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iuxiaotuitu 发表于 2015-12-25 08:49:27

《《只有出家才是人生觉悟的第一步!》》


 举出《六祖坛经》及《维摩诘经》的例子,可见在家也能修行,修行不一定要出家。由于社会环境的变迁,人类生活方式的转变,想要出家和能够出家的人,必然越来越少。现在,可以有几千几万个人共同工作的工厂和公司,却很难见到几百几千人的出家僧团再现。因为工厂等工作场所的从业人员,都有他们各人的家,家庭生活和工作环境是分开的,在紧张、激烈或单调的工作之余,尚有他们休闲、娱乐等的享受。出家的僧团则不同,从朝至暮,从天黑至天明,日复一日,年复一年,都是生活在清苦、单调、规律、精进、不放逸的状态中,除非具有深厚善根、坚忍毅力和宏大愿力者,否则很不容易适应。
  过去,出家的僧众住于深山大泽的丛林之中,不易受到物质世界的诱惑。而今天较大的寺院,都成了观光胜地,寺院的僧侣,不得不和来自各方善男信女,以及观光的旅客有所接触;为了经营寺院,弘扬佛法,也不得不深入民间。因此影响到出家人修道生活的宁静和清净,除僧相、茹素、不结婚和没有个人财产之外,几乎和在家人相似。所以一般根器的人,如果不遇到大善知识的提携、勉励,很难自动发心出家,出家之后,也很难至死不渝。
  当然,三世诸佛成佛,都是现出家大比丘相。历史上的罗汉,不论男女,都是出家相,古代各宗祖师,绝对多数也是现出家相的。因为出家的生活方式,依据戒律而住,自然而然可以免除许多的困扰与牵累。对个人而言,能够专精于佛法的修学与福慧的增长;对社会大众而言,可以心无旁顾,全心投入,奉献出自己身心的全部,为佛法的弘扬,对众生的救济,做最大的努力,虽在不休不息的自利利他的生活中,依然可以感受到无牵无挂、自由自在的乐趣。他们不须为明日担忧,不须为出路钻营,他们的生活就是他们的安身立命之处。
  因此,只要正统、正信的佛法存在一天,出家之门就永远敞开,出家的路,还是有人走的。纵使不再出现几百几千人的长期共住同修的现象,出家人的踪迹还是不会断。当然,如何在未来社会开发出家生活的环境,需要用我们的智慧做深远的考虑与策划。但是,只要有人以大悲愿心发心出家,他们就会在任何艰难的情况下,披荆斩棘,走出他们的康庄大道

wlxg20130220 发表于 2016-1-1 10:59:29

《菩萨处胎经》
佛即问弥勒:心有所念,几念、几想、几识耶?
弥勒言:拍手弹指之顷,三十二亿百千念,念念成形,形形皆有识,识念极微细不可执持。佛之威神入彼微识皆令得度,此识教化非无识也。复次,微识极微细过于微尘,此微尘识不可睹见,如来威神入彼教化皆令得度。弥勒当知未有狐疑,此微尘识亦受四气亦有四生。何以故?众生无边,边亦无边,如来亦无边,道亦无边,一切言有,有亦无有,无界、无处、无住,亦无教授化众生者,此名逆顺三昧。不住不不住一相无相,不着不缚亦无真际,修治道场净佛境界,权变无数非下劣所及。

中华佛典宝库 http://www.fodian.net/
中华电子佛典协会 http://www.cbeta.org/
净空老法师弘法音像网站 http://www.amtb.tw
净空法师影音图文检索中心http://ft.amtb.tw/
南无阿弥陀佛

wlxg20130220 发表于 2016-1-4 19:48:04

真诚 清静 平等 正觉 慈悲
看破 放下 自在 随缘 念佛

南无阿弥陀佛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只有出家才是人生觉悟的第一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