静莲 发表于 2015-12-10 20:59:00

修行的路很长,您一路走好 —— 释学山

修行的路很长,您一路走好 —— 释学山
很多刚见到本尊的人,因功夫不足,习气太重,还很容易被外境所转,所以更需密作功夫。这就是平时所说的悟后起修。五祖见性之后,每天白天都是一个人劳动,到了晚上,大家都睡觉,他打坐看自己微细的心念。六祖八个月舂米,可不是在那里傻干活儿,念念都在修行。您也一样,虽然知道体性是佛,这时可不能当作大事已毕想,反而更加小心谨慎。见到本性,这时的修行才刚刚开始。
但是,见性的人修行都是不着相的,都是自己密作功夫,一般人是看不出来的。你不要看他每天干什么!他可能既不持戒,也不作功课,但他念念都在修。赵州说,众人被二六时使,老僧使得二六时。使得二六时,就是说,知道怎么修行了,念念都在道上,时时作得了主。他可能也打坐,但决不是死坐在那里。他很容易发现自己修行中薄弱的地方,知道在哪里补救。见性的人,不是一下子就圆满了。他只是找对了方向,知道修行如何下手,不会再作无用功。他可能整天什么也不作,躺在床上,你别管他。他心无杂念,没有妄想。你说睡觉那不是堕入昏沉无记了吗?那是你给他定的昏沉无记,他脑中什么概念也没有;他也可能跟女人在一起,本来是出家人,却穿俗服,你会说,那不是犯戒了吗?也是你给他定的义,在他眼里,男人女人都一样,穿衣脱光了也一样。他的心没放在这些外在的形式上,他时时清醒,念念到位,粒粒咬着。石头和尚与邓隐峰除草,见蛇,石头把铁锹交给邓隐峰,让他把蛇斩了。隐峰下不了手,石头拿过锹子,一下截作两段,对邓隐峰说:“生死尚未过得,学什么佛法!”你如果刚好在旁边看到了,一定会说,这样的禅师,简直疯了,好端端的一条生命就杀了,凡夫都不会干这样的事。不是这样的。石头下手时,跟本没有任何念头,他不把蛇当众生想,他也不把自己当众生想,所以他没有畏惧,更不会想,将来这条蛇会不会索我命来。归宗智常禅师除草的时候,有讲僧来参,忽有一蛇过,师以锄头断之。僧曰:“久向归宗,元来是个粗行沙门。”师曰:“你粗,我粗?”归宗是说,你不好好看自己的心,看我斩蛇作甚!这就是见性之后的人修行与众不同的地方。你如果还念念向外迟求,那只能说还没有抓住修行的要处。南泉斩猫也是如此,他为了启发大众见到当下自己的那念心,不惜牺牲猫儿,也完全不顾大众对自己的看法。船子和尚为让德山和尚断疑情,扔下船桨,落水而亡。有一禅师据说修行很好,梁武帝为了试探他,派宫女与他共浴,没洗多会儿,就把禅师吓跑了。而同样让宫女侍奉志公禅师时,志公却与宫女嬉戏玩耍,自在无碍。虽然,这些都是大成就者才能作的,我们不能随便效仿,但从这些事情上就可以看出,你不能从外在去评判一个人是否在修行,是否在用功。所以慧洪禅师说,我自调心,干汝何事?《诸法无行中》有两位比丘,一位叫有威仪,一位叫净威仪。有威仪每天住寺,持戒严谨,得四禅八定;净威仪整天到聚落里跟居士们在一起,给他们讲法,说贪欲是道,嗔恚是道,愚痴是道。有威仪听了,就诽谤净威仪,说他犯戒,说邪法。因为这一念心,命终堕地狱无数劫。
所以,一个人是否修行,都在他如何用心,和做什么没有关系。我们抓住了根本后,你扫地、穿衣吃饭、瞌睡打盹,都是在修行。但是如果你内心生起了我慢,对法不是完全透,或者刚到了个理无碍,没有做到事无碍、理事无碍、事事无碍,就自满休歇去了,以少为足,或者放逸任为,你的修行还会倒退,将来还会再迷。所以,各位不要以为见了本性了,知道什么是佛了,就以为此事容易,到处乱跑,广结法缘、悠哉玩乐、大潇洒自在去了!那样,你以前作的功夫会一天一天失掉。刚见本性后,恰恰应该是静下心来,呆在某个地方,息业养神,细磨佛性,断微细所知,保任定功的时候。所以禅宗史上,大凡刚悟道的人,都不会立刻离开本师,都在师前侍奉少则三年,多则十年、乃至二十年,一则报答师恩,二则长养圣胎,使道业日臻稳固,等完全熟透了,再不走失时,方下山入世,去修事事无碍法界。所以在此学山劝那些还不稳就离开寺院,离开善知识的人,一定要找个地方安定下来,好好息业养神,没事看几则公案,哪怕倒在床上睡大觉,也别到处乱跑,最好找个明眼道稳的善知识,去依止他,共参共修。
见到本性的人,应该仔细地察觉以上这些诸多的问题,还要多向有经验,具慧眼的善知识虚心请教,好好保任,可不能大意。
六祖大师云:“自心既无所攀缘善恶,不可沉空守寂,即须广学多闻,识自本心,达诸佛理,和光接物,无我无人,直至菩提,真性不易,名解脱知见香。”
修行的路还很长,您一路走好!收起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修行的路很长,您一路走好 —— 释学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