圆觉 发表于 2014-10-11 17:03:03

楞言方舟

楞言方舟
作意·圆觉
第七章正法眼藏
【五】

      佛继续说:“阿难,透过上面实相体验观察,验证出见不是物,证明你说见是物已经不能成立。但是我知道现在,虽然即使你已经体验了,你还不能完全确定。

      我们假如见是物体,既然见已经是物体,就能被见见到;也就是说,阿难你就能见到你和佛陀我见物体的见,因为见已经是物体,物本有相貌。那么我们在从事实上论证,你能不能在你所见物体上,见到我的见相呢?

      阿难,我们现在共同见同一个物体,你也许认为可以把这你我共同见到的物体,叫着见到你我的见相,这样的情况,你我的见当然可以说是此我们同见的物。那么当我收视不见此物体的时候,你能见到我不见此物体的见相和我所不见的处所吗?如果不见,说明我的见已经离开所见物,则证明见非是所见物相,同样,你依然在见物之见非是我离此物我之见,证明,我的见根本不会是你的见。如何还说见是物乃至说你的见是我的见呢?

   是你阿难自己用眼识作为见,用意识分别事物作用作为见的分别作用,把根尘识的缘起法此生彼生,此灭彼灭的特性当作见的特性。识心被物所转,把所见物之相作为自己自性见相,这不是糊涂吗?

      比如你我一起见到一个茶杯,现在假设把我们共同见到茶杯叫见到我见相,那么当你依然见那个茶杯,而我现在不见那个茶杯,你就不能见到我不见茶杯的见相和不见之处,既然不能见我不见的见相和我不见之处,那你见茶杯之见不是你的还能是哪个的,你的见也怎么会是物呢?

      如果你一定说你能见到我不见之处,那你的见已经不是我不见之相了, 也就是说你的见我不见是能见,我的不见之处是你所见,还说什么能见是物不是你自性呢?那你的见不是你的还能是谁的?


      再假如:物是已经是物,物已经具有见性;你见物之时,物也当能见你。物是无情体相杂乱无章,而见是有情,二者之性混乱不定,有情无情本相全坏,你阿难和我如何确立谁是物,谁是见,谁是有情谁是无情呢?以及诸世间物和我们全部如此混乱无法确立了!根本就分别不出那个是有情那个是无情了!

   回到现实,事实现在是,有情众生无情众生了了分明,你的见和我的见了了分明,你见明见暗,见色见空,见通见塞的见也是了了分明啊!

   所以啊,阿难,事实证明,你的见是你非我,也非是物。此见性周遍法界,本来圆满无缺了了分明,即非是物的,也非是我其他人的,为什么你还自己疑惑现前之妙明心见,不是你自己的真心自性,怀疑此自性不真是物,也不一定是自己自性,到我这里在求证呢?”

   佛陀停了停继续说:“阿难,我刚悟道时候就说,一切众生本具如来智慧德相,只因妄想而不得知。所以我就相应众生根机差别,利用一切方便开释来剥开众生的种种妄想,使众生能悟到自己本来圆满,不增不减,不生不灭,不够不净的法性身,然后透过用此法理身修行成就法报化三身佛智慧!

   此楞严方舟其实也是如此,开头我就明确告诉众生,你们本具一清净妙明一切明了之真心。然后因为被客尘覆盖而不能得见。所以我就一一慢慢分析你们的妄想所具有的错误,剥离你们妄想覆盖让你们见到真心!”

   阿难听完佛的开示问:"佛陀,透过你的开示,我大概明白此见是我自性作用,但是我发现一个问题。如果此见性一定是我而非是其他,并且这个见性是清净圆满周遍法界,一切了了分明的。那么我思维推理了一下,当我和佛陀您广观整个宇宙日月宫殿等等时候,此见好像是如你说的周圆遍满婆娑国度全部能见;但是,当我收视到和大宇宙相比很小很小的佛陀精舍时候,却只能见到这个迦南小地方和小小的精舍讲堂呢?

   世尊,按照如此事实,如果我的见性是本来圆满周遍法界,而且无所障碍了了分明,但现在当我在室内唯独感觉此见却只是充满这一个室,而不能见到室外广大宇宙其他呢?世尊,难道是是此见缩大为小,还是被拥堵无缝的墙给夹断了呢?

   我现在不清楚这个现象是怎么回事也不知道是对是错,希望世尊能给我开示一下!

   佛陀听阿难如此问,威严地看着阿难说:“阿难,你这个疑惑其实和上面的没有差别,也不是你说的事实如你的疑惑一样,事实根本不存在你的认识。你产生这样错误认识的根本问题,还是你在对根识【攀援对景所发生的分别作用】和根性【无攀缘境的分别作用】没有觉悟到二者根本的差别。所不能认得现前用心,而是处处用识心作为自性分别,把识心分别作用,作为见性分别作用,所以就有上面的疑惑。

   此问题的根本还是你把和意识俱起的眼识作为见性,把眼识作用本来就具有的处处被物为所迁,随物所转而生种种分别心,作为见性,因此你只见物相不能见性。把物之相作为见性之相,把本无相空明之见,妄认为有相之物,于此有相之物大小通塞等等变化,分别为无相空明之见相。把由眼根所显物大以为见之变大,眼根所显物微小以为见变微!还是以把攀援心为本心啊!

      眼识等根识分别心,是随尘变化,生灭而变化生灭所起的见闻觉知等作用的七个识,比如色灭眼识灭,无明灭第七识灭。而根性作用,是不生不灭离尘脱根,又一直在根显示见闻觉知分别作用的妙明心。怎么会随所见变化生灭而变化生灭呢?”

      佛继续说:一切世间各种大小内外生灭现象,皆是属于我们所面对前尘,我们为了分别他们,确立他们相貌而强立的名言量,把名言量幻认为见相,实际本无此幻相。就是事物本身也是无此大小内外高低等等数量名字的相貌,你更不因该因此把对物相分别的名言当着见相,妄言见有大、小、来、去、舒卷名言相,这个和前面只能见海中一漂浮物【有相之物】而不能见整个大海【无相之见性】是一个道理。

      阿难,比如现在在这里摆放的方形玻璃器皿,你见到此器皿所在地仿佛有一方形的空相,我现在问你,此方器所在处,你所见的方行空相,是固定的方型空相还是不固定的方形空相?

      如果这个方形空相是固定不变的,那么我们现在把这个方器拿走,在原来方形器皿处放一个圆形玻璃器皿,则你所见的圆形器皿处的空相,因该还是方形而不因该是圆形的,其实并不是这样是吧!所以说见方形器皿就见方空是不对的。

      如果是不确定的,在方器所在处,就不能确定见到方型还是什么形状相的空, 但是事实是见到了,这个叫意识心随器相分别而显之幻化名言相,并非是无相之空见成为器皿之相!再次证明,你说的是错误的!

   在这里你要思考,你以为所见器皿里面的空相,其本质是你眼睛只盯着那个方形的器皿相或是圆形的器皿相,而忘却不见整个无相之空,因此你把物相作为无相空之相,被物所转,只见物相不见空。

   我再强调一下,实际上你所见的在所显物相之器皿相貌一样的空相,只是意识分别心随器显示的虚幻空相,无论是物还是空,本无此空之相;无相之空,并没有改变自己本来无相面目,更不能说虚空本来就具有固定或不固定的方圆大小等等相,空是无相的,见也是无相的。

   你的刚才所说见有来去、缩大为小和被墙域夹断,就是不明白我刚才这个比喻的真实意义!

   阿难,如果要使无相的虚空显示没有器皿之方圆大小等等虚幻相之本来面目,直接把这些方圆的器皿去除,本来面目无相的空依然前无减后无增,不生不灭。你就不会色空不分,再去戏说什么,把虚空除去了再找不到方圆的空相在哪里!

   为了更好理解,我们把上面的比喻和见与物相对应来分析。

   阿难,我们前面分析过,见不随尘之变化而变化所以叫主人,所以大小的变化者只能是物而不是见。

   见本无相空明如所喻之无相之空,无相空明之见,不随所见物之相而成为和物相相应的见相;物之相貌也非是由见相所形成。物随你意识分别显有大小通塞明暗生灭变化迁移,而见无相空明本无增减垢净生灭变化!

   透过这个比喻,你因该明白,见性如虚空本来无相,而物体是各自随你的意识分别变化显示自己各种相貌,不是见性随物体变化显示各种出各种相貌。见明是见,见暗是见,见空是见,见塞是见,你如何还在认物为己,只能见相而不见本性呢?

   如何体验无相之见呢,你现在但如能不于识心执着于物体是自性之见外实有,不随物发明你的分别眼识乃至意识,也不执着于此五蕴身心为常住之我,见之元明不生不灭,圆满周遍无相空性全然一直在六根光耀无有变化增减。

   如果如你所问,见性入室之时,见缩小了,那么当你仰观太阳时候,你岂不是把见拉长到日表面了,事实是你根本看不到有见相来去拉长缩短。

   阿难你这个认识是非常错误的,你错误的根本原因,还是没有能够明白前面我说的:眼能显色,见是心非眼!近处小室和广远处太阳只是你眼睛所显色被你分别认识的不同,你怎么还能把此眼所显之色相,作为你的自性之见相,认物为己呢?

   再者,如果无缝墙域就能把见夹断,在墙上穿个小孔是不是就能看到见被慢慢连起来痕迹呢?你去体验一下,实际根本就没有任何连接的见被你看到。在如,当你用刀切菜,你见到刀把菜切断了,那么是不是刀同时把你见也切断呢?如果见被切断了,那断了的见是何模样?实际上你并没有看到见有所增减断裂相,你把物相之变化作为自性见之变化,这个是根本上的错误!

    你和众生之所以有这些错误认识的根本原因,就是无始来把此变灭身心作为常住的我,把生灭变化事物作为此身心外实有之相。

   此心为物转,认物为见,发明分别意识,并以为此意识心是自己心性,于是便于物中见大相见小相而以为是自心相,虚妄分别是善,是恶,是不善不恶,取舍造作各种业行,遗失本来真心,不能自见心性,障自己本来心性,妄受轮回。

   不了真见是心非眼非尘,真心之见离五蕴身根,又脱外尘,然又非离根尘世界;非是自性于世界外另有,也非是世界于自性外实有。自性之见不生不灭,不动不摇,不增不减,见性周遍圆满无遗,清净无染,空而无相。

   如能明了此理,内脱身心,外遗世界,身心圆明即刻便把十法界转为不动道场,于各种小中【有相之事物】现前认知自己大而无相之见性【无相真心】;大见【无相之心性】中也能显示无量的小相【有相之事物】,大小无碍【性相无碍,事理无碍】,即能转物如如来,于一毛发顶部之微相,能含示摄受无相圆满十方世界的心性,此乃小中见大,大中见小。此眼根与物有相为小,真心见性无相为大,于一微小之眼根照样能显无相之心性之见性!”


      阿难感觉自己已经明白佛上面开示见性离根脱尘,见非是物的法意,但是依然不能全然明白确认此现前自性的全貌,就问佛说:“世尊,若此现前眼根见性必定为我妙明心性,现在此心性显在我眼前,此见性必定是常住真我,那么我现在这个五蕴身心又是何物呢?”

      同时,现在我这个五蕴身心却是能分别眼前外物,但是你说的这个见性却不能分别我五蕴身心,何况分别其他呢?

      若此见性实为真我,而我这个现成的身心却不是我,此见就应该让我能见我身心,这个见性既然能见我身体了,显在我眼前与我相对,岂不是见性成为物了吗?如果物也能见,那么这个和前面佛陀对我说到:“说物能见我一无是处”,不是相违背了,佛陀你不是混淆前后言语,前后矛盾吗?

   阿难到此,还是以为能见和眼识一样必须和物相对才能叫见,若离现在身心与外物相对,则见性不成!对无相空明之见性还是不胜明了,以为见性既然离根脱尘非物,见非是物,见和物必定能找出互相分别的界限,也当有特定的处所现在眼前,并是可以被现在攀援身心指出来谁是见谁是物,见与物势不两立,要么就是见,要么就是物,各不相干,而不知身心,世界本此真心自性所显之物!

   佛见阿难,还真是一问到底,很是欣赏,微笑着告诉阿难:“阿难,你现在说,真心之见显在你眼前,这个说法本身就是不对的。为什么呢?如果确实此见是现在你眼前,正如你说,则此见性因该即有特定的处所可以被你指示出来。

   那么我们来验证一下事实到底是什么情况,阿难,现在我暂且和你住坐在祁陀林,我们遍观此周围的林渠即殿堂,观远处的日月,和前面的恒河。你现在在我狮子坐前,你用手给我指出你眼前这些种种物相,有影子的是树林,光明的是日。有障碍的是墙壁,通畅的是虚空。如是乃至草木树伢,非常微小的物相,他们的大小虽然不相同,但凡是有形象没有不可以被指认出来。

   若见一定是显现在你眼前,你也因该同样能清楚分明指出眼前哪个是见。阿难,你要知道,若空是见,但是又不能毁坏空的本相,虚空已经成为见,那么何者是那个虚空呢?若物相是见,也不能坏物的本相,物已经成为见,那么什么是物相?

   阿难,你现在去仔细微细析开世界万象,是否可以从中把无相之妙用清净之体性的见,就如你指示现前物相一样清楚无误地指出示现给我?把现前诸物相彻底分解,诸物相之中是否有可指出之见?”

   阿难回答:“现在于此讲堂,远看恒河上观日月,举手所指纵目所观,所指皆是物,而不能指出那个是物相的见。

   世尊确实如你所说,不坏事物本有相貌,不能指出眼前物中有见相。况且我是初学,就是各位在座的大菩萨,也不能于现前万物剖析指出,其中那个是见性和离这一切物还别有不变的见性。”

   佛说:“对对对!阿难,的确是这样的!!由此证明见非是物,也就是见非即物。但是你当明白此类名言,就是空明无相,见非即一切物只是真心之特性之一。如果自性之见单单只是见非即物,不就是正好说明,既然非即,当有可分别之差别,我们就因该能够把物和见分别开来了吗,也就是你能现前从诸物相之中分析出非即身心玩物的现在眼前的见了吗。

   但是,刚才无论你怎么样,却无法在身心和万物之中,找到非即物的清净自性见。见非即物,却又不能找到见,如此说明,见非即物,依然不是见性全貌。”

   佛停了一下继续说:“阿难,如你刚才观察得出,说无有见性,离一切物另外有一个不变自性能被指出。也就是说你刚才所指这些物中,无有是见这个东西。

   那么现在,阿难,你和我坐祁陀林,再观察林苑,以及日月种种不同相貌,其中的确是无见性能被你指出来。如你刚才所言:无有见性离一切物别有自性,而现在的确是在诸物指不出见性,表明见已经离物,见是见物是物,难道说见性是玩空无所有吗?。

   阿难,在你的答案,见非即物这样的事实当中,如果确定见只能具有见非即物,而不能有其他特性。这个认识中含有你的另一个认知错误被掩盖了,就是你以为此身心诸物皆非见性,也就是你已经以为此诸物乃至身心中有非见存在,因为在诸物中找不到见啊,那么请你现在清楚明白给我于诸物中,指示出来何者是非见在此诸物中呢?”

   阿难思维一阵子回答:“佛陀,我真实遍观此祁陀林诸所有物,乃至整个宇宙日月山河,无法找到这些物其中有什么是非见被我指出来。

   为什么呢?如果树非见,则见和树必有明确分开的界限,怎么说见到树,如果树已经是见,何者又是树。如是乃至,若空非见,何者见空。若空即见,何者有说名叫空。我按照这个思维推理万象中,无论如何细微分析他们,都没有办法在身心和万物之中找到不是见者。”

   佛大声说:“对啊对啊非常对啊! 阿难!!刚才是见非即物,现在是见即物!非即者真心之空也,非离者真心不空也!二者圆融才是此即不取真心之见顽空,也不取真心实有之中道。”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楞言方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