虚云老和尚嘉言录
人命无常,朝存夕亡,如石火电光。美女在前,则以为一枝花,其实,迷魂鬼子就是她。
善用心者,心田不长无明草,处处常开智慧花。
三界轮回淫为本,六道往返爱为基。可见有淫就有生死,断淫就断生死。
时光长短,唯心所造。一切苦乐,随境所迁。
时间是刹那刹那的过,刹那刹那的催人老。
有智不在年高,无智空长百岁。
古人说:“勿待老来方学道,孤坟多是少年人。”
禅是静虑,要在静中思虑好歹,择善而从。
精进勇猛,有大愿力,难的会变为易。疏散放逸,悠悠忽忽,易的也变为难。
有憎爱心,就有烦恼;憎心一起,道心就退。
生命可置之度外,因果不可昧于毫厘。
生日又云母难日,自哀未遑,切不可作寿庆贺。
以智慧明鉴自心,以禅定安乐自心。以精进坚固自心,以忍辱涤荡自心。以持戒清净自心,以布施解脱自心。
坐禅要晓得调养身心。若不善调养,小则害病,大则着魔。
用功的人要善于调和身心,务使心平气和,无挂无碍,无我无人,行住坐卧,妙合玄机。
平实之法,莫如十善,十善者:戒贪、戒嗔、戒痴、戒杀、戒盗、戒淫、戒绮语、戒妄语、戒两舌、戒恶口。如是十善老生常谈,可是果能真实践履,却是成佛作祖的础石,亦为世界太平建立人间净土之机枢。
中下根人,常被境风所转。境风有八:利、衰、毁、誉、称、讥、苦、乐。行人遇着利风,便生贪着;遇着衰风,便生愁懊;遇着毁风,便生嗔恚;遇着誉风,便生欢喜;遇著称风,居之不疑;遇着讥风,因羞成怒;遇着苦风,丧其所守;遇着乐风,流连忘返。如是八风飘鼓,心逐境迁,生死到来,如何抵敌?
凡当参学,要有三样好;第一要有一对好眼睛,第二要有一双好耳朵
第三要有一副好肚皮。
好眼睛就是金刚正眼,凡见一切事物,能分是非,
辨邪正,识好歹,别圣凡。
好耳朵就是顺风耳,什么话一听到,都知道说的什么。
好肚皮就是和弥勒菩萨的布袋一样,大肚能容撑不破,遇缘应机,化生办事,把所见所闻作比较研究,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世尊所说三藏十二部经典,也是为了你我的贪嗔痴三毒。三藏十二部的主要内容就是戒定慧,就是因果。使我戒除贪欲,抱定慈悲喜舍,实行六度万行,打破愚迷邪痴,圆满智慧德相,庄严功德法身。若能依此处世为人,那真是处处总是华藏界了。
静坐之重要:妙法莲华经云:“若人静坐一须臾,胜造恒沙七宝塔。”因为静坐这一法,可以使我们脱离尘劳,使身心安泰,使自性圆明,生死了脱。一须臾者,一刹那之间也。若人以清净心,返照回光,坐须臾之久,纵不能悟道,而其正因佛性已种,自有成就之日。若是工夫得力,一须臾之间,是可以成佛的。
何谓戒定慧?防非止恶曰戒。六根涉境,心不随缘曰定。心境俱空,照览无惑曰慧。防止三业之邪非,则心水自澄明,即由戒生定。心水澄明,则自照万象,即由定生慧。
修行用功,贵在一心。
凡夫的境界,总是贪染财、色、名、利。
因为你我无始以来,被七情六欲所迷,从朝至暮,总是在声色之中过日子,所以沉沦苦海。
年轻不知好歹,把宝贵的光阴混过了,老病到来,死不得,活不得,放不下,变为死也苦,活也苦。这就是“早不预修,年晚多诸过咎。”
年老的人死在眉睫,固要猛进;年轻的人亦不可悠忽度日。须知“黄泉路上无老少,孤坟多是少年人。”总要及早努力,方为上计。
佛法的根本要义,乃是戒、定、慧三字,如鼎之三足,缺一不可。
学佛当以明心见性为本,断恶修善为行。
现在你我生死未了,就要生大惭愧心,发大勇猛心,不随妄想习气境界转。
做工夫不一定在静中,能在动中不动,才是真实工夫。
能不起分别心,无心任运,就不生烦恼;心若分别,即成见尘,就有烦恼,就被苦乐境界转了。
众生习气毛病有八万四千烦恼,所以佛就有八万四千法门来对治,这是佛的善巧方便。你有什么病,就给你什么药。佛说一切法,为度一切心,若无一切心,何用一切法?
凡自性不明的,都在五欲中滚来滚去。五欲是财、色、名、食、睡。由此五欲生出喜、怒、哀、乐、爱、恶、欲七情。七情又捆五欲,因此生死不了。
食也有利有害。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古人一心在道,野菜充饥,必定菜根香。如潭州龙山和尚那样:“一池荷叶衣无数,满地松花食有余;刚被世人知住处,又移茅舍入深居。”
世间七珍,虽称为宝,享乐一时,毕竟成空,只能养生,不能脱死。若佛三宝,则能息无边生死,远离一切大怖畏故,永享常乐。
参禅念佛都是入道妙门,不分高下,可以互通,圆融无碍。譬如念佛到一心不乱,何尝不是参禅?参禅到能所双忘,又何尝不是念实相佛?禅与净本相辅而行。
不论念佛也好,持咒也好,参禅也好,总要认定一门,蓦直干去,永不退悔。今天不成功,明天一样干;今年不成功,明年一样干;今世不成功,来世一样干。沩山老人所谓:“生生若能不退,佛阶决定可期。”
念佛到一心不乱,何尝不是参禅?参禅参到能所双忘,又何尝不是念实相佛?禅者,净中之禅,禅与净,本相辅而行,奈何世人偏执,起门户之见,自赞毁他,很像水火不相容。
凡关世道人心者,莫不疾首痛心,力求和平挽救人心,使归正轨,重仁慈不重武力。勿贪口腹,见利忘义,则杀心不起。杀机若息,劫运潜消矣。
五戒者,一杀戒,二盗戒,三淫戒,四妄语戒,五饮酒戒。此五戒名曰学处,又名学迹,是在家男女所应学故。又名路径,若有游此,便升大智慧殿,故一切律仪妙行善法,皆由此路。又名学本,诸所应学,此为本故。又名五大施,谓以摄取无量众生故,成就无量功德故。
人心不古,置因果于罔闻,那知因果理彻,如影随形,如响斯应,若深信之者,人心则不改而善。纵遇顺逆之境,必无忧喜。当知现生所受,或遇兵刀水火劫贼等事,皆由自造。
前清庚子年间,八国联军入京,我那时跟光绪帝、慈禧太后们一起走。中间有一段,徒步向陕西方面跑,每日跑几十里路,几天没有饭吃。路上有一个老百姓,进贡了一点番薯藤给光绪帝,他吃了还问那人是什么东西,这么好吃?
人的投生,起首由于淫欲,及至出生后,就以财为主。广慧和尚劝人疏于财利,谓:“一切罪业,皆由财宝所生。”所以五欲第一个字就是财。人有了钱财,才有衣食住,才想女色,娶妻妾。人若无财,什么事都办不成,可见财的厉害了。
妄想来了,就让它来,我总不理会它,妄想自然会息。
你我都是一个心,只因迷悟而不同。
人身造化和天地一般,身心动静、行住坐卧,要顺时调护。
以智慧明鉴自心,以禅定安乐自心,以精进坚固自心,以忍辱涤荡自心,以持戒清净自心,以布施解脱自心。
能动静忘怀,利水清月现。
出家有四种:
一、身出家,心不出家--身参法侣,心犹顾恋。
二、身在家,心出家--虽受用妻子,而不生耽染。
三、身心俱出家-- 于诸欲境,心不生顾恋。
四、身心俱不出家 -- 受用妻子,心生耽染。
罪障之中,淫为首要。因淫损体,遂杀生补养,而盗妄等恶,亦随之而至。
男子见了女子,或可观想自己亦作女子;女子见了男子,或可观想自己亦作男子,以杜妄想。
跏趺坐时,宜顺着自然正坐,不可将腰着意挺起。否则火气上升。过后会眼屎多,口臭气顶,不思饮食,甚或吐血。又不要缩腰垂头,否则容易昏沉。
如觉昏沉来时,睁大眼睛,挺一挺腰,轻略移动臀部,昏沉自然消灭。
用功太过急迫,觉心中烦躁时,宜万缘放下,功夫也放下来,休息约半寸香,渐会舒服,然后再提起用功。否则,日积月累,便会变成性躁易怒,甚或发狂着魔。
六祖说:“心平何劳持戒?行直何用参禅?”我请问你的心已平直没有?有个月里嫦娥赤身露体抱着你,你能不动心吗?有人无理辱骂痛打你,你能不生嗔恨心吗?你能够不分别冤亲憎爱、人我是非吗?统统做到,才好开大口,否则不要说空话。
虚云老和尚要求大家终身老实念佛莫换题目否则一生无成
真实修行的人。不起人我分别见。以一声佛号为依持。朝也念。暮也念。行也念。坐也念。二六时中。念念不忘。绵绵密密。功夫熟处。弥陀净境现前。无边利益。自可亲得。只要信心坚定。心不坚。万事不能成。
若今曰张三。明曰李四。听人说参禅好。便废了念佛的工夫去参禅。听人说学教好。又废参学教。学教不成。又去持咒。头头不了。账账不清。不怨自己信心不定。却说佛祖欺哄众生。谤佛谤法。造无间业。因此。我劝大众。要坚信净土法门的利益。随印光老法师学“老实念佛。”立坚固志。发勇猛心。以西方净土为终身大事。
诸位是念佛的。我希望大家以一句佛号为自己一生的依靠。老老实实念下去。
虚云老人关于静坐的法要
承问关于静坐之事。云亦是门外汉。今本同舟共济精神。略伸管见如下。
(一)静坐不过是教行人返观自性的一种方便方法。简言其要。则在于系念一句佛号。(或阿弥陀佛。或观世音菩萨皆可。)心心相契。念念相续。由心而出。从耳而入。莫令间断。果能如斯。则更无余缘杂入矣。若能久久不退。弥勤弥专。转持转切。不分行住坐卧。岂觉动静闲忙。便可一直到家。永生安养。居士才觉得有些定明澄澈之境。便生心动念而执着之。宜其不能进步。
(二)静坐宜取乎自然。身体有病。宜适当调养。不必勉强支持。修行用功不拘于行住坐卧也。
(三)悟道不一定皆从静坐得来。古德在作务行动中悟道者。不可胜数。悟道仅为真正修道的开始。由修而证。则神通不待求而自得矣。若专为求得神通而修行。是魔见。为学佛人所不齿者。
(四)参禅念佛持咒等一切法门。皆教众生破除妄念。显自本心。佛法无高下。根机有利钝。其中以念佛法门比较最为方便稳妥。居士受持佛说阿弥陀经。熟览印光法师文钞。若能依而行之。则净土现成。万修万去。
(五)荤食造杀害生。大违慈旨。令人智昧神昏。增长贪嗔淫欲。身后业案如山。冤怨债报。宁有了日。静坐修行的目的。要了生死。荤食则增加无边生死。漏瓶盛油。虚劳精神。智者可以自审矣。莲池大师戒杀放生文。当熟览谛受。
(六)静坐如法。可使四大匀调。促进健康。
(七)‘归元性无二。方便有多门。’八万四千法门。对治众生八万四千烦恼。莫不殊途同归。惟当择其契理契机者而修持之。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