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iuxiaotuitu 发表于 2016-1-24 12:51:05

做功德是不是一种贪


【问题1】
请问做功德是不是一种贪?
【嘎玛仁波切答】
《文殊真实名经》里说:“大供养者是大贪欲。”对功德的贪念,是累积善业的贪,是正面的贪。
就像很多人发愿去西方极乐世界,是因为那里无忧无虑,大地铺满金银珠宝,所有声音都是宣扬佛法的妙音,放眼所见都是我们喜欢的事物。但这却是因为我们所处世界的黄金珠宝非常稀有而显得珍贵,便希望能拥有多一点;而这个世界讲好话的人也很少,便希望说好话的人多一点;我们更希望这个世界完全没有烦恼、忧愁、痛苦。
这种种希望都是贪念,而西方极乐世界是最符合我们“希望”的地方,所以发愿往生西方极乐世界,就是最大的贪念了。
其实,当能完全控制自己的心,业力完全清净时,金银珠宝就和桌子、石头是一样的价值,因为自己已经没有贵贱好坏的念头,也就是心已经从散乱不安的分别念平静下来,这时也就没有所谓的贪念了。
当我们想拥有金银珠宝等财富时,就必须先努力付出,过程一定是辛苦的。而在最终有收获时,内心或许会有短暂的快乐,但这种快乐却无法长久延续下去,甚至根本没有快乐可言。相对的,对于修行上的贪,过程当然也要辛苦付出,但最终却绝对会带给我们快乐,所以这种贪念是善贪。
其实,菩萨想成佛的贪念,不仅不会伤害别人,连瞋恨和嫉妒等烦恼也不会产生,甚至还可以对治烦恼。所以,当自己不想做功德时,就让自己对功德多贪一点,在发脾气时,就对自己的坏脾气更加瞋恨一点。
因为不想做功德和发脾气,是向外伤害其他众生的贪与瞋,而贪做功德和不满意自己的坏脾气,却是对治自己烦恼的贪与瞋。这两者虽然一样是贪与瞋,但在动机、过程和结果上,却有很大的差别。
如同渡海必要搭船,但到岸后就不再需要船只了,在修行道上的我们,暂时还是需要犹如渡海之船的肉体,以及精进累积功德的大贪念。所以,要尽量多做功德,因为这是善贪,有助于我们脱离轮回。
【问题2】
请上师开示,关于供僧和建造寺庙的功德。

【嘎玛仁波切答】
佛经中有云:生活中,用钱财可以做的七种功德有:建造精舍;建造藏经阁;建造僧人的住所;提供僧人的衣物饮食;照顾久病之人;饥荒时节做布施;给外来者提供庇护与照顾。
在同等发心下,钱财所做的功德是有大小之分的,以建造精舍为最,依次排序。前四者,为上供的功德;后三者属于下施的部分。所谓精舍,就是讲经说法的场所,藏经阁则是妥善保管收藏经书与佛像的地方,僧人的住所中包含了僧房之中的家具、器物、坐垫等。佛陀在宣讲功德时,将此三方面分别解释,以显功德之殊胜。现代社会中,这三种功德就集合为供养寺庙建设。提供僧人的衣物饮食,就是供僧的供养功德。以钱财做上供的善举,是积累福报资粮最快、最殊胜的方法。
照顾久病之人,包含了现代人所说的孝敬、赡养父母老人的部分,下施的善举以此为最。饥荒时节做布施,就是古人常说的“开仓放粮”。给外来者做庇护与照顾,就是要尽心照顾远道而来的客人。为富以仁,仁慈之心是世间的珍宝,这是下施的殊胜功德。
建造精舍与藏经阁是极其可贵的福田,作为师父,我很希望自己所有的弟子都能有福报参与,在这个福田中种下种子。弟子中贫富差距很大,从身价百亿的富豪,到三餐不济的临时工人,从不可一世的青年才俊,到孤苦伶仃的孤寡老人。我希望他们在建设寺院的机会前,都能平等的播种福报、积累资粮。
昌列寺盖佛学院的时候,我向世界各地的弟子们倡议,每个人都能捐一块石头,希望每一个弟子都能在佛学院中留下自己的一块石头,种植一片福田。我还记得有一次在深圳,我跟几个老太太募过一百块买佛学院的石头。我跟她们讲:“你每次买菜省下几块钱,慢慢地积攒。两到三年以后给我就行了。但是我跟你募一块石头,你必须得给我钱。”我以这种方式来引导弟子们,学会播种福报、积累福报。
昌列寺是一座有着八百四十多年历史的老庙。喇嘛们一代又一代的在这里传承佛陀的教法,为利益众生而修行。寺庙在历史上经历过几次修建,木头是换了不少,但是建造寺庙的石头,还是八百多年前的石头。我们现在建设的佛学院,起码可以使用五百年。这五百年间,只要有出家众在这里讲经说法,修行利益众生,弟子们那捐赠一块石头的福报功德就不会消失。
那时的弟子们回到昌列寺来朝圣、参加法会,都会触摸着佛学院的石墙而感叹,因为这里面也有他的一份付出,那种亲切与自豪感是自然而纯真的。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做功德是不是一种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