉,又会亡失声音所在。如果识别的作用,从声音产生,承认声音是因能闻的听觉才有声音的现象,那么,能闻的听觉,应该也同时能闻听识别的作用。如果不能闻听识别的作用,就是没有界限。能够闻听识别的作用,这个识别,也等千是声音。而且识别的作用,既已被闻的听觉所闻,那个知道能闻的本能,已在闻听的,又是谁呢?如果根本是无知的,犹如草木土块,就不应该有声音与能闻的听觉混杂而成中间的界限了。界限既然没有中间性的固定本位,哪里再有内外现象可以成立呢?所以应当知道,耳膜是听觉声音的基本原因,产生耳膜听觉的识别作用,以及听觉与声音之间的界限,三处都没有固定的自性。所以耳膜听觉与声音,以及听觉与声音之间的边际,三者既不属于因缘所生,也不是自然界的本能。(3)鼻与嗅味之间。又如你所了解的,鼻和香味是产生嗅觉的基本原因,生出真的嗅觉识别本能。这个识别的作用,是因为鼻而生,以鼻腔为界限的呢?还是因香味而生,以香味为界限呢?假若是因鼻子而生,那么你心里把什么当作鼻子?是那个肉质的如同两爪形状的鼻子呢?还是那个具有嗅觉作用是鼻子呢?如果认为肉质的是鼻子,肉质的只是身体一部分。那么,身体的知觉乃是感触的一种,应该称之为身体而不能称之为鼻。这样只能说是身体的感触作用,不能认为是鼻子的单独本能。如果认为是感触作用,感触是生理本能的反应,更不应该认为一定是鼻子的作用。鼻子的名词形相,尚没有确定,所谓鼻子嗅觉与香味的界限,又从何处去建立呢?如果认为嗅觉就是鼻子的知觉,那你心里认为什么才是知觉呢?如以肉体神经的反应为知觉,那么,肉体的知觉,乃是生理神经的触觉反应,不能说是鼻子的作用。如果以虚空为知觉,既然虚空自己有知觉,肉体应该没有自己的知觉,这样,虚空应该就是你自己了。你的身体既没有知觉,那你这个也就不存在了。如果以香味为知觉,知觉既然属于香味,与你又有什么相关。假使香气和臭味是由鼻子生出,那么,香臭二种气流并不生于兰花和檀香,当二者没有时,你嗅自己的鼻子是香的呢?是臭的呢?臭的就不是香,香的就不应该臭,如果香臭两种气味都能够同时嗅到,你一个人应该有两个鼻子了,等于有两个同时能嗅的自性。那么,目前同我问答的,也应该有两个阿难,哪个才是你自己的真体呢?如果鼻子只是一个,香臭本来没有什么两样,臭就是香,香也就是臭,香臭两种并没有个别的体性,界限又从哪里去建立呢?如果是因香味才产生识别的作用,识别作用既然因香自有,那么,同眼睛能够看东西一样,眼睛能够看东西,却不能同时看自己的眼睛。如果香味本身自有识别性能,就不应该知道自己有香味。能够知道有香味,就不可能生出香味了。不知道香味的当然不能识别香味。香味既然不是知觉自己所具备的,苦味的界限也不能成立了。识别的作用自己不知道有香,气味界限也不是由香味而建立,既然没中间性存在,自然也不能形成内外。那么,鼻的嗅觉作用,毕竟是虚妄的暂有现象。所以应当知道,鼻子是闻到香味的基本原因,产生鼻子嗅觉的识别作用,以及A与香味之间的界限,三处都没有固定的自性。所以4与香昧,以及嗅觉与香味之间的边际,三者既不属于因缘所生;也不是自然界的本能。(4)舌与味性之间。又如你所了解的,舌和味性是产生辨昧的基本原因,生出舌的辨昧识别本能。这个识别的作用,是因舌而产生,以舌为界限呢?还是因滋味而生,以滋味为界限呢?假若是舌自产生;那么世间的甘蔗、乌梅、黄连、食盐、细辛,姜桂,都没有它己的滋味了。当你自己尝舌时,是甜的,还是苦的呢?如果舌是苦的,那个尝舌的苦味的又是谁呢?舌如是不能自尝本身的滋味;那么,能知觉辨昧的又是谁呢?舌的,本身自住若不是苦的,便没有滋味发生,又如何去成立界限呢?如果识别的作用因味而生,它自已能成为滋味,也就等子舌头一样,应该不能自尝是什么滋味。又何以能识别,分辨这是滋味,那不是滋味呢?再说,一切不同的滋味,并不是一物所生。滋味既然从多方面产生,识别的作用,亦应该有很多的体性。识别的作用的体性如果只有一个,而滋味是从识体而生,那么,咸、淡、甘、辛混合同生,无论形相如何变异,味性却只有一个,应该没有分别不同的作用。如果没有不同的分别,就不叫做识别的本能,什么又是舌与辨昧的识别之间的界限呢?当然不应该说虚空生出你的心性识别本能。如果是舌与滋味和合产生辨味的识别作用,在这和合的中间,原来就没有识别的自性,又怎样能生出界限呢?所以应当知道,舌是味性的基本原因,生出舌的辨昧识别作用,以及舌与滋味之间的界限,三姓都没有固定的自性。所以舌与滋味,以舌头的辨味作用与滋味之间的边际,三者既不展于因缘所生,也不是臼然界的本能。(5)身体与感触之间。又如你所了解的,身体和感触是产生感觉的基本原因,生出身体识别感觉的本能,这个识别感觉的作用,是身体所产生,以身体为界限呢?还是因感触而生,以感触为界限呢?假若是因身体产生的,如果身体不与其他物体接触分离,便不会有接触与分离两种感觉,身体哪里有识别作用存在呢,如来是由于和物体接触而生,是两种物体自己接触,根本没有你的身体。事实上,哪里有没有身体的感觉,也能够知道和物体接触与离开呢?你要知道,物质是没有感触知觉的东西,身体是有知觉感触的作用的。知道身体的感觉是因为接触所生,知道接触的作用,是因为有身体。但是感触的作用,并不就是身体,身体也并不就是感触。身体的形相与感触的现象,两种本来没有一定的所在。联合所有的机能,便是身体的自己体性,身体的所有机能以及感觉离散了,形相就等于虚空。因此可知身的内外的界限,尚没有固定性可成立,所谓中间性,又如何成立呢?中间性既不成立,内外性根本是空的,那么,你识别感觉的产生,又从谁去立定界限呢?所以应当知道,身体是感触的基本原因,产生身体识别的感觉作用,以及身体与感觉之间的界限。三处都没有固定的自性。所以身体与感触,以及身体识别与感触之间的边际,三者既不属于因缘所生,也不是自然界的本能。(6)意识与思想之间,叉如你了解的,意念为思想产生意识的基本原因,生起分别意识思维法则的本能。这个分别意识思维的作用,是由意念所生,以意念为界限呢?还是因为思维法则而生,以思惟法则为界限呢?假若是由意念而生,在你的意念中,必有思惟的作用,才能发现表明你的意念。如果没有思惟法则,意念也就无由而生了。离开外缘与思惟法则,京念就没有形态,分别的意识又有什么用呢?再说你的分别意识心与一切思想较正的作用,以及了解辨别的性能等,和意念是同二的作用呢?还是不同的作用呢?假如是同一个作用,那也是意念,怎样又生个什么所思想的呢?若不同是一个意念,应该没有所分别的意识,如果没有所分别的意识,何以是意念所生呢?如果有所分别的意识,又何以识别这意念呢?意念与分别意识,无论是同,或是异,两个性质都没有确定成立,(只是为理论名词上区别的方便)界限又如何可以绝对地定位呢?如果识别作用是因思惟法则而生,世界一切思惟法则的产生,离不开色、声、香、味、触的作用。那么,你现在观察色法:(光、色、时、空与物质等)一切声音、香气、滋味,以及身体的感触,现象形状都很分明,都直接与五根(眼、耳、鼻、舌、身)对待,并非完全由意念所包括。你的分别意识决定要依于思惟法则所生,现在你仔细观察,各种法则是何形状?如果离开色、空、动、静、通、塞、合、离、生、灭等,超越了这一切现象,终结便没有什么可得的了。分别意帜产生,色、空等等现象法则也跟着发生。分别意识消灭,色、空等等现象法则跟着消灭。所以然的根本原因既然不存在,那个因它而生的分别意识作用、是什么形相呢?假如那个形相没有,分别意识的思惟法则的界限又怎么去产生呢?所以应当知道,意念是思想的基本原因,发生分别意识思惟的法则,以及意念思想与分别意识思惟法则等之间的界限。三处都没有绝对固定的自性。所以意念与思惟法则,以及分别意识之间的边际,三者既不属于因缘所生,也不是自然界的本能。


《楞严大义今释》 第四章 物理世界与精神世界同为自性功能的显现
地水火风空五大种性的剖视阿难起立问佛:“您常说一切事物是和合与因缘所生,宇宙间种种变化,都由于物质原素四大种(地、水、火、风)的和合发生作用。何以现在又对因缘所生,以及自然而有,两种理论都加排除,我实在不知道这个理由在哪里。希望怜悯我们的愚顽,指示中道了义的真理,以免大家受世间戏论学理所迷惑。”佛说:“你先前不愿意学习小乘道业,要求无上正觉的大道,所以我便指示你自住本体的真理第一义谛。(形而上的体性。)何以又搅在世间学理的戏论圈子内,被妄想支使,认为因缘所生才是究竟的法则,而自行缠绕?你虽然博学多闻,有如一个只会谈说药性的人,真药摆在眼前时,反而不能辨别了,我说你真是个可怜悯的人。你现在仔细地听,我将为你分别指示,也好使将来修学大乘的人们,能够通达自性本体的实相。如你所说:物理世界,由于四大种的物质和合,而发生宇宙间万有的种种变化。假如物质的本能不是和合性的,就不能与其他物质相和合,犹如虚空,并不和合一切色相。如果物质的本能是和合性的,同样都是变化的作用,自始至终,都是因为互相形成而存在,互相变化而灭亡。这样生灭不常,生死死生,生生死死,犹如火炬在迅速转动,形成一个幻有的圆轮形状,永远没有休息停止的时候。譬如水结成冰,冰又化成水一样。(1)固体的‘地大’种性。你观察这个地大种性,粗重的变成大地,细小的成为微尘,微生还可以分析为邻虚尘。(邻虚尘相同于现代自然物理学所说的物质最基本的单位,佛学中指为色法中的极少分,谓其是物理的最基本元素,几乎等于虚空,所以叫做邻虚。古印度外道学者们的学说,认为邻虚没有十方分,圆而常住。整个世界到末劫毁坏的时候,邻虚尘不坏,分散于虚空而常住,相同于物质不灭的理论。小乘佛法则说邻虚亦是因缘所作,业力尽时亦要坏的、此所以不同于一般学说,而相同于现代自然物理学说的能量互变的理论。毗昙明说邻虚,无十方分,但云具二缘生,所以也是无常的。第一,是因缘。第二,是增上缘。现代的理论科学与这一说相近。再分析到极微的元素边际,又是七分所构成、有部的佛学指七分为构成物质最基本的元素,又说与八事俱生。所谓八事,就是物理最基本的能,具备有地、水、火、风四大种的性能,本身是时具有色、香,昧、触的困境,互相和融而成一极微,又叫做微聚。这种极微有六方分,等于说有六位空间,仍然以自性本体功能所生众生业力的心力为中心,所以叫做七分。只有得天眼通境界的人,才能看见,所以也叫做极微色,也可说是不可知数的物色。再把物质的邻虚尘加以分析,最后就为空性。)这个物质的邻虚尘分析到最后,便成为绝对的虚空。你应当知道就是这个绝对的虚空,才生起各种物理的色相。我现在问你,既然你认为宇宙间一切的变化现象之生起,是由于物质的和合,你且观察一下这个邻虚尘,是用几个成空和合而成的呢?不应该是邻虚合成邻虚的罢?再说,把邻虚尘分析到最后,变成虚空,这个虚空,又是用几个不可知的光色形相和合而成的呢?如果是由色相合成,那么色相和合就不是虚空了。若是虚空合成,虚空和合就不是色相了。光色彩相还可以分析,虚空怎样去分析开,知道它是和合的呢?你还不知自性本体的功能中,具备产生色相最基本元素的本能,其本体原来是生的。换言之:自住本体的真空功能,才能产生色相。自住本体本然清净,充满周遍在宇宙间,随一切众生心力作用,依照知识学问的所知量,依循众生身心个性的业力而发生作用。世间人缺乏智慧去认识体会,误认为它是因缘所生,或是物理自然的性能。其实,这都是用意识思想的心,去分别计算付度;去推求其究竟真理。只是一种言语抽象的理论,却没有真实的义理。(2)热能的‘火大’种性。火大种性也并没有自我固定的性能,乃是寄于其他一切因缘而生。现在你看城中没有举食老家;准备炊饭的时侯,手里拿着火镜阳燧(古代用以向太阳引火的镜子)和艾草;向太阳引火,如果火性是和合而有,那个相和合的是什么呢?例如我们大众,现在和合在一起、但是各人都有各人自己的身体,和各人单独的姓名。现在这个火性假如因为和合而有,当他们手里拿镜子向太阳引火时,这个火是从镜中出来了还是从艾草生出?还是从太阳而来呢?如果是从太阳来的,既然能够烧燃到你手中的艾草,那么,日光所经过的林木,也都应该被燃烧了,如果是从镜中出来,火既然能够出来燃烧艾草,何以镜子自己不会燃烧熔化?而且你拿着镜子的手,一点不会受到热力的烧灼,当然不会去熔化镜子了。如果火性出生于艾草,何必一定要借太阳与镜子的光能互相接触,然后火性才发生呢?你再任细观察,镜子拿在手里,太阳光从天上而来,艾草本来自地上产生,可是这个火性究竟从哪里来的呢?太阳与镜子,距离这样避远,不是本来和合在一起的东西,何以能够发生燃烧的火性?但是太阳镜子如果不相和合,火光就不会无中生有。(现在电能等所发生的火性,以及火柴等发生的火性,都是依赖互相摩擦的动力本产生。如要加以分析,也同上面所讲的道理一样,说是和合而有,却都各自独立,说是自能产生火光,又必须和其他因素互相发动才能产生。)你还不知自性本体的功能中,具备产生火性光热的本能,其本体原来是空的。换言之,自性本体的真空功能,才能产生火性的光热。自性本体,是本然清净,充满周遍在宇宙间,随一切众生心力的作用,依照知识学问的的所知量,这一处手拿镜子向太阳引火,此一处火便燃起。这种情形,周遍世间,都是一样火性的存在,并没有一定的处所,只是依循身心个性的业力而发生作用。世间人缺乏智慧去认识体会,误认火性是物理作用,乃是因缘共有所生,或认为是自然界的性能。其实,都是用意识思想的心,去分别付度,去推求其究竟真理。只是一种言语抽象的理论,却没有真实的义理。(3)液体的‘水大’种性。水大种性是不定的,流动与停息,都没有固定的形态。例如一般大魔术师们,要求得太阴(月亮)的精华,拿来制药,他们在月圆之夜,手里拿着方诸(古时在月夜求水用的器具,如珠子一样,即如古代承露盘。),对月光照着,自然可以流出水来。这个水是从方诸的珠子里流出?还是虚空中自有的?或是从月光那里来的呢?假若从月光而来,月亮距离我们这样远,它既然可以使珠子出水,那么,它所经过的林木,也都应该自然地流出水来。如果它是自然而流,又何必需要方诸去照才能流水?如果不是自然而流,那么,就可以明白流水不是从月亮降下的。如果水是从珠子里出来,这个珠子就应该经常流水了,又何必要等到半夜里向月光去照,才能得到水呢?假若从虚空而生,虚空没有边际,流水也应当没有边际。那么,由人间直到天上,都会受到水洗,怎样还有水里陆上和空中万物的存在呢?你再仔细观察,月亮在天空上经过,珠子是拿在手里,承接流水的盘子,本来也是人摆在那里的,水究竟从哪里流进去的呢?月光与珠子,距离这样遥远,本来不和合在一起,不应该说流水是莫明其妙地自己产生的。(如果说世界上的水,是地球上江湖河海的水蒸气发生变化,便知蒸气没有水,根本不能产生,最初的水,究竟又从哪里来的呢?)你还不知自性本体的功能中,具备产生水性流动的本能,其本体原来是空的。换言之,自性本体的真空功能,才能产生水性的流动。自住本体,本然清净,充满周遍在宇宙间,随一切众生心力的作用厂依照知识学问的所知量,犹如魔术师们,此一处拿珠,彼一处就流出水来。宇宙间的人,如果各自都拿着一颗珠,遍满宇宙间就会有流水产生。各人的意识思想也犹如珠子的流水,人人流出他所知所见,都自各别发展,生满在世间,岂有固定的方所,只是依循身心个性的业力而发生作用。世间人缺乏智慧去认识体会,误认水性的物理作用,乃是因缘共有所生。或者认为是自然界的性能。其实,都是用意识思想的心,去分别付度,去推求其究竟真理。只是一种言语的抽象理论,却没有真实的义理。(4)气体的‘风大‘种性。风大种性没有固定的自体,动静不常。你平常在大众中整理衣裳,衣角振动,影响到旁人,旁人就感觉有微风拂到脸上。这个风是从衣角所发出?还是发生于虚空?抑或是发生于人面呢?假若这个风是从衣角发出,你等于浑身穿的是风,那么,你的衣裳就自会飞扬,应该离开了你的身体。我现在正在说话,衣裳穿在身上,你看我衣裳里的风是在哪里?不应该说衣裳当中另外有一个藏风的地方罢?如果是生在虚空,你的衣裳不动的时候,何以又没有风在拂动呢?而且虚空永远常住在它的本位,风也应该经常发生。如没有风的时候,虚空也应当消灭,风灭的时候,倒可以看得见。虚空灭的时候,”却是一种什么形状呢?虚空如果有生有灭,就不叫做虚空。既然叫做虚空,何以会有风从里面出来呢?如果风是由被拂者的脸上自己发出,那么,从他的脸上生出后,也应当吹拂到你。其实,是你整动衣服,才有风出,何以会倒拂到自己的面上?你现在仔细观察,整动衣裳的是你自己,受到风拂的是别人的脸。虚空本自寂然不动,并未参加流动。风又从哪个方向鼓动到此呢?风与虚空的性能,两种不同,各自隔开,本来并不和合在一起。不应该说风的流动,莫明其妙地自然而有。你实在不知自性本体的功能中,具备产生风性流动的本能,其本体原来是空的。换言之,自性本体的真空功能,才能产生风性的流动。自住本体,是本然清净,充满周遍在宇宙间,随一切众生心力的作用,引发知识学问的所知量,犹如你一个人整动衣裳,就有微风出来。遍满宇宙间大家都在整动,于是整个国土也就生起了风,风性充满整个的世间,岂有固定的方向,只是依循身心个性的业力而发生作用,世间人缺乏智慧去认识体会,误认风性是物理作用,乃是因缘共有所生,或者认为它是自然界的性能。其实都是用意识思想的心,去分别村度,去推求其究竟真理。只是一种言语的抽象理论,却没有真实的义理。(以上讲物理部分,须与本章物理世界物质的形成节参看,更加清楚。)(5)虚空的‘空大’种性。虚空的空大种性是没有形相的,因为虚空间存在的光色,显出空相。假定有一个人、凿井求水,凿出一尺的土,中间就有一尺的虚空。如果凿出一丈的土,中间就有一丈的虚空。随着凿出来的泥土多少,中间就会显出等量的虚空。这个虚空是因为土所生出来的?还是因为打凿所开出来的?抑或是无因自生的呢?假若这个虚空是无因自生的,土未打凿以前,何以虚空便有阻碍,只看得见大块的土地,虚空却无法通达?如果虚空是时因为被凿而有,那么,当土凿出时,就应该看见虚空进来了。若是土凿出来,根本没有虚空进入,何以能说虚.空因土所出呢?若是本来就没有出入,虚空与大地,应该原来没有不同的。虚空与大地,如果没有什么不同,那么,二者就是相同的了。可是当土出来时,虚空何以不同时出来?如果说因为打凿才出现虚空,那么,凿土的时候,应该是打出空来,并不是凿出土来。如果不是因为凿的关系而生出虚空,打凿只是打出土,何以却见到空?你再仔细审查观察,打凿由于人手,随着方位在运转,土只是在转移地位,这样,虚空究竟从哪里出来了?凿与虚空,一个是实质,一个是虚无,二者不能互相为用,两种是不能和合的。难道虚空,根本是莫明其妙,无中生有的吗?如果认识了虚空的空性,周遍圆满,本来没有动摇。就应当知道虚空和现在眼前的地、水、火、风相合,统名叫作五大种,其体本来圆满,都是自住本体的功能所生起的作用,元本是没有生灭的。只因你自性昏迷,不能领悟四大都是自性本体的功能。你应当观察虚空是出?是入?或是没有出入?你完全不知道自住本体的功能中,其本性是虚空的,具有真觉灵知。这个自性的真觉灵知之体,才生出虚空的空性。自性本体,本然清净,充满周遍宇宙间,随一切众生心力的作用,依照知识学问的所知量,犹如打开了一个井的空洞,便只知有一个井等量的虚空。十方虚空,亦是这个道理,遍满十方俱是如此,岂有固定的方所?只是依循身心个性的业力而发生作用。世间人缺乏智慧去认识体会,误认空性是物理作用,乃因缘共有所生。或者认为虚空就是物理的自然性能。其实,都是用意识思想的心,去分别村度,去推求其究竟真理。只是一种言语的抽象理论,却没有真实的义理。心意识精神领域的透视(6)见觉的作用。佛又向阿难说:能见能觉的作用,并无独立的知性,都因为万有色相与虚空各种现象所引发。例如你在日常的生活中,早晨光明,傍晚昏暗。在黑夜里,有月亮就有光明,没有月亮便会昏黑。这些毋暗等等,都因为有现象可看见,才知道分析。这个能见的作用,与光明黑暗的现象,以及虚空,是否同是一个体性?或者在同中存有不同于不同中又有同的存在呢?这个能见的作用,假若认为与光明、黑暗、虚空,原来都是一个体性,可是光明与黑暗二者原来是互相交代的;黑暗时就没有光明,光明时没有黑暗。如果见性与黑暗是一体,光明来了,见性应该跟黑暗丧失,同样的,黑暗来了,见性应该跟光明消失。见性既然会丧失灭亡,何以能够见明见暗呢?如果说明暗自己虽有不同,能见的作用,本来没有生灭,所谓一体又怎样能成立呢?假若认为能见的精明,与光明黑暗等现象,不是同一个体性,那么,你离去了明暗,以及虚空,去分析这个能见作用的本元,又是个什么形相?离开光明与黑暗,以及虚空,这个能见作用的本元,也就等于没有了。如果明暗与虚空,三种现象都不相同,能见的自性,却从哪里去建立?而且光明与黑暗,根本是相违背的,它又怎样能和它们是同一个体性呢?可是见性离开明暗与虚空三种现象,本来就没有,它又怎样不是和它们同一个体性呢?再说:分析虚空与能见的作用,本来都没有边际,何以二者不是同一个体性呢?同时看见光明又可以看见黑暗,可知能见的自性,并没有改变,何以同明暗是一个体性呢?你再仔细观察,特别仔细去研究,光明发千本阳。黑暗是从夜色。通达属虚空。障碍属大地。这个能见的作用,究竟从哪里而出呢?能见的作用是有灵灵咀明的知觉性,虚空却是宾顽的,两种本来不能和合。难道这个能见的精明,根本是莫明其妙,无中生有的吗?如果认为能见、能闻、能知、能觉的自住,是圆满周遍的,本来没有动摇,就应当知道它和无边无际的虚空,与变动性的地、水、火、风,统名叫做大大种性。虽然种性作用,各有差别的性质,其体本来圆满。都由自性本体的功能而起用,元本是没有生灭的。(物质与精神,显见不同,而都互相有关系,互相影响变化。)只因你自心沉迷,不能领悟你的见闻觉知的作用,本来都是自性本体的功能。你应当观察这个见闻觉知的功能,是有生有灭?是相同或相异?或是不生不灭?不同不异呢?你全不知自性本体的功能中,具有能见能觉的精明。这个能见能觉的精明,发起灵明见物的作用。自性本体,仍然是清净本然,充满周遍宇宙间.随一切众生心力的作用,依照知识学问的所知量,用之在眼,就能遍见虚空宇宙间的物象。在耳,就能听。在鼻,就能嗅。在舌,饿能尝。在身,就能触。综合名之为心灵,又能感觉各种身心内外的作用,而能了然觉知。它是虚灵朗然,充满周遍在宇宙虚空间,岂有固定的所在?只是依循身心个性的业力而发生作用。世间人缺乏智慧去认识体会,误认是因缘所生,或认为是自然的性能。其实,都是用意识思想的心,去分别忖度,去推求其究竟真理。只是一种言语的抽象理论,却没有真实的义理。(7)意识的作用。意识的性能并没有根源,都从六种根尘妄出而生。(眼、耳、鼻、舌、身、意。色、声、香、味、触、法。)你现在遍观在座的大众,眼睛随便地巡转一遍。这个眼睛,犹如镜子照东西一样,没有分析辨别的作用。但是你的意识在其间,次第指出,这个是某某,那个是某某。这个明明了了的意识,是从所见而生?还是从外界的色相现象而生?是生于虚空?抑或是无因自生,突然而出的呢?假若这个意识的性能,是从所见而生,如果没有明暗与虚空色相四种现象,根本没有你的所见。所见的性能尚且没有,从哪里去发生意识呢?假若这个意识的性能,不是因所见而生,是从外界的现象中产生。你的意识,既不能见明,又不能见暗,明暗都不能看见,就没有色相与虚空。色相现象尚且没有,意识从哪里发生呢?如果是生于虚空;便不是色相,也不是所见之性了。不四所见,就不能辨别虚空,自然不能知道明暗与色空的现象。不是色相,便没有攀缘,那个能见闻觉知的作用,就没有地方可以安立。离开见性与色相两种,绝对的虚空,等千没有。如此即使有物存在,也就不是物相了,纵然再用意识去思惟,又可以分别得到什么呢?如果认为无因自生,突然而出,何以在白天,不能看见月亮的光明?你更仔细审查观察,能见的功能,寄托你的眼睛才发生作用。凡是包机都是目前的现象。可以指出状况的才是有,没有现象的就是无。这样你审查这个意识作用,因为什么所产生?意识的作用是活动的,能见的功能是澄清湛然的,两种本来不能和合。闻听与感觉知觉的作用,也同是这个道理。都各自有独立的性质,不能和合。难道这个意识的作用,根本是莫明其妙,无中生有的吗?假如认为意识心本来没有所从来的。就应当了解能见闻觉知的自性功能,也本来圆满湛然,它的性能并不从其他事物所生。那么,识心连同地、水、火、风、空、见的作用,统名叫傲七大种性。其体本来圆融自在。都由自性本体的功能生起作用,元本是没有生灭的。只因你自心粗浮,不能领悟你的见闻自性,发明呀了灵知的作用,本来都是自性本体的功能。你应当观察这(眼、耳,鼻、舌、身、意)六处的意识心,是同是异?是空是有?或不同不异?也不是空有呢?你元不知自性本体的功能中,自性具有识别虚明灵知的本能;由这个灵知虚明发起真识的作用。自性本来的虚妙灵觉,仍然湛然不变,充满周近在宇宙虚空间。含吐十方虚空,岂有固定的所在?只是依循身心个性的业力而发生作用。世间人缺乏智慧去认识体会,误认是因缘所生,或认为是自然的性能。其实,都是用意识思想的心,去分别忖度。去推求其究竟真理。只是一种言语的抽象理论,却没有真实的义理。这时,阿难与大众,听了佛的微妙开示,身心空荡荡的,一点都无挂无碍。各人都自觉知,了解真心自性的本体,遍满虚空宇宙间。看见十方虚空,犹如手中所拿的树叶子一样。凡一切世间所有的物象,都是正觉灵妙光明的真心自体所变现。自性真心的精灵,含裹十方世界里的一切。于是反观父母所生的这个身体,犹如虚空当中,吹起一点微尘,若存若亡。如在澄澄湛湛无边无际大海的无尽流中,存着一点浮沤,浮沉起灭不定。都了然自知获得了本自具足的灵妙真心,才是常存不灭的。大众恭敬礼拜本师释迦牟尼佛,得未曾有。所以共同说偈,赞叹佛的崇高伟大。(偈是古印度的歌颂体韵文。以简洁文字,包括要义。因翻译不易,变成这种体裁,有音节而无韵言。但可以歌唱,俗名叫做梵唱。)妙湛总持不动尊。(首先说佛同一切众生,其同的身心自性本体。灵妙的,澄澄湛湛钧,为宇宙虚空万有的总体。寂然不动的为万象所归尊。也就是赞叹已得无上正觉的本师释迦牟尼佛,已经证入自性的法身。所谓法身,就是指自性本体。)首楞严王世稀有。(首楞严,就是指佛所讲这本经的经名。首楞严是寂然不动,坚固坚定,确然不拨,颠扑不破的意义。就是说:这楞严经所讲自性本体的体用真理,是颠扑不破的至理。为万法万理之王,是世间所没有的)销我亿劫颠倒想(既领悟到这个至理的真义了,使我们无数时劫以来,寻求宇宙与人生,心灵与物理的种种颠倒思想,都为之消灭。现在已经理得心安了。)不历僧抵获法身。(僧抵是数学上第五十二位的数名,也就是代表无量数时间劫数的意义。一个众生,由初发心而至成佛,要经三大阿僧抵劫,才能得成无上正觉。这里说:自佛说出楞严至理,使大众现在顿梧到自性本体的体用,不必经过久远时间劫数的摸索修行去求证,便获得自性本体的法身了。)愿今得果成宝王。(自说现在已获得法身,得成正果,好像得到宝中甲之王。因此亦同时发愿如下)还度如是恒沙众。(回转来,还要使十方虚空中所有世间,一切仍在沉迷浊世中的苦恼众生,使其得到解脱。恒沙,是无量数的形容词,犹如恒河里的的沙子一样多。)将此身心奉尘刹。(这是承接上句立志发愿的引申。说要把这种恳切坚定思力的深心,也同时表明自性无相,深远的真心功能。点滴无存,毫不保留地贡献给尘尘刹刹的一切众生。尘刹,也就是毫末点滴,细入无间有形有相存在的形容词。)是则名为报佛恩。(唯有这样做,才可以报答佛今天给我们的开示,使我们领悟得度的慈恩。)伏请世尊为证明。(上面说明听佛说法,而得到顿捂以后,立志发大愿的深心愿望。现在并请佛证明这个思心,并不是冒昧偶发的。)五浊恶世誓先入。(发愿教化众生,广度众生使解脱苦恼,令登寂静的圣境。不分时间,不论区域,秉此誓愿,入世度人。凡是末劫时代,五浊恶世,自己必先人世教化。五浊恶世,是指我们的世间。所谓五浊:(一)劫浊。到了末劫之世,人寿减至最低限度。(二)见浊。充满五种‘利使’的思想:(1)身见:切实为自己,为自身。(2)边见:对人对事对物,思想都有限度,不能运心广被。(3)戒取见:各自坚执定立自我的主张等。(4):见取见,以自己主观概于一切。(5)邪见:善恶是非颠倒等。(三)烦恼浊。充满五种愚钝的思想。贪心、嗔心、愚痴、我慢、多疑。(四)众生浊。肉质生命具备有五阴所生的各种痛苦与烦恼。(五)命浊。生命多苦恼,生活遭遇多恶缘等。处浊恶末世,行这种愿力,须具牺性自我精神,不畏难,不苟安,含辛忍辱,以无限心力和血泪,写出无比慈悲的心情。语重心长,细心体会读之,使有心人,具同感者,为之法然泪下。)如一众生未成佛,终不于此取泥恒。(一切众生,自性本来是佛境界。灵明自在。都因为心理业力与后天教育见解,迷自本性。悟则同佛,迷则终沉物欲世纲。所以说不但要先入五浊恶性度人,而且如有一众生末得开悟成佛;自己始终不敢住在常乐我净的寂静安乐的果地。旧译泥恒,又译涅盘。就是寂然不动,灭尽烦恼,常乐我净的果位。)大雄大力大慈悲,希更审除微细惑。(上句是赞叹佛的颂词。唯有佛的慈悲怀抱、济世胸襟,才真是大英雄、大丈夫十天能力、大慈悲。我们大众虽然领悟自性清净的体用原则,还有很多细微枝节的疑惑末除。希望佛加以开示,以除我们的疑惑。)令我早登无上觉,于十方界坐道场。(使我们除去微细的疑惑,可以早登无上正觉,顿悟自性清净圆满的体用。于无尽虚空十方世界内,建立正知正觉的道场,坐此教化,济度未来。)舜若多性可销亡,烁迦罗心无动转。(舜若多,译为虚空性。烁迦罗,译为坚固心。这两句是说:即使虚空可以销灭,而我们这种立志发愿的真心,决不会动摇退转的。)物理世间物质的形成这时,富楼那弥多罗尼子(满慈子)在大众中,起来敬礼释迎牟尼佛,向佛问说:“吾佛最善于为众生开示自性形而上第一义谛的至理。佛常说在说法人中,我是第一。但是我听了上面的微妙讲解后,犹如一个聋子,在百步之外,去听一个蚊虫的声音。根本都看不见,哪里能够听得到呢?佛虽然说得很明白,使我们除去疑惑,而我现在,还是不能详细领悟这个道理,所以不能到达绝对没有疑惑的地步。不要说阿难等人,只是从理解上有所领悟;即使在会的人,虽已得到烦恼已尽的无漏境界,现在听佛所说的道理,还是有很多纠缠不清的疑点。如果世间一切根尘阴处界等,(生理、物理、心理等)都是自性本体清净本然的功能;本体既是本然清净,何以忽然生出山河大地等万有的世界物象?而且有时间空间性的次第迁流,终而复始呢?又如上面佛所说的地、水、火、风等四大种性,也都是自性本体的功能,圆融无碍。充满整个虚空宇宙间,湛然常住。假若地(固体)的性能遍满虚空间,何以容纳水的存在?如果水的性能遍满虚空间,火的性能就根本生不起来。怎样可以说明水火两种性能都遍满在虚空,而且并不冲突呢?再者,地的性能是障碍的。空的性能是通达的。两种性能绝对相反,怎样都充满在宇宙间呢?我实在不知道这原理的中心在哪里?但愿我佛施予大慈大悲,开示明白。以除去我心中的迷云,同时也是大众所渴仰祈求的。”佛说:“今天我要为在座的大众,明白开示,宇宙万有根元的原因,及如何发生万有性能的真理。(佛经原称为胜义有,指自性本体能生万有的功能,又称为胜义性。)并且也使一般已定性向小乘声闻果的人们,与一般未曾得到我法三空的人们,以及虽得小乘果而又回心向上乘的阿罗汉们,能获得只有一乘的寂灭场地,(不生不灭的心地)得达真正寂静的正修行处。希望你们仔细地听,现在将为你们讲解。”佛要详细解释这个问题,又问满慈子说:“如你所问,自性本体,既然清净本然,何以忽然生出山河大地等万有的世界物象?你平常不是常听我讲:当你开始觉到自性的妙明时,方知自性无来是本觉不昧,具有灵明的功能吗?”满慈子答:“对的,我常听佛宣讲这个道理。”佛说:"你说,当你觉悟自性的灵明时,为是自性本来具足灵明,故名为觉性呢?还是本觉自性无来没有灵明,因为我现在觉了,才始名为得到灵明的正觉呢?”满慈子答:“如果这个称为觉性的,本来没有具足灵明的,那也就没有什么所以然可以明白的了。”佛说:“倘使没什么所以然可以明白的,就根本没有可明与可觉。如果是有所以然可以明白的,却不是原来自性的本觉。并且没有所以然可以明白的,却又不能说有所可明的了。那个无明昏浊的,又不是澄澄湛湛的本觉灵明自性。须知自性本觉,元自灵明。因为明极而生妄动,才发生照明感觉的作用。但觉照并不就是本来觉性的性明。这个后天妄动的感觉照明,就形成有所为的动用。这个有所为的妄动动用成立以后,就生出各种妄性的本能。(此处所讲,是说明形而上的体性发生形而下物理器世界的本能。必须要以最深静灵明的智慧去理解体会,文字极难说明。如借用先天与后天两个名词,又使人意识上,显然分出两半截。姑且借用来说:就是先天的自性本能,是寂然不动,灵明清虚的。灵明清虚的功能,自然妄生变动,就产生后天的性能,发出各种作用,形成物质世界的本能。)在元来自性的本体上,本觉灵明与研发出的妄动照明作用,本来是一体所生,没有同异的。但有妄动功能发生以后,就产生不同的动用,故有不同的变化。再从各别互异的性能内,于不同中具有相同之点。同异又互相变化,因之复立无同无异。(在理则上说:.互相对待的,但是又可以归纳于绝对。绝对中又有互相对待的存在。矛盾可以统一,统一又有矛盾。)在这些妄动相反相成的同异对待变化当中,互相扰乱,所以相对地产生物理的变态现象。(这种变态的力量,又互相反对,互相相成。)物理的变态经过久远的时间,就发生物质本能尘劳的运动,自然互相混沌,形成昏沌混浊的状态。因此引起物理本能的变态作用,同时也引起心理知觉感觉上的尘劳烦恼,而形成了世界。(佛所讲的自性本体,湛然明觉。因为湛然明觉的动性,发生相反相成的两种功能。互相混扰,为物理世界形成的本能。但仍不离其自性功能,所以其根本是同一体性。因为相反相成的动能,互相排荡久了。两种力量爆发,又产生对恃的本能。向心力收紧到极点,就发生相反的离心力。离心力放射到极点,又产生向心力。但两种能力的分化收缩作用,都以自性功能为其中心点。这个中心点是真空无形的其性功能,是绝对的灵明独立。所以说无同异中又有同异,同异中又有无同无异约存在。此处经中常提尘劳二宇。尘劳就是宇宙间物质运动的现象,物理本能将要发生尚未发生的力量,要尽未尽的有形变化现象。形容至为绝妙,实在不能以其他字句替代。现在姑且作以上要说,试为说明,但仍依原经为确要。又佛所说的,与易经原理,完全一样。东方圣人,西方圣人,此心同,此理同,实不相欺。易经以太极为本体之表示。太极寂然不动,感而遂通。太极自具阴阳两种相生相克的功能。阴阳亦就是动能的一种代表名词。生与克,就是相反相成的作用。而太极又浑然为一体。阴阳既动以后,就生万物万汇。一事一物,又各具一太极。太极又分阴阳。如此重重叠叠,发展至于无穷无尽的万类,而总体只是一个。其中真理机趣,都是相通。但略引其理则,以作佛说的道理的参考,自性本体既然引发妄动变化的功能,就产生物理本能的作用,而形成世界。)佛说:“所以静态的就形成虚空现象。虚空的体性都是相同的。世界万有形相,就各有不同了。这个自性本体却没有同异的差别。这个本体的功能,才是真正生起各种万类万象有为的法则。因为自性本体本来具足觉性与光明空虚的功能,相对地形成动摇现状。所以就产生风轮性的大气层的本能,执持这个世界。因为虚空形成动摇的现状,由自性本体功能的光明,坚固凝结成立固体的物质,故有金属性能的物质宝藏成为大地中心。所以大地中心与地壳,有金轮性的固体保持国土。觉性空能凝结,既变成了固体的大地物质宝藏,又在虚空光明中动摇不息,因之产生风性的空气。风性空气与固体的地质互相摩擦,所以有火性的光热发生一切变化的本能。大地中心的物质宝藏,与光热相成产生润湿的本能。因此火性的光热上蒸,故形成水轮包围于十方世界中。火性光热上腾,水性润湿下降,交互发生作用,成立坚固性;的物质世间。湿的成为大海,千的变为洲陆土地。就是因为这个;道理,所以大海当中经常爆发火光,洲陆土地中间,又有江河流注。水势撞击的力大。火性的热力弱,地壳就渐渐凝成结为高山。所当山石尽力打击时,就发出火焰。岩石融化了就成为水。土地的凝为大,水性的湿力弱,就生长草木。所以树林草木,烧掉就变成土质。尽力绞扭就成为水浆。这些物质种性的本能妄动,交互发生作用。能且递相变易,互为种因。以此因缘,物质世界便相续不断地存在。众生世界生命的成因佛说:“其次,身心照明妄动的不是别的东西,实际上就是自性本觉灵明发生的变态。变态妄动就形成有所为的作用。但是仍没有越过灵明自性的本体实际。因为这个因缘,所以一切含灵的众生们,听到的不外是声音。见到的不外是色相。而有色、声、香、味、触、法的物理现象,与眼、耳、鼻、舌、身、意相对相成,就形成六种妄动的本能。由本能分开为见、闻、觉(感觉,知的作用。业力相同的就互相缠缚。相对的结合,与相反的分离,就形成种种的变化。见性灵明遇见色相就发起作用。这个灵明的见性,看见色相就构成想念。所见不同,就互相憎恨。想念相同,就互为情爱。爱情交合,产生流质,就能做种。同时吸收想念,就成为胞胎。彼此互相交媾,吸引相同的业力,所以才有因缘的作用,生出胞胎的人类与动物。(胎生的人类与一部分动物的生长,必须具备四种因缘,以相同的业力感召为主因。(1)自性妄动业力所生的识心种性,是人胎的亲因缘。(2)交熔的精虫卵子是增上缘。(3)胎胞须待母体的种种营养生长,以及出生后的教育等等;是所缘缘。(4)由生命存在的善恶作为等,又产生增加新的善恶亚力,生死死生,是等无间缘。父母与自己识心种性的中阴身,三缘和合,才能生人。人胎初期名为羯罗蓝(译为凝滑,即精血初凝之意。)其他部分动物,也有胎生---如牛马狗羊等。也有卵生---禽鸟类。湿生----微生虫类。化生昆虫类。各自随其业力的感应,互相吸引变化而后产生。卵生则想念的成分最多一一如鸡孵卵等,多用精神想念而生。胎生则爱情的成分最重---如人们的感情作用。湿生则互相感觉的成分最多-----如鱼介类眼目的相视,就可感应成孕。化生则须要分离变化的作用---如孑孑蚊虫之类。无论爱情的生命,或变化作用的生命,都能互相变易,互相发生关系。所有生命的存在,都是受业力的支使,各自追逐着,飞潜浮沉在世间。由于这种因缘,所以众生世界相续不断地存在。因为想念爱情的力量,犹如胶结不能开解,所以相爱便不能分离。因为人类世间,父母子孙,相生不断,这些都是以欲望贪心为业力的根本。贪心与爱的力量,互相共同滋长,贪心永远不能止息。所以世间一切卵化湿胎等生物,随力量的强弱,互相吞食,用以滋养自己的生命,这些都是以杀戮贪心为业力的根本。(弱肉强食,是自然业力所使然。)所以人食羊,羊死,为人,人死为羊。同样的十类众生,(1胎。2卵,3湿,4化,5。有色的,6有想的,7。非有色--如空幻中的物体,8。非有想如细微的微生物,9。又如空散销沉的无色类,10。精神化为土木金石的无想类。)死死生生,互相啖食。都是由于与生命俱来的恶业所生,犹如轮回旋转。穷极于未来无尽的时际,始终不断。这些都以盗取与贪心为业的根本。(人身肉体生命的成分中,都借动植物矿物质等生存。但是动植物矿物质等,有时也需要人的物体,同时也具有人的一切。彼此互相滋养,这是一种现实世间的轮回。)于是在众生间,你欠了我的命,我再还你的债。因为有这种因缘的作用,经历百千劫的时间,经常都在生死流中旋转。人们与众生界,你爱我的心,我怜你的色,因为有这种作用,经百千劫的时间,经常都在情爱中缠绵。总之,都因为杀盗淫三种业力作为根本,所以世界上有业果相续的事实。这三种业力的作用,互相颠倒的继续,都是正觉灵明的自性本体中,所具有的明明了了了知性的变态。因为了知自性发生了变态,产生妄见的动能;这些山河大地一切万有的现象,次第循环变迁流动,都是因为这个虚妄动能的作用。所以终而复始,犹如连环不断。

《楞严大义今释》 楞严法要串珠
当知一切众生。从无始来。生死相续。皆由不知常住真心。性净明体。用诸妄想。此想不真。故有轮转。内守幽闲。犹为法尘分别影事。昏扰扰相。以为心性。一迷为心。决定惑为色身之内。不知色身外洎山河虚空在地。咸是妙明真心中物。譬如澄清百千大海。弃之。唯认一浮沤体。目为全潮。穷尽瀛渤。若能转物。则同如来。身心圆明。不动道场。于一毫端。遍能含受十方国土。离一切相。即一切法。见见之时。见非是见。见犹离见。见不能及。殊不能知生灭去来。本如来藏。常住妙明。不动周圆。妙真如性。性真常中。求于去来迷悟生死。了无所得。当知了别见闻觉知。圆满湛然。性非所从。兼彼虚空地水火风。均名七大。性圆融。皆如来藏。本无生灭。一切世间诸所有物。皆即菩提妙明元心。心精遍圆。含裹十方。反观父母所生之身。犹彼十方虚空之中。吹一微尘。若存若亡。如湛巨海。流一浮沤。起灭无从。背觉合尘。故发尘劳。有世间相。而如来藏唯妙觉明。圆照法界。是故于中一为无量。无量为一。小中现大。大中现小。不动道场。遍十方界。身含十方无尽虚空。于一毫端。现宝王刹。坐微尘里。转大法轮。灭尘合觉。故发真如妙觉明性。心中狂性自歇。歇即菩提。胜净明心。本周法界,不从人得。随拔一根。脱黏内伏。伏归元真。发本明耀。诸作五黏。应拔圆脱。不由前尘所起知见。明不循根。寄根明发。由是六要互相为用。若弃生灭。守于真常。常光现前。根尘识心。应时销落。想相为尘。识情为垢。二俱远离。则汝法眼就时清明。云何不成无上知觉。知见立知。即无明本。知见无见。斯即涅磐无漏真净。于外六尘。不多流逸。因不流逸。旋元自归。尘既不缘。根无所偶。反流全一。六用不行。十方国土。皎然清净。譬如琉璃。内悬明月。身心快然。获大安稳。一切如来密圆圆净妙。皆现其中。是人即获无生法忍。当知虚空生汝心内。犹如片云点太清里。况诸世界。在虚空耶。汝等一人发真归元。此十方空。皆悉销殒。圆明精心。于中发化。如净琉璃。内含宝月。圆满菩提。归无所得。生因识有。灭从色除。理则顿悟。乘悟并销。事非顿除。因次第尽。


《楞严大义今释》 增补楞严法要串珠修证次第
汝坐道场,销落诸念。其念若尽,则诸离念一切精明。动静不移。忆忘如一。当住此处。入三摩提。如明目人,处大幽暗,精性妙净,心未发光。此则名为色阴区宇。若目明朗,十方洞开,无复幽黯,名色阴尽。是人则能超越劫浊。观其所由,坚固妄想以为其本彼善男子,修三摩提。奢摩他中。色阴尽者,见诸佛心,如明镜中显现其像。若有所得而未能用。犹如魇人,手足宛然,见闻不惑,心触客邪而不能动。此则名为受阴区宇。若魇咎歇,其心离身,返观其面,去住自由,无复留碍,名受阴尽。是人则能超越见浊。观其所由,虚明妄想以为其本。彼善男子。修三摩提。受阴尽者,虽未漏尽,心离其形,如鸟出笼,已能成就,从是凡身上历菩萨六十圣位。得意生身,随往无碍。譬如有人,熟寐呓言。是人虽则无别所知。其言已成音韵伦次。令不寐者,咸悟其语。此则名为想阴区宇。若动念尽,浮想销除。于觉明心,如去尘垢。一伦生死,首尾圆照,名想阴尽。是人则能超烦恼浊。观其所由,融通妄想以为其本。彼善男子,修三摩提。想阴尽者。是人平常梦想销灭,寤寐恒一。觉明虚静,犹如晴空。无复粗重前尘影事。观诸世间大地山河,如镜鉴明,来无所黏,过无踪迹。虚受照应,了罔陈习,唯一精真。生灭根元,从此披露。见诸十方十二众生,毕殚其类。虽未通其各命由绪。见同生基。犹如野马熠熠清扰。为浮根尘究竟枢穴。此则名为行阴区宇。若此清扰熠熠元性。性入元澄,一澄元习。如波澜灭,化为澄水,名行阴尽。是人则能超众生浊。观其所由,幽隐妄想以为其本。彼善男子。修三摩提。行阴尽者。诸世间性,幽清扰动。同分生机。倏然隳裂,沉细纲纽。补特伽罗,酬业深脉,感应悬绝。于涅盘天,将大明悟。如鸡后鸣,瞻顾东方,已有精色。六根虚静,无复驰逸。内外湛明,入无所入。深达十方十二种类,受命元由。观由执元,诸类不召。于十方界,已获其同。精色不沉。发现幽秘。此则名为识阴区宇。若于群召,已获同中。销磨六门,合开成就。见闻通邻,互用清净。十方世界及与身心,如吠瑠璃,内外明彻,名识阴尽。是人则能超越命浊。观其所由,罔象虚无,颠倒妄想,以为其本。汝等存心。秉如来道。将此法门,于我灭后,传示末世。普令众生,觉了斯义。无令见魔自作沉孽。保绥哀救,销息邪缘。令其身心入佛知见。从始成就,不遭歧路。精真妙明,本觉圆净,非留死生。及诸尘垢。乃至虚空,皆因妄想之所生起。斯元本觉妙明真精,妄以发生诸器世间。如演若多,迷头认影。妄元无因。于妄想中。立因缘性。迷因缘者,称为自然。彼虚空性,犹实幻生。因缘自然,皆是众生妄心计度。阿难。知妄所起,说妄因缘。若妄元无,说妄因缘。元无所有。何况不知,推自然者。是故如来与汝发明,五阴本因,同是妄想。是五受阴,五妄想成。汝今欲知因界浅深。唯色与空,是色边际。唯触及离,是受边际。唯记与妄,是想边际。唯灭与生,是行边际。湛入合湛,归识边际。此五阴元,重叠生起。生因识有,灭从色除。理则顿悟,乘悟并销。事非顿除,因次第尽。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宇宙人生真相-楞严经法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