楞言方舟
楞言方舟作意·圆觉
第七章 正法眼藏
【六】
当佛陀让阿难,在五蕴身心诸物中找出不是见,阿难说无论如何也于这些中找不到不是见,佛陀大加赞赏,连连说非常对非常对!
整个会场一下子如本来安静的打蜜蜂窝被狠狠的痛击一下,整个会场如群峰出槽,顿时唏嘘声,惊讶声,疑惑不定声嗡嗡响起。大家刚刚从佛陀的开示中,感觉找到了自己离根脱尘的自性,从生灭的身心和尘相中明白自己有不生不灭的见,此见非物。
现在,佛陀如此说于诸物中找不到不是见,一下有把刚获得的自性认证,彻底打倒。原本还以为获得的自性,也消失在如此话语中。前面佛一直强调见会非即物,为什么现在却前后矛盾,说见非离物。本来我们是因为认物为己而被佛陀指责是可怜人,我们刚刚有所认知,现在不但非即也对,非离也没有错误。真不知道佛在说的到底是什么意思,一瞬间把刚才佛所显示的离根尘识心所获得的真心一下又失去了。前面说物非见,现在又说物中无非见。
这个和外道所说:即色、离色、亦即亦离、不即不离。世间一半是常一半是无常等等我见边见之见解有什么区别呢!!
佛陀见整个会场一下陷入无序的混乱,并没有立刻制止大家。他知道大家茫然不明空,不空之圆通妙义,对上面看似矛盾法意,其实却是因为大家把离物之见性执为玩空,不明白所言见非即物其实只是对见的无相空明的一个方面认识,如果单单停留在此认识上,虽然跳出执五蕴身心为我,却又落在执见性断灭空而不是妙空的边不正见上面。
佛陀威严地挥挥手示意整个会场安静,见整个人群很快恢复安静,用仁慈而又宏亮的声音对大众说:“阿难和各位大众,各位善男子,我是无上法王,是实相的验证者,是全知,是正遍知,一定是真实语者,我所说一切言绝无欺诳和虚妄。我们刚才说的从诸物之中找不到不是见者,乃至前面说见非即物,这个事实是正确的,真实意义和你们听到末伽黎几位四种不死狡辩外道他们那些欺诳虚妄的义理是完全不同的,你们好好思维,不要添加悲哀,我接下来给你们说真实义!”
佛在世的时候,当时的沙门团很多,佛典中有九十六种外道的记载,其中最有名的外道沙门,便是末伽黎为首的六师外道。
为什么把他们叫不死矫乱呢?
就是因为他们没有真正证悟实相,执自己虚妄的我见,身见,边见,戒禁见等等不正见当作究竟,以为自己是真正的觉悟人。以至于一旦有人来,依最胜生道,问善不善;依决定胜道。问苦集灭道;自己无法回答,就直接先说问话的人是“不死乱问者”。并说,在他们以及住处是依于不死净天化身的,不能乱诘问他们问题;而对人们所问的问题,以各种戏论言矫乱他们的问题而不回答。或借口有其他事情,现在要外出办理不方便回答。或只能随问者言辞而转自己思维语言,无任何实质的答案,此是第一种不死乱者,其实是根本没有开悟。
第二、于自己所证法,起增上慢,无任何人的知见比我高,未证言证。
第三、感觉到自己好像已开悟,而又不能肯定自己到底开悟没有。
第四、自己顽固不化,羸劣愚钝,反而说自己无论怎么样就是天下第一。
这四种人经常说怖畏和虚妄语,还用这些语言去怖畏他人知其无智;本来自己无知却不敢直接说故:‘我无所知’。其次,于自己所证的道理,未得四无畏智慧,害怕其他人来诘问,就胡言乱语,到处恐吓,说妄语,把各种邪见强行驾驭他人,却不敢直接说出我有所证。第三、怖畏邪见,怖畏妄语,惧他诘问;所以不分明说我不决定。此三种人,假托其他事,以戏论言矫乱问话人。第四、唯惧他诘;于最胜生道及决定胜道,皆不了达。于世文字,亦不善知。而不分明说言我是愚钝,都无所了。但反问彼,随彼言辞而转,以矫乱他人。
在释迦牟尼时代,佛教以外的各种学说。总共有六十二种,故云六十二见。然此有数种异说:在《长阿含经》卷十四〈梵动经〉及《梵网六十二见经》所载共十类六十二见说。
将外道所执大别为本劫本见、末劫末见二种。
本劫本见即依过去前际起分别见,凡有五类十八见,包括四种遍常论、四种一分常论、二种无因生论、四种有边等论、四种不死矫乱论。
末劫末见即依未来后际起分别见,凡有五类四十四见,包括十六种有想论、八种无想论、八种非有想非无想论、七种断灭论、五种现法涅盘论。合计为十类六十二见。
《涅盘经》说:由五见生六十二见。灌顶《大般涅盘经会疏》卷二十三解,谓我见有五十六,边见有六,合我见、边见为六十二见。
我见五十六:包括欲界五蕴各有即、离等四见,为二十见;色界之五蕴也各有即、离等四见,亦为二十见;无色界之四心各有四见,为十六见;共为五十六见。
边见有六:指三界各有断、常,合为六见。又依《三大部补注》,即、离等四见为:即色、离色、亦即亦离、不即不离。
《大品般若经》卷十四〈佛母品〉及《大智度论》卷七十所说:过去五蕴各有有常、无常、常无常、非常非无常四句,成二十句。现在五蕴各有有边、无边、有边无边、非有边非无边四句,成二十句。未来五蕴各有如去、不如去、如去不如去、非如去非不如去四句,成二十句。合为六十句。另加神与身一、神与身异等断、常二句,总成六十二见。
这是当时印度思想界流行的六十二种或偏于常或偏于断的见解,佛陀曾加以批判并采纳了众说之长,以显示其真正饶益有情的正道;矫正诸沙门、婆罗门各趋极端的思想,而发挥佛教无上的中道第一义谛。如《杂阿含经》卷三十四说︰‘若先来有我,则是常见,于今断灭,则是断见;如来离于二边处中说法。’又《大般涅盘经》卷八说︰‘若言一切行无常者,即是断见;诸行常者,复是常见;佛法中道,远离二边。’这是佛陀对待当时思想界流行的诸种学派的态度。
六师外道的有关记载,见於小乘经律的有很多,今以《长阿含经》第二十七经《沙门果经》为准,介绍他们的名字如下:
(一)不兰迦叶:为伦理的怀疑者,否定善恶之业有其相应之根,故倡无作用论。
(二)末伽梨瞿舍利:此为邪命外道之祖,倡无因而有论。乃是耆那教的一派,在佛世极有势力,除了耆那教,他是其馀五师中最盛大者。
(三)阿耆多翅舍钦婆罗:否定灵魂之说,倡唯物论,以快乐为人生之目的,排斥一切严肃的伦理观念,此亦即是顺世外道。
(四)婆浮陀伽旃那:主张心物永不消灭,倡世间常存论。
(五)散若夷毘罗梨沸:为诡辩派或捕鳗论者,舍利弗及目犍连,即是此派出身而皈信佛教的。
(六)尼乾子若提子:这就是耆那教之始祖摩诃毘卢,他出世稍早於释尊,也是王子出身。此派以命及非命之二元论而说明一切,故也是否定有上帝造物观念的无神论者。其实践方面,则以极端的苦行及严守不杀生为特色。印度是禁欲苦行的风行国,故当佛教沦为密教之左道而行男女之大乐后即告灭亡,耆那教则历二千五百年,迄今仍在印度流行。
当时的外道思想,总括各沙门团及婆罗门之学说,加以整理分类,共得六十二种见解,此见於《长阿含经》卷一四第二十一经《梵动经》(《大正藏》一•八八页中-九四页上)。综合六十二见,又可分为如下的两说及十类:
(一)说过去世,或称本劫本见者,五类十八见:
1.世间常住论,即是常见论,四种。
2.世间半常半无常论,四种。
3.世间有边无边论,四种。
4.异问异答论,即是诡辩派、捕鳗论、不死矫乱论,四种。
5.无因而有论,即是无因论,二种。
(二)说未来世,或称末劫末见者,五类四十四见:
1.世间有想论,十六种。
2.世间无想论,八种。
3.世间非有想非无想论,八种。
4.众生断灭无馀论,即是断见论,七种。
5.现法涅盘论,即无论在何种状态,处於现世的即为最高的境界,五种。
这个时候,文殊师利法王子,哀悯大众。在大众中即从坐起立,向佛顶礼合掌,而对佛说:“此诸大众,没有悟明佛陀开示的二种见性的色空是或非,离和即的真实义。外道说要么就是即 、要么就是离,要么就是亦即亦离,要么就是非即非离,我知道而佛所说离即一定非此外道论义。
世尊,若此色空诸物等相,若是见者,因该能于其中有见被指出来,云为什么现在阿难和我等与其色空等中间找不到是见可指呢?
若此色空诸物等相,若非见者,既然色空等非见,当见和色空有不想干的边界来分别他们,就因该于见之中不能见到诸物,为什么现在我们又能见色见空呢?
现在按照实际情况,于色空等中即无是见,又无非见。所以现在在座大众不能明白如來现在说的真实道理,因此惊恐。非是过去善根轻微,但请如来兴起大慈,再仔细深入开示发明,此色空等物相和真实见性,到底是什么东西,于此是见非见中间悟明无是非是。”
佛对文殊即大众说:“文殊,十方如來及大菩萨,于其自性正定、正见、正念三摩地中,见,也就是眼根之见性,属于第二月但非是月影,与见缘即色声香味触法六尘,以及所想相--眼耳鼻舌身意末那七识,如虛空花,本无所有。此见及缘所显之十八界,本来就是自性觉性清净妙用和妙明性体,元为一体,为什么还在一真相中,戏论说有是、有非是呢?
一真一切真,既是一体无分,当然不能在说一真法界,还有是法界,有非法界了。
文殊,我现在再问你,你,一真文殊【比喻见和见缘,就是见性和五蕴身心即诸物】,现在我说你一真文殊里面还有一个文殊,叫‘是文殊者’【比喻于一真法界中指出,见是色空】,或者现在说你一真文殊中有一非文殊【比喻于一真法界中指出,见非色空】,你以为一真文殊中,这样指出有一个是文殊或非是文殊难道有道理吗?”
“是的,世尊,这样毫无道理。我一真文殊,于一直真文殊其中无是文殊,为什么呢?若于文殊中还有一个是文殊,等于有二个文殊了。当然于我一真文殊中,现在也不该有另一个非无文殊,于我文殊当中根本无是非二相,一真一切真,即无是,非是二相。”文殊回答。
佛说:“文殊大众,我说的见性妙明性和诸空色尘,道理也是如此啊!见性和诸空色尘本是一真妙明清净无相圆满真心觉性妙明性。大家注意一下,前面说见性,是单独选眼根门来开示自性,所以单显见性,此处改为觉性,是因为,眼根见性,也是强立,无有一独立存在的眼根见性,不过是为了认识实相的方便所立。我们自性觉显于六根门头的见闻觉知性,统名觉性,也名心性,真如等。
见闻觉知性为清净无相无染觉心之用,也就是你们本具妙明真心心之妙明,体用不二,即体即用,即用即体。如镜中物,水中月,本无区别。你不能说物即镜,也不能说物非境,若说物即镜,则物也能照物,如说物非镜,则离镜不能显物;同样于水中月,不能说月即水,也不能说月非水,你们于本无区别中妄加区别,听起来,好像说是说非很有道理,真正是岂有此理!
文殊,如我们前面说的眼根见性这个第二月,只不过是因你捏眼去见真月,因为是捏眼所以仿佛见到不同月,是你眼睛毛病,并不是月亮真的有差别相被你见到。于真月,如何你能说那个是月,那个是非月。如果你们放手观看,于一真月之中,自无是非,即离等等名言妄想戏论法。所以,凡是我们对自性分别所言,皆是因为你们不能如实观照见和尘,眼根见性和所见尘相,本为一体无分之心,你们用意识心发明种种是非离即有无色空分别,于自性心中,本无此类名言实际,实相本离言清净,何况这些是非离即色空分别名言其实是虚妄不实的。”
本帖最后由 苏芳之子 于 2014-10-17 17:10 编辑
隨喜赞叹!阿弥陀佛!顶!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