净空法师:妙法莲华经大意
净空法师:妙法莲华经大意2014-10-11 光明佛坛
妙法莲华 经大意 (第一集) 台湾圆觉寺 各位同学,我们为了节省时间,也不必做介绍。这个科目《妙法莲华 经》,如果要详细的讲,是要相当长的时间。这次学院给我们排的时间,是这一次有三十个小时,下个时期也有三十个小时,这就一共有六十个小时,六十个小时要想讲这部经,是不可能的。我来的时候也曾经问过两个同学,他们是上一届毕业的,我问问这边教学的一般情形。尤其是说一部经不能够讲圆满、或者讲一半,就没有办法继续往下讲,或者是讲一个开题也就中止,这对我们求学的人来讲,当然是不圆满,很遗憾。所以我在接到这边通知之后,它的课表寄给我之后,我一看时间可能太少,少有少的讲法,也要讲个完整。所以我就在《法华经》,古人注疏里面选出这种,就这次带给诸位的大意,这是《法华经》大意。像这样的方式,古大德有许多人写出来,我看了几本之后,是这种比较上圆满,很适合於初机。首先我们要了解,《法华经》是什么样的性质,是什么样的程度才能够接受这个经典。我想诸位在学院里面,也听过许多老师给你们讲过,在天台讲五时八教,五个时期里面它是最后一个时期。换句话说,释迦牟尼佛在世的时候,他的这些学生,经过了阿含、方等、般若,跟世尊修学已经四十二年之后,四十二年之后佛才讲这部大经。我们问问,我们自己学了多少年了?当时人家学了四十二年,才接受这部经典,所以这个课程,严格的讲,是佛学研究院的课程,不是初学。初学的如果来讲这部经就是结结缘,让诸位了解佛教里头有这门课程,这门课程大意是些什么,咱们知道这些就行。如果要想深入的去研究,那得要用三、五年专门来修,把其他的都放弃掉,专门来修《法华经》,而且还要有相当佛学的基础,才能够办得到。我们想想世尊当时,人家是专攻佛学,专门听释迦牟尼佛讲经,听了四十二年才讲到《法华经》。所以我们这次选的大意,可以说很适合於初学,初机的修学。这个经本诸位已经拿到了,课堂里面教学的方式是要先读经,就是我们一开头上课,先要把《法华经》念一品。就像我们平常诵经一样念一品,一品念完了,我们就讲这一品的大意。由哪个来念?你们每个同学都要预备,到时候不一定请哪个来带头,请一个来念。这一品念完了之后,我们就开始讲大意,这是我们采取这个方式。 如果诸位要发心学《法华经》,这个经文要能够背诵,不能背诵那就谈不上学习佛法。我在台北教学的时候学生都要背经,学楞严就要背《楞严经》,学法华要背《法华经》;如果不背的话,那什么都谈不上,这点是希望大家要留意。今天我们先要把经题给大家做个简单的介绍,入了文之后就是先读经文,然后照发给大家的资料,我们讲大意。这种教学的方式,目的是使诸位同学对於《法华经》,有个概略的认识,第二个目的是提起同学们研究的兴趣。如果你要是发心将来专攻《法华》,有另外的方式,有另外的办法,这只能做个引子而己。古德无论是讲经、教学或者是注疏,首先一定要介绍讲经的因缘。即使是世尊一代时教也不例外,一代时教里面有教起因缘,讲到教起因缘,也可以说就是说明释迦牟尼佛出现在世间,他为什么出现在世间。佛法是因缘生法,离不开因缘,总因缘就是本经里面所讲的,「唯一大事因缘,开示悟入一切众生佛之知见」。这句话大家要牢牢的记住,从这句话我们就认识了佛教。今天有不少人把佛教看作为宗教,也有不少人把佛教看作哲学。佛教究竟是不是宗教、是不是哲学?我们看看哲学与宗教的主旨,是不是唯一大事因缘,开示悟入众生佛之知见,是不是这个?如果不是这个;换句话说,佛教就不是宗教,也不是哲学。这点要是搞不清楚的话;换句话说,我们一开头就迷失了方向。这一迷到底,你什么时候能开悟?这个法门是叫你开悟的!迷不能破悟,迷只有说是迷上加迷,愈迷愈深,哪能开得了悟?既然讲开示悟入一切众生佛之知见,咱们要问这个佛知见我们到底有没有?如果众生本有佛知见,又何必要佛来开?如果众生本无佛知见,世尊对我们也无能为力,这是值得我们深深反省。而一切众生确实是本来具足佛知见,虽然具足,可惜的是我们迷不自知,不晓得自己有佛知见,这一迷麻烦就大了,我们常讲的无边烦恼、生死轮回,就成了这个现象。可见得生死烦恼,是我们迷了自家的佛知见才有的;要是悟了自己的佛知见,这就是一般所谓成佛了。悟了就成佛,迷了就叫凡夫,凡夫与佛,只是对於佛知见迷悟不同,而说的言词,说的名词,除此之外佛与众生,你们想想什么地方有差别!没有差别。讲到迷,每个众生对於佛知见,迷的有浅深程度不同,这样才区别为十法界,十法界这么来的。我们讲佛菩萨程度愈高的他迷得浅,讲六道三途迷得深,就是迷有浅深不同。佛出世的本怀,就是他原本的意思,就是为这么一桩事情,以种种善巧方便来诱导我们,来帮助我们破迷开悟,这就叫做佛法。所以佛法是破迷开悟的方法,佛法是破迷开悟的教学,悟了以后,再给诸位说,这个佛法也没有。正是像经里面常讲的,佛法是什么?佛法是药!药对什么人来说的?对有病人来说的这是药。如果这个人健康没有病,你给他说药,这个药对他毫无意义,没有意义,他眼睛里头没有药,为什么?他身体健康。佛法就好比对我们的身体有毛病,我们有烦恼,见思烦恼是病,尘沙烦恼是病。无明烦恼是病根,生死轮回是病相,这个都是不正常,佛用这个妙药来给我们治病,病治好了,药也不要了。你们想想佛法是这个,暂时对治我们烦恼生死大病的良药,所以佛法是假的不是真的。佛门里面常说「以假修真」,意思就在此地,以这个假的佛法,修真的是什么?真的是我们健康的身体。必须要用假的佛法的药治我们的毛病,病好了恢复健康,假的佛法也不要了,佛法里常讲借假修真,这个假是指佛法。千万不要误会,有些人认为什么?借假身体是假的,借假修真,身体要好好的保养,为什么?没有身体不能修行!这样一执著就是增长我见。诸位想想,我见是烦恼障的根本,你的我见天天在增长,这烦恼障怎么能断得了?这是误会,他把所说借假修真,假的佛法误会是假我,这一误会这问题就解决不了!这是讲总因缘。别因缘有许多,像古德所说的「法尔应说」,为什么?佛出世的本怀,就是叫我们要相信自己有佛性,相信我们自己具有如来智慧德相,相信烦恼是假的,迷了以后还在迷,相信迷可以破、烦恼可以断、佛道可以成,这是本经的宗旨。可是说到学佛这个事情实在讲是不容易,学佛就是学觉悟,觉悟必须要离开迷、执。迷的相,佛在大经里面也说得很清楚,分别、妄想。讲到这个地方,现在的麻烦就来了你们知道吗?你们今天在课堂里面,听我在这里胡说八道,你们就在那里胡思乱想,大大的错了!离开了分别妄想就觉悟,自性就现前。你们现在念佛学院,佛学院毕业了没开悟,再念高级佛学院,再念研究院,你念了一辈子都不会开悟,为什么不会开悟?因为你天天用分别妄想。佛说得明明白白,「一切众生皆有如来智慧德相」,就是因为分别妄想而不能证得。我们现在在课堂里还在分别妄想,这怎么行?几时诸位要真正能够学会了,不用分别、不打妄想,听而无听,无听而听,你就会开悟!佛在楞严会上教我们「舍识用根」,我们听经用什么听?用闻性闻法性,这样才能明心见性。假如我们用耳识闻的声尘这就坏了,耳识分别,第六识再起妄想,这段什么意思、这句怎么讲法在打妄想;这个讲法是对的,那个讲法是不对的,起执著。这个搞法搞一辈子也开不了悟,纵然你继续不断搞上三大阿僧只劫,你还是不会开悟,这麻烦就很大。我们看观世音菩萨,今天有一本书送给你们,《观音三经》。观世音菩萨聪明,人家会听,用闻性闻声性,「反闻闻自性」,那个自性是什么?自性里头六尘之性,「性成无上道」,他成佛了。我们为什么不学观世音菩萨?观世音菩萨与我们娑婆世界,最有缘分。为什么最有缘分?诸位要晓得,观音菩萨的耳根最利,我们娑婆世界众生也是耳根最利,真正是志同道合,所以才家家观世音。可惜的是家家都不会,都不会用反闻闻自性;如果会用,家家都是观世音菩萨,都成观音菩萨。这是我们应当要效法的,应当要学习的。讲到这个地方,我把因缘以及听经的态度,怎么用心法,告诉大家了。下面我们就解释经题,《妙法莲华经》,讲经题也不能采取天台的规矩来讲,因为你也听了不少经,虽然那个经没听完,那个经题总听了不少遍。所以像七立选题这些我们都把它免了,不必再麻烦,把题的义趣告诉大家。为了解释方便起见,「妙法」我们先讲法,法是指的一切世出世间万法,我们也称之叫一切法。如果要把它分类区分,可以分为三大类,这个三大类:第一类是众生法,第二类是佛法,第三类是心法,这个三类可以说把十法界依正庄严一切法,都包括尽了。从这个名相诸位就能够想像得到,说众生法,必然是说十法界里面,还没有成佛的那都叫众生。众生不但是包括六道凡夫,连声闻、缘觉、菩萨也包括在其中。经论里常讲「有情众生」,有情的众生里面有觉、有迷,菩萨这两个字原本是印度话,音译过来翻成中国的意思觉有情,就是觉悟的有情众生,可见得菩萨还是在众生法里面。佛法,佛是圆满菩提,完全觉悟了,所以他不在有情众生范围之内。诸位晓得,等觉菩萨还在有情众生范围之内,因为他还有一品生相无明没破,所以他是属於众生里面的一类。由此可知,除佛以外,等觉以下都在众生里面,众生是迷的时候才有,所以相不是本有的。佛是本有的,众生是非有之有,也就是因迷故有,迷的什么?这是我们要搞清楚的。你们诸位想想,众生迷了什么?包括菩萨在内他不成佛,你们有谁知道?你们想想看,迷了什么?颠倒妄想没错,但是范围太大,什么叫颠倒妄想?哪个地方妄想?这里面有个根本,诸位要晓得,迷了一!《法华经》里面跟《华严》没有两样,《华严》讲的一真法界,一迷了一,这就一变变成了十法界,十法界是假的,迷的时候才有,悟了只有一是真的。我们几个人能够觉悟,法界是一,是不二的,你要是悟到这个一就成佛了。悟到一这就入一真法界,不在十法界之中,十法界成了一界。你看《维摩经》里面这里也有讲,《维摩经》讲不二法门,不二就是一,净土里面念佛一心不乱。所以诸位要晓得,悟了心、境是一不是二,这里面没有妄想;有了二就打妄想,就分别、就妄想。有人、有我这个二这有分别、有妄想,有众生、有佛这是二,这是分别、是妄想。所以你在佛法里面不能证得,不但不能证得,佛经注解展开在你面前,你也不懂。我在讲台给诸位讲讲的你还是不懂,为什么不懂?因为你心没有一,你心是二。所以,所谓众生就是不了解真如法原本是一。佛法没到中国来,我们中国儒家、道家也证得,他们虽然证得,没有把这个教义发扬光大,等到佛法到中国来之后,这才将中国文化是融会贯通。孔老夫子,你们读《论语》,《论语》里头两次说到,「吾道一以贯之」,孔夫子何尝没有证得一真法界!老子说「天地与我同根,万物与我一体」,也是证得一。所以禅家讲「识得一万事毕」,这是给诸位说明迷、悟的根源。你要是知道这个原理、原则,你自己用功就得法,你这个修学就真有受用,为什么?向一去修。这就是求觉,一就是觉,二就不觉,不觉就是迷,一就是佛,二就是众生。所以我们二六时中,六根接触六尘境界修什么?修清净心。清净心是一心,二心,心就不清净,一心这个心多清净!我们在境界里面起分别、打妄想,心不清净,你就落二、三。一切境界可以随缘,随缘是清净的,不能够攀缘,攀缘就不清净,随缘是清净的。随缘就像镜子照外面的境界一样,明镜见影,镜子照到外面清清楚楚自己怎么样?如如不动。外面的境界相印到里面一相,什么一相?平等相、清净相。我们凡夫心不像一面镜子,对外面的境界不平等,有是非、有好恶、有分别、有烦恼,后面就有果报,这个事情麻烦就大了。哪里晓得见闻觉知是本如来藏妙真如性,佛在楞严会上讲得多清楚!佛在《楞严》里面讲得透彻,这经典里头,这两部经是古人所赞叹的开智慧的《楞严经》,成佛的《法华经》,「开慧楞严,成佛法华」。这是在一切大乘经里面,这两部经最出名,知名度最高,所以大家要好好来学习,这两部经非常重要。《楞严》确实是给我们开智慧,对於一切事理说得透彻、说得明白。《法华经》它大主意就是建立我们的信心,烦恼一定能断,佛道一定可成,建立我们信心,这成佛的《法华》。既然我们见闻觉知,就是六根的根性本来是如来藏妙真如性,不增不灭。现在呢?现在还是这样的,与十方诸佛如来无二无别。可惜的就是我们自己不晓得,我们自己迷了,迷了用不用它?一天到晚还用它,用它不晓得,你说这个事情多冤枉!所以佛才出现於世间,以种种善巧方便来诱导我们,教我们开启自家如来知见。如来知见,这个如与来这两个字妙极了,《法华》里面讲的十如是,「如是相、如是性、如是体、如是力」,一直到「如是本末究竟」,这是经里头如的意思。只有这十重意思吗?不止。这个意思无量无边,天台大师把它展开,这十如是一展开成为百界千如,那还是从纲领上说。你看我们佛经一开端,「如是我闻」,这一个字妙极了,太妙了。天台大师三转念十如是,把十如是里头妙义都念出来。如果诸位也要会「如是我闻」四个字,你这四个字倒过转来,用四转来读,如是我闻那个味道也出来了,才晓得佛法之妙,妙不可言。这是给诸位介绍简单众生法。什么是佛法?佛是大觉之人,究竟觉者。菩萨虽然觉还不究竟,还没有圆满,佛的觉是究竟圆满了。觉悟的是什么?觉悟是一,世出世间一切法原本是一,一即是多,多即是一。所以你们几时要是悟过来了,叫你去算算数,两个加三个多少?两个加三个等於一。你在学校的老师给你打个叉,错,不及格,在佛法里面完全正确,哪有什么不正确!一切法加减乘除,总而言之,都是得的一,一真法界,万法归一,一就是万法。不但一切法是一性,我们从法性上来讲一大概没问题,疑惑比较少一点。再告诉诸位,相也是一,作用还是一,这妙!我们初接触的时候,当然是疑问重重,为什么疑问重重?因为我们自己没有证得,光是听人家讲的是一,疑虑重重。你自己要是悟了这个境界,一听很对,正适合自己的心意。一的相是什么?给诸位说清净寂灭相。《仁王经》里面讲五忍菩萨,地位最高的就寂灭忍,下品寂灭忍是法云地的菩萨,中品是等觉菩萨,上品就是佛。如来果位上看这一切境界相是清净寂灭相!哪一天你的眼睛一张开,耳朵竖起来,看看外面的境界相是清净寂灭,你就成佛了;纵然没成佛,那至少也是十地菩萨,你达到这个境界。这个境界正是《华严》、《法华》里面所讲的,「一真法界」,这是如来果地上的境界,所以十地菩萨,我们可以说他是成佛。在这个境界里面,佛说大慈大悲,示现的种种依正庄严的应化身,包括接引见性菩萨的报身,「随心应量,循业发现」,普度众生。这是证得一真法界所现起的大用,无方大用;在我们凡夫眼睛里面看叫做神通,不可思议。而在如来境界里头,说无方大用,这叫佛法,佛法有体、有用,活活泼泼,它不是死呆板的。这里面顶重要的,就是大家记住,就是这一个字「一」,解门里头叫你悟一,行门里面叫你证一。这个我们修学,修是讲行,学是讲求解,我们的方向就正确,就没有迷失,目标也正确,方向正确、目标正确不要多久你就可以证得。我们现在所搞的什么?就是方向不知道在哪里,也不晓得目标在哪里,盲修瞎练,搞一辈子迷惑颠倒,不知道自己究竟到是什么个程度,连个生死都没有把握,你说可怜不可怜?学佛人的前途愈学愈光明,前面的道路清清楚楚、明明白白,得大自在!不是糊里糊涂过一生,这叫做学佛,这个叫做佛法。我们下课。妙法莲华 经大意 (第二集) 台湾圆觉寺 接著我们再说心法,佛在《华严经》里面给我们说,「应观法界性,一切唯心造」。十法界虽然是千差万别,能造的只是一心,从心上来说,我们有的时候说性,有的时候说相。说性是心之体性,说相是心之相状,因此性相是一不是二,所以才说是性相一如。觉悟我们称为圣,不觉称为凡,凡圣也是一不是二。大经里面还有比喻,说明一切万象的来源,佛说心就像一个画家一样,它会画画,它能够画出种种五阴。譬如这个画家他一生有许多的作品,所有的这些作品,都是他自己的心变现出来的影像。这个比喻,把画家比喻我们的真心,而把十法界依正庄严比作图画,十法界依正庄严就是这个心变现的影像。心是真实的,决定不是虚妄,真,因为性体它没有任何迹象可寻,没有迹象,所以我们叫它做空,於是乎叫它做真空。真空之体能变无量无边的相状,变出来这些相,这个相是有,我们看是有,有不是真有,而是真心变现之。所以这有我们叫它做妙有,真空不空,妙有非有!学佛,你对於佛法与众生法了解之后,明白了以后,我们修学的重点,必须要放在心法上。因为这个三法:众生法与佛法、心法,心法是理体、是根本,一切要从心地法门里面去修学。善於修学的人,就是说他不用妄心,真心是平等的,刚才讲一就平等。我们撇开其他的法门不谈,在今日之下,修学最方便,有把握能够成就的无过於念佛法门,这是千真万确的事情。念佛法门,它的目的是在证得一心不乱,可见得念佛法门它的功夫在这三法里面,它是用在心法上。功夫有上中下三品,上品的所谓是理一心不乱,那是真正达到了一心。中品的是事一心不乱,也可以说相当不错,中品相当不错,在净土法门里面讲这是生方便有余土。下品的是功夫成片带业往生,伏惑而未断惑,这是下品的境界。诸位如果要是问到了修学,我们应该怎么样修?怎样修才能成就?我想这是每位学佛同学们都非常关心的事情,虽关心有没有用?只是关心,不深入的去修学没用处。头一桩对甚深之理你要觉悟、要通达,理要是不通你的修行就有障碍。所以世尊当年在世,说法四十九年,为什么天天在那里讲,不带著大家去打个佛七、打个禅七?你到经里面去找找看,释迦牟尼佛什么时候领著大众去打个佛七,你找找看,看有没有?好像释迦牟尼佛不重视修行,只重视在讲经。诸位要晓得,理难懂,理路懂了修行不难!《法华经》里面龙女八岁成佛,可见得这不是难事情。要难,八岁的女孩她就能做到!所以说是行不难,解难,就说认识路难,走路不难。你要不认识路你走到哪里去?你走一辈子也走不到。认识路晓得哪个路远、哪个路近,喜欢走哪条路就走哪条路,而且可以预期能够到达,我走这条路多少时间到达,我走那条路多少时间到达。譬如我们台北到台中,我们乘火车大概多少时间到达,我们乘飞机大概多少时间到达,我们清清楚楚,不迷惑。四十九年讲经说法,无非是叫大家明理,认识路,怎么个修学方法,你自然就会了,用不著问别人。佛说法就正如同教一个旅行的人,把每条道路都给你说清楚,每条道路的路上情形也都给你讲清楚,你爱走哪条路就走哪条路,八万四千法门殊途同归,这就大慈大悲。但是诸位要晓得,八万四千法门,都是修的一个心法。讲到这个地方,这个心是真心,你要想真正成就、要想证得,第一个你要把妄心舍掉。所以先要认识哪是真、哪是妄,如果连真妄都搞不清楚,把假的当作真的,将迷作悟,你还能成就吗?我告诉诸位,第一个是名闻利养,这是真的、还是假的?五欲六尘是真的、是假的?你们也学了几天佛法,这是假的不是真的。那是假的你应该放得下、放不下?你要是放不下,你就迷而不悟,你还是学的是迷,你没有学的悟!你出家了,现在有个居士,有个护法盖个道场送给你,你欢欢喜喜接受,到法院里头去做了个手续,你也搞了个所有权状了,这个送给你。你们想想,这是如法、还是不如法?这个所有权状送给你,就是叫你又还俗,你又在家。本来你没有家,现在盖个家所有权状、土地、房子都给你,你也办好手续,你就又回家去。你看出了家被人家又拉拉拉到家里去,完了!你的头脑要冷静、要清楚,哪些事是真的、哪些是妄、哪些是是、哪些是非,你就能够辨得清清楚楚。出家人三衣一钵,绝不贪爱世间的财物,学什么?清净心,修清净心。有一丝毫的贪爱回去了,就又回去了,所以这个事情就这么难。你为什么放不下?是因为你不明理,你不相信一,你不信!你不要以为你们出了家你信佛,我看不信。信佛就能成佛,信佛就能够依教奉行。你们在学院里念书,如果有争名次的心就错了,我要考第一,我要考在你前面,你就是迷惑颠倒,迷心,为什么?还有争。学佛迷、悟是在起心动念,所以古德常讲的是「不怕念起,只怕觉迟」。你这个妄念起来你不觉,随著妄念流转,这还得了吗?所以修行就是修心。要观察一切法唯心所造,唯识所变,本来是不动,不来不去,清净寂灭相!这个境界比无生法忍还高一级,无生法忍是看一切万象不生不灭,到清净寂灭与佛就相似,可以说就一样,证得无生法忍这可以说接近,非常接近。生死诸位想想看,还有没有?当然没有,哪来的生死!生死是妄想里面的,妄想不断有生死轮回,妄想断了没有生死轮回。诸位要是真正想学佛,想在佛法里面修学,在这一生证得殊胜的功德利益,要认真。世间什么事都可以作假,只有这桩事情不能作假,世间什么事情我们也可以有的时候说侥幸,这桩事情不能侥幸,要老老实实的去修学。本经里面讲到这心法,说得非常之妙,这三法都妙,众生法、佛法、心法都妙。悟了就叫做大圆镜智,普照十方,佛、心、众生三无差别,是一而三,三而一。所以古德说既然讲是三,非三非一,非一非三,即三即一,要晓得这个事实。心里面决定不可以有个三、有个一,那就坏了,便利言说起见,可以说三,可以说一。实际上有没有?实际上没有,言语道断,心行处灭。所以佛在本经里面说,「是法不可示,言辞相寂灭」,这两句话就是通常讲的言语道断,心行处灭。所以佛又说「止止不须说,我法妙难思」,但是诸位要晓得,这个我,你要是看作释迦牟尼佛,释迦牟尼佛那个法妙难思,那就错了!我是什么?自己的我。这个我是万法归一的我,不是你我他的我,决定不能误会,就是自己的真心体、相、作用妙难思。这是把这个三种法,我就介绍到此地。再讲上面这个字「妙」,为什么称作妙法?古德就本经本、迹二门来说妙,这部经有二十八品,前面十四品是迹门,后十四品是本门。我们这次这三十个小时打算把迹门十四品,就是到「安乐行品」,从「序品」到「安乐行品」介绍给诸位,下个学期,我们有时间再继续讲后面本门的十四品,我们再研究。先说迹门十种妙,第一个是境界太妙,境界是无量无边,经里面有说十如是的境界,十二因缘的境界,四谛的境界,二谛、三谛、一谛、五谛,都是诸佛菩萨、三乘人的境界。你们要细细的去研究经,或者是研究经的注解,《法华经》自古到今有一百多种注解,这里面最具权威的,是天台的智者大师《法华经文句》,湛然大师他给《法华经文句》又做了个注解,叫做《法华文句记》一共有二十卷,这个书在台湾有流通不难得到。学天台的,诸位要晓得,从前学天台,这个三大部是要背诵的,三大部的线装书要是堆起来,大概有这么高,全都要背诵。《法华玄义释签》,你看线装书二十本,《法华文句记》二十本,《摩诃止观》二十本,这个六十本书要背的!如果是不背的话,没有资格进天台讲堂的大门,他们在讲经的讲堂,你不能够背诵三大部,没有资格进大门。所以说从前人家为什么会成就?我们现在为什么不成就?你一想就可以想到人家真用功。我们现在谈什么?你谈什么?哪点能比得上人家,比人家强的地方是什么?就是一天到晚是非人我,那比人强得太多了。没有事情的时候充壳子、杂心闲话,张家长、李家短,嫉妒、瞋恚、斗争超过了古人,其他的比不上。学佛要不能够背诵大经大论很难,很难有成功的指望!你们看看《高僧传》,看看禅宗的这些语录,甚至於教下各宗的语录,你们看看古来这些学人,哪个不是对於大经大论都熟透了!人家才能开悟。我们最近在台北市讲《六祖坛经》,六祖弟子当中有很多大彻大悟的。现在我看你们课表里头,有《永嘉禅宗集》,永嘉的基础就是天台,他是有天台止观的基础,对於天台的教义是下过一番功夫,大彻大悟之后六祖给他印证。六祖会下法达禅师就是从《法华》入门,人家诵《法华》三千部。什么叫诵?诵是背诵,我这个经念了会背,念了会背之后每天背诵一遍,就是一部经,已经背诵了三千遍。三千遍多少时候?一天一部差不多是十年,六祖会下是大彻大悟。所以我们想想,我们用什么功?再像这样下去的话,诸位要晓得,光阴是最宝贵的,光阴可惜!诸位在学院里面这是很难得的一个好机会,可是学东西要有正助,正助双修。像台中李老师在过去办研究班,他们有八个学生,课程也有十几种,他们四年毕业。可是八个学生里面,你们去打听,去问问他们,他们还是有正助双修。有两个喜欢般若的,深入般若,其他的经都听,每个老师上课都很用心听,把所有力量专用在般若上。有两个对唯识有兴趣的,他就把所有力量用在唯识上,唯识是他主修的,其他是副课,有一个主修的!你们在学院里面有这么多课程,哪个课程你最喜欢,这个课程你自己心里选定了,一切力量统统要用在这个地方。正助双修,有宾、有主才能成就。我今天给老法师谈到,我过去在台中十年,我听李老师讲经三十部,听他讲三十部,我在里面选的五部,十年当中主修的就是学五部经。所以比起你们我差得很远,你们在三、四年中就学了一大堆,我十年才学五样。而且五样在你们看起来很简单,头一个《阿难问事佛吉凶经》,你们看那薄薄的本子只有二、三张。第二部是《弥陀经》,第三部是《普贤行愿品》,第四部《金刚经》,第五部《楞严经》,十年的时间,我就有这个底子。像这些你们佛学院,大概只有一年、二年就教完了,你们虽然是学完,囫囵吞枣,那个经的什么味道不晓得。跟吃枣一样,没有经过牙齿嚼,一下就吞下去,什么味道不知道,你们干的、学的是这个。有没有听说过一经通一切经通?我学了这么一点点了,我离开就行,就可以进修,一切经论展开我面前没有困难。理通达,修行的路子也明白,行解能够相应,自己才能得受用。如果是宾主都没有,十年当中我三十样都下功夫,那好了,样样都通是样样都松,没有一样能拿得出去。所以你们在佛学院,这个三、四年当中,能够有一种东西成就,是很理想的,两种还可以。三种以上我就有得怀疑,就是你们能不能成就,我有得怀疑。因为在四年当中学三种东西,不太容易,在我感觉当中不容易。而且学东西给诸位说,由浅而深,由小部到大部,譬如讲《法华经》这东西不能学,为什么?学不会。如果你要有三十部小部经的基础,你可以学《法华经》;你没有三十部小部经的基础,像《法华》、《楞严》都没有用处。所以这次到此地跟诸位讲《法华经》,是给你们结缘,是叫你们晓得佛法里有这部经典,这个经典的大意是什么,学习不是这个时候,这个时候可以介绍给你。讲到真正的境界,就是我们常讲的实相,特别是《般若经》里面讲「诸法实相」,那是唯佛与佛方能证得,这是境界妙!九法界有情众生所见到的相,那《金刚经》上说的,「凡所有相,皆是虚妄」。到如来果地上的时候,凡所有相皆是实相,那个境界就妙!第二种是智慧妙,但是诸位要晓得,智慧不是聪明,聪明不妙,智慧妙。智慧是什么?你看《般若经》里面讲「般若无知,无所不知」,这是智慧。智慧是要离心意识,就是真如本性的照用,观照般若照用,这是智慧。所以你看《心经》里面讲「观自在菩萨」,就是观世音菩萨,「照见五蕴皆空」,这是智慧妙!学佛的人就是要开这个智慧,如果我们智慧要开了,我们也跟观世音菩萨一样,「照见五蕴皆空,度一切苦厄」,我们现在的智慧没现前。这个智慧是本有的,六根的根性它的作用就是观照,我们现在麻烦在哪个地方?真心起作用的时候,五俱起意识连带起了作用,而且五俱起意识是喧宾夺主,我们只晓得有意识,不晓得有智慧观照。识是迷,智是照、是觉,所以我们是离本觉而起了不觉,我们现在是在这个境界当中。要怎么个训练法?这是现前跟以往不相同,以往非常重视智慧的训练,就是说根本智的训练,这是大家要记住的,有根本才会有后得。那个根本智就好像树的根一样,树根一样,有根它才会发芽,才会长成大树,才会开花结果,根本智,才会有后得智。如果没有根本智,没有根本你们想想看,那个枝叶花果从哪里长得起来?我们现在学佛所犯的大病,就是疏忽不求根本智,光想好看。结果搞的是什么?搞的都是花瓶里面花,从外头折下来插在那里的,过几天死掉了,为什么?没有根、没有本,怎么样妆扮都是假的,都不是真的,搞这个东西!根本智的修学,是从戒定慧当中得来的。从前出家五年学戒,五年干什么?学根本智。五年,讲堂没有资格听经,念佛堂、禅堂没有资格进去,这个五年学什么东西?学生活教育。诸位要晓得,那个地方学戒学什么?实际上就是学《沙弥律仪》,十戒与二十四门威仪,学做人、学规矩,学生活教育。除这个之外就是背诵经典,诸位晓得,这个背诵经典是戒定慧三学一次完成,这个妙极了,这就是修的根本智。你看看你背诵的时候,你心里不打妄想,不会起恶念。这个戒律就是「诸恶莫作,众善奉行」,心里没有恶念、没有分别、没有妄想,念经不起恶念,你看诸恶莫作做到了。经是圣人的言教,善中至善,你在那里读诵岂不叫众善奉行吗?所以这背诵经典就是持戒,诸恶莫作,众善奉行。背诵的时候要专心,专心就是修定,不专心就不能背,背的时候从「如是我闻」到「信受奉行」,每个字清清楚楚、了了分明,这就修慧。所以大家要晓得,背诵经典不叫你研究,这什么意思,那怎么讲法,不需要,没有意思、没有讲法,就是这样念下去,这是什么?戒定慧三学等运,修的根本智。这么重要的一桩修学的大事,我们今天疏忽,把它忘掉,成什么话?这个人怎么能开得了智慧?没有根本智决定没有后得智。后得智是什么?一闻千悟这是后得智。所以我特别劝勉你们同学,哪个经典喜欢要背诵,成诵之后二六时中心里面都在转境,熟透了心清净了,一切世缘能够放下、能够离开了,心达到真正清净大彻大悟,后得智现前,妙!从前出家人都是经过这个训练,基本的训练五年的时间,五年是一般的,如果五年还不够,有的时候延到十年。总而言之什么?根本智这个基础没有奠好,谈不上研教,谈不上修行。现在我们怎么样?这东西不要了,一下开头就研教、就来修行,就是说食数宝,盲修瞎练,就干这套,还干得满起劲的,干到都不会想想一无所得。确确实实不知道为谁辛苦为谁忙,糊里糊涂过一生,在搞这个,你说可惜不可惜?所以我们讲东西要搞真的,不能再搞假的。但是现前再把你拉回去,叫你五年学戒求根本智,这做不到,环境不许可的事情。在今天要怎么办法?亡羊补牢,补习!同时并进,一方面随著大众来学习,一方面背诵经典,求根本智,同时进行,这样才行,这个修学法省不得的!不要说我不干可以,没这个道理。你要是不从这个基础上奠定基础,你将来在世界上,做个出名的佛学家、佛教学者可以做得到,为什么?那世间法。你想开悟、要想明心见性、要想念得一心不乱、了生死出三界,你做不到。这是我给诸位说的老实话,如果你想了生死出三界、要想成佛作祖,那还是个老办法,新法子不行,还是老办法,这个老办法行了几千年,成就了多少人,还是老办法可靠。下课。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