禅是无私无我的智慧,智慧是无相无住的心境。
禅是无私无我的智慧,智慧是无相无住的心境。一 、达摩的禅修方法
菩提·达摩的四种禅修法,称为“行入”。〈一〉报宽行——当你不如意时,不要抱怨,因为那是过去世所做的因而得的果报。〈二〉随缘行——当你感到顺利、幸运时,不必有太多的欢喜,那是由于你过去世中自己的努力以及众多的助缘而获得的成果。〈三〉无所求行——做任何事并非为了目的而做,只是为工作而工作,为修行而修行。〈四〉称法行——应该怎么做就怎么做,能够怎么做就怎么做,而不是有主观的想或者不想做什么。
二、四祖道信的禅修方法
四祖道信大师的《人道安心方便门》告诉我们:“若是刚学打坐,应选安静之地,放宽衣服,并正确自己的身体坐姿,全身肌肉放松。”“内外空静,即心寂灭。”不但环境空、身空、杂念空,连统一的一念心也要空。
三、五祖弘忍的禅修方法
五祖弘忍大师在《修心要论》说:“禅修之人应据〈观无量寿经〉中十六种观法的第一种,叫做‘日没观’。在太阳下山之时,光线柔和最宜做落日观。”又云“端身正念,闭目合口,心前平视,随意近远,做一日想,守真心,念念莫忘。”“但知摄心莫着,并皆是空。”他还举四句经证“十方国土,皆如虚空。三界虚幻,唯是一心做”。为什么是虚幻?仍是因心里出现了意识。这意识可分为两种,一是使我们的心在造种种因而产生反应的意识。二是心里的想像而产生的反应。由此可知五祖修行法从“观”入手,把所得种种反应皆认为是虚幻。这才获得禅的智慧,也就是解脱的境界。
四、六祖惠能大师的禅修方法
六祖惠能之禅修方法,是没有方法的方法,只以某种方式表示。可能以故事来表达,也可能以理论来表达。惠能大师对惠明说:“你既为法来,若依我所说即可得法。请先屏息诸缘,不思善,不思恶,正当此时找找你的本来真面目何在。”所谓本来的真面目,就是佛性、真如、悟境、菩提无我的自在、解脱的境域。
六祖说:“我此法门,以定慧为本。大众勿迷,言定慧别。即慧之时,定在慧。即定之时,慧在定。”综合六祖的禅修法门,只有三个名词。即“无念”“无住”“无相”。这三个名词也可以说是一部法经的精华。所谓“无念”,就是面对内外善恶境界之时,心中不起一丝的波动。外境是我们身外的环境,内境是心内的意识活动。如果我们的心不被内外境所扰动,不起烦恼的念头,这便是智慧现前。
“无住”一词出于《金刚经》中“应无所住而生其心”的经句。“住”是执着之意。因为人在未解脱之前,心便执着自我的价值及以我为中心的判断。解脱后的人就没有了自己一定要坚持的立场,只是顺缘。因缘境界本身的事实而做适如其份的因应。也就是说开悟后的人或已得解脱慧的人,虽然他不给自己一个定点、定位、定向却能为利益众生而活得无穷。
若从“无念”“无住”的智者立场来看世界的现象,无一不是虚妄、不实、幻有的。所以才把这种境界叫做“无相”。只有真正体会到世界现象都是虚妄的人,才有真正的智慧,真正的解脱,才真正的没有因自我中心而衍生的烦恼——佛陀就是这样的智者。
六祖的禅修方法是顿悟的法门。随时随地只要做到“不思善、不思恶”即是“无念、无住、无相”,便可当下体会到六祖大师所讲的境界。禅修者要起大悲愿心,因为修行的目的不是自己独求解脱,而是为济度众生才精修三昧。唯有这样方能“放舍诸像,休息万事,身心一如,动静无间”。既非如此,亦非若彼的智慧功能。
禅是什么?正确的答案是:什么都是,什么都不是。因为性空相空,故智慧与慈悲跟一切众生不能分割。性是不变的本质,是一切现象的根本。佛性不是有形象的存在,亦非可被描述的任何现象,但其又存在于一切现象之中的任何一点。因其无有定相,故以空为相。没有定性,故以空为定性。念头的起灭即是我。见念后念统一——见山不是山。彻底粉碎——瓦解自我中心。禅的本身就是我们的日常生活,禅的修行,禅的观念也是由生活里表现出来的。智慧因空而生,禅即心中无事。佛的意思是觉,禅的意思是悟。禅可使我们直下承当,顿悟成佛。佛是悲智双运的完人。禅悟者是定慧均等的自在人。佛教是理性是宗教,禅是智慧的事实。理性与智慧两者是同类而异名。佛教有它感性的信仰成分,那便是相信有佛、菩萨,有诸法神等来帮助信仰的人。但是在本质上,佛教是理性的。佛教的目的是开启人们的智慧,清除人们的烦恼。只要人们自己努力修行“戒、定、慧”而消除“贪、嗔、痴”,人人皆可成佛,人人皆可成道。人们不是靠佛菩萨的救济而成就佛果,而是通过自己的努力亲证和修行佛法才能完成佛菩萨的果位。
禅与教互为因缘
禅与教是互为因缘的。一切佛都是因为禅的悟境而成佛,成佛以后,说出了成佛的道理和方法,那就是成为佛的教法。以后的人便依据佛的教法指导悟得佛法的真空。悟了以后,又依悟境实证佛的教法,弘扬佛的教法来指导其他人悟入佛的知见。可见禅法与教法彼此间是互为因缘的。禅是无私无我的智慧,智慧是无相无住的心境。禅是当下,即是全体。智慧是全体即空的心相。所谓“当下”,可大可小。大可大到包含宇宙,小可小到最小的无限。“牵一发而全身”的中国成语就是最好的说明。禅是超越的存在,智慧是无碍的心量。禅是无得无失的事实,智慧是黑白分明的心用。福报从何而来?是靠无私的智慧来。人缘就是福。
智慧不同于知识和学问。知识和学问是从学校或书本中学来的,智慧则是要从内心的体验及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运用而获得。所以佛说过:“在成佛以前,要广结人缘。”《华严经》中云:“能令众生欢喜,则能令诸佛欢喜。能随顺众生,则能随顺诸佛。”所以常言道:“做事容易,做人难。”就是这个道理。因此《华严经·净行品》中勉励学佛的人做到“统理大众,一切无碍”。绝对的客观——正本清源,解决人生的根本问题。第一,从佛法的观点,知道应将自我放下。第二,从自身的修行,练习着将自我放下。同时也用佛法的观点和方法去帮助别人。当自己的智慧尚未开发出来时,就要借用佛法的智慧。如果没有佛法的智慧,我们就不知道用什么样的方法帮助自己,也不知道该用什么样的语言和方法去帮助别人。佛经中以慈悲代替清净的爱。慈悲是无条件的付出,一般人的爱则是亲疏不等的关怀。慈悲是纯客观的无私大爱,爱出于自自我的慈悲。培福要从惜福开始,一丝一缕当思来之不易。 基础的佛法是讲不净、苦、无常、无我的。因为身体的诸根常流不净,故说“不净”。心有所受,毕竟皆“苦”。一切心念刹那生灭,故说“无常”。身即无常,一切诸法即非真有,故说“无我”。不净包含三层意思: (一)境不净:因为国土危脆。(二)身不净:因为是血肉之躯。(三)心不净:因为有烦恼无明。
身心及世界皆不净,亦即涵盖物质及精神的整个世界,都是不清净的,所以生命的事实,便是苦报的现象。然而《大涅磐经·光明遍照高贵王菩萨品》所说的“常乐我净”不是凡夫的身心世界,而是解脱的涅磐妙心。至于佛陀自称的“我”仍是假名的我,不是自我中心执着的我。那个假名的“我”代表着智慧与慈悲。
智慧有两种,一是自解脱,二是解脱他。度众生虽用智慧,但必由慈悲而生。慈悲与智慧同现度众生就会有把握。没有智慧的慈悲是会出问题的。佛所说的“我”代表智慧与慈悲。智慧与慈悲犹如鸟之双翼,两者不可错,二者相辅相成。所以佛的另外一个圣名即叫“两足尊”,即是福慧具足。修福是慈悲,修慧是智慧。智慧与慈悲究竟圆满后,仍在广度众生,就须使用“我”了。六道众生,唯人成佛要怎样才能修成佛呢?佛是由凡夫开始修行而后成就的。凡夫共分为六道——天、人、阿修罗、畜生(旁生)、饿鬼、地狱,或者略阿修罗,而称五趣。六道之中,唯人方可修成佛道,其他的五道众生,除了菩萨的化现,均非学佛法之道器。而人类可修行的有三种:①大乘菩萨行 ②声闻缘觉二乘行 ③凡夫人天行。
发菩提行愿,生大惭愧心
要成佛,必须通过菩萨的阶位。而欲到达菩萨的果位,必须先发无上菩提心,即发大愿心。例如普贤菩萨所发十大愿行,阿弥陀佛在因地的四十八愿。所有的菩萨至少要发四弘誓愿。《金刚经》中的“应无所住而生其心。”就是为了要发“阿耨多罗浣三菩提心”即发无上“正等正觉之心”,也就是发无上菩提大愿心。如《华严经·净行品》所言:“自皈依佛,当愿众生。体解大道,发无上心。”也就是发无上菩提心。发菩提心就是发广度众生的坚固愿心。四弘誓愿是所有菩萨的通愿,我们要效发释迦牟尼佛在未证道前在菩提树下金刚座上所发的誓言:“我今若不证无上大菩提,宁可碎此身,终不起此座。”结果佛在这棵树下,完成了坚固的大愿心。故此树称之为菩提树,此座称之为金刚座。
我们欲成佛果,要发大惭愧:①佛能成佛,我为什么不能?②佛以广大菩提心度众生,我自私、贪欲、嗔恚而流浪生死海中 ③因为自己没有遵守四弘誓愿而不能成佛。如此发露惭愧,不断地忏悔业障,增无上道心,自负责任,不发虚愿,不懈怠修行。一个修行人,首先要对自己负责。既已发心成佛,便要发愿度众。若发愿而未尽责任,应生惭愧之心。惭愧心生不起,就应忏悔。若能以忏悔心与惭愧心相应,此愿便可增长起来。成佛之愿不是仅发一次就可以完成,而是需要天天有惭愧心,天天修忏悔行,天天发大愿心。但是到了八地菩萨的果位时,悲智自然运作,便不需发愿。凡夫以业力而受生死苦报,菩萨以愿力而入生死救渡众生。以业力入生死者,如进监狱受刑,是被动而没有自由的。以愿力入生死者,则如入监狱弘法,出于主动,是能够自由出入的。以愿力出入生死者是菩萨,以业力出入生死者是凡夫。一个修行人需要天天生惭愧心,天天做忏悔行,天天发大愿心。道理很单纯,若要成为自由人,首先就要成为负责任的人。对自己负责,因没有责任而懊悔和罢碍。修行路上违缘出来,必无定力对持而前功尽弃。走自己的路,还要印上脚印。每一个人的念头,在举心动念之中都接受着过去也影响着未来。每一个念头都无限深邃,每一个动作都是全体的宇宙。个人由此联系到整个时间与空间的无限。换言之,现前一念,贯穿古往今来,个人动作,联系整个宇宙。
学佛人不要忽视个人的心力,须知每一个人对任何的一个念头的发生,都必须留意和谨慎。一言一行都会涉及到别人,自己的行为一不小心就会自害、害人。不负责任的后果就是给众生带来苦难和不安。整个宇宙的时间和空间都是在循环中进行的。在时间上,佛教讲“三世因果”,若不解脱,永远流转。此生由过去生来,也通未来世去。虽经百千劫,所造业不亡,果报还自受。一己所造之业,定会在生命流程中呈现出来。所以佛教导我们:“罪从心起将心忏,心灭罪灭两俱空。”在空间方面的彼此关联,也是相同的。任何一件事都不是孤立而是互为因缘、宾主相倚、息息相关的。没有一人、一事、一物是可以自外世界而存的。所以对己对人都应负责,便是禅修精神。禅法的修行,要脚踏实地,要负责任。少欲知足,提升自我。
禅修者的心态是要在行为上没有做坏事的预谋。若犯了不预知的过失,以惭愧心来忏悔即可。所谓“人非圣贤,孰能无过?”知过能改,即是善人。学佛的过程便是通过认识自我、消融自我以达自我成长、自我提升的目标。“自我”是最为讨厌、最为坚固、最为执着、最难抛弃同时也是最难消融的东西。由于自我的执着与存在,人们往往以自我的观点去衡量人、评断人、指责人、支配人和改造人,却很少想到过别人。因此种种对立而生摩擦不断,由此争辩不休。世界、社会因此而产生分歧和争斗,从而失去了人们应有的内心和谐和正常的做人标准。禅修就是一个消融自我的过程。从觉照自我、消融自我从而生起感恩的心。把不管是善待自己的人还是反对和伤害自己的人,都看成是自己的善知识。如经文所说:“心包太虚,量周法界。”从而心中轻松无碍,如清风流云般快乐。
自我是什么?自我可分为两个部分,即人我与法我。
第一、人我人我包括“你、我、他”。细究之,则是主观的“我”以及客观的“他”。《金刚经》中以“我、人、众生、寿者”来涵盖。所谓是“我”是指单独的个体,也就是自己。“人”是指与自己相对的另外一个“你”。至于“寿者”的意思是因不断的遇到“你”和“他”而在时间上连续的。换句话说,在时间之流的“你、我、他”便是寿者。
第二、法我“法”是指统一的东西。“色、受、想、行、识”五蕴学说,前一属物质界,后四属精神界。五蕴总称为“我”,就是法。所以五蕴也称之为五蕴法,它是三界之内的生死法。我们在未学佛或初学佛之时,所观察的五蕴假合的我,是地、水、风、火四大之假合。四大元素若有一种产生违和,四大便不调和,身体就会出现毛病。所以不以色身而认知是“我”,但因畏惧生死,所以希求入涅磐。一旦修行成功,便可出入生死,不被生死所缠缚。把生死与涅磐分为两截的执着心便是“法我”。大乘菩萨是行住于生死而不执着于生死。虽在生死之中而不受生死之缠缚。如《心经》中所说:“照见五蕴皆空,度一切苦厄。”所以也不执着于“法我”而获清静无碍的法身光明——空性。一切法无我,便是如来第一义谛。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