静莲 发表于 2015-12-5 11:42:12

你心里为何不安详?

   

            
你心里为何不安详?
梦斋山人
你的心为何不安详?就是 我们的心从出生到现在都是散乱的困惑的不自由的。顺境就欣喜若狂忘忽所以,逆境就怨天尤人嗔恨嫉妒哀叹感伤。有的遇到挫折而导致精神分裂和自杀者比比皆是。其原因就是太在乎我的感受,我执太深。我们的心灵被七情六欲捆绑着,被贪婪的自我和嗔恨的猛虎吞噬着。佛陀慈悲,告诫众生四大苦空,五阴无我。让我们不要执着这个缘起假合的色身,要我们少欲知足,安贫守道,能忍自安。这就是放飞心灵,因为有求皆苦,希望大失望大。
   有首诗说:希望是什么?希望是个妓女,她不论谁都拥抱,一旦耗掉你的青春年华,她就立刻把你抛掉。放飞心灵,就是少一点假设和忧虑,多一点自信和勇敢坚强;少一点自私自力,多一份爱心。不要纠缠不休,更不能锋芒毕露逞强好胜。让心灵处在平淡安详之中。要经常训练心灵独立完整能力,就是遇到什么境界都能守心不动,即顺境不喜逆境不忧。做事要专心致志,制心一处不缘外境。如此久而久之,心灵就会恢复原本状态,开大智慧。

                     

      说安祥之道:前些年冬季去一小镇探望岳母,适值周日岳母要去做礼拜,冬季路滑需人护送,妻忙家务,无奈只好我去。到教堂先是祈祷忏悔,后有牧师讲法,内容什么是安祥?
   牧师说三幅画面:一幅日落农夫收工回家,全家人坐在热炕头用晚餐。牧师说这看似安祥,其实不是,这是小富即安。二幅中午阳光和煦,一家院农夫午睡,一只胖狗饱餐后在甜蜜酣睡。牧师说这是安祥吗?这是愚痴懒惰。三幅黄昏日将落,此时狂风大作暴雨倾盆,在高高悬崖上长着一棵歪脖小树,树上有鸟窝,鸟妈妈搂着一群鸟娃在甜美入眠。此刻风狂雨骤,悬崖上这棵小树在风雨飘摇中险相环生,可这些丝毫没有影响到鸟窝里小鸟们甜睡。牧师说这才是真正的安祥!处危难而不惊。
   说得好,一个耶稣信徒尚知如此,更何况为佛弟子。佛说真正安祥不在外物环境,而在内心清净无欲。要修得内心安祥,必须做到不被境转,八风不动,宠辱不惊顺逆无碍;于山崩地裂生死攸关时心常安宁清净。这才是真正的安祥之道。               

                     
            要想心中安详,就必须去掉我执。人生最大的敌人是自己。凡夫俗子一生忙碌,恩怨情仇纠缠不清。树立了很多对立面,培养了很多敌人。人与人,国家与国家,民族与民族,争斗不休,连年战争,死人无数血流成河。说白了,就是为了一个虚假的我而争权夺利。学佛理解宇宙人生的真相,才知道人生最大的敌人是自己……我执。众生从无始劫以来,一念无明妄动而有这个假我,随之为这个假我轮回造业受苦。
   按小乘分析空法分析,色心二法那个是你自己?地火水风假合色身,受想行识假合心理作用。现象界一切分秒都在生灭变异。经言世界、众生、业果三者都是相似相续的假象,四大本空,五蕴无我,没有一个真自己存在。众生为自己杀人、偷盗、奸淫、诈骗无恶不作,造大恶业,受大苦报。一个伟人可以率领千军万马,但战胜不了自己。学佛就是认识自己,解剖自己,战胜自己。要想战胜自己这个敌人,就要多读经明佛理,持戒修善,每天都要反省自己,是否违背戒律,守护身口意三业清净,发慈悲心,多无我奉献。

                     

    要想获得心中安详,必须做到不住境,心常在定中。古人说:起心动念住相就是妄心妄想,不住相就是真心妙用。由此可见修行定力关键不在于起心动念与否,而是在起心动念时不住相。由此类推开悟人心境,并不是百物不思,而是心念住在当下,不随境转,境去无心而已。具缚凡夫若能心住当下,不起他念,又不被当下之境粘着,此时身口意所做的一切都是真心妙用。只是凡夫处处被境转,念不住当下,妙用少而妄想多而已。无论念佛、参禅、修密、学教都要修定,就是在起心动念时,心不离当下而又不住当下,不起他念不住相,就是定。有人认为只有打坐心住一境才是定,是偏面的。
    古人说:若能无心于万物,何患万物常围绕。关键是六根触境时,做到无心,物来影现,物去影除,不滞不留。圣人心境如虚空鸟际,流水刀痕。看虚空无边万鸟飞翔,可留鸟际否?海水涛涛千帆争流,可见水痕否?禅定不是百物不思百事不做,而是事过境迁,不住相不随境转。达摩说:作而无作,无作而作。又大德说:恰恰用心时,恰恰无心用,无心恰恰用,常用恰恰无。这便是当处即禅,触目皆道的真实写照。禅宗讲担水劈柴皆是修,关键是心住当下,动念不住相才是修定的妙法。这样心中常有定,安详自然存。

                     

       要获得安详,当以净心为要。人的心灵是一个大宝藏,具足了无量福德庄严,三身四智五眼六通,全部在内。如何才能打开心灵的大门呢?人的心就好比一潭水,平时被烦恼执著的风,吹得心灵波浪起伏泥沙混浊,不能映照事物本来面目,待到风平浪静泥沙沉淀时,那心灵如宝镜一般,千山万景,万般水好,清清楚楚映入眼帘。有大德说:水清则月现,心净而佛来。让燥动心静下来,道家有言:至虚极,守静笃。这颗心虚静达到了极点,心灵的大门便打开了,这时你会惊奇震惊,奥!原来如此,心灵的真实相是这么丰富多彩而不可言说。
       我们学佛,无论参禅、持咒、止观,还是念佛、礼忏、修善,都是为了制心一处,打开心灵的大门,开发那无穷无尽的心灵宝藏。只有打开心灵的宝藏,我们的身心和生命,才能得到彻底的解脱而获得大安乐。

                            要想做到心中安详,必须做到以下四步:一是要深刻认识自己的习气毛病,并加以改变。有些老修行,念佛几十年,烦恼一点没减少,其原因就是不认识自己和不改造自己,如同用兵打仗,先要知道敌人在哪里,才能进兵剿灭。你连自己的毛病习气都不知道,那又如何改正呢?
   二是坚决改变自以为是我慢的习气,我们是烦恼具足的凡夫,没有骄傲的资本,处处都在造恶业,自己所做所思大部分都是错误的,不要总看别人的毛病。    三是要谦卑,不要认为自己比别人强。
   四是要有定力,能够坚持不懈的改变自己。人生最大的敌人是自己,必须经常解剖自己,发现问题及时改正。经言:滴水虽微,渐盈大器。总之,反省自己,认识自己,改造自己,正实自己,是修行者不可缺少的四步。只有不断的改造自己,提升自己,向佛菩萨学习,精进修行,我们才会有更多的长远的安详之心。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你心里为何不安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