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3361940 发表于 2015-5-20 10:29:16

从两种角度来观照肉团身的分段生死 ---《心经讲解》


再讲「苦集灭道四圣谛」。道谛是专门对治集谛。集谛是造成苦报之因。所谓「灭谛」,这个灭也是通大小乘,小乘人灭分段生死——六道凡夫既有分断生死,又有变易生死,这两种虚妄之命——小乘人通过三十七道品那种修行,超越六道轮回,解脱肉团身这种分段生死。肉团身这种分段生死,可以从两种角度来观照:一种呢,从现量、现相来看,具足六根。包括那些畜生道在内,一段一段的生命,有形有相;第二种呢,从过去、现在、未来这种六道轮回来看,这段是人,下一段是鬼,下一段是畜生,下下段是天,怎么样怎么样……包括生生世世,它是不是一样的肉团呐?不一定。那么超越了这种分段生死的阿罗汉,他就是保持一个灵体;像四空天的天人一样,再也没有肉团身拖累——后者是在一定时间内解脱了分段生死,但是由于他的根本的那个三界六道中的粗重见思烦恼没有破除,所以时机到了以后,仍然还要堕落到肉团身这种分段生死。那么对于菩萨大士来讲,不仅破除了分段生死,而且破除了一分或者几分、十几分、几十分变易生死。这个变易生命佛把它分为四十二分。这是菩萨在修证过程中要逐步解决的问题。那么到了究竟如来果位,他破除了分段生死,而且破除了四十二分变易生死,那是真正的圆寂,那才叫真正的灭度。那么当证到佛果,注意,灭当下即是生。生灭的灭不是寂灭的灭;寂灭是没有生,没有灭,还没有中流。那么《心经》里讲的『无苦集灭道』,是指在空性如来藏中,没有苦集灭道这四个法——这是按照通教禅宗的修法——破除一切相,见真空之性。那么讲到究竟义,这苦集灭道不能说无,也不能说有,而是由我们的真心本性随缘现有现无。在苦集灭道这四圣法没有出世之前,它在不在我们心里啊?在。那么在显现为苦集灭道之后,四圣谛当下是不是我们原来那个无形无相的心啊?所以这个妙有,当下就是无形无相的真空。还是那个比喻,孙悟空摇身一变为茶杯,茶杯当下是不是孙悟空啊?在没有变茶杯之前,那个孙悟空当下是不是茶杯啊?作如是的观照。明白了『如来藏』的道理,你讲空,讲有,讲在,讲不在,统统正确,是不是?都是我们一个念。『无智亦无得』,这是讲菩萨法,开始涉及到智慧。严格地来讲,小乘法不能叫智慧,它属于世间善法。在佛法里呢,把修行的次第大体上划分为「人、天、声、缘、藏、通、别、圆」八个次第。人和天是凡夫法,修五戒得人身,五戒十善加四禅八定,可以得到天人果报;修四圣谛,证阿罗汉;修十二因缘,证辟支佛。声闻法和缘觉法既可以都说为小乘,也可以把缘觉法说为中乘。这两法属于小乘圣人。藏、通、别、圆,这是大乘法;也有的把藏教也说为是小乘法——藏教菩萨发的方便菩提心很大,他要成佛,要出世度众生;但是他修持的方法跟小乘人几乎一样——修六度万行,行善断恶,在这个方面执着——但是他能发方便菩提心,这也涉及到智慧,但他不能明心见性。通教,是从空门而入,破一切相而归于真空之性。修得好他能证一分空智,但是只能证一分。那么别教呢,他证空智以后要从空出有,大做佛事,进一步破除无明微细烦恼。但是呢,他带有明显的次第性:从空出有,从有归空。他认为一个空如来藏可以成就无量的佛,以为用我们自性能够成佛,老子能够生出儿子来。他不懂得老子就是儿子,不懂得即相即性。所以他不能究竟成佛,只能成就十二分法身智慧。只有到了圆教才能究竟圆满,成就无量之智慧与德能。『无智亦无得』,在这里是表最圆融、最圆满、最究竟的智慧。怎么「无智」啊?连圆教见到的这个『一心三藏』的智慧,都要空掉。为什么?哪是你见到的?等你见到了就有了二,明白吗?你见也有,不见也有;不从见得,不从修得——所以说佛成佛以后,他还要破除中道之义:不住有,不住空,连中也不住。我们懂得了智慧,就是懂得了功德,以此智慧规范身,口,意三业,而成就我们的涅槃之德。那么成就了涅槃之德,有没有啊?也没有!你成就也好,不成就也好,它本来就是。所以这个『无智亦无得』,解释为成佛、证涅槃、证菩提,不从修得。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从两种角度来观照肉团身的分段生死 ---《心经讲解》