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3361940 发表于 2015-7-17 10:54:29

滕老师《弟子规与如来藏》 第三讲(1)


滕老师简介
内蒙古鄂尔多斯西莲净苑法华道场居士,1972年出生,1996年大学本科毕业,在职教师 。2006年接触传统文化,2008年在安徽庐江文化教育中心随蔡礼旭老师学习,2010年皈依佛门,2011年接触如来藏妙法,2013年依止上当下慧法师,2013年8月开始练讲《大佛顶首楞严经》,2014年初开始在网络上讲经,2014年春天开始在总7群答疑,并给答疑老师进行培训,2014年8月开始在网上讲解《弟子规与如来藏》。

提示:自古“成佛的法华,开悟的楞严”,如来藏讲的是人与宇宙的关系,天地万物,森罗万象,千变万化的总规律,明达此理当下成佛。《弟子规》讲人与宇宙关系中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所以《弟子规》与如来藏是一体的。

《弟子规与如来藏》 第三讲(1)
尊敬的各位同修,网络前的各位朋友。大家下午好。我们继续来学习弟子规与如来藏。这节课我们来学习"出则悌"。孝道,悌道,悌道是孝道的延伸,我们孝敬父母就一定要友爱兄弟,本身是同气相连的。如果爱我们的爸爸妈妈,但是不爱我们的兄弟姐妹,这不属于真正的孝道。出则悌,就在告诉我们,真正的孝道一定是让我们的心量不断的拓宽。"兄道友,弟道恭,兄弟睦,孝在中”。兄道和弟道各有其道。字面上讲作为哥哥应该友爱自己的兄弟,作为弟弟应该恭敬自己的哥哥。从佛家的角度来观照一下它的法理法义,兄道弟道反映了佛门中不同的宗门教下,藏、净、密、律等等这些宗派,他们本身都是由佛法的大海分出的不同的源流,本来是一家,都有共同的根。“要想佛法兴,唯有僧赞僧”,就是在佛门内部各宗门教下之间,他们只存在互相探讨法理法义的问题,不存在你高我低,你对我错的问题等等,“兄道友弟道恭”宗门教下,就是说宗门教下之间不要产生门户之争。为什么?都是佛门弟子,同一个父母的儿女,那就是兄弟。后边就告诉我们了,“兄弟睦,孝在中”。这兄弟之间是需要和睦相处的,只有兄弟之间和睦相处,那么孝道才能够表现出来,因为“兄弟睦孝在中”。这也在表示,兄有兄的道,弟有弟的道,不管是兄的道也好,弟的道也好,归根结底都要归到兄弟睦中去。在佛法里面,《法华经》《楞严经》说的很清楚叫:“三乘最终归于一乘。”本来就没有什么说小乘、中乘、大乘之名,但是要做到这一点的话,必须要明心见性,明白万法都是一心一念变现出来的,这样三乘才能归于一乘。那么传统文化里“兄弟睦,孝在中”,不管是兄也好弟也好,最终兄弟都要归于一道就是孝道,只不过孝道最终体现在兄弟之间就叫悌道,所以呢,悌道是孝道的延伸。“财物轻,怨何生,言语忍,忿自泯”。“财物轻,怨何生”,是叫我们放下财、色、名、食、睡,叫我们放下五欲六尘。“万般将不去,唯有业随身”。所以财富、名声、地位等等,这些身外之物都要把它放下,不要再在这方面执着,那彼此之间也就没有什么怨恨。所以,在现实生活兄弟之间反目成仇往往还是因为那点财富。因为大家都执着于自己的小家庭,执着于财富,最后导致兄弟之间不和睦。其实对于财物来讲,我们需要的并不是很多。慧律法师曾经说过“我很富有,不是我拥有的很多,而是我需要的很少”,在告诉我们一个至理,就是说,要维持生存那是很简单的事情,只不过我们生存了,感觉还不够,还要不断地去提高生活水平,然后对物欲的追求不断的加深。其实就让自己不断地进入了财、色、名、食、睡这个漩涡里不能自拔。实际上无端的给自己增加了很多的烦恼。人的成长其实是心灵的成长。心灵的成长就是让自己在学习中、在生活中不断地提升自己的境界。人的一辈子最重要的两件事,一个是为下一代负责,一个是为下一世负责。我们怎么样才能为下一世负责任,很重要的一点就是让我们的境界不断地提升。一个人真正的愉悦真正的喜悦来自于什么?我记得有一年春晚,有一个很有名的艺人开口就说了一句话“什么是幸福?幸福就是欲望的满足”,我当时听了感觉这个说法太值得商榷,你不要看他是有名的艺人,那个不重要。如果真的欲望满足就能让我们幸福,那就不是“人心不足蛇吞象”了,欲望怎么能满足呢?!欲望之门只能是越开越大,欲望之壑只能是越陷越深。欲望是不可能满足的,就算是当下满足那只是瞬时的,所以真正的快乐是来自于法喜。古代孔老夫子的学生颜回,“居陋巷,一箪食,一瓢饮”,住的地方很穷,有一口吃的,有一口喝的。“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周围的人呀,看见颜回穷的,但是颜回不改其乐,每天乐呵呵的。为什么颜回不改其乐?!颜回的乐其实就是法喜,是因为明白了通达了宇宙人生的真相,明白了世出世间的大道,不断地在生活中、在学习中起去体会证道,他无限喜悦!这种喜悦是圆满的,是发自内心的,这才是真正的快乐!欲望的满足,怎么能有这种快乐呢?只是满足自己而已。古语讲“至要莫如教子,至乐莫如读书”,说的就是法喜。我们现在很多同修,包括绝大多数在校学生,没有体会到“至乐莫如读书”。我记得我有一次在答疑群里,有一个人就跟我说了,我当时考大学,当年也是全国前五名的大学,说学习快乐那都是假话!还有一个同修就问我了,他们家孩子出问题了,才8、9岁不愿意学,我说让他学习《弟子规》吧,他说开玩笑了你不是,连正常的学习都学不进去,你让他再学习《弟子规》,那不是开玩笑嘛!我当时给他回过去说,《弟子规》告诉我们“任己见,昧理真”。你不懂,你不学,没有去体会,你咋么说学习是一件苦的事情?!他说再学习点《弟子规》那不是给孩子增加负担吗?不是这个道理!我们来体会一下,为什么现在的孩子把学习当成这么大的一件苦差事?给大家举个例子,“学习”都是在学习我们认为有用的东西,认为是好东西,这个没错,学校里边教的也是这样的,但是,这种东西它再好,如果不内化成我们自身的素质,那永远都是负担。举个生活中的例子,放暑假了,我们一家人要到外边去野游,当时的想法很好,到山上以后我们要野炊,要组织一个派对,设想的非常好,我们的想法还为了锻炼一下意志,要徒步旅行。为了到山上能吃好喝好玩好,带了大量的东西,水果西瓜面包等等,每人满满的一大包背上就开始走,路也不是太远,20公里。现在就是这个问题我们观照一下,我们包里边这些东西是不是好东西?但是我们这一路走到目的地前,包里边的这些东西对我们来讲是不是负担?是很大的负担,到那以后饿了,渴了,放下包以后就开始海吃大喝,把包里的东西全都吃了,吃完以后,好大家注意观照一下,我们去的时候,那些吃的在书包里,回来的时候吃的在我们的肚子里,去的时候是负担,回来的时候还是负担吗?回来的时候,我们浑身充满了力量,为什么呢?我们吃好了喝好了,书包里面的东西起作用了!同样的东西放在不同的位置,去的时候书包里面的东西是负担,回来的时候肚子里的食物变成了我们自己的东西,你是不是再也感觉不到是负担了?!这才是真正的学习,真正的学习是把我们古圣先贤的智慧通过研究学习转化成自己的东西,这样我们每一天法喜充满,每天都不会感觉学习苦。怎么样才能把我们学的东西变成自己的东西?告诉大家一个简单的方法---学以致用。我们不但学了,还要用它,就体会到了这东西对我们来说太有用了。所以当把学习的内容转化成自己的能量时,学习对于我们来讲就变成一种需要时,怎么能是负担?!我们学了那么多东西,我们用了吗?我们是咋用的?如果用了,学的东西就变成我们自己的了,如果没用就不是自己的,大家在学习的过程中,不用就不能体会到这种法喜!学习《弟子规》也是这样啊,《弟子规》是用来做的,不是用来背的,你把它背的再好,不去做,说句实在话《弟子规》1080个字,113件事要文采没文采要什么没什么,就那么点东西。我们要学文采的话,学“四书五经”,看一看《礼记》等等这些个,远比《弟子规》强,但是《弟子规》在为人处事的过程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为什么?因为可操作性最强,《弟子规》上所列举的这些事,只要我们能够做到,那真的我们就成圣成贤了,它的重要性是在这儿呢。这也是我们很多人对学习佛法,学习传统文化的一个误区,他总感觉本来学校的东西就很多了,再学传统文化纯粹是给增加负担。学佛也是这样,佛法不离世间法,佛法不坏世间法。我们要明白我们所学的法理法意,对现实生活的指导意义?在学佛的过程中得到了哪些利益。有的同修就说了“你的功利心这么强啊,学佛还要得什么利益”?!大家注意,那是必须要得到的,为什么?因为那是佛陀初始的本怀,学佛就是为了离苦得乐,而且是当下的,那我们学了以后有没有离苦得乐?做到了,学佛就圆融了,没做到很有可能没学对,这也是我们衡量学对学错的一种方法,一种标准。“财物轻,怨何生”,叫我们放下。怎样才能放下?只有我们真正的明白万法都是一心一念变现的,这些东西用好了,那就可以增加我们的福报,用不好可能就造孽,这样,我们慢慢就会放下。“言语忍,忿自泯”,这在叫我们练习忍辱。菩萨六度万行,“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般若”。这里有个问题,怎么样才能忍住,我们如果不明白道理,那是忍不住的。咱们看一些武侠小说里说“忍无可忍,无须再忍”,所以在前边好好忍了一番,到最后实在忍不住了,收拾你就给你颜色看看。那是忍不住的,所以“言语忍,忿自泯”,一定要我们明心见性,从理上去观照。哎呀,这一辈子,那个谁谁谁老骂我,那很有可能上一辈子我们骂人家了,见到就骂,这一辈子遇到他厉害了,开始骂我。所以深切观照因果,佛法里讲,“一饮一啄,莫非前定”。所以要想忍住的话,我们首先要深信因果。这一辈子他对我不友善,那是上一辈子我对人家也不友善,这一辈子来报应了,这样想的话,忍就能忍下去,不然的话,是忍不住的。“若能转境,即同如来”,怎么才能转境,就是我们把周围这些环境,对于我们来讲恶的善的,我们要观照成都是来成就我们的,当然这是很难的,但是当我们的心量不断地扩大,我们心量达到“尽虚空,遍法界”的时候,那也没什么难不难,所以,真正的学佛学习传统文化,让我们开智慧非常重要的一个抓手,就是让我们拓宽心量,这个很重要,那么拓宽心量,就是从理上还有事上,从理上来讲拓宽心量那很容易说到,从事上能不能做到,那从事上来讲就是要我们不断地历事练心,遇到那些个违缘,不好的境界的时候,我们要做深层的观照,久而久之我们的境界就提升起来了,对这是“财物轻,怨何生,言语忍,忿自泯”。“或饮食,或坐走,长者先,幼者后”。饮食、坐走,只不过是举了个例子,它表示凡事要精进。那一定是明心见性以后不管做什么,才是在修行!‍从事相上来讲是对长者的尊敬,“长者先,幼者后”,不管是吃饭、走路等等,都是对长者的尊敬。我们在学习佛法的过程中,一定要做到从理上明白,所谓明心见性以后,你不管做什么都是修,这个很重要!我们现在有些修行人,你怎么修?我在念佛、我在拜佛、我在修行。那不念佛不拜佛就不是修行了吗?那这种修行叫精进吗?才能修多少?才能拜多少佛?才能念多少佛?24小时都在念那可能吗?24小时都在拜那可能吗?24小时都在修那可能吗?所以我们平时讲的精进,什么叫精进?只有明心见性以后,你干什么,都是修行。我在讲课在修行,你在听课,也在修行;我在吃饭也在修行,我在睡觉也在修行。这才是真正的修行,也只有做到这一步,才叫开始修,才叫进入佛门,不然的话你连门儿都没进去。我们经常讲的“万事开头难”,“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哪有那么容易就开始的?哪有那么容易就成功一半的?真的读懂《楞严经》《法华经》,真的悟到佛法的真谛,才叫开始。自古以来,“开悟的楞严,成佛的法华”,做到这些才叫开始修行啊。而开悟以后,明心见性以后,自然就成功一半了,能够做到三不退,慢慢修就对了,然后一修一切修。这就是“或饮食,或坐走,长者先,幼者后”里边给我们透视的道理。“长呼人,即代叫,人不在,己即到”。从字面上来讲,长辈叫人的时候,我就去给叫去,那么所叫的人不在,我就到长辈跟前。从事上来讲我们人世间的事也应该是这样来做的。从究竟来讲,“长呼人”,虽然没有叫我,但是我也要去给他叫,我们跟长辈心有灵犀,跟佛的感应道交。如果真的有这样的孩子,我叫一个人,虽然我没有让他去,但他就去了,我们会不会感到这个孩子非常的懂事?懂事说明他明白长辈的心。对佛来讲也是这样的,我们跟佛的感应道交,我们看到释迦牟尼佛像,每天站在那把手往外一伸,手往开一展,准备接纳所有的学佛人,这就是他的呼,我们看到了吗?我们明白了佛的意思,那就赶紧让所有的人都来学佛,让所有人都明心见性,都来明白宇宙人生的道理,这才是“长呼人,即代叫”。“人不在,己即到”,周围没人,我也能学,我学明白了以后,代佛传法。代佛传法还是从相上来说的,明白这个道理,佛是谁呀,我是谁呀。明心见性,见性成佛,成分证即佛。所以不要说我代佛传法,传法就是我们每一个人的责任,我就是佛佛就是我,传法是我们每一个人的责任。
“长呼人,即代叫”,大家千万不要简简单单的理解成事相上的话,那太肤浅了。我们讲中国传统文化处处都是智慧,儒释道三家本来是一家,“红莲白藕青荷叶,三教本来是一家”。所以我们把《弟子规》跟佛法,弟子规跟如来藏放在一起讲。大家注意,我们中国古代孔老夫子出生于公元前476年,释迦牟尼佛是公元前564年出生,前前后后他们相差100多年,在那个时期,整个地球上娑婆世界都示现了一些大圣人,亚里斯多德、苏格拉底、甚至耶稣等等,几乎同一时代的,他们只不过是依据本土众生的根性和因缘,随机讲的一些法,但是我们不懂,以为这是佛家、那是儒家、那是道家,那可不是那么一回事。当我们把这个法讲通了以后,是不是三教本来是一家啊?!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滕老师《弟子规与如来藏》 第三讲(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